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務,中醫藥「大有可為」

10月5日,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等3人分享了該獎項。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青蒿素,她「從傳統中草藥里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大陸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屠呦呦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中醫藥科學家。

傳統中醫藥能夠列入諾獎範圍並最終獲獎,標誌著中醫研究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在廣闊的科研領域,國人渴盼許久的諾貝爾科學獎,最終在「冷門」中醫藥領域結出了碩果。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科研領域就此有了完美的註腳。

然而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中醫藥在健康服務領域的巨大潛力卻非諾貝爾獎所能衡量。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賀電中所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

「治未病」,中醫很拿手

在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以下稱《規劃》)中,圍繞中醫藥「健康服務」可謂做足了文章。在西醫主導醫學發展的今天,國家將中醫藥置於國民健康服務突出位置是有充分依據的。

儘管現代醫學幾乎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但最好的治療無疑是「預防」,將疾病尤其是重大惡性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如果一些重大疾病發現得早並及早治療,既節約了醫療成本,也能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國人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沒病不進醫院」的老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馬烈光認為,中醫學提倡「治未病」,注重機體保養,這順應了當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條件下,人們追求健康養生的趨勢。

中醫藥有著幾千年深厚的積澱與傳承,形成了不同於西醫的理論體系。這其中,「治未病」是中醫一脈相承的醫學理念。我國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早在2000多年前就記載有「治未病」的思想。「神醫」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在扁鵲看來,最高超的醫術在於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

北京中醫醫院黨委書記信彬告訴記者:從中醫特點看,在「治未病」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雖然西醫也注重這一點。西醫越來越微觀,而中醫是宏觀的。西醫依靠先進的醫療設備,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排查方面有優勢,但中醫的理念和方法更適合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

中醫養生,不是簡單的科普

與「治未病」相關的還有近年來興起的中醫「養生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說,此次《規劃》提出了七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支持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發展,並從管理、規範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

對此,許多中醫專家給予了肯定,這反映了人們對中醫養生理念的認可,也折射出祖國傳統醫學在民眾中的厚重基礎。但「張悟本」等現象的出現還是給中醫養生潑了一盆「冷水」,讓人們對中醫養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中醫學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司富春指出:中醫藥學是我國獨有的具有原創思想的醫學科學。中醫藥作為我國醫學的特色和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它和西醫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已成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

中醫在養生保健方面有優勢,就是因為貼近百姓,但中醫畢竟是一門醫學科學,絕不是簡簡單單的科普知識,需要中醫專業人士向百姓講。

在信彬看來,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稱為「專家」,最起碼是中醫主任醫師才有這方面的資格與經驗。養生宣傳既要普及一些中醫健康知識,但又難以將中醫理論體系完全傳授給公眾,這兩點要結合好。比如「三伏貼」是根據中醫理論體系,進行「冬病夏治」,但針對什麼人有效需要弄明白。同樣是喘,還有寒喘、熱喘之分,不一定都適合貼三伏貼。「中醫要專業化,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為了追求暫時的門診量以及經濟利益,而不符合中醫理論體系,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光靠吃「老本」是不夠的

作為國之瑰寶,中醫藥有著厚重的積澱與獨特的優勢。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醫藥要想在健康服務領域有所作為,需要在繼承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並實現產業化發展。青蒿素的發現就體現了這一點。

正如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指出的那樣,青蒿素這種藥物對發熱的治療1700年前就已經確立。屠呦呦則是第一個發現這種草本植物並提取了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科學家。青蒿素在醫學上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並進行了該藥物的臨床研究。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據麥肯錫統計資料:早在2011年中國傳統藥物(不包括原藥材以及從草本植物中提取的高純度藥物)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30億美元,並預計在未來5年內會增長14%。長期來看,在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發生變化以及國家層面政策扶持、力推國際化等發展背景下,中醫藥行業成長空間依然非常可觀。

然而,規模的發展,並不能掩蓋中醫藥事業的不足。當國人為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津津樂道,並感嘆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之時,在一些中藥企業看來,眼下正經歷著「最壞的時刻」。根據國家食葯監總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的《2014年度藥品審評報告》,去年149個獲批上市的新葯(不含新批的仿製葯和改劑型藥品及進口葯)中,中藥只有11個,佔比7.38%,低於2013年的12.7%。

對於中醫藥事業,國家並非不重視。據司富春介紹,早在《規劃》出台之前的2013年,國務院就印發《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各省市相繼制定了多項措施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具體實施效果與最初預定目標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其中,除了政策落實不到位、管理不規範、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其中最大的短板在於中醫藥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支撐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

正如屠呦呦所言:「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但也不是撿來就可以用的,還是需要創新,需要繼承與發揚。」顯然,在危機和機遇並存的關口,如何藉助《規劃》出台的良好契機,藉助諾貝爾獎的東風,實現中醫藥產業復甦乃至優化升級,對中醫藥事業相關各方而言都是待解的難題,也是必答題。

振興中醫藥,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醫藥參考】酒精藥棉球治水泡腳氣
中醫藥學的陰陽五行學說如實地 反映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
醫藥護專題 >> 走進藏醫藥 >> 神奇藏醫
負鵬載舟【醫藥部分】
JT叔叔的中醫藥論:第三講

TAG:健康 | 醫藥 | 中醫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