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七)

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七)

徐敏豪

2016年2月28日周日農曆正月二十一

1.論正負。馮友蘭在《簡史》中國現代哲學中說:佛比道家更看重負,兩者結合為禪宗即靜默哲學,成形上學徽章。在西方,康德曾用過,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不可知即本體。成康德及其他哲學家共識,最好完全放棄形上學,只講知識論。哲學上,一切偉大形上學系統,無論方法論正負,皆冠以神秘。負即神秘。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2.論秘宣。斯賓羅莎,極善用正,但終歸神秘。哲學家,在《理想國》看出善念,在《形上學》看出思想,在《倫理學》看出永恆,皆與吾同一。非一非多與反,唯有靜默。正負並不矛盾、相輔相成。完全形上學,應始於正、終於負。否則,就不能最後達到哲學頂點。若不始於正,則實質清晰思想或缺;神秘並非與正對立,更非在正下正外。

3.論中西。並非反對、而是超越理性。在中國哲學史中,「正」從未充分發展、太忽視,歷來缺乏清晰思想;單純、樸素,成顯著特色,值得發揚,但必經清晰思想克服與表達。清晰思想,雖並非哲學目的,但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負」在西方哲學史中,從未充分發展。唯正負結合,才能產生未來哲學。《曹山語錄》中禪宗故事,俱胝禪師凡有詰問。

4.論鳴喑。(即追責質問)、唯舉一指。外人問其童徒:禪師說何法要?童徒亦豎一指。師聞,以刃斷童徒指,童徒號哭去。師復召童徒,童徒回首,師卻豎其指,童徒頓悟。故事真假勿論,旨在暗示真理。凡治哲學,必先用「正」(清晰思想);在達到哲學單純性前,必先通過哲學複雜性;必先說很多話後(思想與語言的力量),再保持緘默(沉默的力量)。

5.論引發。讀(萬卷)書,必先做「正」(即加、乘,積分),由薄至厚、日積月累、學富五車、融會貫通、活學活用,再做「負」(減、除,微分),再由厚至薄、厚積薄發、大道至簡、語驚四座、才高八斗。行(萬里)路,亦然。由爬到站、由站到行、由行到跑,由短到長、由易到難、由低到高,不一足。引而不發的威力,在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6.論前後。在胡馮前,謝無量著六卷本《中國哲學史》,因不具範式意義,由胡適1919年出版半部《中國哲學史大綱》取代,成中國哲學治史開端。再由馮友蘭1931、1934年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1946年《中國哲學簡史》取代。寫作、出版《簡史》前,馮友蘭已出版《貞元六書》,即《心理學》(1939年)、《新事論》、《新世訓》(1940年)、《新原人》。

7.論推敲。(1943年)、《新原道》(1945年)、《新知言》(1946年)。《簡史》堪稱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獲盛評:中國人因嚴復知西方學術史,外國人因馮友蘭知中國哲學史。新中國建立後,1964年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一、二冊),隨即推倒從來、撰寫七冊(1980至1989年歷時10年)。內容一直寫到新中國,發一家之言。馮友蘭在第七冊。

8.論德賽。《中國現代哲學史》中說:五四時期,提出學習西方,引進德(民主)賽(科學)兩先生,肇始新文化運動。到現在,已過去幾十年,科學重要性已無可爭議,民主尚無共識。他錯誤認為:由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不能直接進入社會主義。1949年10月1日,馮友蘭參加新中國成立開國典禮。是月5日,他給毛潤之寫信說:過去講封建哲學。

9.論拙速。幫倒忙,現決心改錯、計劃5年內,將20年前吾所著《中國哲學史》重寫《新編》,以古鑒今。是月13日,毛潤之親筆回信:歡迎進步,往犯錯、今改錯,好,不必急求效、慢慢改,宜取老實態度。馮當時對「老實」不太理解。後來,他說:經逾30年歷練、終於漸悟其中涵義。即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5年內完成重寫,不現實。

(未完,待續)

(註:本文根據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哲學網,百度(經中國百科專委會審核)等相關信息撰寫,皆有出處,特此說明)

推薦閱讀:

三論宗的四重二諦與三種中道說

TAG:中國 | 哲學 | 辯證 | 中國哲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