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潛意識的來源、形成、變化 4-(2)-①

、中醫的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

人的意識的產生、變化是以能量、信息為基礎而從情緒的產生和變化直接開始的。人的身心意識對任何能量、信息的感受和處理都會首先引起情緒的產生、變化,當感受和處理完畢,人的心情平靜,人的精神意識就會有變化。

能量、信息本來就是至精至微、無形可征的,無法精確描述其演化過程,中國傳統的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是從總體把握、解釋規律的角度展示這些的。下面先簡要解釋一下中醫的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這也是進行潛意識的修鍊所要了解的基本道理。

、中醫的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觀點是一個深刻而複雜的大體系,從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到六爻、七煞、八卦、九宮、十方等,闡述了對天地間自然和社會的特點和規律的深刻認識。這裡,我們以修鍊基本所需為出發點,簡述一下中醫在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方面的觀點。

A、 氣一元論

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具有統一性,認為生命起源於天地,天地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生命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人和天地萬物一樣,都是天地形氣陰陽相感的產物,是物質自然界有規律地變化的結果。故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

人和自然相統一,人與自然有著共同規律,均受陰陽五行運動規律的制約,而且在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上又有相互通應的關係。人的生理活動隨著自然界的運動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生命運動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的過程,是一個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升降出入是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

哲學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屬性。世界上的各種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和局部的。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中醫學認為:氣具有運動的屬性,氣不是僵死不變的,而是充滿活潑生機的,因此,由氣所形成的整個自然界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問·六微旨大論》),天地上下之間相引相召,造成氣的升降和相互作用,從而引起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變化。陰陽之氣的相互作用,是「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體就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生命的本質就是機體內部的陰陽矛盾,「陽化氣」與「陰成形」的對立統一,以及機體同周圍環境的矛盾統一。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人體的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B、 陰陽學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認為氣是一物兩體的,分為陰陽。陰陽是氣本身所具有的對立統一屬性,凡屬於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屬於陽的範疇;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物質的……屬於陰的範疇。

中醫認為,人體之氣按陰陽特性可分為陰陽兩類,把對人體具有溫煦推動作用的氣稱之為陽氣,把對人體具有營養滋潤作用的氣稱為陰氣。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氣,故辛甘屬陽;酸味能收,苦味能瀉下,鹹味能潤下,故酸苦屬陰。就人體部位來說,人體的上半身為陽,下半身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

每一臟之中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胃有胃陰、胃陽等。陽主升,陰主降。陰陽之中復有陰陽,所以陽雖主升,但陽中之陰則降;陰雖主降,但陰中之陽又上升。死生之機,升降而已。氣化正常,則升降出入正常,體現為正常的生命活動。否則,氣化失常,則升降出人失常,體現為生命活動的異常。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陰精與陽氣的矛盾運動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陰陽雙方是互相排斥、互相鬥爭又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所以雙方始終處於此盛彼衰、此增彼減、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機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標誌,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生病。陰陽失調的表現有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等。因而在治療上也應遵循「損其有餘,實者瀉之;補其不足,虛者補之」等原則。

C、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最貼近人的身心意識的生理結構和運行規律的重要學說,對激發潛意識、強化潛能意義重大,同一元論和陰陽學說一樣是必須掌握的。

(a)五行特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學說也是能很好地用來解釋生命和潛意識的運動的。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所組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萬物的運動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剋制化法則的統一支配。「行」是四通八達、流行和行用的意思,是行動、運動的古義,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中國古代哲學認為,氣有陰陽,一氣分五行,五行中木火屬陽,金水土屬陰,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陰陽。凡具有生髮、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化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髒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髮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溫熱,其性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屬土,脾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清肅之性,肺氣有肅降之能;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屬水,故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b)五行相生

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是五行結構系統在正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稱作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用五行相生可說明人體臟腑之間的聯繫: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人的身心生命這個龐大的系統,是按照五行循環相生的規律運轉的,只有符合這個規律的身心活動,才能維持生命的健康、長久。像人的呼吸運動,就需要肺臟和腎臟的金水相生運動的正常進行,否則,其中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人就會感到呼吸不暢,人與外界的物質、能量交換就不能順利進行。

其實,人與外界的能量、信息的良好的、深入的交流是需要身心五行潛力共同參與的。比如人對外界光的能量、信息的攝取就不僅需要肝木功能所主的視覺的發動,也需要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密切參與,如此才能很好地完成一個攝取、運轉的過程。但是,我們平常的身心活動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修鍊,進入良好的身心狀態,形成合道的身心習慣。

(c)五行相剋

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稱之為五行相剋。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這種克制關係也是往複無窮的。木得金斂,則木不過散;水得火伏,則火不過炎;土得木疏,則土不過濕;金得火溫,則金不過收;水得土滲,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用。

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對存在相剋關係的因素中,除了相互之間的相剋作用以外,同時也是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相生作用的;在相生關係中,亦隱含相剋關係,尤其是在病理中。

(d)五行互藏

五行之中還有互藏關係。「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類經圖翼·五行統論》)。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復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類推。中醫學根據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臟互藏理論,即五髒的網路調節機制,每一臟之中除主藏自身之精氣、功能外,還兼有其他四臟之精氣、受其他四臟功能的影響。

附五行屬性歸類表:

自然界

人體

五時

五味

五色

五氣

五方

五臟

五腑

五志

五官

五體

五液

開竅

外華

平旦

將軍

中正

日中

君主

小腸

受盛

日西

長夏

諫議

日入

西

相傅

大腸

傳道

皮毛

夜半

膀胱

州都


推薦閱讀:

科學禪定 第三篇、「潛意識」有超潛能嗎?(1)
潛意識音樂療法及最佳曲目分享
當你在諮詢師面前轉了下戒指 | 5種無意識「語言」
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聚光燈效應

TAG:意識 | 來源 | 潛意識 | 變化 | 12、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