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菁:變革中的認知科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5.4
作者:朱菁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伽德勒在1985年出版的關於認知革命歷史的著作中,總結了當時認知科學的幾個基本特點:理解人類的各種認知活動,離不開心理表徵的基本理論設定;計算機為理解人類心智提供了強有力的模型;認知與情感、意識、文化和歷史等因素相分離;探索人類心智終將達成一門統一的認知科學;認知科學試圖運用當代科學的方法和理論來回答傳統的哲學問題。然而,也就是從那時起,認知科學內部發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以至於該書1987年推出平裝本時,作者補上了一篇新的後記,題為「1984年之後的認知科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聯結主義(人工神經元網路)對此前以符號計算和命題式表徵為核心的認知科學範式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聯結主義的興盛拓展了認知科學對於心理表徵和計算的理解。心理表徵的形式和載體可以是由簡單的類似神經元的處理單元所構成的聯結網路,而不必是符號或語句這類具有完整語義性質的基本心理結構;而計算則不必理解為依照演算法和規則對符號的加工,而是通過各類學習演算法來更新處理單元的激勵值以及它們之間聯結的權重。聯結主義催生了計算神經科學,使得一直處於邊緣的神經科學逐步走到認知科學的舞台中央。
20世紀90年代,認知科學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大腦成像技術的出現使得認知科學家可以觀察到人們在完成各種認知任務時不同大腦區域的活動狀況,認知神經科學成為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研究對象不再局限於知覺、記憶、語言、推理、學習等「狹義」的認知活動,而涵蓋了心智與行為的方方面面,情緒和意識成為頗受關注的兩大研究領域。心智不僅與大腦的結構與活動密切相關,身體也是其重要的物理基礎,具身性(涉身性)成為了理解心智奧秘的關鍵因素之一。心智的邊界還被延展到身體之外,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成為其不可分割的構成成分,這是延展認知和延展心智論的基本主張。動力學系統理論則對主流認知科學的理論基礎,即心理表徵和計算提出了強烈質疑,主張採用微分方程以及相變、吸引子、混沌等概念來刻畫和理解心智的本性。從進化和適應的觀點來看待人類認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其他動物物種認知能力的研究,也成為這一時期認知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21世紀初,文化與認知的互動越來越受到重視,宗教、藝術、道德以及社會關係和組織等都成為認知科學研究的新課題,而一些傳統的哲學問題如自由意志、人生意義等也逐漸為其所涉及。2010年在國際認知科學頂級期刊《行為與腦科學》發表的一篇題為《世上最怪異的人?》的論文中,加拿大的三位認知科學家尖銳地指出,在以往認知科學的實驗研究中,受試人群的樣本大多來自於西方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工業化的、富裕的和民主的社會(這些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連起來就是WEIRD(怪異的)這一英文單詞),尤其以選用在校大學生作為實驗受試的情況最為常見。認知科學家將這類樣本默認為「標準樣本」,認為由此得出的觀察和結論可以推至全人類。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怪異的」人群無論從歷史發展階段還是從全球人口分布來看,都不足以成為整個人類最典型的樣本來源,而文化和社會環境卻影響著從知覺到思維再到群體互動的各個層面的認知活動,因而傳統認知科學的理論設定和方法論存在根本性局限。認知科學的健康發展應以具有不同文化、經濟和社會背景的群體的具體經驗研究為基礎,探索人類認知活動及其機制的普遍性和多樣性。
精於概念與邏輯分析、擅長提煉思維和推理過程中的論證結構、具有歷史視野和反思精神的哲學家,能在認知科學研究中發揮獨特作用。在認知科學50多年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關於基本原理和研究進路的論戰中,都可以看到哲學家活躍的身影。而認知科學的發展,也為哲學家思考心身關係、心靈的本性等傳統哲學問題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視角。
如果你對哲學感興趣,想深入學習哲學
哲思學意為您準備了一系列哲學語音微課
高校名師主講、深入淺出
已開課程
(點擊可進入相應介紹)
吳瓊:福柯及其思想
吳瓊:西方藝術史
吳冠軍:政治哲學
王鵬:電影與哲學
黃婷:無限宇宙與開放之人
翟振明:理性VS感性
所有課程均可重複收聽,報名後請加哲思君微信「jinzhe1104」聯繫聽課事宜。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班(第一階段)第一課天干認知(2)
※學習臨界知識,提升認知能力
※不知有多少錯誤的認知,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認知能力四分法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