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1
導讀
六經與八綱(五)經過我個人不斷的思考及臨床實踐後,我大致就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作為一個拋磚引玉,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
第一,六經應該來說它是以八綱為核心,但同時涵蓋了臟腑、經絡,甚至運氣、氣化、氣血津液,與中醫基礎理論構建相關的都跟六經有關係。這個不奇怪,所以它以八綱為核心,以便於指導臨床使用,但是真正要解釋這個病人的病理狀態,以及疾病發生演變等等過程以及本身的氣血津液、痰濕、瘀血、水飲的時候,必須包括了臟腑、經絡,甚至運用了五行理論、六氣的理論、氣化的理論,都包括了,而且他的六經,絕對不是我們現行主流觀點裡面所談到的。太陽病就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屬絡的體表走向及其絡屬的臟腑,陽明病也絕對不是足陽明胃經這麼簡單的經絡和臟腑相關,應該來說包括了多個臟腑以及經絡。
那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情況呢?其實我們舉個例子就知道,張仲景六經的創立,我們現在有很多疑點,因為現行的資料太少。但是後世葉天士創立的衛氣營血、吳鞠通創立的三焦,這些辨證體系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理論,我們有沒有講過只用衛氣營血來解釋疾病?衛氣營血有沒有包括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包括了沒有?肯定包括了。
吳鞠通講三焦辨證,因為簡單來說不就上中下嗎?裡面有沒有包括這個臟腑經絡,肯定會包括。你不包括沒法去解釋,但是他為什麼又提出衛氣營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看上去好像很簡單,就這幾個觀點就提出來一個理論體系。實際上遠遠不止這麼簡單,他裡面要涉及的東西真的是非常龐大的,也是涵蓋了臟腑經絡。但是他之所以這麼去創立衛氣營血,就在於,我們非常簡潔地、非常方便有效地在臨床上抓住疾病的要點,指導臨床的使用。
所以我這裡呢就做了一個類比,什麼類比呢?就是《傷寒論》,他實際上是一個臨床的實用的手冊式的書。手冊式的書我們在現代的西醫書裡面可以看到,《實用內科學》、《實用傳染病學》、《實用急診學》,甚至還有包括什麼,《實用急診手冊》,不知道大家有沒買過。我們讀書都買過。我們搞皮膚科的還有一本,這個上海華山醫院專門編的一本皮膚科的實用手冊。我們有沒有看到這本實用書裡面它經常就是談到一個什麼,首先這個疾病定義,然後這個疾病的臨床表現。然後呢,這個病的臨床診斷,診斷以後馬上就是,治療方法。
簡單舉個例子,像心衰,急性左心衰。那《實用內科書》裡面嘩啦啦地講了一大堆癥狀。它典型的像端坐呼吸、咯出粉紅的泡沫痰。然後處理,馬上一二三四五條下來,馬上要他什麼?不要平卧。然後把他什麼?端坐位,嚴重的綁下腿。然後呢,馬上給他什麼,建立靜脈通道,給他吊什麼,吊強心、利尿、擴血管葯,比如說擴血管硝普鈉。煩躁不安的話還要給他上什麼,打嗎啡啊幹嘛的。一二三四,一條條下來。但是他有沒有在這個書裡面,去再談患者為什麼會咯出粉紅色泡沫痰?談了沒有?沒談。
因為這個癥狀的出現,已經在我們談生理病理的時候,基礎書裡面學過了。你為什麼要給病人擴血管治療,為什麼要給他吊硝普鈉,這個在藥理學裡面學過了。那麼在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談?它是一本實用書,告訴他首先,來了這個病人,通過臨床癥狀,做一個初步的診斷,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進一步的需要做什麼樣的檢查,下一步的處理,一二三四條,馬上下來,非常快速的指導我們臨床使用。它不談這個東西,不談什麼?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都不談了。不談不等於它沒有。如果是幾百年以後我們有幸撿到了這本《實用內科學》、《實用急診學》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說,在幾百年前,這本書的作者他只有這些知識,他的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都沒有,或者說這本書跟那些東西都沒關係。我們會不會下這些結論啊?絕對不會!我們通過看這本書我們就知道,這個作者有豐富的基礎知識,西醫知識;有豐富的生理、病理、生化、藥理知識。
那我們《傷寒論》完全是一樣的。我們把《傷寒論》跟《黃帝內經》去進行比較,我覺得這個是不在一個平台上說話。它們之間沒有可比性。為什麼?《黃帝內經》是一本基礎書。它更多的是談什麼,基礎理論、治法、預防。《傷寒論》是一本臨床書,它很多的條文是一種什麼,根本不談生理病理的,直接寫出來癥狀,馬上就是,某方主治,一看就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臨床書。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一種手冊式的、實用的臨床的急救書。這麼理解了以後,我們對《傷寒論》這本書的理解,就一下心裡有了一個明晰的清楚的思路了。所以後世很多醫家說張仲景不談這個、不談那個。不談不等於它沒有,這個是非常清楚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合病、並病的廣泛存在。這一點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因為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我們對《傷寒論》裡面的很多的條文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個是跟現行的教材也是相差很大。第二個就是,跟我們的臨床,反而越來越接近了。我在臨床上很多的一些處理方法,也就是因為對合病、並病的理解,才導致我們能夠用經方擴大化的使用,這個非常關鍵,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什麼叫合病呢?簡單來說就是兩經或者三經同時發病,它們之間沒有先後次第之分,同時發病叫合病。比如說太陽、少陽同時發病,太少合病;太陽、陽明同時發病;或者是三陽合病,同時出現,這個叫合病。什麼叫並病呢?指一經的病症還沒有完全的消失,而另一經的病,它的證候特點就出來了。它們之間有次第先後,這個叫並病。所以,合病的話是同時出現,是看它的這個靜態的,一個橫的比較;而並病的話,看上去是一個動態的,是一個縱的一個比較。
那麼,我們對合病、並病的這個認識,直接可以影響我們對太陽篇里有很多所謂的經過失治、誤治出現的一些兼證、變證、壞證的理解,這個是不一樣的。在很多這個傳統的認識裡面,有不少醫家認為,太陽篇裡面有很多失治、誤治出現的一些變證、兼證和壞證,認為它不屬於六經病證,不能用六經正名來命名。我一直不理解這個話的意思,「不能用六經正名來命名」。除了正名還有斜名嗎,正和斜嘛。那要麼就,沒有正那就反了,有反名嗎?也沒存在。不用正名來命名,用什麼來命名?那難道你就永遠把它變成一個變證、壞證、兼證,用這種說法嗎?那麼它到底在不在六經框架之內?如果承認在六經框架之內,那就必須要用六經的正名來給它命名。而不會另取其名。如果不承認,那就完蛋了。為什麼?自從張仲景創立六經辨證以來,歷代醫家都推崇備至,已經把張仲景拉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神壇上面,稱為醫聖。
柯韻伯很明確的說過「六經鈐百病」,六經囊括所有的病,內外婦兒,什麼都包括了,包括我們皮膚科。所有的病都可以用六經的框架把它框住,能夠用六經駕馭來涵蓋,那僅僅在太陽篇裡面就有這麼多的變證、兼證和壞病,就不能用六經正名來命名,那還用什麼東西來命名呢?不能用六經來涵蓋,那我們用什麼來涵蓋呢?有些醫家說,可以把這些證型作為內傷雜病來對待。那內傷雜病,又是個什麼辨證方法呢?那難道六經辨證只辨外感熱病嗎?而把它當成內傷雜病,而內傷雜病按傳統的觀點就是,《金匱要略》是用臟腑辨證來辨證的,《傷寒論》是用六經辨證來辨證的。這些觀點其實都是不恰當的。為什麼呢?張仲景當時本來就是寫的就是一本書《傷寒雜病論》。之所以變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因為在流傳的過程中丟了,脫簡了,後人把它整理的時候變成了兩本書。一個作者在寫一本書的時候,寫著寫著六經就不用了,用其他的辨證,你說有這種可能嗎?沒有這種可能的。所以這些醫家的觀點,言下之意就是:第一、六經涵蓋不了這些變證、兼證和壞證;第二、六經辨證無法指導這些變證、兼證、壞證的治療,唯一的辦法是把它變成內傷雜病,而內傷雜病是用臟腑辨證的方法來治療。
我們現在來看一看,不單是古時候,就我們現今,我們做了臨床那麼多年,你在臨床上有看到幾個病人在得病以後,第一個找的是不是找你看的?我們看的相當多的病人都是病人自己治療,在前面醫生左右輾轉,看了好多個醫生以後再到我這裡來看的。包括一個簡單的感冒發燒,都有可能是病人自己先處理完以後解決不了。感冒發燒,隨便吃一兩片感冒藥,或者是去診所,特別是內地診所,很喜歡打吊針,吊一兩天吊針沒效果,再來找你看。這些是不是變證,是不是兼證或者壞證?至於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現今的臨床有很多病人都不是首診在我這裡看的,都是經過自己或前面醫家的多次的誤治、失治而前來就診的。如果這些誤治、失治的病人到了我這裡來看的時候,我們就認為它就是變證、兼證、壞證而不能用六經的方法來處理它,那六經辨證還有什麼意義呢?那我們大多數病人都是這樣的病人,那我們就沒必要用六經來指導臨床了。如果這些病都排在六經之外的話,那六經辨證就不是像古人所說的有那麼崇高的地位。也不像古人所說,「六經鈐百病」、「六經為百病立法」、「六經乃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這是很高的一個讚譽,一個很高的一個評價。絕對不是這樣的。
那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不管臨床上有多少的失治誤治出現的變證和兼證、壞證,都應該在六經裡面得到解釋。所以的話,李克紹,李老他說過一句話,他說,實際上《傷寒論》裡面有很多的合病和並病,不但陽經和陽經有合病,陽經與陰經同時存在合病,或者並病。我們來舉例子,根據這個具體的條文例子,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知道。所以其它篇我們先不看,因為在太陽篇裡面,張仲景的條文是最多的,幾乎佔了整個《傷寒論》條文的一半。裡面有很多的變證、兼證和壞證,恰恰是經過了失治誤治以後出現的各種合病和並病的一個局面。你只有從合病和並病的這種觀點去看待它,你才能夠真正把這些壞證、兼證和變證拉入到六經的框架裡面,就不會再另立名目。(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傷寒論的原理 轉載
※傷寒論六病排列順序規律探析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05講
※郝萬山講傷寒論
※《傷寒論》心悸證治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