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 |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呈現技巧

文/南方傳媒書院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呈現技巧

首先了解一下出鏡記者和現場報道的概念;現場報道是記者或節目主持人置身於新聞現場,用同期聲向觀眾敘述、評論新聞事件的一種報道形式。新聞調查 主持人王志說:「在現場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偽裝,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行,只有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否則就是失敗的開始。」

什麼是出鏡記者;出鏡記者一般指: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新聞傳達,人物採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總稱。從字面上看,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要出鏡頭,二是要準確報道新聞事實。出鏡記者的誕生雖然看似偶然,但從這種報道方式引發的強烈反響來看,記者出鏡是適應 電視媒介特性的,是一種可以廣泛採用的電視新聞報道方式,尤其是對突發事件而言,記者出鏡對新聞的真實性和現場感 會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們通常現場出鏡記者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報道,第一個畫面展現時就要入畫,現場記者開始入畫的拍攝方式有這樣幾種:

(1)直接將鏡頭對準現場記者.第一個畫面是現場記者近景鏡頭,現場記者站在固定位置上進行口頭報道,然後鏡頭拉開或轉移。

(2)拍攝全景.慢慢地推向現場記者後 鏡頭固定,現場記者開始講話。

(3)拍攝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鏡頭,位置是 由後往前走,一般先站在一個地方,講上幾句話,然後邊講邊向前走。

以上這三種方法主要是從觀眾收視的角度來 進行畫面的 「現場編輯」。第一種方式多數是用於消息類的報道,後兩種方式用於專題類的報道.一般情況下,記者第一個畫面不要從側面走進屏幕,如果要走動應該是從後往前走,而且不要走動太多,因為觀眾這時要注意聽記者在講什麼內容。另外不要走走停停,要考慮到攝象機的活動。

在現場報道時哪些信息必須說 哪些又不必說,該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如何才能迅速準確地傳遞現場信息,如何才能高質量的完成一次現場報道,這些問題困擾著許多現場記者。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現場報道的特點與優勢。

在西方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適合現場報道的新聞決不用其他形式的報道,理由是相比其他報道形式,現場報道最能體現新聞事件的現場感。因為在現場報道中,報道者一邊採訪一邊進行解說,原生態的現場聲音、現場環境以及種種細節都在向觀眾傳播信息,使觀眾彷彿置身於新聞現場,產 生強烈的真實感和參與感。

現場報道的最大特點在於記者既是報道者又是現場的目擊者。記者提供的是有關新聞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他帶領著觀眾親臨事件的現場,因此,與其他報道形式相比,現場報道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現場感。而要完成一次高質量的現場報道,關鍵就在於出鏡記者能否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即能否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現場感。

現場,事實上就是新聞事件發生的真實時間和真實空間。人們對現場的感知 主要通過對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觀眾通過電視屏幕對現場產生如臨其境的感知,出境記者對真實新聞現場的時空要素的運用至關重要。記者在現場該說什麼,怎麼說,事實上都要圍繞現場的時空要素來考慮安排。

現場報道中時間要素的運用:

時間是新聞報道的核心要素之一。真實的時間是不可逆轉的,新聞事件的真實過程也不可重現。所以,在一般的新聞報道中,敘事的時態通常是過去時的。然而,現場報道要求的時態卻是現在時,因為現場報道的特點決定了記者本身是現場的目擊者,記者要在現場告訴觀眾這裡正在發生什麼。但問題在於,記者並不是每次都能在現場等待新聞事件的發生,他們或許是在事件的進行過程中趕到現場,或許是在事件已經結束後才趕到現場,因此不能完全同步的用現在時來 告知觀眾事件的發生髮展過程,那麼現場出境記者該如何安排事件的敘述順序呢?

對於現場報道而言,現場,永遠是第一位的,是整個敘事的起點。因此,出境記者的敘事順序與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就存在以下幾種關係:1、順敘,按時間順序從頭說起。2、插敘,從事件發展過程中的某一時間點開始敘述。3、倒敘,從事件結束後留下的痕迹開始敘述。 (所有這些都是以現場為敘事的起點,以現在時來告訴觀眾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現場報道中要把握的重要時間原則。這一原則的運用可以使觀眾感到記者不是在報道已經過去的事情,而是在報道正在發生的事情,這讓觀眾充分體驗到新聞現場的真實感,這就是現場報道最大的優勢。)

現場報道中空間要素的運用:

這裡的空間指的是 新聞事件發生的 空間範圍 以及記者所在現場的空間範圍,這兩種空間範圍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對現場出鏡記者而言,不管事件發生的空間範圍有多大,他在報道中所要關注的只是他所處的現場的空間範圍。

在這一空間範圍內,記者通過看、聽、嗅、嘗、觸摸等 多種感官體驗 來獲取一切與新聞事件相關的現場信息,然後或根據一定的方位順序,比如從點到面,從上到下,或依據一定的邏輯關係,給觀眾指示一條清晰的觀察、了解現場的途徑,使之對現場空間的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從而能夠更深入的理解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事件的意義。

這裡給大家說一個例子:這例子是屬於突發性的報道:是汶川地震時候 央視記者張泉靈的報道:

「從都江堰出發,車行20分鐘,到第一個山坡,你就看,道路到這兒就完全終止了,這是我身後的這一塊,事實上呢,它不是我們在通往北川路上 常看到的一些巨大的滾石,而是整個山體垮塌下來,根據工程人員告訴我們說這個聚積了大概 一萬方 的土量。」

這個報道開頭部分,記者就對所處的位置做了介紹。這一點非常重要,說明位置是為了告知觀眾「我在現場」,也是說明出境記者報道的必要性。「車行20分鐘」、「不是巨大的滾石,而是整個山體垮塌下來」「大概有一萬方的土量」等細節則豐富了鏡頭畫面的信息。

從電視畫面上,觀眾可以看到只有一台挖土機在工作,而一大群人在旁邊圍觀。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這一畫面信息顯然難以理解。張泉靈立刻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細節:

「面對這樣一個情況,你可能有疑問,為什麼現場看的人多,工作的人少。這其實也是一個相當無奈的情況,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這個路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它寬7米左右,往這邊下面就是岷江,是一個斷崖,你在後面 你能看到紫坪浦水庫的這個大壩。那往這邊呢就是一個山體。這樣寬的一個路面的話,它事實上只允許一輛挖掘機在上面工作。」

這段解說中,記者通過對現場空間的條理分明的介紹不僅消除了人們的疑惑,而且準確地傳遞了道路搶修難度巨大的信息。

還有一個現場報道的例子:

觀眾朋友,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市民廣場燈展中心.大家都知道這個燈展是咱們泗陽第三次的花燈展,也是泗陽知名度最大的而且活動是最多的。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看花燈只要看三點,一個是看最大的花燈,等會我們帶大家去現場看看,這花燈到底有多大,我這先保密一下。

這裡還有我們常見的小紅燈,這種小紅燈孩子們最喜歡,為什麼呢,下面都有張紙條,可以猜燈謎,燈謎的獎品我已經拿兩個,大家看看特別好玩,有福娃什麼東西的,待會呢我們還要詳細的給大家介紹。

接下來呢,很快有表演隊馬上要開始表演了,在我身後可以看到,他們已經在準備了,今天表演的是我們泗陽第一個舞龍隊,你看,他們已經開始了,這是第一舞龍隊,舞龍頭的王大伯,王大伯能不能改大家展示一下,接著王大伯說沒問題,然後就展示了一番。

在展示的時候記者不用說話,直接用現場的同期聲,快要結束後,鏡頭回到記者,記者開始說,其實像王大伯他們說,為了這次演出他們做了充分的準備,而且他們舞龍已經那麼長時間了,平均年齡達到了五十五歲,可以想像一下,那麼大一群老年人,他們舞的生龍活虎,你根本看不出歲月在他們臉上的痕迹。

接下來呢,告訴大家整個舞龍隊一共有12支,有什麼什麼龍介紹一下,今天我們泗陽如此熱鬧的花燈活動也是我們泗陽幾個展示點其中一個,接下來就介紹一下背景,這個現場有幾個點,提供了多少多少個節目,有多少盞花燈。

在這呢,我特別希望大家別再電視機前守著了,到花燈當中去尋找你的童趣尋找你的快樂,去感受一下我們泗陽這幾年來的變化,給大家帶來一種幸福感,去體會你的幸福吧。另外你可以再看看廣場上的大屏幕上,我們泗陽電視台現場直播活動,會隨時隨地報道最新的信息,等會我們會帶大家看整個燈會展當中最大的燈它到底有多大呢,讓我們一起期待著。

在現場報道中,要注意的是,出境記者最重要的任務是 迅速準確地提供現場信息,而不是進行現場評論。其實記者越深入第一現場,他獲得信息的渠道就越單一,特別是面對突發性事件,在對事件背景及事件相關信息掌握不夠充分的情況下,記者很難在現場做出恰當的評論。因此,出鏡記者對 現場空間環境、細節等進行介紹的目的就在於 要通過第一手材料 使人們對新聞事件有更清晰的了解。至於對新聞事件的評論,則可以交給後方的演播室去做,不必在新聞現場完成。

你要活在現場,不要立在現場。(這是指記者出鏡形式)。永遠不要被你準備的東西絆住了手腳,現場永遠是最有魅力的。記者出鏡的目的是使現場採訪形成 面對面的交流形式,實現這一效果的中介就是鏡頭。電視記者在鏡頭前就如同面對觀眾進行直接的交流,這一意識叫鏡頭意識。

我們現在80%的出鏡現場只是一個凝固的照片,從頭到尾報道,鏡頭的景別沒有變過,這麼一個取景框能有多少信息?這個原因是記者和攝像沒有進行很好的溝通。記者要陳述什麼樣的內容,要提前告訴攝像,說什麼,得搖到這個,攝像和出鏡記者配合很重要。

在出鏡前,如果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出鏡記者和攝像可以預演一下或者多溝通溝通。記者把行進的路線,和將說到的內容跟攝像說一遍,在把最後一句清楚地告訴攝像,說到尾句時候,鏡頭要不要回到記者,如果不回到記者鏡頭,要告訴攝像,最後一句話大概說到什麼,鏡頭的落幅在哪裡,能做到聲化對位這樣就相對比較完美。

出鏡記者要做的功課是:

1、事前調查與資料收集。

2、做一個報道構成表。根據出鏡記者的經驗,無論是一分鐘的現場報道還是三十分鐘大型現場報道的節目,都要把重點和提綱整理在一張A4紙上。這樣可以一目了然。

3、找細節。

4、準備現場當事人的採訪。 背景聲、同期聲、現場所有的聲源 都對現場報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能喚起觀眾的 臨場感和現場感,特別是現場當事人的鮮活對話。 注意:當事人的話不要由出鏡記者代言,記者在採訪前要與其進行交流,如果採訪對象表達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讓他自己說話。不清楚的地方記者可以複述,但不要代言。

5、對現場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些出鏡記者總結的經驗:

經驗一:出鏡記者要多說。不斷地把看過的新聞和別處聽來的新聞講給你身邊的人聽。

經驗二:出鏡記者要多寫。這不是把你即將要說的話寫下來,而是把你平時的感受和經常觸動你內心的 東西寫下來。當你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書面表達者的時候,你填詞造句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對現場報道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一個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還在想用什麼詞更好,你就會顧此失彼。

經驗三:出鏡記者要多做小結。每次做一個報道之後,寫一個大概半頁紙只給自己看的小結。比如怎麼協調跟技術部門的關係,這個技術應用的方式是否是最佳的方式,做下次現場報道的時候,翻一翻上次的總結很有用。

出鏡記者要注意的問題:

千萬不要準備整段的詞,這會給你套上一個枷鎖記者準備內容,不要準備語句,完整地照著之前寫好的東西來背誦,這是最危險的。比如說,記者首先說天不錯,接下來說旁邊人很多。

千萬不要變成這樣的稿子:「今天的天氣萬里無雲,溫度是25攝氏度,4級風……什麼什麼 一下子忘掉了」忘掉了一個環節就有可能全部忘掉了,這是自己害自己。如果把所有的詞都背下來,那麼你的臉上永遠呈現的是下一句話的表情,因為你永遠在想「下一句話該說什麼」。

現場千萬不要把話鋪得太滿。一定要留白,要讓現場本身說話,讓同期聲進來。 比如某個段落,記者從一處走到另一處,移動時這三秒鐘可以不說話,因為你是鏡頭跟隨,觀眾不會覺得這當中斷了。相反,你鋪滿了,你就是一個話嘮。

千萬不要做沒有必要的出鏡;干說背景信息不能說明什麼的時候,沒有必要出鏡。比如最常見的一則常規新聞:「幾月幾號第四屆農業博覽會在宿遷農展館舉行」,各種攤位都是農業新技術成果展覽的內容,估計有的記者出鏡就是「幾月幾號第四屆農展會在宿遷農展館舉行,這次參加的一共175個單位。」 其實句話用一台攝像機在高角度拍攝一個展覽大廳的大畫面就可以了,這就不需要出鏡了。

千萬不要把攝像變成死的;80%現場報道的記者的身後攝像是死的,不是攝像的能力不夠,而是記者的觀念不夠,沒有把攝像機調動起來,攝像機是記者調動的,而不是攝像機自主的,根據你的語言推、拉、搖、移,把現場大量的信息都丟了。

如果背景是運動的記者要運動,如果背景是靜止的記者要運動,以為運動的事物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千萬不要隨便在報道中下結論;不能簡單地羅列數據,更不能隨便下結論,盡量戒絕「居民生活基本不受影響」、「汛情平穩」這樣的話,應以可信的數據和細節來讓觀眾自己得出結論。

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遇到極其專業的問題,可以說我不知道,沒有關係。在完全不了解情況的時候,一定不要出鏡報道。

時空要素作用下的 現場報道基本環節

為了充分體現現場報道 在及時迅速、真實參與等 方面的播報優勢,出鏡記者在報道中要抓住的唯一核心就是:現場。所有時空要素的運用也都是從這一點出發,從現場開始敘述,敘述現場的情況,這就是現場報道的主要原則。而對於新聞背景或其他相關信息的介紹則可以酌情穿插或乾脆交給後方演播室來完成。因此,圍繞現場的時空要素,出鏡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主要要完成以下基本環節:

首先,介紹事件核心內容,告知自己所處的位置。記者在到達新聞現場後,要迅速了解事件的大致情況,並觀察現場,找到最佳的出境位置,在開始報道的第一時間把自己的位置明確的告訴觀眾。

接著,敘述現場情況,告知觀眾這裡正在發生什麼,或記者在現場發現了什麼。這是真正的第一手材料,要求記者能運用全感體驗來對現場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後以一定的順序指示現場細節,引導觀眾了解現場,對事件當時的發展情況進行介紹。

完成對現場的敘述後,再進一步告知觀眾在記者到達現場之前發生的事情。這一部分通常通過現場採訪事件的當事人或目擊者進行同期聲報道。(如果是預見性事件的報道,那麼對現場的敘述必定在事件發生之前或發生的同時,接下來只要根據事件發生的順序進行報道。)

在現場報道的最後,有時需要對事件的發展趨勢或影響做出分析。這就要注意的是,記者只是一個報道者,他不能對事件進行主觀的推測。因此記者可以通過採訪現場權威人士 來說一下事件今後的走向及影響,比如救災現場的指揮官,車禍現場的交警,事故處理現場的政府官員等等。

用簡單的流程圖來表示現場報道的基本環節,就是突出部分要素告知觀眾 發生了什麼值得關注的事件告知觀眾現場正在發生什麼。這個事件是如何發生的。這個事件將怎樣進行下去,事件影響。最以歸納式、提問式或背景式等方式結尾。

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現場報道的基本流程,在這個基礎上,出鏡記者還可以根據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熟悉程度穿插介紹新聞背景,或者根據現場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當然,這些對出鏡記者的新聞素質就有著更高的要求。

最後總結一下,現場報道主要包括以下元素:1、記者出鏡的地點與時間,即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一般記者出鏡在現場,但也不排除事發突然,不能到現場的情況)

2、簡明扼要的概括了突發事件目前的狀況。

3、就現場濃烈的氛圍進行了解說。

4、提煉鏡頭表達不充分的現場細節。

5、交代了事件發生的背景信息。

6、闡明了無法用鏡頭表現的理性內容,如總結、評述新聞等。

【版權聲明】未經南方傳媒書院正式授權,內容謝絕任何媒體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以任何形式轉載,禁止修改圖片。違者必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中國史上首位殉職的記者:捅出中俄密約被清廷處死
記者卧底替考是犯罪嗎?
【組圖】是誰用鞋子砸了布希 圖片揭秘伊拉克記者扎伊迪
任若萌、章瀚文成功通過審核成為紅領巾小記者
1903年7月31日,革命派記者沈藎被清政府杖斃,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殉職的記者

TAG:記者 | 乾貨 | 技巧 | 報道 | 現場 | 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