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規劃委解讀北京」十三五」發展規劃
北京如何醫治「城市病」?如何疏解非首都功能?11月30日,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解讀「十三五」發展規劃,表示北京將開展總體規劃修改,按照「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的兩大原則,優化城市空間和產業空間布局,提升城市整體效能和宜居性。
立足區域協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區域空間格局。對接京津冀區域這一空間格局,北京將對城市集中建設空間和功能結構進行優化重組,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鎮空間結構。
王飛介紹,「一主」為中心城區,著力保障和服務首都核心功能的優化發展。「一副」為行政副中心(通州),重點承接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及相關服務部門的疏解轉移,帶動城市東部區域協同發展。「兩軸」為中軸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重點優化完善國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職能布局,形成首都空間秩序的統領與功能組織的骨架。「多點」為順義、亦庄、大興、昌平、房山、懷柔、密雲、平谷、延慶、門頭溝10個新城和海澱山後、丰台河西、北京新機場地區3個重要城鎮組團,有序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適宜功能的疏解,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帶動所在區域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推進交通一體化發展方面,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依託京津冀城鎮群體系,建設多層次、互聯互通的軌道交通系統,實現軌道交通走廊、樞紐與城鎮群、重點功能區發展的有機結合。
另一方面,明確了構建「客內貨外」鐵路樞紐格局的規劃目標,提升天津、石家莊的國家運輸樞紐地位,疏解北京過境交通及區域性貨運樞紐功能。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會同天津、河北共同劃定區域重要生態廊道,控制區域城鎮空間蔓延,加強區域生態修復。
據悉,北京將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市,2020年綠色出行比例超過75%,自行車出行比例不低於18%。大幅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2020年小客車出行比例和車均出行強度降幅不小於25%。
城鄉一體嚴格管控集體建設用地
過去十年發展中,由於沒有真正實現城鄉統籌管理,尤其對集體建設用地缺乏管控,導致總建設用地規模大、增長快,北京出現了城鄉建設「攤大餅」式無序蔓延、城鄉結合部問題、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
王飛介紹,全市現狀集體建設用地約達到1536平方公里,佔總建設用地的45%,這遠遠超出了集體建設用地佔總建設用地40%的紅線。因此,城鄉一體化發展確定的「瘦身健體」的對象主要就是集體建設用地,今後要通過嚴厲打擊違法建設,推動低效集體建設用地騰退改造,逐步降低平原區的開發強度,提高城鄉土地利用效益。
集體產業用地在瘦身減量的同時保障農民就業增收、提高發展質量。王飛告訴記者,以往村鎮多是自主招商,水平有限,一些企業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今後要鼓勵利用調整集中後的集體產業用地發展科技研發、文化創意、休閑旅遊、養老服務等符合首都經濟發展方向的產業,將鄉鎮集體產業發展與中關村等城市功能區、產業園區掛鉤,在准入標準、運營管理等方面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方面,城鄉一體化發展還要重點解決農村地區配套設施滯後的問題。據介紹,現狀污水處理率全市約85%,而郊區只有60%左右;現狀清潔能源比例全市已達到77%,而農村地區不足20%。本次規劃則將城市污水處理率調整為城鄉污水處理率,規划到2020年達到95%左右,重點是提高郊區的污水處理率。同時,規劃2020全市清潔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力爭不斷提高農村地區清潔能源比重,2020年約達到25%以上,遠期超過50%以上。
劃定生態紅線和增長剛性邊界
此次北京市總體規劃修改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增長邊界,將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紅線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制定差別化的管控目標和管控措施,實現「兩線三區」的全域空間管控。
對生態紅線區要嚴格管控,加強生態保育和建設,推動建設美麗鄉村,確保生態紅線區面積只增不減、生態功能不斷提升。王飛表示,初步劃定生態紅線區面積約佔市域面積的70%以上。未來,要繼續加強生態建設,重點通過平原區集體建設用地減量還綠、規劃生態廊道建設,實現遠期全市生態紅線區比例提高到75%左右的目標。
城市增長邊界是城市發展剛性約束紅線,城市增長邊界內的集中建設區是未來城市主要的建設空間。結合市域環境容量以及功能疏解、減量發展的目標,將中心城、新城、鎮中心區、獨立城鎮組團、重點功能區的集中建設區劃入城市增長邊界,初步劃定集中建設區面積約佔市域面積的16%。
中心城區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嚴控建設總量
中心城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功能重組的主要地區。目前,中心城區人口集中、功能過度聚集、交通擁堵問題突出,是「大城市病」問題的突出表現地區。
中心城區現狀人口規模1280萬人,約佔全市人口的60%;就業崗位750萬個,約佔全市總就業崗位的65%。中心城區現狀共有各類市場700餘個(佔全市55%),近50%為農副產品市場,從業人口約30萬人。有現狀三級醫院共68家,床位數約6.2萬張,日均門急診量約21萬人次(約佔全市80%);有高等院校66所(全市89所),校址約120處,全日制在校生約70萬(約佔全市82%),非京籍比例約70%。
王飛介紹,規劃要嚴格控制規模,積極有序推動功能疏解、強化和重組,集中力量治理「大城市病」,提升環境品質和運行效率,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典範地區。今後要分區、分類重點推動中心城內四類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把非首都功能疏解與中心城提質增效結合起來,有序疏解人口。嚴控中心城建設總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調動社區積極性參與規劃實施,改善綠色交通出行環境,改善老舊小區、棚戶區居住環境,改善街道、濱水、綠色空間等城市公共空間,營造和諧宜居、充滿活力的人居環境品質。
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 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製圖
追問: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設的有關情況
行政副中心為什麼選通州?
王飛表示,在通州選址建設行政副中心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是在原有發展基礎上的優化,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至今,對通州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經過了長達20多年的探索,經歷了從衛星城、重點新城、城市副中心等發展階段,《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要在通州預留髮展備用地,作為未來行政辦公用地使用。因此,聚焦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的提出,不是在空地上建設新的城市,而是在20多年來發展基礎上的優化和升級。
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為行政副中心建設提供了重大戰略契機。從通州的區位來看,建設行政副中心有利於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同時也是要發揮對疏解功能的示範帶動作用,更好地凝聚全社會的共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據王飛介紹,到2017年,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遷入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遠期將帶動約40萬人疏解至通州。
行政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辦公選址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要求,行政副中心功能定位主要是有序推動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同時帶動部分文化旅遊、商務辦公等功能向市行政副中心疏解。
目前行政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選址方案正在編製過程中,據悉,可能會在運河與六環路附近。因選址方案需報國務院審批,目前暫未確定。同時,文化旅遊區(環球主題公園)、運河核心區等城市功能組團建設也在有序推進過程中。
相應的配套設施建設
據悉,通州區因位於河流下游,水質問題一直困擾當地百姓。在今後的發展中,將嚴格治理通州水質,改變了通州的水質,對於北京整個地區的水質也會有所改善。通過建設水水相連的「藍網」系統,大力治理提升水環境,讓通州成為清潔水環境建設的典範;重塑北運河,傳承運河文化,建設聯繫副中心與中心城的大運河綠道。
通過綠地集中布局管理,實現每個街區內都擁有一處高品質的集中公園綠地,實現約85%居民居住在距公園200米範圍內,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鐘到達公園。
據悉,今後將在南五環附近,建設一處面積或超過奧體森林公園的森林公園。南北兩處森林公園形成軸線對應南北。
行政副中心的建設,交通支撐是關鍵。建設京唐城際、京濱城際、京秦二城際,加強北京行政副中心與與津冀互聯;建設S6 號線與平谷線,加強與周邊新城的南北向聯繫和與兩個機場的聯繫,疏解中心城地區的交通壓力;優化調整與中心城軌道交通和快速路系統聯繫,實現半小時到達的便捷聯繫。
另外,在配建高等級公共設施(建設文化中心、大劇院、體育中心等)的同時,整建制引入中心城優質的三甲醫院、重點中小學、幼兒園等資源。構建15分鐘生活圈,提高餐飲、文化活動等場所的便利程度,實現生活社區的24小時運作。
推薦閱讀:
※北京岳父患流感29天離世,2.6萬字長文瘋狂刷屏之後,我們來重新認識流感
※第七屆北京 舞燃情 國際標準舞全國邀請賽隆重開幕
※在北京只有兩天的時間,想玩長城、頤和園、圓明園、故宮、天安門、王府井,行程該怎麼安排?
※為什麼現在的頤和園裡沒有月季?
※「奢華」的北京奧運和「寒磣」的倫敦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