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慰老年孤獨最需精神營養

人老了,最怕什麼?孤獨。

孤獨是什麼?是一種心靈的隔膜,是一種被疏遠、被拋棄和不被他人接納的情緒體驗。美國醫學家詹姆斯對老年人進行長達14年的調查研究,得出結論:獨隱居者死亡的可能性是愛交往人的兩倍,癌症發病率也是正常人的兩倍。因此怎麼撫慰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獨,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當今中國的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快速,老年人在物質生活上,遠比過去的老人富裕很多,而在精神上,卻比過去的老人更加孤獨。

在目前我國面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些老年人面臨的困境,讓老年人在晚年少一些孤獨多一些快樂,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在這裡呈獻給大家的是筆者通過一些案例的調查,及為老年人排解孤獨的一些措施的設想。

上篇

經濟越發達老人越孤獨:案例調查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速。由於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城市化和家庭小型化發展過程中,傳統家庭漸漸趨向解體。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經很難看到,尤其是在我們沿海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和鄉村。

一、失偶老人更需要子女的陪伴

瑞安市莘塍鎮某村的一位葉老太太,育有四女二子,今年76歲,身體還相當硬朗。20年前她的老伴去世時,孩子們都已成家,分別離開父母住在城市裡,在城裡擁有房子及他們的小家庭。葉老太太的老伴是患肝癌去世的。生病期間,葉老太太寸步不離地守在老伴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了半年多。老伴去世時,老太太因為照顧病人勞累加上傷心過度,一下子就病倒了。老太太在醫院裡住了一段時間,病情好轉後出院回家。葉老太太的幾個孩子都事業有成,在村裡人的眼裡很有出息,老太太也為此自豪。可是,在老母親剛失去丈夫並重病初愈時,孩子們卻因為自己的事業不能守候在她的身邊。這個時候葉老太太嘴上沒說什麼,內心卻倍感失落。在失偶後獨居的這些日子裡,孩子們雖然也常來看望老太太,給老太太送錢送吃的送穿的,但他們總是匆匆來匆匆走,很少能坐下來跟老人家聊聊天。子女們不知道,這個時候他們的老母親要的不僅是金錢和物質上的贍養,更需要精神的贍養。她最需要的是兒女們陪伴在她的身邊。老太太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她沒有把自己心裡所需告訴子女,更不願讓鄰居和親友看出自己的孤獨,她總是在他人前面擺出一副幸福的樣子。老太太從沒上過學不識字,思想很保守,因此她從沒想過要尋找一個晚年相隨在身邊的老伴。這20年的獨居生活,孤獨是她最難熬的精神摧殘。每每與筆者說起她孤獨的境況,她都會眼圈泛紅話語中斷,不知如何表達她內心的感受。

與葉老太太不同的是,75歲的楊老太太畢業於中國名牌大學,退休前是溫州某高校的一名老師。她有一子一女,女兒嫁到外地,兒子跟她一樣也住在溫州市區,可惜的是兒子並沒有住在老太太的身邊,平時忙於工作也很少來看望她。以前老太太還有老伴在身邊,子女少來看望似乎也習慣了,也沒有感覺特別孤獨的。可自從三年前,老伴去世後,老人就很希望孩子們來看望她。

針對這兩個案例,筆者要了她們孩子的電話,分別給兩位老人的子女打了電話。葉老太太的兒子聽了我打電話的原因後,非常誠懇地承認自己忽視了對老人精神上的撫慰,並向我保證,以後盡量抽時間多陪陪母親。揚老太太的兒子聽完筆者給他打電話的原因後,有點不高興,他說這是我們自家的事,你不了解情況不要來干擾我們的家事,我很忙,沒時間跟你討論這個問題。說完他即掛了電話,那冰冷的語氣,使得筆者不敢再貿然打電話作解釋。

二、獨生子女父母凄涼的晚景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計劃生育國策推行獨生子女制,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子女。由於家庭子女少,過於溺愛,再加上教育制度的限制,傳統美德的痕迹在新生代身上已難尋蹤影,孝文化在這一代人身上很難體現。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之下,老年人的孤獨感倍增。

62歲的周先生,是市區退休的一老人。說是老人,從外表看他還很年輕,更像是個50多歲的中年人。他告訴筆者,他在70年代末結婚,那時計劃生育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嚴格,如果自己想生第二胎也是可以的。可是就在他的兒子3歲時,他的老婆跟隨別的男人離開了他。那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時代的變革,經濟浪潮的衝擊,他的老婆沒經得起考驗,扔下3歲的孩子遠走他鄉。從此他帶著孩子一邊當爹一邊當娘,把孩子撫養成人。如今孩子成家立業,他一個人感到日子非常孤獨,於是萌發了找個老伴一起過日子念頭。兒子兒媳對父親找老伴的事,口頭上雖然很支持,但對父親要找的對象卻百股挑剔,不是年齡不合適,就是經濟條件不如自家好。給父親找的對象,設定了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使得老先生沒能如願找到老伴。精神空虛的老人,因一次嫖娼被抓,受到行政拘留的處分並罰款。這事讓他顏面盡失,同時又遭到家人的強烈指責,老人覺得自己抬不起頭,從此鬱鬱寡歡,不久前被查出患上胃癌後期。直到此時,兒子才發現自己對老父親不夠關心,疚愧悔恨為時已晚。

63歲李先生和65歲陳女士是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退休的。他們30多歲才結婚,不用說只生一個孩子,是女兒。在女兒上中學時,陳女士發現丈夫有外遇,但為了孩子,她忍受痛苦一直不提離婚這事。她是想等女兒考上大學後,再跟丈夫離婚。可是孩子上了大學時,她已是50多歲了,礙於面子,她始終也沒再提離婚。她總以為等到年紀大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她一再忍耐。如今女兒大學畢業嫁到了上海,已經退休的兩口子,感情並沒有因此有所好轉,他們雖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卻形同陌路人,各睡各的床,各吃各的飯,各玩各的。女兒由於工作忙,一年只有在過年時才回家一次。退休後,孤獨感越來越重。他們同時都想到要找一個有共同語言的生活侶伴,於是在晚年時,雙方協商離婚。不知底細的人,無法理解他們內心的苦處,還說這對老人,真的是活糊塗了,這麼大的年紀了還離婚,就不怕別人笑話嗎?女兒和女婿也很不理解父母的苦衷,為此與父母產生了隔閡。

男女單身在年輕時,因為有工作,可以接觸到很多的人事物事,似乎還不會感覺特別孤獨。一旦年紀大了,不能工作了,單身的孤獨會越來越嚴重。

也不只是單身的老人會孤獨,那些老來有伴的老人,一下子離開了工作的崗位,離開了原來工作和活動的圈子,內心的失落和孤獨也會加深。人老了,僅有配偶的陪伴還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子女的陪伴,社會的關愛。從以上的案例來看,經濟越發達,老人卻越孤獨。在經濟不發達時期,人們守著家園,幾代人一起生活,物質上雖然匱乏,但老人們有兒孫繞膝,就不大會有今天這樣特別容易產生的孤獨感了。

下篇

老有所依僅有物質還不夠,還需要撫慰孤獨的措施

就像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那樣:除了聖人和野獸,沒有人不怕孤獨。孤獨是個永恆的話題,人們懼怕它,也在談論它,總想打敗它,把它從身邊趕走。在我們年輕力壯時,有能力把孤獨暫時驅趕,而到了老年體弱時,孤獨纏繞著我們,再也難以脫身。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親人及社會的力量,來幫助老人擺脫孤獨,讓他們過上幸福的晚年。

措施一:來自親情的力量,常回家看看

沒有噓寒問暖,沒有兒孫繞膝,老人為讓兒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不走上公堂。但苦於無法可依,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也傷透腦筋。今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相關規定,兒女若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將會被認定為違法行為。對1996年制定的「老法」進行修改,最大背景就是人口老齡化。新法增加了社會保障、社會服務,同時也強調了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作為子女贍養人有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撫慰,照顧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義務。

今年四月,江蘇一77歲老太太,因女兒不管她吃住,不來看望慰問,她便將女兒女婿告到了法院。因為缺乏法律依據該案一直無法判決。新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落地後,當地法院才根據新法展開了審判。

「這是一個嘗試,任何條文的實際效果都需要司法實踐來檢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南京北塘一法官說。作出這樣的判決,實質是要直面一個精神贍養無著落的司法困局。新法對不履行精神贍養義務的判罰仍不具體,但司法機關不能因此不作為,精神贍養不應成為老年人稀缺的權利。「子女工作再忙,兩個月一次看望的時間應該還是能擠出來的。」南京北塘法院老年合議庭審判長高鑫認為,該判決已經考慮到老人與子女的實際居住距離等多方面情況,在具體執行時還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

在經濟的轉型期,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對傳統家庭文化的衝擊很大, 「百善孝為先」的傳統受到了挑戰。在社會現實面前,年輕一代更看重經濟關係。家庭成員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齡和經驗,而是獲取經濟的能力。人老了,他們的收入低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自然降低了。這個時候年輕人在外打拚,就會逐漸地把家裡的老人給遺忘,於是回家看看老人,就需要用法律來強制了——這個富於人性化的法律條文背後,卻暴露了傳統孝文化的嚴重流失的尷尬局面。

通過法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案例,畢竟是少至又少,更多的是我們看不見的老人孤獨凄涼的晚年。要想真正讓那些自私的子女,都能自覺地常回家看看,除了法律的制度以外,更多的應該來自文化修養的提高。把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孝文化列入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學的課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要定期舉辦傳統文化講座,並評選慈孝模範等活動,讓全社會行動起來,倡導關愛老人,真正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撫慰。

在物質水平日益提高的當今社會,親情和孝心卻越來越貧乏是必然的,但我們認為這同樣也可以是暫時性的,只要大家來關心這個問題,提倡關心老人,孝敬老人,傳統的美德很快就會回到我們的身邊。

措施之二:來自社會的力量,營造與人溝通的環境

說到老年晚景不堪時,用到比較多的詞是「空巢」。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邊無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單人空巢家庭和夫婦兩人的空巢家庭,將這些家庭中的老人稱為空巢老人 。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空巢家庭發展迅速,所帶來的空巢家庭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顧、醫療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關注空巢家庭,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將成為新時期社會關注的熱點。最近有媒體對部分空巢老人做了一個調查:

1、你認為空巢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這一提問的問卷結果如下:日常生活無 人照料 58% ;老人獨自承 擔重活 22%;心靈孤獨 63%;安全問題 34% 生活疲睏 11% 其他 6% 。 2、你認為現在「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什麼? 這一問題的問卷結果如下: 家人子女的關心 77% 有人陪護聊天 49% 物質方面的 14% 其他 14%。顯然,孤獨的空巢老人,最需要的還是親人、子女的親情陪護。現在各個家庭要想回歸到傳統社會已經不太可能,把贍養老人的問題推回家庭也顯得困難重重。那麼在實施親情陪護有困難時,社會必然要伸出溫暖的雙手予以有力的幫扶,這其中靠政府要來挑大樑。

社會應該怎麼做,才可以給老人的孤獨一些精神的撫慰呢?用社會化的方式解決問題,主要靠政府的財政支持,以及企業家慈善愛心的奉獻。敬老院、養老院不僅要辦多,還要辦好,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歸、老有所終。對於家庭應負的責任,也同樣需要政府的鼓勵和社會的大力提倡。恪盡孝道是傳統美德,對於這些子女,社會要給予表彰,這是社會的導向問題,引導子女「見先思齊」。與其批評壞的,還不如引導好的,要在道義上譴責做的不好的人改過自新,形成良性循環。當然社會也要對違背道德,侵犯老人權益行為的人,加以監督和懲罰。要從文化的角度努力,必須要把傳統文化的美德和精華繼承下來。凝聚著中華民族核心的東西就是文化,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如果在文化上不遵從,還怎麼發揚光大?所以,我們談中華文化不要泛泛而談,應該具體到細則和每一點。

以下幾方面是筆者認為可以直接操作的措施:

一、 辦社區老人食堂

最近在溫州出現了「免費素餐」這一新鮮事物,該項活動是由某一民間慈善組織發起的,意在讓那些生活窘困的人,能吃上一頓免費的飽飯,以至於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體力,來抵禦炎熱的夏天所消耗的能量。可是這一活動開展以來,去吃免費素餐最多的人,卻是一些物質生活上有保障的老年人。對他們來說,真正吃的不是那只有米飯和蔬菜的素餐,而是能有機會與人一起吃飯那熱鬧的氛圍。然而作為一個活動,這免費的素餐,畢竟不可能長期提供,而且老人長期吃素,營養的攝入似乎也會成問題。

所以如果社區辦食堂,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對老人來說也不會有經濟負擔,他們就可以不僅有飯吃,還可以每天與社區里的老人聚一聚,有一個交流的平台,也是不錯的。

二、設立情感傾訴熱線

65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不懂電腦不會上網,他們心裡有不高興的事和高興的事,情緒的低落或者情感上的困惑,都可以通過電話,向人傾訴。而接聽熱線電話的人,也要經過一定的心理培訓,他們要懂得如何安慰老人,給他們一些精神上的安撫,這樣的熱線必定是受老年人歡迎的。

三、 相關人員定期上門探望

最近在網上看到,某市一獨居老人死在家裡幾個月了才被親戚發現。這樣不堪的慘狀似乎每年都有發生。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獨居老人需要有專人定期上門探望,是件刻不容緩要我們去做的事。老人可以通過專門上門探望的人,傳遞他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心情不好,身體不健康,我們就會了如指掌。這些情況,有的可以通過有關的機構得以解決,有的可以通知他們的兒女親屬來處理。

來自社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可以通過很多形式來給孤獨老年人的精神撫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做的就是加強對社區的引導,發揮社區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建立社區各種服務站,幫助老人進行心理調適,維護身心健康,走出孤獨的陰影。

措施三:來自內心的力量,建立自我排解孤寂的信心

除了來自家庭親情和社會的關愛以外,老年人還必須面對現實,學會如何自我排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如何看待孤獨與寂寞,每個人的認識不同、態度不同,就會造成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在孤寂的環境中感到空虛,有的人則把孤寂變為提高自己的源泉,從中獲得樂趣。老年人要做情緒的主人,調整自己的認識,讓自己適應一切,不要有調整一切來適應自己的願望。客觀環境並不能決定我們快樂還是悲傷,而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態度才能決定我們的情緒,黃樹則教授一首詩可以說明這一問題。「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應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會一片明亮。你要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你要是一心關注國家大事,就不會糾纏身邊的細小問題。」

如果仔細觀察和分析一下,快樂人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接受並適應那些無法避免的困境。善於苦中求樂,老人們就會擺脫孤寂的困擾。要調整自己的認識,能夠適應孤寂的環境。把孤寂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有的老人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感到寂寞,因為他們知道孤寂是不可避免的。自己設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看不完的書和做不完的事,他們在寂靜的環境中學習、思想、構思、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寂寞就變成提高自己的源泉,作家在寂寞中提起筆來寫下人生的光彩,畫家也會在寂靜中創造一些人生的色彩,他們相對來說不怕寂寞,也不會特別感到孤獨。

然而以溫州實際的情況來看,65歲以上的老人,多數文化不高,自學能力不強,較難自我調節情緒,因此他們需要一些外在力量的激勵,才能逐步建立抵抗孤獨入侵的心理防線。

一、增加老年大學的教學點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所謂的老年大學,就是老年人參加學習的各種培訓班。我國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作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人的樂園。來到老年大學,就像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老年大學的學員除上課外,還組織遊園,參觀、舉辦舞會、節日聯歡等活動。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對老年大學有很強烈的依戀之情,96.3%的人表示完成學業後,還要繼續學習其他專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老年大學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過去「愁病」「怕老」「無用」「白活」等的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老年大學既是一所傳授知識的學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場所。

就目前來看,在我市老年大學的辦學力量,遠遠不及老年人的需求。很多人想進老年大學學習,都苦於沒有學校可以入學。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要多辦老年大學。老年大學的教學點,不需要有一定規模,師資力量也不一定要達到什麼程度。在社區里就可以辦老年大學。師資力量,除了請專業人員以外,也可以從退休的老人中挑選有特長的志願者。據我所知,老人們都很樂意發揮餘熱,在學員中一展自己專長,因為在傳授知識時,他們自己也很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產生,是在獲得成績、增強信心得到自我滿足時產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肯定時產生。除了本身的社會價值外,還會增加自信心。

二、豐富老年大學的教學方式和內容

除了各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外,老年人的教學方式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利用電視、網路的傳播方式,把好的教學內容快捷有效地提供給老年人,讓他們真正地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好處。

目前老年電視大學的辦學方式,在全國受到了老年人的歡迎。電視大學的教學簡單方便,一個教室,一部電視機,就可以將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了。浙江老年大學的教學內容既很豐富又很實用,深受老年人的喜愛。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方式給老年人帶來的精神食糧,大大地充實和填補了他們寂寞的內心。

利用網路進行老年教學,據我所知目前在我國還不多見。相比之下,網路的普及,可能在鄉村也有一定的障礙。但在城鎮和城市,網路已很普及,利用網路教學,內容將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化,老年人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開辦老年圖書館和老年人博物館

通過社會捐贈和政府的扶特等有效辦法,開辦老年圖書館和老年人博物館。老年人在自己的圖書館裡,閱讀自己喜歡的圖書,通過閱讀提高修養,從而能更好地排解內心的孤獨感。

每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縮影,博物館裡收藏著一個城市的經歷和它的風貌。我設想的老年人博物館,應該收藏著老年人感興趣的一些文化和歷史,更多的要看重對生命認識方面的內容。養生的方式、老年人對社會的貢獻、對子女及孫輩教育成功的例子,甚至如何提防當今社會的各種騙局等等五花八門,在這個博物館裡,老年人可以了解很多東西,學到很多知識,這也是讓老年人內心強大起來的一種方式。老年人博物館可能在我國甚至在國外都不多見,可我覺得老年人博物館是可以嘗試著去辦的,它的規模不需要很大,要的是有豐富而實際的內容,而不是冠冕堂皇的形式。

四、經常性舉辦一些老年人自娛自樂的文體活動

2012年5月份上映的一部名為《飛越老人院》的電影,曾讓很多人看了落淚。老人院里的老人們平時參加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為了激勵絕望的老葛重拾生活的信心,這群老夥伴們決定排練節目去天津參加比賽,實現各自人生最後的價值。可是,衰老與疾病讓院長無法下定決心開綠燈,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對老人們的表演下了禁止令。即便如此,老人們也從未放棄。他們決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尋找生命中純粹的快樂與意義……老人們逃出老人院,經歷重重困難,他們的行動感動了院長,最終在院長及老人的下輩們的幫助下,完成了節目的比賽活動。這個讓人感動的故事,同時也告訴我們,老人們是那麼喜歡參加文藝演出和優育比賽之類的活動,他們在此類活動中所獲得的成就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經常舉行一些文藝節目演出,或者適合老年人體力的體育競賽,也是排解老年人孤獨的很好方式。

總而言之,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求,孤獨就會離他們越來越遠。

後記:說一些感受

通過這幾天對這篇論文的寫作和對老年人的接觸,讓我進一步感受到了老年人因孤獨感帶來的負面情緒。讓老年人走出孤獨,獲得快樂,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為了使老年人快樂,必須使心理上獲得滿足。老年人要被人所需,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要有一個令人尊敬的地位,要能做一些自己覺得有趣,有意義的事。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上對老年人的不尊重,已到了一個不能容忍的地步。就在前不久的一天,我乘一輛計程車時,一位50多歲講本地話的司機,因為一個80多歲的老年人,過馬路走得太慢妨礙了他,他就破口大罵,說什麼人到了70歲,就應該把他們全部集中起來都扔進焚屍爐里燒掉。我當時問司機,你幾歲了,他回答說自己50多歲,我就說,過十幾年你也70歲了,到時先把你扔進焚屍爐。他卻對我說,我到了70歲還不死,我就自殺……對那樣一個無恥又無知的人,真的是跟他無法溝通。

雖然像上面這個司機這樣沒修養的人不多,但是社會上對老年人的歧視還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公共場所,比如商店、圖書館、電影院等地方,服務人員往往會對那些年輕人很熱情,對老年人愛理不理的。我聽一個老人說,有一次她去一個相對來說稍微高級一點的服裝店買衣服,服務員一直不理她,她問了服務員一些問題,服務員卻反問她,這些衣服都很貴的,你買得起嗎?類似的事情很多,有一次我問一個服務人員,如果人家這樣對待你的父母,你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這個人被我問得啞口無言。很多人都這樣,自己雖然對長輩不夠孝順,但如果自己的長輩在外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不能接受。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年輕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老人,才會對身邊的每一個老人尊敬,這樣人家也會同樣對你們家的老人好了。由此而來的,是一個人們所嚮往的尊老愛老的和諧社會。對於老年人來說,給予他們尊重,是對他們精神的最好撫慰。

就如作家周國平說的那樣,孤獨是人的宿命,不可能根除。但我們要做的是,減輕老人的孤獨,撫慰老人孤獨的心。如何才能做到這些呢?多給他們一些精神營養吧。在這個身體上營養過剩的年代,精神的營養顯得更加可貴,孤獨的老人們尤其需要精神營養。  

推薦閱讀:

老年人健康:營養比運動更重要
對≥75歲老年人,強化降壓是否真的有益?
老年夫妻奈何「被分居」
強化胰島素治療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臨床作用
如何應付老年人大小便失禁

TAG:孤獨 | 營養 | 精神 | 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