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修行的四個層次。【洪師隨緣開示七十九】
來自心乘I心中心網路道場
00:00 06:57【點擊收聽配套語音開示】
摘要:
1. 發心四層次:一開始,只關注發心所要達到的目標;之後,關注對待事物的態度;再後,注意做事時能以智慧面對一切;最後,發心不再關注具體的行為方式,而是努力把「本自清凈」的心用好。隨發心的層層深入,心也漸漸回歸。
2. 「菩提自性,本自清凈」。你不要擔心它不清凈,不要試圖去修改它,使它變成清凈。你的任務是什麼?—「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發心啊。發心不是「發現」,也不是「達到」,它是直接地運用。
3. 你為什麼不會用?你總是想要把它變成清凈了再用,知道本自清凈了話,那就沒有什麼修證的這個任務了,只是如何「用」它。
4. 最直接的法門就是心乘嘛!心乘,心是根、心是道、心是果。它是根本;它本身也是圓滿的方法;它也是結果。
學人:從我現在的認識當中,其實修行唯一就是一個發心。
老師:對,是的。一開始,發心是我要達到某個目標;慢慢通過這個發心的深入我知道,哦,我在面對境界時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慢慢地這個發心進化為:我應該是以什麼樣一個智慧來面對一切;最後的發心就是,我應該怎麼「用」這個心,而不再單純我追求這個發心將來能達到某一個結果了。這裡面的轉變,你越發心,就越回到心的本身。
一開始,你只是關注在心的投射上去了。但慢慢就知道,目標還不是投射的這個結果,所謂目標即便實現也不牢靠,無常的。那你接著就知道,哦,我更重要的是應該有個什麼樣的心態推動周圍的緣起,是慈悲的、利他的還是貪嗔痴的?
再最後的話,慢慢地就開始不考慮這種方式,或說行為模式,而是考慮我該如何用這個心。我這個心,如何讓它時刻都發揮出來,它的這種慈悲喜舍的這種功能。
這個發心,一開始就是發現目標,到後來就是如何來運用,如何發掘它本身的力量、它的功能。這時,這個發心就變成發掘,或者甚至是直接使用。這個之間的區別就是你的掛礙越來越少。掛礙越來越少就越來越回到心的本身了——如實知自心了。
學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用的時候還比較笨,用得比較差、用得範圍很小、還很局限,但是我們只要有一個發心在後面支撐,慢慢就會好起來。
老師:發心如果對的話,方法它會慢慢成熟起來、顯化起來的。
學人:請老師再開示一下剛才說的發心的層面,發心如何地一層一層深入。
老師:對,發心,一開始說我要發心達到某個目標。
學人:就是我們現在就是念的那個「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
老師:對。後來你知道,原來這句話它也並不是說要達到某個目標,而是整個過程如何來做事,如何用慈悲喜舍的心態來做事。再後來你就知道,噢,我的心就應該是成佛的。心,它就應該發揮它的這種智慧、平等的這種功能。
所以六祖他說的「菩提自性,本自清凈」。你不要擔心它不清凈,不要還試圖去修改它,使它變成清凈。心本自清凈!那你的任務是什麼?——「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發心啊。發心,它不是說是「發現」,也不是說是「達到」,它是直接地運用。
老師:運用的話,你要知道它本自清凈,那你就自然會用。你為什麼不會用?你總是想要把它變成清凈了再用,對吧?知道本自清凈了話,那對你來講就沒有什麼修證的這個任務了,只是如何「用」它。
學人:那最直接的法門,最直接的路是什麼呢?
老師:就是心乘嘛!心乘,它讓我們知道,心是根、心是道、心是果。它是根本;它本身也是方法,圓滿的方法;它也是結果。
學人:那我們可以說,假借「度眾生成佛」這樣一個目標,來發現自己心的作用並回歸於本心。
老師:發心「成佛度眾生」嘛,一開始實際上也只是一個緣起。因為自己苦啊,是吧?就有了離苦想法。然後你如果心再大的話,你還發現不光自己苦,大家也苦。自己苦,你想要離苦;大家苦的話,有些大悲種性的人,他就更加強烈地要離苦,要幫助大家離苦。因為這個,他就要學習怎麼來離苦。
前面,是一個要完成出離心的過程;那後面怎麼離苦,那就是一個開顯智慧的過程,你只有明白無我的智慧才能夠離苦。前面,他是因為苦而發心要離;最後呢,能夠發現苦無自性而真正得離。所以這個因果之間互相是辯證的。一開始是因為苦而要離的,那怎麼離苦呢?原來沒有苦才得離苦,哈哈。後面是般若。前面就是因地的發心,一個初發的緣起,沒有苦,大部分眾生是想不到要離苦的,是吧?
學人:這個因果很神奇啊。
老師:哈哈,哈哈。對啊,因為有智慧。因為有智慧的話,這個因果它就很神奇。
學人:因為我們本身是因為苦而想要離苦,結果卻發現沒有苦。
老師:對,沒有苦才能夠離苦。它也就沒什麼離和不離的。
音頻標題:2016年5月19日 15點56分 發心
錄入:馬緣2016.12.15
錄音校對:崔春紅
校核:孔升2016.12.31; 妙文2017.01.12
審核:沈洪 2017.0509
推薦閱讀:
※靜坐是修行人的支點
※根宋上師:一切法都要在心地上修
※真實勝樂
※北大校長寄語出家學子「好好修行」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2-1)弘揚正法利益眾生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