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目的------凈宗法師

人生之目的——2008年11月9日於廣西南寧與大學生座談【凈宗法師開示:】南無阿彌陀佛(三稱)因為聽到佛楷居士說,有很多年輕人學佛,學凈土法門,我聽起來非常高興。可以說,很多事情成就在年輕人,年輕人代表佛法的未來、佛法的希望。同時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能夠跟佛法結上殊勝緣份,而且能夠以佛法指導我們的人生,我想大家是很有福報的。我在你們這個年紀,學校並沒有佛學社,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氣氛。所以首先恭喜大家。我們平常接觸的人,多數都是年紀大了,有一點人生閱歷之後,思考人生而接受佛法的。像在場各位,這麼年輕,在學校讀書就能夠接觸佛教,還不多見。所以想聽聽大家對佛教的認識,或者想對佛法有哪方面的了解,這個也是想要和大家溝通的。人生之目的佛教的法門很多,凈土宗的法門在佛教里被認為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門,是一種很成熟的信仰。往往年輕人學佛,學凈土的比較少,學禪的比較多。大家的基礎不知道怎麼樣?會不會想說「念佛很單調,佛那麼遠,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大家知道人生之目的嗎?我們是人,我們活著,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就從「人生的目的」和大家聊聊。在我年輕的時候,像你們這個年齡,幾乎也談不到人生有什麼目的。因為那時候也沒有接觸到宗教,人也比較年輕,身體也比較靈光,有力量,大致像一般人一樣,想在學校爭取一個比較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有一番好的作為,所以沒有考慮過什麼人生的目的。人活著就要做事情,做一番事業,對人生目的這件事的看法也比較淡,也沒有去思考,也沒有人提起。後來經過人生的歷練,就會去思考:「人活著到底為什麼?」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我們來這個世間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比如說,你做了教師,這是一個職業;他做局長,這是一個職位;他發了財,他很富有……,但是這些都不能構成我們人生的目的。為什麼?所謂目的,就是一旦達成,你就滿足,死而無憾,這叫做目的。比如說我們到飯店吃飯,我們去飯店的目的就是吃飯,吃飽了,不會留在那個地方,錢付完就走了,因為目的達到了;到市場買東西,買到了自己滿意的東西,目的達到了,我們就會走了,也不會在那裡徘徊,到處去找,好像沒達到目的。但是觀察我們的人生,絕大多數人活到七十、八十歲要走的時候,有誰可以拍拍胸脯說「我人生的目的達到了,我可以滿足、安樂、平靜地離開人世」呢?大家有沒有見過臨終的人?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蓮友答:「沒有。」)你們確實比較年輕。那你們也可以想像,比如我們的家人,祖父母、親屬,或者醫院裡邊的老人離開的時候,能夠滿意、滿足地離開嗎?不管活到八十、九十,甚至一百二十歲,在人生最後,無常到來了,他就想再活下去,是不是?把所有的錢都交給醫院,哪怕十天也好,再給他活十天;再給醫院錢,再讓他活三天也好。他之所以不願意離開,是因為他人生的目的沒達成;到底是什麼目的,他也不知道,好像活下去就是目的,永遠要活下去,不願意離開。這就是因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所以就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好像坐火車,我們一旦買了票、上了車,比如從南寧出發要到北京,我們的目的地很明確,一路上雖然談笑風生,或者觀看兩邊的風景,但是我們心中只想到北京。到天津的時候,心想:快了,快接近目的地了。等車進北京站的時候,我們就要準備行李了,列車員一播報,我們馬上打點好行李準備下車了。會不會說北京到了、我們還不願意下車?不會。因為火車不是我們的目的地,對不對?不會說「我永遠不下車,最恐懼的就是下車;我在車上坐就可以,車跑到什麼地方我不管」。從人生的列車上,我們看到兩邊很多的風景。臨終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賴在車上。閻羅王請他下車,他說:「不行!我不願下車,我寧願賴在上面,哪怕再多幾個月也很好。」這就好像一個坐車的人,他以坐車為目的,沒有真正的目的地。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好像就是以活下去為目的。如果是這樣子,痛苦不痛苦?痛苦!因為這個目的是永遠達不成的。人有生必有死,如果把不死當做自己的目的地,要永遠地活下去,這不是一定會失望嗎?最後他會活在絕望當中,會在目的根本不可能達成、也不知目的地究竟在哪裡的狀況下,很失落、很悲傷地離開這個好像花花綠綠、陽光燦爛、親朋滿座的人生,一個人孤獨地離去。人的死亡,臨終都是很痛苦、很孤獨、很恐懼地走向茫茫的黑暗,前途如何?全然不知。對人生未來這樣的大事情,大多數人因為沒有宗教信仰,或者因為忙於事業,沒有做嚴肅的思考,或者說都在迴避這個問題。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如果可以接觸到佛法,佛法就會解決這個問題。大家多是中醫大學的學生,中醫是治病的;佛法不是給我們治病的,也不講經脈、穴位,那佛法究竟講什麼呢?佛法講的就是要達成人生的目的。人身難得以佛教來講,我們人類生活在這個世間是很尊貴難得的,佛說「人身難得」,經典用比喻來說明人生難得。人的這種生命形態非常尊貴,非常稀有難得。難得到什麼程度呢?佛陀打了比喻,一個叫「高山垂線」,一個叫「盲龜浮木」。「盲龜浮木」這個比喻一聽起來就知道人身非常稀有難得。這個比喻是說:大海中有一隻盲龜,它平時深藏於千丈深海,百年才出水一次。又有一塊浮木,中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要值遇浮木的孔洞?盲龜和木孔相遇,尚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但是凡夫輪迴六道,想要再得人身,比這個難上萬倍!我們用數學的機率來衡量也無法衡量——人身太難得了!「高山垂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山頂往下放一個大線團,然後把線往上抽,抽得越快,線團越往下跑,什麼時候能將線團抽上去呢?即便這個有可能,可是下次得到人身比這個還難。或者山底下有一根繡花針,從山頂上放下一條線來,要穿過這個針孔——大家穿過針嗎?從山頂上垂下一條線,線要穿過針孔,風一吹,線就跑掉了,穿也穿不進去。佛陀說,即使這個能達到,我們下次得到人身的機率比這個還小。所以,人身是非常難得的。人身是道器佛經上說,我們這樣難得的人身是一個道器。比如這個水杯,它也是一個器具,什麼器具呢?裝水的器具,我們拿它可以裝水來喝。佛教說人身是道器,就是成道的器具,是我們修道成道、脫離生死輪迴的一個機會、工具(器,就是工具)。所以,我們的人身如果不拿來為道服務,而是拿來賺錢,把我們的生命為錢服務,或者為其他世俗的事情服務,這樣的人生,最寶貴的生命價值就失掉了。因為我們的生命何其尊貴,即使整個地球的資源給你,說:「某某人,現在整個地球的石油、礦產、森林、土壤都給你,但是你把命拿出來。」我們干不幹?我們的生命是整個地球的資源換不來的!可是很多人不這樣想,一輩子賺一百萬就滿足了,一百萬就把他換掉了;或者命高一點,一千萬就把他換掉了。所謂道器,就是以道做為我們的正業。在佛法當中遇到契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在我們這短暫的生命當中,七十年、八十年,哪怕三十年、五十年,就可以達成我們的目的。以佛教來說,生命的流轉無始劫來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盡頭。而今生我們得到人身了——如果我們今生是只螞蟻,對螞蟻談佛法,就如對牛彈琴,它很難聽得懂,很難溝通;如果我們投胎做了豬馬牛羊,也不行;如果我們投胎做地獄眾生,那更痛苦,在那裡受刑罰,也聞不到佛法——不要說地獄,就說在監牢裡邊,也進不去和他談佛法;如果我們投胎做天人,他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在那邊享樂,他也沒有興趣來修學佛法。所以,就成佛來講,六道的這幾種生命狀態不是最尊貴的。恰恰是我們做為人,思辯力比較強,本身也比較有閑暇,既不像地獄那麼苦,也不像豬那麼愚痴,也不像天人那麼享樂(一享樂,人就容易迷失意志,所以說「富貴難學道」。享樂就迷失在樂當中,受苦就局限在苦當中),而人是苦樂交半,又有思辯能力,所以人身這樣的形態最容易修學佛法,最容易聽聞、修習,通過修習佛法,以我們短暫的生命超越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以這樣幾十年的生命完成過去無量劫以來無法完成的事業。人生最終的目的解脫生死輪迴是一件大事,這個目的達成了,可以讓我們對這一期人生感到圓滿而無所遺憾。如果這個目的我們不知道,或者知道卻不能達成,那都是很痛苦的。即使做了億萬富翁,離開人世的時候也不會說「哈!哈!我這一輩子來做了億萬富翁,我多麼的顯赫,人家多麼的羨慕,現在我要死了,我很滿意了」,不會這樣,因為那個時候他覺得億萬家產對他毫無價值。即使你在這個世界上名氣很大,你是世界冠軍,你是明星,你是國際的知名人物,死的時候也是會一片黑暗,也會茫然,不會因為這樣而說「我人生滿足了,我目的達到了」,不會。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很多的追求,但是最重要的,應該是先明了人生最終的目的和方向。大家都還年輕,在這裡談人生的目的、方向,大家都還在思考。也許到了三十、四十歲的時候,連這樣的話題都談不出來了,因為天天和老婆吵嘴,小孩要上學,領導批評你,工作壓力大,「怎麼辦?過得很沒意思,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我又能怎麼樣呢?」回家只能喝喝酒、抽抽煙,每天就這樣糊裡糊塗過了,連思考人生的動力都沒有了。大家現在年輕有活力,能夠思維,在這個時候找到人生的目的,特別有福報。比如開車,作為駕駛員,當然希望有一部好車,特別現在有很多名牌車,寶馬、賓士,安全係數很高。好了,現在車況好,油也足,路也好,風景也好,駕駛員身體也好,這是不是很好啊?開車上路了。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裡開,不知道開車去哪兒,他會不會茫然?雖然車非常好,他能滿意嗎?「我的車比你的漂亮」,但是人家開車都很滿意,人家都有目標、方向,到哪裡停、什麼時候到,目標很明確。他這部車是身價百萬、千萬的好車,可是開車的這個人,他不知道要往哪裡開,前面是懸崖還是大河,他都不知道。他從上了路就不停地往前開,但是這樣開下去,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前面是一座斷橋,開到那個地方必定要栽到大河裡去。我們踏上了人生的路,開了人生的車,開呀、開呀……,大家都希望有好的房子、好的身體、好的家庭、好的工作、好的收入,這就像有了好車一樣,即便這些都滿足了,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地,或者說人生的目的地就是殯儀館、火葬場,這樣車勇猛地往前開,裝滿了油,掛到了最高檔位——我們來觀看世俗的人,幾乎大家都是這樣的,希望有一部好車,可是沒有先把目的地搞清楚。我想即便我們開的是一般的車,普通的車,甚至是破爛的車,只要它能往前走,如果能到一個很安樂的地方,這樣他開起車來,也會很安心;即便我們開了一部非常好的車,可是目的地不明確,甚至前面是懸崖絕壁,大家能安心嗎?不能安心對不對?所以很多人問:「你們和尚算不算命?」以為和尚是算命的,他就關心算命。其實我們佛教,正確的信仰是不關心算命的。算命沒有意義。算命先生能告訴你說:「某某人,你人生三十歲如何,四十歲如何,五十歲如何,六十、七十歲如何,然後八十歲就要壽終正寢了,到時候閻羅王就請你去作客。」(不過,到閻羅王那裡作客沒那麼好的招待,然後你就六道輪迴去了。)告訴你的人生是這樣,就好像告訴你:「你開車上路,旁邊有一個加油站,再往前走有一個叉道口,再往前走有一個小山坡……」再往前走算命先生就不能講了,為什麼?因為車開到最後那個地方就是一個斷橋,「砰!」就掉到大河裡去了。即使他把這條路講得很明白,對於我們開車的人有什麼幫助呢?沒有對不對?佛教告訴我們說,你順這條道路往前走,半路上你知道得再清楚也沒有意義,你最終一定要從斷橋掉到河裡去的。佛法說:「你現在往這邊走,拐一個方向過來,將來就可以到達一個美妙的家園。」這才是提醒我們一條新的道路,這是佛法所要完成的任務。所以佛教不講算命,而是要改善我們的人生軌跡,把我們本來趨向三惡道的生命,扭轉方向,走向解脫,走向凈土,佛法要給我們人生這樣完整的轉向。至於說我們在世間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呢?是不是什麼事都不幹?不是的。我們仍然有照常的學業、工作、職業、朋友、社會交際等等。做這些都是人生的表相,本身不構成人生的目的,我們只是扮演這樣一個角色而已,我們是以這樣的身份達成人生的目的。比如說我們雖在不同的崗位工作當中,我們仍然可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所以佛法說我們得到人身是很難得的,我們的生命無比尊貴,不要把它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世間的瑣碎事情上面。我說的不要浪費,是不要把我們的人生捆綁在世俗上面,把人生的全部和希望捆在上面,浪費了我們的生命,這樣就太可惜了。我不知道大家學佛是想在佛法裡面得到什麼?或者依靠佛法是怎樣的感受?大家可以談談。念佛一樣悶悶的……問:我現在念佛,每天還是有很多煩惱,在沒有往生凈土之前,還不夠快樂,念佛一樣悶悶的,也覺得單調,如果去學禪或學密還感覺有一點味道。慧凈法師:根本上來說,一個人會希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為了解這個世間的不究竟,對這個世間有厭離心,以及對極樂世界的欣喜向往,也就是所謂的「厭穢欣凈」、「離苦得樂」。一個念佛人,他固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但是那一種安穩跟法喜是勝過一切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喜與安心,表示他對於世間的苦,對人生根本上的罪業、煩惱還沒有很深的認知;對於彌陀救度的可貴性,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難得、殊勝也未徹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種歡喜心非常地小,抵不過人間種種的苦惱。如果真正了解世間的苦惱、六道輪迴的巨苦,了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間的無常的話,而他又受到彌陀的呼喚,必定是有法樂的。當然,只要還活著,就難免有生活上的苦惱,但是這些苦惱卻是浮面的,內心深層的那種法樂,就好像長江底下的水,是持續而且強韌、不間斷的。所以,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已經信受彌陀的救度,可以說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內心之中的,不管壽命是長還是短,他不會因為這樣而苦惱的。尤其了解,在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當中,人本來就是各有各的業報,想長壽未必能長壽,希望現在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人,長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他不貪生,也不怕死。因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長壽可是卻不能長壽,他也比較不會那麼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點往生卻不能如願,他也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苦惱。總之,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今生會有彌陀的安排,壽命的長短、命運的窮通、遇事的禍福,他是任憑彌陀的。每一個人的命運是我們自己造來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後有彌陀的安排,一個信佛、念佛的人,他一生當中就會安於彌陀的救度、安於專稱彌陀佛名這一個法上的。他不會認為說,「離往生還有好幾十年,這幾十年要我念佛,安於凈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學禪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不會這樣的。或者他會想去了解禪宗是什麼、密宗是什麼,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內心當中,始終是仰信凈土法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始終以這個為他最高、最可貴的享受,所以他不會去轉修其他的法門,也不可能退轉於凈土的道理之外。縱然有好奇心,可是對他來講,密宗、禪宗或者一些殊勝不可想像的境界都不比凈土好,也不比念佛來得簡單、殊勝。真的信受凈土法門,就會有這個觀念和心態。你說雖然念佛,但在還沒有往生的這幾年會覺得孤單、寂寞,不如再去學其他的法門,甚至現在不學凈土沒關係,先學其他的調劑調劑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八十了,再專心念佛也來得及,是嗎?會有這一種觀念,一方面是不了解人生無常,一方面是不了解凈土法門的殊勝。凈土法門的殊勝是超勝學禪、坐禪的喜悅,也超勝密宗的感應及任何超心理現象的如意境界的。剛剛凈宗法師和大家談「人生的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年輕人對人生目的這種事情是比較有敏銳度的,因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維就遲鈍了。一方面是心思都放在事業、家庭、交際、應酬了,一方面是腦筋比較鈍了。反而是在就學這個階段,心思比較靈敏,也沒有事業、家庭、社會交際應酬這一些壓力,所以往往會對於未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問題比較有敏銳思維。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甚至年幼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一旦畢業了,接下來就是忙著就業、找物件,孩子生下後責任就更重了。對於「人生的目的」這樣的命題,大家有沒有曾經在心中浮現,甚至好好地去思維呢?問:對於人生的目的也曾想過,有時候也想不出來,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聽到凈宗法師的光碟開示也曾感覺法喜,可是過了之後,煩惱又來了。慧凈法師:佛法貴在「多聞熏習」。我們的腦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對法義要多聞熏習,這樣法樂、法味就能反覆地在我們心中浮現。還有,念佛會覺得枯燥乏味,是因為對這句名號的內涵不了解,如果了解名號內涵的話,他念佛永遠都不會覺得枯燥無味,內心永遠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以,可以進一步去了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去了解這句名號的功德利用,也可以多看《念佛感應錄》這一類的書,因為「理論不如根據,事實勝過雄辯」,道理講得那麼多,可是如果沒有應驗、根據的話,總覺得隔了一層,《念佛感應錄》當中就有很多這一類的真人真事。「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所謂「名體不二」。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呢?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這尊佛為了眾生,經過了五劫的思惟,思惟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把十方眾生看成是祂離散的獨子,悲切地呼喚獨子回來,長久以來都為獨子的回來而準備美好的家園,準備充分的旅費。法藏菩薩成佛之後,就成就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名號不只是白紙黑字而已,不只是一個聲音而已,而是有阿彌陀佛的悲心在裡面。就好像「媽媽」兩個字,有親生母親的悲心在裡面一樣。這句名號就是有這種彌陀的悲心,有彌陀的眼睛、耳朵。我們稱念祂、禮拜祂、想念祂,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看到了、聽到了、知道了。這句名號充滿了彌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願大力、大神通,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念祂,阿彌陀佛應聲而現,大放光明。如果有不吉祥,當下會帶來吉祥;如果有不清凈,會帶來清凈;這一生當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誠念佛就會消災延壽;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會轉為平順的人生,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所以,這句名號給我們的感受是非常溫暖的,念起這句名號,會讓我們非常感動。固然我們是貪瞋痴妄想雜念的凡夫,一面念佛、一面有雜想妄念,一面雜想妄念、一面又是在念佛,妄念與念佛交雜,但始終心底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曉得彌陀不因為我們有妄想雜念而厭棄我們、拒絕我們,祂還是始終攝取不舍。像慈愛的父母有兩個兒女,對那個比較軟弱、甚至是智障的兒女較為疼惜,給予更多的關懷一般。所以,想到我們的煩惱特別重,妄想雜念特別多,就回思阿彌陀佛反而對我們是加倍地關愛,關愛的眼神都不離開我們。能做如此的思維,了解這句彌陀名號的功能,自然念佛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人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學這個法門,在這個法門當中也得到法喜,也了解這個法門殊勝的道理,可是密宗、禪宗畢竟沒有接觸過,所以會想去了解。如果有這種好奇心,無妨去認識看看,可是始終要把握:只有凈土法門才能解決我們的生死輪迴,只有這句名號真正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的無上功德。所以,應先深入我們這個法門、通達我們這個法門之後,有什麼好奇心再去探究。像我本人也是這個樣子。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維的,也是明心見性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後,一開始也是鑽研這方面的道理,可是經過幾年,我就曉得我不是那種根機。而且,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徹大悟了,他最後還是歸入凈土法門,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呢?所以我就放棄禪的修習了。對於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台灣正逢密宗興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時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講什麼?有什麼殊勝?務必也要了解一下,而與其在台灣接觸第二手資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爾,所以我也到尼泊爾的喇嘛廟住了一個月。之後我就感受到,密宗困難、複雜,又不比念佛簡易、殊勝。禪密我都是這樣摸索過來的,在了解之後,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門,一點點好奇的起心動念都沒有。所以,如果對其他法門有好奇的話,那也沒關係,但是要先對凈土法門正確地了解、掌握之後,再去好奇其他的,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凈土宗的殊勝。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大家年紀輕就能遇到這個法門,並且肯定這個法門,是有宿世的善根與智慧的,而且這種智慧是大智大慧。我們還沒有深入經藏,智慧、行持都不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麼能說是大智大慧呢?是的,因為我們逢遇的是彌陀這個不可稱、不可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的法門,所以等同有那種智慧。如果沒有那種智慧,可能我們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然而,這種智慧是來自於佛的恩賜,不是我們自己所產生的,我們相信、接受,就能讓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們不相信、不接受,即使我們有再高深的學問、智慧去理解高深的道理,可是還是生死輪迴。因為以我們凡夫而言,惡業多,善業少,如果不是仰靠彌陀的救度,人一死,就要受到閻羅王的審判、刑罰,到時候那種學問、智慧能派上什麼用場呢?所以,即使毫無文化的人,他能遇到這個法門,就表示他有大福報,而且福報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這個法門,就是有大智慧。《阿彌陀經》就講「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說能夠受持念佛法門,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學密宗、學禪宗,即使大徹大悟了,他如果沒有歸向凈土,仍是輪迴凡夫。「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當下隨業流轉。因為他還沒有達到業盡情空,煩惱業障還在。弘揚我們這個法門,我們再怎樣地沒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談不上,可是因為我們弘揚這個法門,那個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願大力的功德。大家雖然年紀輕輕,可是能夠肯定我們這個法門,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貫通我們這個法門,之後如果對其他法門或現象好奇,將來也可以去好奇,經過了解之後就不會再好奇了。凈宗法師:你們兩人問的問題有一點共通性。剛剛上人開示的,一是對「人生是苦」的認識。如果我們對「人生是苦」沒有本質的認識,可能我們對信仰的追求就不會那麼深入,而是表面的,膚淺的,觀念性的,會覺得「哎呀!念佛好像也沒什麼味道,還不如學點別的東西」。可是念佛是要解決我們人生根本的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枝末問題自然會解決。可是我們現在是枝末上不太快樂,所以這根本上是我們對「人生是苦」不清楚。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苦」,我們到底體會多少?假如我們學禪、學密,這個苦是不能解決的。時機因緣所限,這個人生根本的大苦惱靠其他任何法門是解決不了的。就比如一個死刑犯,這個死刑犯隨時會被抓起來坐牢,然後砍頭。這樣一個人,他偏偏得到國王一張免死牌,他是不是會感到這張免死牌很珍貴?他的生命都在這張牌上面,他會不會去哪裡就帶到哪裡?他會不會覺得帶著這張牌很枯燥,說:「一天到晚帶著有什麼意思?我已經帶了好幾年了……」他帶著免死牌,還可以喝豆漿、吃油條,可以感到肚子吃飽的快樂。如果沒有這張免死牌,油條也吃不好,豆漿也喝不好。這是免死牌對他的重要性。要了解,我們是隨時會被煩惱的怨敵、被無常的閻羅大鬼抓去三惡道輪迴的,偏偏我們得到一張南無阿彌陀佛的免死牌,祂對我們是多麼的珍貴,怎麼會說「念佛也是沒什麼味道,我先放下來,我才三十六歲,我還可以活三十年,這三十年中還可以搞搞別的……」,這是不了解我們的人生狀況,不了解這句名號的重要意義。對我來講,恰恰相反,一旦接觸到佛法的書,世間的書就像糟糠一樣,沒有味道了,真是這樣,確實如此。那麼佛法這麼多法門、經典、宗派,祖師大德、阿羅漢聖者,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心地,但依我們的根機,一旦遇到了凈土法門,可以說其他法門的書看了都沒有味道了,都不會再好奇了,因為那些不能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所以這個法門尊貴,要我們對自己生命的現狀有痛切的認識。我們離開了這句名號,還有心思去講那些所謂的快樂、法喜嗎?只不過是清涼油般的,清涼油在身上抹一下,涼快一點,但是大命都快沒有了,生命都保不住了,塗一下清涼油又能如何?如果生命的根本問題能夠解決,自然會覺得有安慰、有法喜。希望大家從這方面好好體會,不要抱有那種觀念:「我才三十六歲。」也可能三十六歲就是最後的句號,誰知道呢?誰也不知道。每天地球上都爆發很多事情,像汶川大地震,二十六歲、十六歲都有,他們怎麼知道一夜之間就走了?閻羅王不管你才十六歲、甚至才六歲,他都不管,該歸他收的,網羅無遺。剛才上人開示說,年輕的時候,對人生的目的可能更敏感、更敏銳。大家正當年輕,正在讀書,但是我們都會從年輕走向年老,對不對?我們現在讀書,將來也要步入社會工作,那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心胸來步入社會?我覺得大家入到佛門,了解佛法,真的是很有福報,因為這個社會可謂暗礁重重。到社會上,就業的壓力,人事的糾紛,現在的人心也不像以前那麼純樸了,在這樣的社會裡邊,大家都覺得老實人難作,其實是因為沒有信仰佛法,如果信仰佛法,信仰能夠紮根,懂得因果報應的原則原理,懂得念佛,佛光就會保護我們、加持我們,那你們到社會上去,可以說起跑線就跟別人不一樣。以找工作來說,找工作就是憑知識、技術、能力,但是念佛的人就不一樣,我們背後還憑阿彌陀佛的加持、阿彌陀佛佛光的保護;還有,念佛能夠增加我們的福報;還有,我們本身信因果,從我們內心、臉上所放出來的那種光明,會讓來招工的老闆一看,「唉呀,這個年輕人有一種吸引力。」他自然會錄用你。我們很多蓮友的孩子有信仰,去找工作的時候,一看表面,他不精明,講話表達也不是超人一等,學習成績也不是第一等好,只是平常差不多,但他往往就能找到好工作,因為他給人的感覺好像有點不同,雖然也說不上哪裡與眾不同。我們念佛人就是如此,不管什麼時候去找工作,這句佛號綿綿相續,面試的時候即使你答得文不對題,他也會請你。別人是東望西望、祈求渴盼的眼光,你往那兒一站,氣定神閑,那就不一樣了,鶴立雞群一般。如果信仰沒有紮根,可能氣質就不明顯,尤其是面對未來的人生。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能將人生的目的建立起來,人生的目的就是:願生彌陀凈土。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里已規定了我們人生的目的,說:「十方眾生,你欲生我國,你不往生我的凈土,你就死路一條,你就去六道輪迴。」祂不是嚇唬我們,而是希望我們人生快樂,但是我們人生是苦的,佛講人生是苦不是嚇唬我們,這是一個事實。佛教既不是積極的,也不是消極的,而是如實觀,不是故意講漂亮話,「哎呀!人生如花朵一樣地美麗芳香,如陽光一般地燦爛」,不會這麼講;也不會故意說得很恐怖、很灰色、很低調。而是以佛的智慧,好像一面鏡子照到我們的面孔一樣,不會增加什麼、減少什麼,丑就是丑,美就是美。佛法照耀我們的人生,是苦就是苦,是樂就是樂。可是我們用佛法的鏡子一照,人生是苦的,像剛才那位同學講的。為什麼是苦?生老病死免不了,愛別離、怨憎會都免不了,相愛的偏偏要分離,想求的偏偏得不到——人生是苦,只要有閱歷的人就知道,相信現在大家也能感受到,大三就要考慮找工作了,最後一年根本沒心思讀書了,升學的壓力等等,都來了,這不是苦嗎?何況我們身體的疾病、生活的壓力呀……。還有,誰都要衰老,可是誰願意衰老呢?衰老很苦啊!耳朵也耳鳴,眼睛也眼花,頭腦也不靈光,吃飯還有流口水,人家還嫌棄你,走路又不靈便,上樓還要喘氣,頭髮也白了,臉孔也打皺了,被社會遺棄,內心也孤獨……老是苦的。我們願意老嗎?年輕人誰都不願意老,還想:「人怎麼會老呢?怪了……」但是講著講著人就老了。老苦很苦,我們不想老,但是偏偏要老,這不是苦嗎?我們不想病,但是一定會生病,這不是苦嗎?我們更不想死,但是,你不想死,死很想你,它一直把你想到手,誰能離開它呢?這些苦怎麼解決呢?靠世間沒有任何東西能解決,財富、健康、名利、地位、學識,什麼都不能解決。佛法就是要解決我們人生是苦的根本命題,要讓我們離苦得樂,解決我們生死輪迴這件大事。所以說,如果沒有佛法的話,人生再怎樣風光,最後的結局都是不圓滿的,都會有巨大的缺憾,而且會向茫茫的業海而去。如果有佛法的光明照耀,即使生活當中有小小的不滿足,但是我們會安樂。為什麼?因為我們可以往生西方成佛啊!目前這樣的狀況,我們也不會怨天尤人,知道這是自己的福報不如人家。雖然不能大富大貴,能夠有一碗飯吃也可以。很多痛苦是因為不了解人生的狀況。佛海居士曾說:「再沒有錢的人,我都發現他家還有二千元的存款。」那他為什麼感覺到沒有錢、很痛苦呢?因為他跟人家比。人家一百萬,他只有五十萬,所以他就好像欠了五十萬;雖然他有五十萬,可是他還是一個欠五十萬的窮漢,為什麼?他定的調是一百萬。人家有二百平方的房子,他住六十平方,他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差一百四十平方的窮漢,其實他還是有地方住有一位楊老闆,他就很好,他賺了很多錢,他賺錢做什麼呢?不是留給子孫,也不自己買好房子住。有一個地方,老百姓有一萬多人,這個地方一千多年來,都是肩挑臂扛,交通很不方便,搭車出來要八十塊,楊老闆就把他的錢拿出來,開一條路。還有一個地方,幾年來水都進不去,他用他的錢開了一條水渠。他說:「家裡再豪華,上衛生間洗澡也就一米見方的地方,睡覺的地方也就一米寬、兩米長。」我們對物質的東西所求越少,我們的生活就越單純、越樸素,也就越快樂。如果把我們的幸福指數、快樂指數建立在外在的物質上,那是永遠不能滿足的。有了六十平方,想要一百六十平方,有了一百六十平方,還想要別墅,這樣就很苦惱。如果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就會少欲知足,就會自求多福。現在經濟不景氣,房價跌落,學佛念佛的人,他內心是比較平穩的,幾乎不受影響——他內心可能多少也會受影響,但不會太大。如果沒有信佛念佛,就不一樣了,如同在熱鍋上煎熬一樣。所以,大家如果能將佛法融貫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這一生就會平安的。同時,也祝願我們每位同學,從今天開始,把阿彌陀佛的免死牌帶在身上,要多多念佛。人說「貴人相助」,貴中之貴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多念佛的話,阿彌陀佛不可能不照顧我們。我們皈依三寶,依靠阿彌陀佛,多多念佛,人生就會平順。可能有人會說:「我怎麼不如他?」這是因為個人過去的業力不一樣。都是平等念佛,可是各有各的業,阿彌陀佛會根據我們各個的情況,讓我們生命的品質比原來不念佛不知好多少倍。阿彌陀佛一直都在加持我們,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我的侄子也在上大學,在北京。我勸導他的,也只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和他作伴,希望任何時候,心中都有佛為他作主,他能過得喜樂平安。人一旦來到世間,是一人與萬人敵,在社會上打拚真的不容易。可是我們念佛人不一樣,恰恰可以抽身而退。抽身而退反而跟社會上不一樣,能吃虧就是佔了大便宜。打生死七可不可以問:煩惱來的時候就很想早一點去西方極樂世界,當時就很想去打生死七,可不可以?凈宗法師:最好不要去,那個不好。上人剛說了,我們念佛的人,既不貪生,也不怕死,隨順自然。煩惱是我們生活的本來面貌、本來現象,這個剛好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個狀況。我們越是煩惱,越要念佛。至於說打生死七,那是一時的勇猛,而且容易出故障,搞得不好會精神自虐也不一定。我們念佛,就把我們的心靠倒阿彌陀佛,「我就是這樣一個罪業凡夫」。如果我們體會到自己內心煩惱的本質,反而認定它了,它自然也會消滅很多。有什麼大煩惱呢?人生不過是一場戲嘛!扮演好這個角色,安守本份而已。煩惱當然還是會有的,不過也不會讓我們覺得活不下去。因為想到因果報應,沒有什麼活不下去的,就擺平了。人家對你不好,因果報應嘛;人家冤枉你、污衊你,也是因果報應嘛,在這個世間也沒有什麼真的,何必那麼認真呢?有人說你不好,他說完就完了,你要去跟他煩惱,人家說完早就上街玩了,你還在那邊煩惱,何必呢?問:因為這樣,所以就想早一點去。凈宗法師:可是煩惱沒有了,又想晚一點去,那還打什麼生死七啊(眾笑)?我們一旦打定主意、下定決心來專修念佛,以凈土為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救到了。在這個世間,我們所做的,真正說起來,我們的價值是要把我們得到的佛法利益告訴更多的人。我們哪有時間煩惱?忙都忙不過來,有很多人還沒告訴他們啊!不要以為自己的煩惱有多大,我們有一個這麼好的法門,得到這麼大的利益,我們的父母、兄弟、同學、朋友,還沒告訴他們——要煩惱就為這個事情煩惱,其他的事情沒有價值、沒有意義。預感能力問:因為我從小就有事先的預感能力,比如說朋友會有車禍什麼的,但是不知道告訴他好還是不好?還有就是有一些不是學習佛法的人,很迷信,很多人來找我,有時候也覺得有點煩惱。對於這樣的預感能力,有時候會不自覺把它給用了,比如先提醒,但不知是對是錯。凈宗法師:你可以告訴他念佛。這像天機一樣,你就隱密地告訴他說:「某某人我們是好朋友……」暗示他最近要多念佛,為什麼?念佛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人生總是有很多不測,就告訴他要多念佛。問:自己初學佛,也不懂,不敢隨便用;懂了佛法後,好了很多,以前身體會很不舒服,一個月會去地府好幾次,聽到他們哭嚎,要這要那,他們哭我也哭,醒來就很累。要我救命,我也沒辦法。學佛之後,有一次感覺到他們瘋狂喊叫,歇斯底里似的,要我作仙,要我什麼的,我都沒有答應。這樣的能力不想用,可是有時候也控制不了自己,不過學佛後控制得好一些了。慧凈法師:這種情形,虔誠念佛一段時間就會化解——就是虔誠念佛。有的人會想求超能力、特異功能,或者想預測未來,為人家化解災難,滿足人家一些祈求,這一類往往是一種民間信仰,最後他會走入民間信仰。這種在台灣很普遍。台灣因為是宗教自由,所以神壇很多,而神壇的主人大部分都是這種人物,也能預測未來,也能為人家解難,甚至也能到地獄去,可是因為他沒有佛法的正信,所以演變成鬼神的信仰。一個人如果有佛法的正信,他會曉得這個並不重要,這還是在於鬼神之間,跟鬼神打交道的,不是學佛的目的。這樣的情形,他如果虔誠念佛的話,這一些都會轉化的。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不管在就學期間,或者將來投身社會,都要堅持這樣。能夠這樣,這一天當中都有彌陀的護持,都有佛光的攝取保護。當我們早上醒來的時候,先刷牙洗臉也好,或者直接在床上靜坐,或找某一個地方也好,早晨起來就先靜坐念佛——晨坐念佛。我常說早晨有三靜:一、心靈寧靜;二、環境安靜;三、空氣清凈。這個時候靜坐念佛會覺得神清氣爽,心情愉悅,因為昨天的煩惱雜事經過一夜的沉睡之後已沉澱下去,同時這個時候的心靈比較接近我們的本性,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寂靜的心,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就是那個清凈的心,這個時候念佛最能體會到寂靜的法喜。有這樣的體會,人的性情就會轉變,相貌就會轉變,命運就會轉變。天天保持這樣,早晨念佛,養成一種習慣,這樣今天有彌陀的護持,明天有彌陀的護持,天天都有彌陀的護持。當然,這樣說的意思不是說早晨念佛就好、其他時間不用念。一天當中,只要有時間就念佛,靜坐念佛也好,經行念佛也好,不是專心念,就是散心念。早晨念佛,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時間,即使十分鐘、五分鐘也可以。早上念佛的時候不必拿念珠,只要身體坐端正就好,眼睛斂目,心中就默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不用著力的,就是很輕鬆、很清爽的、很自然的,一句接一句,念頭來了不管它,念頭去了也不管它,只要這句佛號清楚就好,有什麼念頭都不要去理會它。也可以用印光大師講的「十念計數」,就是從第一句到第十句都念得清楚,心中默記得清楚。如果一次十句記不清楚,就用三、三、四(三句、三句、又四句),毫無著力的,很輕鬆、很自在地念。我示範一次,我念、大家記,看看我念了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念了幾句?(同學答:「十句。」)是我念的時候你們在心中數「一、二、三」嗎?還是用手指頭在算呢?都不是,是全憑「心念心計」,這叫「十念計數」。凈宗法師:自己念的清楚自己記。口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很簡單。慧凈法師:這叫「口念耳聽」,或者「心念心聽」,因為不管出不出聲,都有聲相(有聲的聲相或無聲的聲相),十句完了,又從第一句開始。若能這樣念,就會漸入佳境,尤其早晨念佛最能充滿法喜,其他時間也是這樣子。像我到南寧來,飛機航程約四、五十分鐘,在飛機上我就撥著念珠,十句撥一顆,不知不覺兩串多,也就到南寧了。了解彌陀名號的內涵如果了解彌陀名號的內涵,對這句佛號就會很有感情,念起來會感到很溫暖,不會覺得枯燥無味。否則,如果只知道念佛可以消災免難,念佛可以庇佑子孫,可是對佛號的內涵還沒有充分正確的了解,念起佛來始終都會覺得枯燥無味,往往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就妄想雜念紛飛,念得好不耐煩。不過沒關係,只要大家慢慢地了解這句名號的內涵,了解念佛的好處,體會到念佛寂靜的法喜,以後就會更想念佛了。一般來說,人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心思混亂,東想西想的,這都是一種業習,也就是習慣性。我們常念佛,就可以把這樣的業習轉過來。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學佛,從另一方面來講,無非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我們自出生以來,最熟悉、最不用加功用行學習的,就是妄想雜念、三毒五欲;最陌生的,就是念佛。對於念佛,如果不培養的話,就會愈念愈枯澀。所以我們就下決心把熟悉的妄想雜念轉為陌生,把陌生的念佛轉為熟悉。一旦沒事,不需動腦筋,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就會念得愉悅有法喜。以前我們覺得阿彌陀佛是外人,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就沒有什麼感情。如果了解阿彌陀佛跟我們非常有關係,而且是親密的關係,那一層關係比父母還親切,那時我們對阿彌陀佛就會深生感情,而且充滿感恩。凈宗法師:念佛有時候也像呼吸一樣,呼吸空氣有什麼快樂的?但是你不呼吸就不行。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可是你就是找不到味道。空氣很大,你也找不到味道;水源充滿一切處,很淡,沒什麼味道,就是很自然的。我們內心的生命需要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念,即使枯燥,也是念佛的好處。這句名號,我們在念,念得感到枯燥,那是我們的心性。佛號是一種真理,是阿彌陀佛的一種體現。可是我們身心這樣的卑劣,不能感受佛到底是什麼,這反而能說明這一點:我們對世間的事情就感到很有味道,打麻將一晚上不睡,精神百倍,看球賽眼睛睜得很大;念佛修行就覺得沒味道、沒精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期盼這個。就像廁所里的蛆,它在糞坑裡歡喜充滿,你把它洗一洗放到清水裡,它就感覺沒味道,它就不習慣了,它習慣糞坑裡的環境。賭博的人覺得賭博很有味道,吸毒的人覺得吸毒很有味道,跳舞的人覺得跳舞很有味道。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清凈的,所以我們稱念祂覺得沒有味道,更加說明南無阿彌陀佛超越我們所有五官的感觸、感受,祂才能夠救度我們。同時也不一定要追求如何,就是這樣子念佛就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形成習慣。如果我們不念佛,我們的腦筋想什麼呢?全是世間的五欲六塵,對不對?我們想的人也是世間的凡夫俗子,我們想的事也是世間三毒五欲,我們一起心動念就會跟整個世界交織成一個網路,這就是業力,把我們捆在這個世間。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念這句「枯燥」、「沒有味道」的佛號之外,我們所想的有味道的事情,都是這個世間的,球賽啊、衣服啊、化妝品啊、哪個人對我好、哪個人對我不好……。且不說對你不好的、讓你心裡難過的,即使是你很歡喜、很高興的事情,也都是這個世間的事情,它怎麼能讓你解脫生死輪迴呢?不可能!你想得越多,它就把你捆得越緊。只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雖感覺到枯燥、沒味道,但只有這個,祂是離開我們心的境界、範圍,祂是西方極樂世界佛的名號。比如說剛才講很煩惱,那是你的業力景象,它是導致你生死輪迴、把你套進去的東西。我們之所以念佛覺得枯燥,是因為我們的心和阿彌陀佛還成為兩片,祂是在我們煩惱的、輪迴的、業障的心之外。正因為如此,祂才救度我們。等到我們念佛念熟了,念習慣了,我們就不會覺得枯燥了,我們反而很喜歡念佛。所以,祂不是我們這個世間感受到的一種什麼味道,祂是一種安慰。不安的心境人生再有味道,你心裡不安,那就沒有味道。像坐飛機一樣,在飛機上,空中小姐的服務非常好,外面的風景特別好,藍天白雲特別美,但是就是有一件事情,就是這個飛機跟地面導航台失去聯繫。在茫茫的空中,沒有導航,你喝著飛機上的飲料有味道嗎?沒有味道。一旦導航系統恢復起來,全飛機的人都歡呼雀躍了,「哎呀!我們終於找到方向,終於跟地面聯繫上了!」你說那是什麼味道呢?就是心裡踏實了,安心了,安穩了,放下來了。所以,念佛,如果講味道,就是一種安慰、安穩,讓我們的人生有一個方向。不然我們都浮著,找不到一個落腳的地方,多累呀!慧凈法師:剛剛講的坐飛機的比喻是非常好的,可是一般人的體會很少。人生就好像坐在飛機上,從出生那一刻起,這架飛機就飛起來了。在飛機裡面,空中小姐服務親切,任何享受的東西應有盡有,可以說非常快樂、非常幸福。可是,當你知道這架飛機沒有著陸點,那個時候會怎樣?你會因為空中小姐服務親切、享受應有盡有而快樂、而幸福嗎?不會!那時候不但會淡然無味,而且極度地惶恐不安,那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希望能趕快找到一個著陸點!」但是汽油即將用盡了,著陸點卻遲遲沒有找到,那個時候的心境會是怎麼樣?人生就像這樣。生命將盡了,過一天就減少一天,過一年就跟閻羅王接近一年,可是人生到底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死了會怎樣?有沒有死後的世界?都不了解,所以永遠都是痛苦的,一直痛苦到死。因此有些哲學家往往都是自殺而死的,因為他知道油料將盡,可是沒有著陸點,他比一般人敏銳,乾脆就自殘了。人生就是這樣,除非他是麻木不仁、醉生夢死,認為「人生不過是這樣嘛,幾十年嘛,死了一了百了」,所以就盡情享受。否則的話,他的心是不安的。重生的人反之,人若心知有彌陀的救度的話,他現在當下就是一個重生的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會不一樣了。就像從鶴州來的楊居士,他把他的錢財奉獻給眾生、奉獻給佛教,他不為自己儲藏,甚至連房子也不買。人生幾十年而已,睡就這麼寬,吃頂多三餐。人生從飯桌到廁所,從床鋪到單位,就這樣一直循環往複到老,有什麼好為自己儲藏的呢?所以他沒有自己的房子,反而是租便宜的房子,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出來,這就是真正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就是這樣。一般人不是這樣,「我有錢財,我要買股票,我要投資……」,這是一般人。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所有奉獻給大眾,那天地不會虧待你,會百倍、千倍、萬倍回饋給你,在該死的地方,人家會死,你不會死;在不能活的地方,你能活;在有災難的地方,你一定消災免難。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了解因果報應,他就會這樣做。如果不了解因果報應,不信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他就會非常捨不得。人生空手而來,到時候也是空手而去,所謂「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就是這樣。如何能夠不空?如何能夠相逢?有一首偈就是:「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無量壽經》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真的是這樣子。我生病,我的親人不能代替;我的生死輪迴,我的親人也不能代替,最後各自離開,各自隨業受報,互不相知,都是孤獨而來、孤獨而去。如何才能不孤獨呢?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有親人沒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到極樂世界再倒駕慈航救度他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不空,就不孤獨,就「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我們身上都有光明,都有壽命,我們的光明就跟大願王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所以說「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鄰國國王喻釋迦牟尼佛就曾說了一則簡短的比喻,非常貼切。祂說:有一個人得罪了國王,要被國王抓去砍頭,在這樣的情形下,這個人心情如何?一定是非常恐懼。他在這個國家當中是無親無故,無所依靠。因為國王最大,他得罪的居然是國王,有誰能保護他呢?你說他要怎麼辦?他就投靠鄰國。鄰國的國王很有愛心,就跟這個人說:「你只要不離開我的國家,不要違犯我的國法,你就一生平安,沒有被抓去殺頭的恐懼。」佛陀用這樣的比喻來比喻「南無」,來比喻「皈命」。這個比喻很簡要,意義很好。要知道,我們都得罪了六道的魔王,因為我們有貪瞋痴,有這三毒就得罪了;我們有五欲就得罪了;我們有業習就得罪了。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曾經殺過人,曾經偷盜過、欠債不還過,曾經男女越軌過,曾經毀謗人家,所以我們得罪國王很深、很多,因此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被綁在三界六道裡面,一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中,被國王無量無邊、無數次地砍頭殺頭。現在鄰國極樂世界國王阿彌陀佛不等待我們去要求、拜託,主動地呼喚我們,告訴我們有這麼一件嚴重的人生大事,要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才能一生平安喜樂,祂在呼喚我們,祂是沒有條件地要救度我們,而且甚至把他國王的王位要讓我們繼承。只要投靠阿彌陀佛,我們就得到重生,我們就是一個重生的人、大難不死、起死回生的人。這樣的人,他會是怎樣的心境呢?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改變,以前自私自利,希望擁有得越多越好,爭取得越多越好,一點都不為別人著想,現在因為他的生命被救了,就反過來了,凡事為人著想,就會這樣。所以我們要去體會這種道理。當然,如果有人不相信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不覺得「我將來還會墮落三惡道」,以上的比喻對他來講,就會感覺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事實上有生必有死,死了到哪裡?沒有六道輪迴便罷,沒有善惡報應便罷,如果有的話,豈不是人生就有這麼一件大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已得人身,已聞佛法,必須掌握這一輩子,依靠佛法來解決這件大事。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人生的目的所以,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學佛。那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能達到這個目的?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所以,人生的目的,約要來講,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願生彌陀凈土,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不然我們問一問: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當然,升學、求個好職位、建立一個好家庭,在人世間建立功名、富貴,這個看起來都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但其實這個都是枝末的,不是根本的。根本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解脫生死輪迴,就是快速成佛。而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快速成佛的,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只有凈土宗這一個法門能夠達到。所以,等於人生的目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能夠這樣的話,就是被彌陀救度到了,他的人生是重生的人生,所謂「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往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他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就大為改變了。盡量犧牲奉獻剛剛講的,不要為自己留什麼,盡量犧牲奉獻,把自己所有的,盡量分享出來給需要的人。有人也許會想:「一旦東西布施出去,我們不就沒有了嗎?」其實我們是擁有更多,像《道德經》所講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會減少的,反而更多。「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心起善念,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惡念,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這些道理很平淺、很好。信受彌陀救度,做為我們學佛的目的,做為我們人生的目的,然後在一輩子的生活當中,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有緣人,就像早上所講的,能夠介紹這個法門,不知不覺當中就是大慈悲、大願力。無心的念佛,極樂世界會不會有他們的蓮花問:我學佛一年多,有時同事打電話來,拿起電話我就說:「南無阿彌陀佛」,他們也會回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時我請他們念十句,他們也會念。但是他們也沒有真的念佛,這樣極樂世界會有他們的蓮花嗎?會有他們的名字嗎?他們能不能往生?慧凈法師:有蓮花,有名字。至於能不能往生,那不一定。但是這一輩子如果沒有往生,下輩子、下下輩子……,在很短的投胎輪迴當中他就會往生。因為「一入耳根,永成道種」,如果沒有機緣的話,就沒有這個種子,有了這個種子,有一天因緣到了,他就會開花結果。《法華經》有一個典故說:世尊在世時,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讓大阿羅漢、菩薩弟子觀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羅漢有神通,能知五百世,他們都觀察老人在五百世當中都沒有種善因,不能出家。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並告訴弟子們:這位老人在無量劫之前,曾經是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非常驚恐害怕,爬到一棵大樹上,隨口叫了一聲「南無佛」!就憑無量劫前這一聲「南無佛」所種的因,在無量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緣成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他剃度出家,後來他也證了阿羅漢果。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個願是專門救度這樣的眾生,也就是第二十願。第二十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就是「繫念定生願」,也稱作「三生果遂願」。也就是說,曾經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也曉得有極樂世界,知道極樂世界的美好,覺得「如果能往生的話,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他植下了德本,種下了這種善根了,跟阿彌陀佛結了緣。可是畢竟對往生並不懇切,此後也不再念佛了,這種眾生阿彌陀佛還是不放棄他,也發願要救度他,總有一世要讓他達成往生的願望,這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總有一天要讓他果遂。哪一天?哪一世呢?就在他「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的時候。第二十願顯現出阿彌陀佛徹底的慈悲,即使只跟祂結了緣,阿彌陀佛也緊抓不放,所以法然上人就有一個比喻說「上鉤之魚,在水不久」,這個願就好像水中的魚已經上鉤了,既然已經上鉤,總有一刻會被拉上來。阿彌陀佛的願就像一張大網一樣,無有遺漏地救度任何一個眾生。「植諸德本」,「植」是種下去,雖然種下去了,但往往不是現在就馬上收成的,有春天播種秋天收成的,有今年播種明年收成的,有今年播種好幾年才收成的,各不一定。但總之已經播種下去了,叫「植諸德本」。所以,任何人在這裡念佛,極樂世界都有他的蓮花、種子,他這一輩子如果能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的話,那他生死輪迴就解決了,就給彌陀救到了,這一輩子一定往生的。念佛,走著、坐著哪個好問:我平常都是走著念佛多,這和坐著念佛哪個好?慧凈法師:就攝心的功能而言,走著念佛和靜坐念佛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剛才才鼓勵大家培養晨起念佛的習慣,五分鐘也好,半個鐘頭、一個鐘頭,愈多愈好。大家曾經晨坐念佛嗎?(同學答:「偶爾有。」)要把它培養成習慣。靜坐比經行念佛好,也比拜佛念佛好。因為靜坐的時候是身心不動的,只有動這句佛號。走著念的時候,眼睛還要看。當然我們不能坐那麼久,所以腿酸麻的時候就起來經行念佛或拜佛,但能坐就坐。不過就往生來講,功德是一樣的。阿彌陀佛沒有要求我們要靜坐念佛或經行念佛,阿彌陀佛只說要專稱祂的名號。剛才講的,是就技術上的說明,如何讓我們愈念愈有法喜,是從這方面來講的。還有,我們多念佛的話,許多事情都會很平順,不平順的事也會化解於無形,能夠消災免難。所以,雖然在往生大業上同樣是往生了,可是多念佛的人這一生會比較平順,一些老太公、老太婆,不論懂不懂得教理,常常是一句佛號掛在口中,他們往往都能預知時至,往生的時候都是順利安然。有人雖然願生極樂世界,可是不大念佛,而且脾氣不好,動不動就跟人家計較,容易起情緒,往往臨終時比較痛苦,所以奉勸大家盡量多念佛。我們不念佛還是有念頭,不念佛就是念業。我們就把「念業」轉成「念佛」,我們走路的時候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平靜地一步一佛號,這樣也就不知不覺輕飄飄地走著。坐車也是這樣,比如從鶴州到這裡就有九個鐘頭的車程,在車上能念多少佛啊?好幾萬句了。如果不太能專心時,就閉起眼睛,刻意地拿起念珠,十句撥一顆,不然眼睛就會不自覺地東瞟西看的。所以,坐車時可以斂目,什麼都不看,專心在這句佛號上。因為看來看去都是這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不是房子就是山,沒有什麼好好奇的。其他法門的經典能不能看問:我知道念佛一定能往生,我對此事不疑。有的法師說其他法門的經典不能看,請問法師,我們到底能不能看?慧凈法師:能看。因為你還年輕,在年輕的時候,旁邊的景色誘惑很多,看了其他的法門才了解這個法門的可貴、殊勝,念佛就會愈加有法喜、愈加堅固。時間可以視自己的情況分配,是念佛多一點,還是看書多一點。目前我們除了已出版的這一套書之外,沒有成書的內容還有很多,如果打開「弘願寺網站」或「凈土宗網站」就可以看到很多還沒有出書的內容,教理方面的,或者念佛感應、念佛往生的都有。有關日常規範的書籍問:我覺得弘願寺有關居士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依循,這方面內容的書較少,像《阿含經》裡面也有這部分,可是我們的書都沒有。我們在社會上畢竟面對的是很複雜的環境,還必須開一些智慧,看一些經典或什麼的,如果弘願寺能集結一些這樣的書籍,我們就不用走那麼多冤枉路了。凈宗法師:這方面的書籍目前還是欠缺的,因為時間和精力還沒顧及到,就像農民收稻子的時候,首先稻子成熟落地的趕緊要收拾,有關居士在家日常生活的一些規範要求,可能一般的道場有流通,這樣就是互相補助。不過上人的講話,從念佛當中所生髮出來的話語,對我們很有啟發,有的有成書,有的沒有成書,比如說上人的《書信集》裡邊就有兩篇對病者的開示,我個人覺得這兩篇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懇切,對我們很有實際意義。如何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佛法問:因為凡夫比較執著,如何能讓居士既能夠盡情地去念佛,追求往生的終極目標,在生活中更能靈活地運用這些佛法,又能方便去引導別人來學佛?慧凈法師:凈土宗的「宗風」分為兩部分,一是「真諦」,一是「俗諦」,俗諦就是針對這方面的。當然這不是方方面面都有標出,主要是就提升人格與品性。因為世間的煩惱,大根大本是要人格與品性提升,一個人的人格與品性提升了,不管是夫妻的相處、家庭的相處,或是親戚、朋友、社會的相處交際,就有一個著落點。因為我們這個法門主要是針對人生的根本大事上著手的,至於在世俗幾十年生活上的,目前還沒有時間與精力顧及到那一方面,所以那一方面的書就比較少。有關世俗生活方面的教材大都是不強調脫離生死輪迴的,所以「人間凈土」的道場比較有這方面的書。關於人間佛教問:太虛大師曾提過人間佛教,也就是回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不分宗不分派,各種方便皆為我用,請問這種思想我們年輕人怎麼去運用?慧凈法師:佛陀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機。佛法很多,能夠達成佛陀出世本懷的,就目前眾生根機來講,只有我們這個法門。佛陀最根本的教法,在家居士就是持五戒十善,出家眾最基本的就是先守戒,然後常修定,接著觀察四諦、十二因緣;如果發大乘心的話,就是進入六度的內涵,總歸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一些我們幾乎都做不到,所以我們就強調我們可以做到的。那些教理都很好,都是佛所說的,也很有研究學問的內容。如果有哲學思維,喜歡學理的,那些都能滿足他。但如果是生死心很迫切、無常觀很深的話,那些就不能滿足了。甚至擺在面前會覺得完全沒有味道,反而是覺得彌陀救度的這句名號味道很醇厚。問:但是那些佛理對於去勸別人念佛是有幫助的。慧凈法師:對,有方便的地方。因為眾生學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無常觀,不可能一下子就會有生死輪迴的恐懼,所以也就無法當下接受凈土法門。所以若有更多方法,就能吸引更廣泛的人,然後再一步一步地引導。是否必須信願行具足問:念佛是否信願行三者都要具足才可以達到往生的目的?有的人念是念,但不一定相信或了解名號的意義,這樣的人是否可以往生?慧凈法師:因人而異,但基本上是信願行要具足。我們的宗旨信願行都在裡面了:信是信什麼?「信受彌陀救度」,彌陀的救度在哪裡?早上凈宗法師也講得很清楚,「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這個就是信,就是在獲得彌陀的救度、接受彌陀的功德。所以凈土法門是信什麼?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如果能夠這樣信的話,信願行就通通具足了。因為這樣的人他必定會念佛,也必定有願生之心,所以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總結論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對整個佛教,甚至凈土法門的總結論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基本上都要具足信願行。忌諱說往生問:我的父母年紀已大,我要他們念佛,他們也會念,但老人家很忌諱說往生的事情,所以我無法讓他們相信極樂世界,如何是好?慧凈法師:就是剛剛講的,基本上都要有信願行,但因人而異。像你的父母,要他們深信是不可能,但至少要他們念佛他們肯念,所以到他們世緣盡的時候,要他們願生極樂世界,他們沒有第二條路選擇,只有願生極樂世界。以這樣的情形來說,他們對於極樂世界的莊嚴、彌陀的救度,還有娑婆的輪迴是苦,未必是信的,但到最後也能引導他們往生,所以說因人而異。當然如果他們能信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信有極樂的莊嚴、彌陀的救度,此後願生之心懇切,專念彌陀之心不變,那就是極樂世界中的人了。凈宗法師:可以找機會和他們善巧溝通。慧凈法師:對,可以講一些念佛的感應事迹,還有一些因果報應的悲慘事迹,講講六道輪迴,不一定一直鼓勵他們要往生,無形中他們自己就會去思維:「既然這樣,那我將來會怎樣?」往生是名號本身的功能問:一遍上人好像有說,不管眾生願不願意往生,名號本身就有這個功能?慧凈法師:對,所以一遍上人思想的歸結就是在「專稱彌陀佛名」。了解善惡報應和感應事迹是前方便,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前方便的話,他不一定會專稱;如果他能專稱的話,往生的功能就在裡面了。像鸚鵡,它也無所謂信啊,願啊!它什麼都不了解,只是依樣畫葫蘆,可是就會隨著那個功能而到極樂世界,因為那是自然法則。所謂「自然」,就是不必學習,不必加功用行,不必經過人為操作。宇宙當中有三種自然:一是「虛空自然」,譬如春夏秋冬,今天過了又明天,不必加以操作。二是「因果自然」,什麼因自然會導致什麼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要控制它是不可能的,你有善的業,自然那個善的無形業力就會導致你接受善的果報,惡也一樣。三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自然」,祂的願力在這句名號當中,你只要專稱彌陀佛名,祂就有一種自然性,不必加功用行地帶你到極樂世界,而且極樂世界也自然地蓮花化生,當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完全具足,是自然形成的,不必經過十月懷胎,然後喂母奶,才慢慢長大,不用這樣,這個叫作彌陀的願力自然。不過,因為人有自以為是的執著與分別心,而鳥類(如鸚鵡)根本都沒有這些問題,所以一個人如果念佛但不願生極樂世界的話,那就當生不可能往生,這是自我阻礙。不然的話,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往生的機率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極樂世界是「四土」還是「報土」問:有人問我:在《印光大師文鈔》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再來,蕅益大師所說亦如同佛說,縱使古佛再來也不能出其右,那到底是有「四土」還是只有「報土」?慧凈法師:極樂世界是報土,沒有所謂四土。印光大師這樣說,是在表達他對《要解》的推崇,所以所講的不是絕對的。我們看書要前後去理解貫通,才不會彼此矛盾。《無量壽經》沒有講四土,《阿彌陀經》也沒有講,有講的是《觀經》的九品,將《觀經》的九品和《無量壽經》對照來看的話,那是屬於「胎宮」裡面的境界。所以,會看《觀無量壽經》的話,《觀無量壽經》是很好的,因為由《觀經》讓我們知道這句名號的功德殊勝。造五逆十惡的下下品凡夫,以世福是救不了的,戒福、行福也不夠功德來救他,只有這句彌陀名號,不但能救他,而且還能讓他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表示彌陀名號的功德勝過三福,也顯示專念彌陀名號就不在九品當中。為什麼?因為九品的因是三福,九品是三福的果,但是「念佛」這個因不在三福當中,這個因的功德是超越三福的,當然果也不在九品當中。所以說,會看《觀經》就會覺得《觀經》很好。那誰會看?善導大師會看。因此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結論就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雖」就表示後面還有更殊勝的,定與散這兩種並不是主要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才是主要的。《法然上人全集》與《善導大師全集》問:《法然上人全集》能夠等同《善導大師全集》嗎?慧凈法師:是以《法然上人全集》入《善導大師全集》。問:所以思想上基本是等同?慧凈法師:也可以說是等同,不過《法然上人全集》是引導性的。《法然上人全集》很豐富,有的是應機所說的,可是當中有一部《選擇本願念佛集》就不是應機而說,是直入本懷的。《選擇本願念佛集》是引用善導大師的教理,將《善導大師全集》有組織、有條理、有系統地整理,而寫下的一部書。所以,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是了解善導大師思想很重要、很方便的一本書。一遍上人另有發揮問:一遍上人的思想又另有發揮?慧凈法師:對,又另有發揮。問:那我們應該以何為重心?慧凈法師:以善導大師為重心。就好像從台灣南部的高雄要到北部的台北(因我來自台灣,對台灣比較熟),最平順、最快速的就是高速公路,在還沒有上高速公路之前的那些道路,都叫「引道」。「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往生「正定業」。所謂「正定業」,就是「正因」。所謂「正因」,就是「使因成果、百分之百」的。其他四種正行是助緣、助因,助成我們來專稱彌陀佛名。如果已經專稱彌陀佛名了,就不需要那些了。「助緣」這個「助」不是「輔助」的意思,而是「助成」。不是說念佛不夠,還需要那些來輔助、幫助。我們一旦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捨棄那些了,所以歸結上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遍上人有他的體會,簡要說就是一旦舉起名號,就沒有我,也沒有佛。那有什麼呢?有什麼也談不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也好,祈求現世的福報也好,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應現象必須以經典祖釋來印證問:一般人也會有一些感應現象,一遍上人的書中也有提到。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是不是把它當成教育或是某種方便?慧凈法師:學佛的人往往會有一些靈異現象或感應現象,看到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或者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能會有,那要看他裡面所展現的是什麼。凈宗法師:一遍上人本身也是經過幾十年教育的熏習,他是不太會走偏的,他是有見地的。一般人看到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都來了,但還是要以佛法的基本原則來看,要以經典的教理為基礎。一遍上人感應的那一段話,可以說沒人可挑剔的,可以作為彌陀的親說,因為他跟整個凈土三經的宗旨完全一致。慧凈法師:感應事迹必須以經典來印證,而經典的解釋必須以善導大師思想為依據,不然那麼多祖師大德解釋經典,我們要依據哪一位?就依據善導大師。比如凈土三經,古來也有許多大德注釋,譬如稱為釋迦第二、東土釋迦的天台宗智者大師有作《觀無量壽佛經疏》,隋代慧遠大師、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對《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都有解釋,我們就不依據他們,我們完全依據善導大師。又像《阿彌陀經》,除了蓮池大師的解釋之外,蕅益大師也有解釋,那我們依據誰?也是依據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雖然沒有直接對《阿彌陀經》作解釋,但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都是把凈土三經貫通在一起的,所以基本上是三經一致的解釋。以《阿彌陀經》來說,往生正因是最重要的了,可是自古以來對於正因這樁大事眾說紛紜。善導大師解說得很清楚、很明確:極樂世界是怎樣的境界呢?「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四句、二十八個字把整部《阿彌陀經》的精華都顯露出來了。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或其他的大師,他們解釋《阿彌陀經》有這樣明確嗎?沒有。尤其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明朗,非常穩妥,字字都扣住第十八願。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都沒有那樣的解釋。在我們出版的《善導大師語錄》前面就有「本願篇」,沒有模稜兩可,而且字句簡明扼要,毫不累贅,大家回去可以看一下。日本的資料問:弘願寺還有很多書沒看。尤其日本《大正藏》里有很多書都是沒聽過的。凈宗法師:弘願寺的書,目前我們是剛出。日本方面的書,基本上是以上人編譯的這些為主,有一些像對善導大師《觀經疏》的解釋,日本是很發達的,他們的解釋比較細化,也有他們個人的一些條理性,也很龐大。如果不是研究學習,還是不大容易進入。比如《觀經疏》,從古至今,上人就說有一百多種解釋,有的很厚,比如有一本《楷定記》,就有三十幾萬字,也是有專門的發揮,解釋得很廣泛,這些一般在中國教界比較少見。你們年輕,可以上網了解,像「凈土宗網站」上有新的文章,有關法義方面的,有興趣的都可以來了解、來學習。慧凈法師:我們出的書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凈土教理,一種是因果報應。凈土教理方面牽涉到日本的,就是《法然上人全集》和一遍上人的《念佛金言錄》。雖然是日本方面的著作,但都緊扣善導大師的思想,如果不是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就不出不印。凈宗法師:像你們年輕人學佛,最好平時也有聯絡的管道,大家可以相互增上。雖然沒有什麼規範性的組織,最起碼在學習方面可以聯絡方便。禪宗道場問:有的道場目前標榜禪宗,他們最後會從禪走入凈土嗎?慧凈法師:應該是會的。因為生死是一件根本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大事,有一天當他學禪感覺無力時,就會轉入凈土。古來很多高僧大德,尤其是禪宗開悟的高僧,最後都轉入凈土。如智者大師,最後也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因此天台宗的的中興祖師知禮大師寫了《妙宗鈔》,歸向凈土。另外,最典型的就是元照大師,他本來不想往生極樂世界,發心要在娑婆世界度眾生的,但最後還是轉向凈土。關於出家問:出家念佛可以往生,在家念佛也可以往生。如果父母反對的話,您是贊成寧願出家嗎?慧凈法師:以我來講,我非常贊成出家。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要調整好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以我來說,當初出家的時候,雖然母親是不舍,流著眼淚,而父親是生氣在心中,但是我還是出家了。可是,最後我的父母還是歸向凈土,念佛往生。為什麼?想想看,我們最美好、最有精力、頭腦最好、體力最好是什麼時候?就是年輕的時候,如果把這個寶貴時期全用在社會上上班,一個月只是賺那麼一點點錢,然後為家裡幾個人服務,太可惜了!不如把這個最有體力、最有腦力、最有精神的時期來為阿彌陀佛上班,賺的是無形廣大的功德財富,所服務的是廣大眾生,而且是能夠解脫生死輪迴的。所以,儘管凈土法門是不論在家出家,可是如果能夠奉獻出來,那就很可貴了。問:像我們智慧這麼淺,又不能講經說法,我們出家能做什麼呢?慧凈法師:我如果能講經說法,你們更能講經說法。問:那我們出家做什麼呢?慧凈法師: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弘凈土之法,利益眾生到極樂世界。如果你出家的話,你的父母不管現在反對不反對,將來一定會靠上佛教,為什麼?「我的兒子是佛教中人,我不對佛教好感,我對什麼好感?」問:出家是不是要先觀察一年?慧凈法師:最好是在寺院住一段期間,彼此觀察。問:如果說觀察一年他要剃度出家了,出家以後因為父母反對不能更換身分證……慧凈法師:那都是枝節的問題,可以先不用管。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結婚,生下孩子了,除非這個法界沒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否則你的孩子會怎麼樣?你生下他不是讓他解脫、讓他往生,而是讓他在世間造罪、造業,一代又一代這樣造罪造業下去、受苦受難下去,我們於心何忍?除非生下來是佛門龍象,是凈宗棟樑,那就可以,愈多愈好。如果不是的話,怎麼辦?除非你否定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不然你生下他,他難道沒有這件「生死大事」嗎?那他有福報來學佛解決嗎?不一定。還有,他的孩子、他的子子孫孫呢?我們解脫到極樂世界去了,可是我們的子子孫孫居然在六道輪迴。與其如此沒完沒了,不如生死輪迴到我們這一代就划下休止符。問:在家居士度的人多,還是出家師父度的人多?慧凈法師:當然出家。你看凈宗法師一來,就這麼多人。問:凈宗法師是法門龍象,我們又不是。慧凈法師:有心就有力,有願就有緣。凈宗法師:出家人做什麼事,和他的信念有關,而且是一個團體運作,不是一個人,所以我們就是共同推遞。我們個人能做什麼事?也未必做預先的規劃,我也不知道我會在廣西南寧和大家見面啊!我出家的時候哪知道這一點?當時出家只是想到自己生死大事可以解決。接觸到這個法門,想說要把這個法門告訴一切有緣的人,所以,將來會到美國都不一定,那不在我們的規劃之內。但是這樣的信念一定要推廣出去,阿彌陀佛會加持。我們雖然沒有力量,但是背後有力量。我常說,我們人像個燈泡,我們只要跟阿彌陀佛的電源一接上,這個燈泡就會發亮,不是我們自己會發光的。我們念佛和阿彌陀佛的悲心愿力結合起來,自然就會呼應廣大的眾生。這個事業非常廣大,前途非常光明,誰加入誰有福報。慧凈法師:我常常提及,不論是創造事業或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和果斷,既然知道這個很有價值,就要立即行動,不要等待未來,否則就永遠在等待明天、等待未來中虛耗光陰了。釋迦牟尼佛是王子,祂如果不果斷的話,就繼承王位了。如果祂繼承王位,就很悲慘了,因為鄰國都是強國,一定是被并吞的。祂沒有繼承王位,而是去出家,反而祂的教法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一直到現在。世間的榮華富貴,釋迦牟尼佛都能享受、擁有,但祂全都放棄了,何況是我們呢?問:出家是否也是要有某些特別的因緣,比如說要菩薩根性?慧凈法師:我們大部分都不是乘願再來的人,都是凡夫。但是,凡事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願,就會達成。最怕的是心愿搖擺,心愿如果堅定的話,一定會達成。為什麼?因為這是善願,而且這種善願是超越世間的,所以背後一定有龍天護法的護持。有願就有力,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願力能夠勝過業力。問:如果心還會搖擺,那發心做居士這樣好嗎?慧凈法師:總比沒有好(眾笑),但總不如發心出家的好。所以不要搖擺,認定出家好就下定決心。問:在家弘法還是無法和出家比?慧凈法師:除非是維摩詰居士,或是李炳南老居士,那就可以。在台灣居士界,影響最大的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其他的沒有。假設李炳南居士當初現身出家的話,那就更不得了。學佛的人都不願自己的眷屬再度落入紅塵的,可是如剛才講的,結婚之後,子孫一定是落入紅塵、一定是造罪造業的。問:可以教他們念佛。慧凈法師:你沒辦法叫你未來無數的子子孫孫都念佛啊!所以叫他們出家。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都是想方設法把祂的兒子羅睺羅帶去出家,還想方設法把祂同父異母的弟弟阿難陀引去出家。怎麼引的,大家聽過嗎?佛陀為了巧妙引導難陀出家,就到難陀所住的宮殿去托缽。難陀看到自己的親哥哥佛陀來,當然非常高興,極盡美好的供養放在缽中,然後要遞給佛陀,這時佛陀轉身就走向精舍,難陀只好捧著缽跟隨在佛陀背後,一直走到精舍。那個時候,他的王妃孫陀利覺得大事不妙,遠遠地大聲地喊難陀說:「你要快去快回!」哪知難陀卻一去不回了。回到精舍之後,佛陀立刻命令負責理髮的居士幫難陀剃髮,難陀當下表示不願意,但在佛陀威嚴的指令之下,他不得不暫時接受。可是雖然身在精舍佛門,心卻在王宮,時刻懷念著他的嬌妻美眷孫陀利,根本無心修行,住在精舍也只是形式上地隨大眾共修而已,日夜都在計量要怎樣偷偷地回皇宮去。有幾次想偷偷回家,每次都在半途遇到佛陀,又被佛陀帶回精舍。又有一次,趁佛陀不在時,他又想偷偷回宮,哪想到走到半山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對面有微微的金光,出現一位安詳穩重的出家人,一看,佛陀又在面前。佛陀微笑著問難陀:「你是不是想念你的妻子,現在正準備回宮?」難陀就猛點頭,而且臉上流露出壓抑不住的苦惱。佛陀又問:「難陀啊!你的妻子生得莊嚴美麗嗎?」難陀再度拚命點頭,可說在他腦海中全部都是他這位元嬌妻美眷的倩影。這時,佛陀就帶著難陀往山中走去。看到路邊有一隻瞎眼的老獮猴,佛陀就故意問難陀:「你的妻子跟這隻老獮猴相比,怎麼樣呢?」難陀一聽,內心很不舒服,皺著眉頭不想回答,心裡想:「佛陀啊!你真是開玩笑,我妻子是全國第一美女,其他的女人再美麗,都不能跟她比,何況是這一隻老獮猴,瞎眼又沒有腦。」當難陀這樣想的時候,佛陀已運用神通,把難陀帶到忉利天宮。忉利天宮處處充滿宮殿樓閣,還有美麗的花園,可說是笙歌處處,仙樂飄飄。很多的天子和天女互相圍繞,奢華美好,遠勝人間。這時,難陀注意到有一群天女守著一個宮殿,而宮殿之中並沒有主人。難陀就請教旁邊一位可愛靈巧的天女,這位天女就用嬌柔的聲音回答:「因為佛陀有一位弟弟叫難陀,被佛逼迫出家,由於出家的福報,命終之後就會升天,到我們這裡來當主人,這個宮殿是他的,我們是他的侍者,正準備將來迎接他。」難陀一聽,心中非常興奮,就想:孫陀利跟天女一比,簡直就像那隻老獮猴了。回到精舍之後,難陀對孫陀利的眷戀就完全沒有了,所眷戀的就是天上的天女,所以他就精進修行,巴不得趕快生到天上去享受那個天福。過了一段時間,佛陀又來探視難陀,把難陀帶到地獄。哪個地獄呢?沸湯地獄。難陀到沸湯地獄一看,非常悲慘、恐怖,一鍋鍋的沸湯烹煮著一個又一個哀嚎呼吼的罪人。突然間,難陀注意到有一鍋沸湯,鍋特別大,油特別沸,獄卒看起來特別兇惡,但鍋里卻沒有人。難陀就問旁邊的獄卒,為什麼這一鍋沸湯里沒有人?旁邊的獄卒就說:「這鍋是要留給佛陀的弟弟難陀,因為他出家發心不正,當天福享盡,就會墮落到沸湯地獄,進入鍋中來受果報,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了。」難陀一聽,汗毛直豎,冷汗直流,趕快央請佛陀帶他回到人間,不要再多停留。回到精舍之後,難陀想到六道輪迴,尤其地獄沸湯之苦,知道天福也是有限的,天福享盡後,就要受地獄之苦,因此難陀的心念完全改變,真心的精進修行,不是為了升天修行,而是為了要離開地獄、離開六道輪迴而修行。不久之後,他終於證到羅漢的果位。你看,佛陀成佛了,想盡辦法帶祂的兒子來出家,帶祂的弟弟來出家,所以釋迦族除了佛陀本身,總共有七位王子出家。佛陀都這樣了,何況我們!在這個世間,為股票煩惱的人很多,要求好的職位不一定求得到……,所以人世間真的是求不得苦。而且,夫妻能夠美滿嗎?家庭能夠和樂嗎?那麼,生死輪迴就到我們這一代就好了,像佛陀那樣,不但自己立志出家,也將兄弟、獨子帶出來出家,並且度父母進入佛門。所謂「一子出家,九族生天」,真的是這樣。像我出家之後,我家族大部分的親戚都學佛念佛。我有兩個姑媽,一個九十歲,一個九十二歲。九十歲的住在台北,身體很健康,早上一大早,有的時候一點多,有的時候三點鐘就起來,一起來就開始念佛做早課。早課做完了,她就拖地板、洗衛生間、整理家事,然後吃早餐。她的早餐很簡單,二片土司,一杯咖啡。早餐之後就念佛一萬二千聲。她念佛很緩慢,一句撥一顆念佛珠,所以一萬二千聲的佛號要念到下午。佛號念完了,才有時間做其他事情。當然其他的時間也是念佛,只是不是專心念,而是散心念。九十歲了,身體還很健康,耳聰目明,頭腦清醒。另一位住在台南的姑媽九十二歲,也是這樣。因為住的是四層樓,一天當中上上下下好幾回,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有時間就是念佛。當然老人家也會看看電視,談談一些雜事,但基本上,因為沒什麼事情,家事也有請外佣幫忙,所以有的就是念佛時間。一般來說,常常念佛的人比較能夠長壽、健康,臨終的時候也比較能夠平安、順利、安穩自在地往生;沒有念佛的人,往往都是老病纏身。所以我們要鼓勵親人多念佛、常念佛,能夠出家的話,就一起入佛門、過佛門的生活。但最主要的是自己先出來出家、奉獻給佛門。現出家相就不一樣了,他們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跟他講佛理,送他佛書,他也比較會接受。所以,一子出家,不論是家人、親人或朋友,我們都可以引導他們,所謂「一人有福,牽帶全屋」。我是二十八歲出家的。在還沒出家的時候,我也是在想:應該建立一個佛化家庭吧?可是最後一想:我有這種福報嗎?能夠我結婚,太太也學佛、兒女也學佛?孫子也學佛嗎?有這個福報嗎?想一想,沒有。如果他們不學佛,那我就苦惱了。又想到:創業都要專心一意了,修行當然更要專,學佛要了脫生死的話,與其在家,不如出家。所以我就出家去了。凈宗法師:我也是二十八歲出家的。二十四歲學到佛法,一接觸就立定了發心出家的主意。但是因為父親還在(母親已往生),所以又耽擱了幾年。如果以當初來講,當初的職位,完全可以在社會上打拚,可是一接觸了佛法,那一切通通覺得沒價值、沒意義了。我到現在最不後悔的就是出家,人生沒有什麼事做對,這件事做對了。因為我是出生在農家,家人想到說:「供你讀書,好不容易望子成龍了,你卻要出家了!」心裡很難過。我們父子每天都在打冷戰。當時只有我們父子在一起,他看見我也不講話,我見他也不講話。他想他的心事,我想我的心事。我心想:等老父親你歸西,我就要出家了。這樣過了四年,我父親去世不到二十天,我就到九華山去了。父親的喪事完全是辦素食,想來的就來,不想來的就拉倒,無所謂。當時出家,家人都很不理解,心想:你各方面都很好,我們都要仰靠你,你怎麼就出家了呢?可是出了家之後,現在哥哥、嫂嫂、侄子、侄女、弟弟、弟媳婦、小侄子都學佛念佛;妹妹出家了,妹妹的兒子也出家了;一個姐夫也出家了,全部都在學佛念佛,這個多好呢?即使還沒出家的,也都在念佛,將來要往生極樂世界,像我的姑媽、表姐……她們也都在念佛。如果我沒出家,可以這樣嗎?如果沒有出家,或許還會造成彼此種種的障礙,對他們也沒有真實的意義。我後悔的就是出家比較晚,但是也沒有辦法,一是遇到佛法比較晚,二是我父親年紀比較大,七十多歲了,實在是踏不出去,這句話講不出來。一旦他走了,我就出家了。我出家對父親有好處嗎?一定有好處,這個功德一定有助於他,如果他還沒有往生的話,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可以乘願再來救度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個意義多大!如果在家,也許是十年、二十年的甘飴相奉,還有什麼?結果還是輪迴去了。所以,希望大家把形勢、價值看清楚。當然,也可以先去社會闖蕩幾年,才不會像阿難陀想孫陀利一樣。可是如果善根福報夠的話,倒不必如此。就講到這裡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乙三丙四引佛言而證所答丁一直指眾生所迷處(《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釋照光法師傳講)
唯識大乘菩薩行位(超定法師)
智海法師《凈土十疑論講記》之一
凈空法師講《佛說十善業道經》86_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有為自己,這裡頭就有貪求。所以貪求涵蓋了一切的惡業,是一切惡業的根本,我們求智慧的人要懂,我們不舍,清凈心決定得不到。
證嚴法師108靜思語

TAG:人生 | 法師 | 宗法 | 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