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從處方變化看中醫學的嚴謹性
06-30
本帖最後由 萬里雲天 於 2012-11-5 18:18 編輯 民國時期的中醫學著作,大多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醫人用心啃讀的實用性經驗總結。其能上推經典,下探病原,又融匯新知,是中醫學在歷史發展史的一個大亮點。以下是一個我本人常讀,常抄寫,反覆啃讀的病案(出自丁甘仁醫案),覺得的很好,能充分體現中醫溫病學的辨治特點,我在臨床上效仿之,亦能取得很好的療效。請大家品讀並各抒見,共同交流提高。 狄右,傷寒兩候,壯熱無汗,譫語煩躁,舌焦無津,脈象沉數,四肢反逆冷,五六日不更衣。此邪已化熱,由陽明而傳厥陰,陰液已傷,燥矢不下,有熱深厥深之見象,風動痙厥,恐在目前。急擬生津清熱,下則存陰,以望轉機。處方一:石膏四錢甘草五分知母一錢五分生地六錢玄參三錢石斛三錢郁李仁三錢麻仁四錢 花粉三錢茅蘆根各一兩 清寧丸三錢包煎二診 昨進生津清熱,下則存陰之劑,得便甚暢,壯熱漸減,微汗蒸蒸,四肢轉溫,書所謂里氣通而表自和之意。惟口乾欲飲,尚有譫語,舌上干糙未潤,少陰津液已傷,陽明伏熱尚熾,脈數未靜。仍宜滋少陰之陰,清陽明之熱,冀其津生邪卻,始得入於坦途。處方二:石膏四錢甘草五分知母一錢五分花粉三錢生地六錢石斛三錢玄參三錢川貝二錢桑葉二錢丹皮二錢秫米三錢 茅蘆根各一兩三診:兩進生津清熱之劑,壯熱大減,譫語亦止,舌糙黑未潤,口乾欲飲,脈數溲赤。陰液被熱銷爍,津無上承。再擬甘涼生津,以清邪熱。處方三:羚羊片五分 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生地八錢 玄參三錢 石斛五錢 桑葉二錢 丹皮二錢 麥冬三錢 茅蘆根各一兩四診 表裡之邪,均已大減,舌焦黑轉為紅絳,津液有來複之漸,邪熱有退化之機,脈數較和。仍守甘涼生津,以清余焰。處方四:西洋參一錢知母一錢五分甘草五分生地八錢玄參三錢石斛五錢花粉三錢桑葉二錢 丹皮三錢川貝二錢麥冬三錢 秫米三錢 茅蘆根各一兩自按:此案辨證準確,治療緊扣病機,用藥有條不紊,葯隨證變,葯到證平。用藥輕靈嚴謹,思路清晰明確,說理引經據典,通俗易懂,層層入扣,體現作者深厚的基礎理論素養及豐富的臨證經驗。特別是生動地揭示了衛氣營血的辨治法則,從理論變為具體展現,可謂易學易懂,生動活潑。此案當稱中醫治學典範。一,該病患原為傷寒,經治不愈,入里化為陽明大熱,並已大傷陰液,且有熱擾心包之象,險證已見。從傷寒溫病法合治之,此為孟河丁甘仁先生最拿手的絕活之一。一診以清熱生津潤下而取效,用藥之量較之平時為大,當知溫病學派用藥向以輕見長,五分六分一錢二錢為其常用之量,五六味葯亦常見,觀此方十二味,知為當機而斷,蓋病重而用藥亦重。 二,二診用藥最妙,去潤下之劑,用桑葉,丹皮,川貝,透邪外出,標本兼治。我常用這三味於肺熱咳嗽或咽喉不利屬熱或燥者,有效。 三,相機而用羚羊片和洋參,相比現在而言,1.5克和3克的用量好像有點大,而且貴,但療效絕對是剛剛的。平時就是小兒發高熱,單用羚羊片0.5-1克泡水服,也能取效。而洋參,1克泡水服也就夠了,於是大熱後的氣陰兩傷,給力! 四,茅蘆根的使用,貫穿整個療程,清熱生津兩相宜。中醫大家蒲輔周先生對此二葯的應用有深入研究,認為熱氣傷津之證用之最宜,且量多大,在60克以上。 五,提取葯對,如生地與玄參治陰虛火旺,石斛與花粉治肺胃陰虛,桑葉與丹皮川貝治熱咳,茅蘆根治津傷等等。以上為一點淺見,希能拋磚引玉,大家踴躍發言,不勝感激。http://bbs.iiyi.com/thread-2217801-1.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CSC資助證明拿到後,還需要做什麼
※禁了這麼多年的酒,居然錯過了那麼多的好處,可惜啊!
※oled注意事項有哪些?
※李長青:安慰劑的仁慈
※支持知友「乾貨」的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