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易經》智慧寶藏:易經的智慧(《易經》與命運 )
《易經》與命運 周文王在被商紂王囚禁的獄中完成了《易經》,而《易經》也被稱為《周易》。文王著《易》,是因為感悟到人類社會的規律與大自然的規律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為什麼《易經》從一誕生,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甚至成為算命的工具?穿越幾千年的《易經》,都經歷過哪些坎坷的遭遇呢?
有一段歷史,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商朝本來也是一個很好的朝代,但是傳到商紂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紂王的品性很差,暴虐無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歡的事情。所以當時的老百姓反而比較歡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圖3-1)。圖3-1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紂王對他有點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來關在羑里。周西伯被關的時候有兩個想法,一個是自己有這麼寶貴的人生經驗,是長時間累積的親身體驗,如果丟掉了實在是太可惜,不如利用這段時間把它整理出來,將來也許對世人有一些貢獻。第二個想法就是他知道紂王這個人說殺就殺,不會念及以前的情面,因此他就知道自己是命在旦夕。當商紂王叫人把周西伯的兒子剁成肉醬做成肉包給周西伯吃的時候,實際上他也知道這就是自己兒子的肉所包成的,但是他還是吃了,他不是很殘忍,他也不忍心去吃自己兒子的肉,他是為了顧全大局,要保住性命,他沒有辦法馬上就跟紂王對抗,所以就要忍氣吞聲,忍辱負重,才能完成理想。這樣他就在牢里開始替《易經》寫一些經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積起來的寶貴人生經驗,透過六十四卦保存下來。六十四卦每個卦他都寫有卦辭,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寫有爻辭來說明,就成為最早的《易經》。因為在伏羲當年是沒有文字的,那時候只有簡單的符號,可以說是無字天書。所以真正寫成《易經》的是周文王,他在牢裡頭很費苦心,一個字一個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當年畫卦的時候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讓後來的人可以從各方面加以補實、說明。周文王一定是體會到了空白性的樂趣,因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去發揮,一方面他是受到紂王的壓制,很難能夠暢所欲言,有一點躲躲藏藏,有一點難言之隱,有一點說不出來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們創造了一個空間,叫做留白性,他在字裡行間留了很多可以拐彎抹角的空間。
第13節:《易經》與命運(2)周文王寫完《易經》以後,我相信很多人想改它,因為只要能夠改動它一個字就能成名了,但是怎麼樣也改不了。就算裡面有很多地方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搞不太清楚,大家也都非常尊重周文王,所以他的經文大部分都傳下來。 伏羲八卦圖因為沒有文字而被稱為無字天書,後世有許多人企圖用文字對八卦圖進行註解,但較為完整併流傳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寫的《易經》,所以我們常把《易經》也稱為《周易》。那麼周文王是怎樣對伏羲八卦進行文字註解的呢? 第三集《易經》與命運周文王給每個卦一個卦名,並寫卦辭來解釋卦名。每個卦有六個爻,每個爻他都很費心地作出註解,寫爻辭。六十四卦下來,居然完整無縫、環環相扣、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補,真是非常難得。 後來,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兒子周武王講出一句話:人為萬物之靈。就是說,人本來是動物的一種,但是既然身為人,就要覺悟,要拉開跟動物的距離。因為《易經》告訴我們,人是天地之間唯一能夠幫助天地來改造這個世界的一種動物,這是我們的責任。 周武王講這句話其實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因為他知道他的父親周文王把《易經》寫下來,主要是為了教化。但是在當時民智未開,而且商朝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時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這個《易經》的宗旨講出來。 人為萬物之靈,一直傳到現在,我們都知道有這句話,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為什麼要說。周武王在告訴後代的子孫,文王這部古經是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濃厚的時候,周文王才會用卜筮的詞句,用卜筮的形式來寫爻辭,用吉、凶、悔、吝、無咎這些話,透過占卜來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以神道設教,從而給《易經》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實也在講這件事情。他說要讓老百姓能夠完全聽懂道理,恐怕有點困難。我想在當時孔子會有教無類,會那麼用心地到處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識不普及,智慧未開,要他們聽懂道理相當困難,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實施教化的一個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講祭祀很重要,而且歷代皇帝沒有一個不祭祀,沒有一個不拜祖宗的。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們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這就是儒家非常重視的那個「敬」字。 我們現在要了解中華文化,要了解《易經》,這個「敬」字非常重要。一看中華文化,就覺得落伍,該丟掉了,那你永遠也學不會。一看《易經》,就說「這有什麼用?那麼舊的東西」,那你永遠也學不會。我們要恭敬,因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智慧。 第14節:《易經》與命運(3)
其實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孔子,都是非常恭敬的。韓國的學校門口就立著孔子的像,韓國的師生每天上學先對孔子像鞠躬,然後才進學校。其實歐洲也好、美國也好,很多人聽到孔子都是豎起大拇指,讚歎了不起。我們不能因為說我們對他太熟悉了,就加以輕視,孔子告誡我們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不是害怕他們什麼,而是要敬重他們,這樣才能從中學到一些道理。《易經》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如果從一陰一陽之謂道來看,就會覺得我們後世人真是太幸運了。 周文王在獄中寫《易經》,為了避免商紂王的迫害,很多話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卜筮詞語來解釋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規律,結果使《易經》這部包含著中華文明大智慧的書,從一誕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為什麼又說這是一種幸運呢? 《易經》因為被當做是卜筮之書,而逃過了秦始皇焚書之禍。當年秦始皇要燒掉所有書的時候,就有人告訴他《易經》這本書不必燒,因為那是卜筮的書,是老百姓占卜用的,搞迷信的,民間使用的東西。可見《易經》用來占卜,是盛行了一長段時間。所以秦始皇一聽,覺得這種書留給老百姓用也沒什麼關係,所以就沒有燒。《易經》因為本身的神秘,所以逃過了秦火,以至於很多人由此說,《易經》真神啊,連自己有這一劫都算好了,都事先能夠防備。我想這個也不必這麼把它神化,因為秦始皇總要留些東西給老百姓用,他所要燒的是那些讀書人讀的東西,他有他的用意。 秦朝以後,漢朝興盛,漢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易經》分成兩部分,一個叫術數,一個叫易理,這基本上就已經違反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神。因為《易經》是講合的,所有的分都是為了合。太極可以分兩儀,但是不管兩儀怎麼變來變去,最後還是回歸太極的狀態。一個靜止,一個動,動了靜,靜了動,這樣才有變化。 我們為了研究方便,把《易經》分成易理和術數來研究,這個無可厚非,如果直截了當說術數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對的,我想也是有一偏之見。我認識一位學者,他一生就是主張只有易理,非常討厭算命、看風水,他認為那些都是一派胡言。可是很不幸的,這位先生最後也是自殺了。可見,一個人完全講道理,就少一個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完全講理講到最後,大家會發現很多人是過分理智,最後連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了。 只講術數就更可怕了,那真是《易經》的大不幸。可是我們民間所流傳的極少是易理的,因為易理多半在讀書人手上,而讀書人讀了半天又不會用。而民間所流行的都是什麼?算命、看風水、選日子,甚至於連姓名學也搞在裡面,卻搞得紅紅火火,很熱鬧。這些花樣就使外行人感覺到很神秘,然後就很相信,以至於迷信。我們以前把這個叫做神通,其實世界上沒有神通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 第15節:《易經》與命運(4)
民間把《易經》推廣得非常流行,以至於今天一聽到《易經》,所有人都覺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個撇掉了。實際上讀《易經》讀到最後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則周文王那番苦心 ,周武王那句「人為萬物之靈」,幾乎都不見了。今天我們一講到八卦 ,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話,是荒誕不經,沒有依據,扯來扯去搞不清楚的東西,這實在是愧對祖先。人類的寶貴智慧,淪落到這個地步,只是因為當年的以神道設教嗎?但是我們能怪周文王嗎?當然不能,很多事情要以當時的狀況來判斷,而不是用現在的狀況來判斷。 伏羲氏根據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畫出了八卦,周文王發現人類社會的規律和大自然的規律是相通的,於是用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間的萬物萬象。但是《易經》流傳到現代社會,幾乎成了一個算命用的工具,那麼《易經》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麼呢? 《易經》是古人透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獲得一些心得和體會,進而提出的假說。其實所有的學說都是從假設開始的,今天叫虛擬,只不過古代的知識實在是不發達 ,所以神道設教是無可厚非的,而且是當時勢在必行的東西。我們用簡單一句話「抬頭三尺有神明」,來使得每一個人有所畏懼,知道不能太放縱自己,不能為了自己的需求而為所欲為。那是為了安全,為了紀律,為了方便,為了有效。 你去旅遊的時候,你聽那些導遊在告訴你這樣那樣,有很多成分還是當年神道設教所留下來的。進廟的時候,導遊會告訴你,這個門檻是不能踩的,當然不能踩,因為你一踩,頭就碰到上面門框了,撞個頭破血流誰負責?可是如果他告訴你不能踩,踩了會把頭撞破,你一定一百個不相信,然後就踩,等到頭破血流的時候你還是會埋怨他,這是人性。所以我們就說踩門檻會運氣不好,大家擔心自己走霉運,不敢踩,那就安全了。這也是孔子所講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為講道理大家不聽,就算聽懂了也不會記得,就算記得也不會去做,用這種方式,才會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門檻是為了安全,有門檻設計也是為了安全。有種說法是寺廟大門不能開,只有皇帝來才能開。我們想想看,寺廟多半是在什麼地方?多半是在荒山郊野,那裡最多的就是強盜,強盜突然要來,官兵根本來不及防範,和尚要靠自己抵抗,那是很難的。如果中門大開,強盜一來,怎麼都擋不住,所以平時就把中門關閉了,前面有一條小橋,兩邊有兩個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後把偏門打開,只要老遠聽到看到有強盜,馬上關偏門,來得及,安全有效又方便。 有人說看到尼姑會倒霉,這其實也是好意,就是為了保護尼姑的安全。很多人不了解,說這根本沒有價值,怎麼會沒有價值呢?任何事情用到合理都有價值。我們想想看,尼姑要不要出來辦事?要不要出來買東西?要不要出來處理一些事情?總要吧?她一出來,外面只有兩種男人,一種是農夫,一種是打獵的獵人。因為一般人不會出現在尼姑庵附近。尼姑一出來,農夫和獵人這兩種人的體力都比較壯,然後一看尼姑 ,覺得蠻漂亮的,難免起色心,那尼姑就不安全了。所以我們就說看到尼姑會倒霉 ,不能看。農夫一看走過一個尼姑,轉過身不看;打獵的人一看是尼姑 ,趕快不看,尼姑就很安全了。如果朝這方面去了解,我們就不難知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在我們中國社會是廣為流傳,而且普遍地在應用。 第16節:《易經》與命運(5)
《易經》的真正用意,在於通過一些自然現象的規律,來了解人類社會的規律,並反省自己的處境,思考應對的方法。就像寺廟裡的一些規矩,雖然看起來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實際上有利於人群社會的安全。那麼,人的命運可不可以預測?求神拜佛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 很多人動不動就要求神拜佛,這是不了解拜佛的真意,如果你一拜,佛就保佑你,那這佛算什麼佛呢?佛在梵文裡面,原意是教授,就是一個人悟到道理以後,就修成佛了。釋迦牟尼佛本來也是人,他悟到道理以後才成為佛。這就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只要能悟到道理,又能夠認真去做,終究可以成佛。 菩薩是沒有到成佛的,所以菩薩比較不能開口,不太說話的,但是像觀世音菩薩,像地藏王菩薩,也都具備了成佛的條件,但他們是自己不要成佛,因為他們要救世人。成佛以後就坐在那裡,讓人家拜,讓人家參,還不如實際行動對世人更有幫助。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知道地獄永遠不會空的,但他就願意這樣,豈不是比佛還偉大?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在,不要胡作亂為,要好好管束自己,要好好修鍊自己的品性。如果送點禮品,燒幾個香,然後拜佛,佛就庇佑你們全家,那佛就是貪官污吏,那就不是佛了。 有人跟我講:有個人算命很靈,他說我會在一個海邊安定下來,那裡風光很美,我的工作很穩定,現在我果然就是這樣。 我告訴他:這是你受了他心理的暗示,然後全力去配合,你全國跑來跑去,一看這地方是海邊,環境不錯,正好是他算準了的,所以就定居下來了。就是這麼簡單,你如果不配合他,他就不準,你配合他,他就很准。算命不是叫你聽他的話的,你聽他的話那你變成他的奴隸,他就變成你的主人了,他就可以控制你了,他就是你的主宰了,那還得了?算命是說他算算看,我聽聽看,如果對我有利的,我就盡量去達成,如果對我不利的,那我盡量去避免。這才是《易經》告訴我們趨吉避凶的大道理。 有一個人聽人說自己有血光之災,他就躲在家裡,躺在床上,把所有窗門都關起來。結果沒有想到,外面有人打彈弓,彈珠穿破玻璃,一下打到他頭上的鏡框,鏡框掉下來正好砸到他,正好是血光之災。然後他就說真靈,算得到,躲不過。其實有那麼嚴重嗎?我那一年,有人告訴我會有血光之災,我就按照《易經》的道理,我就拒絕接受,我說我不要讓它發生,我就很謹慎,有很多地方我一看不對勁,就不去了,結果就什麼事都沒有。 我們講誠則靈,意思就說你相信它,你就要接受它的擺布,你不相信它,你就可以防備 ,防備到什麼地步還是看你自己。所以我們回到《易經》的人本位,這才是人類的尊嚴。 第17節:《易經》與命運(6)
我們神廟很多,動不動就求神,動不動就拜鬼,那麼人的自主性跑到哪裡去了?如果說求神拜佛就可以發財,就可以平安,那我們什麼事也不要做了,那樣人類社會還能進步嗎? 人們之所以去求神拜佛,之所以去算命,就是對無常的人生難以把握,希望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命運,希望有神秘的力量能夠保佑自己避免災禍,《易經》六十四卦常見吉凶之辭,所以被許多人用來占卦算命,以求趨吉避凶。那麼掌握了《易經》,真的能夠趨吉避凶嗎?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句話我們重複好幾遍了,就是提醒我們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也就是說,我們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實《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所以倫理是從自然來,自然那麼有秩序,是誰在管呢?如果伏羲氏當年說是神在管,那我們就產生宗教了,他沒有,他說是陰陽的互動,是自然的孕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主宰,是兩種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地產生萬物,不斷運行。 《易經》怎麼能夠那麼神?我們用一個神字就表示它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就是因為它有三個特性。《易經》超越了所有神學、哲學、科學,它涵蓋了那麼多東西,是因為它有這三個特性。 第一個,《易經》具有模糊性。說起來真的是外國人所講的,很好笑,它很模糊,因為就那麼幾個系統,就幾個花樣,幾個符號,其他都沒有,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你怎麼想它都有道理。因為它簡單明了,才能夠作用這麼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確,它就只能適用於某一個領域,其他領域就說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響了中國人很深。我們講話經常不喜歡講得非常清楚,都是點到為止。大致如此,這四個字很重要,對中國人影響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一切都在變,如果事先都說得非常清楚,又說不能變,那一定行不通的。這就是制度化沒有辦法應變的最大的苦惱。這樣我們才知道,小孩要出門了,中國的父母只講一句話,小心一點,就這一句話,永遠不會錯的,因為我們無法預料得到未來的變化。 《易經》的模糊性,讓我們怎麼解釋都對,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會通到本源上面來。只要不違背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個,《易經》有很大的靈活性,周文王所寫的卦爻辭,我們這樣解釋也對,那樣解釋也對。所以《易經》非常靈活,怎麼講怎麼對,怎麼講怎麼不對;對的裡面有一些不對,不對的裡面有一些對。道理是活的,《易經》是講道理的。 第18節:《易經》與命運(7)
這一點對中國人影響太大了,大家真的要花點心思去想一想。西方人rightis right,wrong is wrong,不可能說對里有錯,錯里有對。因為西方是講分的,對、錯就是分開的。中國人沒有,我們知道絕對對的部分太少了,聖人有時候也會犯錯的,神仙打鼓有時候也會打錯的;絕對錯的人太少了,終歸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難斷家務事,哥哥打弟弟,誰對誰錯真的搞不清楚,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能說誰對誰錯呢?而且就是因為不清楚,所以我們才要慎斷是非。是非要慎斷,而不是明斷。我們今天很喜歡用明斷是非,那是很難的。 關於唯心、唯物,我們中國人是不會去爭的,我們會認為兩種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爭的,有外國人問我:「你們是什麼主張呢?」我跟他們講:「我們很少在這方面去琢磨,因為這都是你們西方弄出來的學問,如果要我們講,中國人只有一個論,叫唯道論。唯道裡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輕重不同。」 第三個,更妙的,叫做空白性。你看西方人畫畫,他一定全張都要塗得滿滿的,否則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國人哪裡有?中國人一張紙上,這裡畫一隻鳥,那裡畫一朵花,旁邊點幾點,就是下雨。然後蓋個圖章,簽個名,留下很多空白。我們會不會覺得中國人這樣子是偷懶?不會,我們覺得這樣才有想像的空間,如果全部都布滿了,那我們還想什麼?那就只是看了。 一張有空白的畫,西方人認為沒有畫完,要把它補全。我們卻認為這個畫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張國畫的意境是怎麼樣,十個人來看,就有十種意境,這才是符合自然的。 這樣,我們就慢慢更深一層地了解《易經》,以及它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可是,這套學問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開,知識不普及的時候,如果這樣講,誰聽得懂?所以《易經》本身的命運也是很坎坷的。這跟《易經》裡面所講的一切事物變化過程中都會不斷地出現險阻、艱難,是一樣的道理。艱難險阻,不是很艱難就是很危險,常常受到阻礙,這樣好不好?看起來不好,實際上這樣才是好的,因為這樣人類才能夠學習,才能夠磨鍊,才能夠增進自己。一個人從小到死都很順,他等於白活了,他來這一趟,就只學會了四個字:吃喝玩樂,其他什麼都沒有,這算什麼人生?人生經過更多的磨鍊,才會更成熟。《易經》本身也是經過磨鍊的。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代表著宇宙中的六十四種情境,占卦其實就是一種定位的手段,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了解卦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我們下一集來談談:破解占卦。
推薦閱讀:
※給寶寶起名能真正調理其命運
※秒懂面相:從耳朵看性格財富命運
※算算你一生的命運到底有多「重」?
※斷掌人的命運
※淺談:如何真正的做到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