百家講壇蒙曼講武則天(五)衝擊後位

百家講壇蒙曼講武則天(五)衝擊後位

   就在武則天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個官員主動請纓為她搖旗吶喊。這個人是誰呢?此人名叫李義府,瀛州饒陽人。他在中書令來濟的手下擔任中書舍人,是個五品官。有個成語叫「笑裡藏刀」,講的就是李義府。李義府生得一表人才,和人相處彬彬有禮。但是,你如果被他的笑容所打動,想要和他推心置腹地交朋友就大錯特錯了。李義府最擅長的莫過於不露痕迹地算計人,可以說是「明裡一盆火,暗裡一把刀」。這樣的事兒他幹得多了,人們就送他一個詞「笑裡藏刀」。又因為他外表柔和,但是害起人來心黑手狠,又送他一個外號叫「李貓」。貓是一種柔順的小動物,平時很乖巧,但是撲耗子時卻毫不留情,非常兇狠,這李義府的性情行為就和貓似的。李義府人品不好,但是才華出眾。《全唐詩》里留下他八首詩,詩風清麗,典型的初唐風範。並且李義府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時,他擔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議郎來濟都以文墨知名,當時號稱「來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濟已是中書令,李義府還只是區區一個中書舍人,才氣不在來濟之下,職位卻差著這麼多,因此內心鬱郁難平。  那麼,李義府與武則天是什麼關係呢?他為什麼要支持武則天?其實,李義府和武則天沒有任何關係。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討好皇帝,保住官位。武則天只是他手裡的一張牌。無風不起浪,事情的起因是李義府的工作調動問題。  李義府本來是中書舍人,因為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想要把他發配到偏遠的壁州擔任司馬,等於調到今天的四川省工作了。壁州司馬也是五品官,本來是平級調動,談不上貶。但是唐前期的人重視京官,輕視地方官。京官整天貓在朝廷里混,容易和皇帝混個臉熟,有前途,機會多;地方官呢,山高皇帝遠,升遷的機會少。李義府他自負才高,也有野心,所以他很不願意去地方當官。這次工作調動對他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按照當時的行政程序,李義府的任命詔書由中書省起草後,要轉送門下省審核。李義府擔任中書舍人,由於職務之便,提前知道了這個任命。他可不想眼看著這個任命生效,但是怎麼辦呢?又不能把委任狀截留了。俗話不是說秦檜還有三個相好的嘛,他想不出辦法來,就去求教於好朋友中書舍人王德儉了。  王德儉的脖子上長了一個很大的瘤,人又狡詐多智,所以別人就把這兩個特徵結合起來,叫他「智囊」。「智囊」把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聽了之後,就給李義府出主意說:  上欲立武昭儀為後,猶豫未決者,直恐宰臣異議耳。君能建策立之,則轉禍為福矣。(《資治通鑒》卷一九九)  他是說,皇帝現在想立武昭儀做皇后,為什麼不把這個提案拿出來呢,是因為擔心宰相不同意。現在你出面支持武昭儀當皇后,皇帝肯定龍顏大悅,他一高興,你不就轉禍為福了嗎?李義府覺得這個主意可行。但是第二天任命書就要送到門下省,而當時皇帝已經退朝了,怎樣能在任命生效之前見到皇帝呢?正好當天是王德儉值夜班,兩個朋友一商量,決定由李義府代替王德儉值班,深夜叩閣上書,懇請廢王皇后,立武昭儀。  正為立後之事煩惱的李治和武則天大喜過望,終於找到支持者了!立即召見李義府,讓他把想法都說出來。李義府說:陛下,現在天下的老百姓都擁戴武昭儀當皇后,您就順了天下百姓的心吧!唐高宗真是既高興又納悶,說天下百姓都這麼想,我怎麼不知道啊?但是,明擺著,老百姓如何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終於知道,官員並不是鐵板一塊了。以前他一直覺得所有的官員都傾向於長孫無忌,都反對他,李義府的發現打開了他的眼界。他不由得非常欣喜,勉勵李義府再接再厲,同時賜予他一斗珍珠。李義府乘機說:陛下,我非常想為您效勞,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可是恐怕沒機會了,我就要到壁州當司馬,壁州離長安千里迢迢啊,就算我為皇帝的事情喊破了喉嚨,又有誰能聽得見呢!皇帝說,那還不容易,馬上讓你留任原職。第二天,武昭儀也親自派人慰問李義府。接著,李義府被提升為中書侍郎。皇帝和武則天的這番舉動等於向全體大臣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皇帝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支持武昭儀就意味著升官發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快,一批官僚就集結在武則天的周圍。這夥人包括衛尉卿許敬宗、中書舍人王德儉、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等。武則天第一次在外廷有了自己的勢力。隨著李義府的人生之路出現重大轉機,武則天的皇后之旅也開始現出曙光。  在這些人中,許敬宗年齡最大,官階最高,很快就成為領軍人物。許敬宗是何許人呢?他是給李義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儉的舅舅,和長孫無忌是一代人。說起來他的經歷非常坎坷。隋末大亂之際,他的父親許善心在江都政變中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所殺,許敬宗為了活命,在殺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饒他一命。本來,人性就有軟弱的一面,許敬宗這樣做,我們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是,當時偏偏出了一個人物,經歷和他相似,但氣節可比他高多了。這個人就是大書法家虞世南。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面臨著被處死的危險,虞世南一介書生,無法靠武力挽救哥哥的性命,只能跪倒在地,要求劊子手殺了他,放掉哥哥。同樣是跪地求饒,這虞世南可就光彩多了,因此當時人就編了一句話,「虞世南匍匐請代,許敬宗蹈舞求生」,貶損許敬宗。許敬宗雖然道德不怎麼樣,但是確實才華橫溢,很快被李世民延攬到人才庫里,成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和後來著名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共事。太宗即位,許敬宗也當上了中書舍人。金光大道已經展現在面前,可是許敬宗一不留神,又滑下去了。出了什麼事呢?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輕佻的許敬宗竟然因為大書法家歐陽詢長得丑,在葬禮上哈哈大笑。這一笑也就笑掉了他頭上的烏紗帽,被貶到地方去了。後來好不容易在高宗初年又混到了禮部尚書,沒想到又因為把小女兒嫁給少數民族首領馮盎,就是後來的大太監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彈劾,說他貪財賣女,又被貶到了地方。因為這樣一些性格乃至人格缺陷,許敬宗的仕途起起落落,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同僚都已經手握大權,而他只是個衛尉卿,雖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一個負責皇帝車馬的事務性官員,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因此他也是鬱郁難平。  但是,古人說得好:「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現在皇帝打算立武昭儀為後,而元老大臣紛紛反對,這是個多事之秋,許敬宗隱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憑著自己半生從政的直覺,他決定站在皇帝的一方。但是,支持皇帝能夠獲取多大的好處呢?皇帝的決心有多大?許敬宗一時還看不清楚,不敢貿然表態。恰好此時出了李義府貶官之事,李義府求教於許敬宗的外甥王德儉,老謀深算的許敬宗就勢投石問路,結果非常令人滿意,許敬宗決定行動了。  這樣,以許敬宗和李義府為核心,一批以支持武則天為共同政治目標的官僚就集結在一起了。他們通過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和武則天暗通聲氣,在外廷和後宮之間迅速建立起了一個反應敏捷的情報網,這個情報網的末端散布在外廷的各個部門,頂端則是野心勃勃的武昭儀和在背後支持她的皇帝李治。  支持武則天的勢力暗流涌動,反對她的大臣也開始逐步集結。這一派的首領是元老重臣長孫無忌。此外,還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顧命大臣,長孫無忌的忠實追隨者褚遂良,以及剛剛在立宸妃問題上投過反對票的來濟和韓瑗。兩派人馬都在暗中發展勢力,中央的政治風雲開始變得波詭雲譎,並且逐漸向下波及。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立武則天為後的事,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話題。長安縣令裴行儉私下找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議論說,武昭儀心術不正,她要是立為皇后,國家可就要遭殃了。這種私下議論馬上被武則天的情報網探聽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這件事彙報給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再傳達給武則天,武則天再推動高宗作出反應。很快,裴行儉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魯番,遠遠地離開了政治中心。此後不久,武則天的首席支持者許敬宗升遷為禮部尚書。皇帝的巨手終於顯示出了威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隨著兩派官員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來鐵板一塊的外廷官僚隊伍逐漸分化。每個人都在觀察,考慮自己的立場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就在這緊張的氣氛之中,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則天終於決定攤牌了。  據《唐會要》記載,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後單獨留下了四位宰相,說要跟他們到內殿商量一件事。這四位宰相是誰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于志寧,第四位是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較複雜。首先,有一些官職是法定宰相,比如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門下侍中。在這之中,尚書令是正二品,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為尚書令權力過大,從太宗朝開始,尚書省不再設尚書令,所以,尚書省的副職左右僕射就成為宰相,都是從二品。此外,還有一些人不擔任三省長官,但是也可以經由皇帝的任命成為宰相。這些人要成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號,就是說他們也和中書、門下兩省的長官一樣擁有決策權力。長孫無忌和李勣就都屬於這種情況。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種名號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四位之外,還有中書令韓瑗、門下侍中來濟和另一位門下侍中崔敦禮。按照唐朝的傳統,皇帝退朝以後,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議政。可是這次呢?皇帝沒有按常規,而是單獨召見部分宰相,這顯然意味著有特殊的事情。這四個人互相看了看,皇帝會有什麼事呢?回顧一段時間以來圍繞武昭儀引發的政治風波,他們覺得,今天的事情一定與武昭儀有關。  他們四個人就商量對策了,如果皇帝一會兒提起這件事,咱們應該怎麼回答呢?有一個人提議:「長孫太尉當先言之。」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說:「太尉,上之元舅,脫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意思是長孫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語不和,那就是皇帝和自己的舅舅過不去。怎能讓皇帝背這個罪名呢?不行。把長孫無忌否決了。  這個時候,剛才提議的人又說:「英公,上之所重,當先言之。」英國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讓他先說?  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說:「司空,國之元勛,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意思是司空李勣是國家的元勛,皇帝和他鬧意見,那不是跟功臣過不去嗎,那怎麼行呢?又否定了。  既然如此,那究竟應該由誰來出面向皇帝表達意見呢?褚遂良說了:「遂良躬奉遺詔,若不盡其愚誠,何以下見先帝!」他說,我是先朝任命的顧命大臣,如果我不竭盡全力的話,以後有什麼顏面到地下面對先帝呢!褚遂良毛遂自薦自己要做這出頭鳥。  這時候,咱們就可以分析一下了,前面兩次提到的提議者,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一共四個人:長孫無忌和李勣被提出做候選人,褚遂良是毛遂自薦,是誰一次次把皮球踢給別人呢?只剩下於志寧了。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因為他不願意捲入政治鬥爭中去。于志寧人品和學問都很好,在唐太宗的時候就被任命為太子太師,輔佐當時的太子李承乾。後來李承乾被廢,跟隨他的臣僚都受了牽連,只有于志寧因為道德文章都很高明,被留下來輔佐新的太子,就是後來的唐高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為經歷過政治風波,所以于志寧格外小心謹慎,不願意捲入任何政治爭端之中。這次廢王立武,他覺得不同尋常,還是不出頭的好。  另外,這番商量除了推舉發言人外,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四個人在統一思想,統一口徑。宰相們議論由誰來回應皇帝的問話,等於默認了一個事實:大家都反對立武昭儀做皇后,只不過是由誰來表達的問題。它隱含的意思是宰相們已經達成了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人出來表態了,他不想參加到這個宰相同盟中來。誰呢?李勣。他不願意摻和,可是他不明說,只說自己今天是帶病上朝,現在實在支持不住了,一會兒見皇帝恐怕失了朝儀。因此,請求其他三個人幫他請個病假。說完之後,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個人面面相覷。這和他們的預想不一樣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李勣走了。  三個人中,長孫無忌是領銜人物,他不僅僅是皇帝的舅舅,還是太尉,官居一品,級別最高。所以,皇帝看著他說話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皇后沒有兒子,武昭儀有兒子,所以我打算把皇后廢掉,立武昭儀為皇后。你們幾個意下如何?按照事先約定,長孫無忌沒有說話,褚遂良先說了: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疾甚,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新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皇后未有愆過,恐不可廢。臣今不敢曲從,上違先帝之命。  什麼意思呢?皇后出身世族,是名門閨秀,她是先皇為陛下所娶,她很賢惠地侍奉過先皇,沒有失職行為。先皇病重的時候,還曾經拉著我的手囑咐:「我的好兒子、好媳婦如今就託付給你了。」陛下您當時在旁邊坐著,親耳聽到。現在這話言猶在耳,您怎麼說忘就忘了呢。對這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褚遂良反對廢王立武的理由是什麼?第二,褚遂良對王皇后持什麼態度?  先看褚遂良反對廢王立武的理由。他說了三個理由。第一個是觀念上的理由:皇后必須出身於世家大族。這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一個傳統,皇帝總要和社會上最有實力的家族通婚,來加強自己的力量。他說皇后出自名家,這在他心目中是個重要優勢。相對來講,武則天家是暴發戶,因此她不符合條件。第二個是孝道的理由:按照他的話,王皇后是「先朝所娶」。中國講究孝道,孔子說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兒子為什麼娶媳婦呢?是為了侍奉父母,接續祖先。按照孝道,皇帝不能違反父親的心愿,隨隨便便就把皇后廢掉。第三個理由:皇后沒犯什麼錯誤。大家會說,皇后不是犯錯誤了嗎,先是被指控殺死小公主,後來又被指控搞厭勝,怎麼會沒犯錯誤呢?其實,褚遂良所言透露了一個信息:雖然此前皇后已經因為這些指控受到處理了,但是處理只局限於後宮,沒有經過法律程序。因此僅僅是後宮的行政處罰,甚至僅僅是感情懲罰,高宗並沒有把皇后的罪名公之於眾。為什麼呢?因為小公主死的這件事曖昧不清,皇后僅僅是嫌疑犯,後來因為雙方都沒有證據,所以就不了了之。而厭勝這件事雖然按律當死,但是在實際處理中並沒有執行,只是不允許王皇后的母親進出宮廷,並且把她的舅舅貶往地方了。所以,皇后這兩件過錯的處理只波及宮中。這樣一來,褚遂良不管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至少他可以裝糊塗,說皇后未聞有過。她沒有過錯,您怎麼可以輕易把她廢掉呢?  褚遂良的理由都很充分。面對顧命大臣有理有據的反對,高宗一時也沒有對策,只好不悅而罷。這次內殿討論,可以算作唐高宗與武則天跟外廷宰相之間鬥法的第一回合,外廷贏了。  但是武則天可不是個知難而退的人。她想當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麼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呢?她得鼓勵唐高宗再接再厲,雖然屢戰屢敗,但也得屢敗屢戰。  第二天,在武則天的推動下,唐高宗又把這幾個人召集到一起,還商量這件事。這次,李勣乾脆請病假沒上朝,繼續隱身。還是這三個宰相,又跑到內殿里來了。皇帝重彈老調,褚遂良又說:  陛下必別立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使萬代之後,何以稱傳此事!  意思是說,皇帝您要是真不喜歡王皇后,我們尊重您的感情,請您在天下名門閨秀之中另外選個皇后,何必要非選武氏啊?您何必在一棵樹上弔死呢?他首先退了一步,然後,扔出一個重磅炸彈,為什麼不能選武氏啊,因為武氏給先帝當過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您以為天下的人都是聾子、瞎子啊!如果您現在立她當皇后,天下人怎麼說您啊?那叫父子聚麀啊!千秋萬代之後,您的臉往哪兒擱啊!到此為止,反對立武則天當皇后的理由,從三個變成四個了:第一,皇后出身名家;第二,武氏為先朝所娶;第三,皇后沒有過錯;第四,武氏歷史不清白。  抖出這些還不要緊,褚遂良接著發起飆來了,只見他朝笏往殿階上一摔,把帽子也摘了,拚命磕頭,把前額都磕出血來了,說,陛下您既然不聽我的話,您就讓我回家去吧,我願意回家種田。唐高宗當時氣得幾乎吐血,趕緊說,左右來人!把這個褚遂良給我拉下去!皇帝還沒怎麼著呢,你一個大臣先以死相脅,把皇帝置於何地啊?這簡直就是要挾。正當他們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亂成一團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朝堂的帘子後面忽然傳來一個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撲殺此獠!」(《資治通鑒》卷一九九)意思是怎麼還不把這老蠻子給我打死!誰在說話呀?武昭儀。這句話石破天驚,把周圍的人都給嚇傻了。為什麼呀?這是皇帝和大臣議事,一個後宮的昭儀是不該來偷聽的;退一步說,就算是因為事情關係著她的前途,她忍不住要來聽,那也不應該發表意見啊;再退一步,即使情急之下發表了意見,這個意見也不應該如此強硬、如此蠻橫啊。你一個昭儀,哭哭啼啼訴委屈大家還可以理解,怎麼能張口就說要打死前朝的顧命大臣呢!這太厲害了。這一聲怒喝讓我們不禁又想起當年武才人的獅子驄事件來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武則天強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她倒是挺痛快,可是皇帝和大臣們都不自在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長孫無忌比較老到,趕緊說:「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把褚遂良保下來了。當然,君臣雙方又是不歡而散。  可是這麼一鬧,昭儀和前朝顧命大臣在殿廷上差點打起來,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馬上傳得沸沸揚揚的,紙包不住火,原來皇帝想在小範圍內解決問題也不可能了。第二天,高宗原本沒有通知的宰相韓瑗也上表,聲稱如果立武昭儀做皇后,可能傾覆大唐帝國。很快,另一位宰相來濟也上書反對。宰相集團看起來是氣勢洶洶,唐高宗和武則天覺得非常鬱悶。事已至此,七位宰相的名字一個個從高宗腦海里滑過。褚遂良、來濟、韓瑗都旗幟鮮明地表態反對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和于志寧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很顯然,兩次都站在皇帝的對立面上。此外還有侍中崔敦禮,當時已經行將就木,可以忽略不計。忽然,如電光石火一般,唐高宗心裡滑過了李勣的名字。李勣還沒有表態呢。他可是唐高宗一開始召見的四位宰相之一,但他始終稱病沒有露面。  那麼,李勣又是什麼態度呢?李勣的表態,又會引發怎樣的後果呢?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三部)09金枝玉葉
百家講壇——《大唐巾幗傳奇》1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解說詞
【百家講壇】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文字之禍
《百家講壇》滿城漢墓
【百家講壇】 大宋謎案(六)寇準貶死雷州之謎

TAG:武則天 | 蒙曼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