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經典天天讀之處世交友
經典天天讀「處世交友篇」摘錄
1、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大道①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④,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⑤、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⑧;力惡其不出於身也⑨,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注釋]①大道:最高的道。②選賢與(jǚ)能:把品德好和有才能的人選撥出來。與:通「舉」。③講信修睦:講求誠信,調整人際關係,使之和睦。④親: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用法與之相同。⑤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殘疾人。疾:有病的人。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業。⑦女有歸: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⑧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對於財物,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私藏。⑨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人們都願意努力勞作,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⑩謀閉而不興:姦邪之謀不會發生。⑾盜竊亂賊而不作:搶劫、偷竊、造反和殘害他人的事情不會發生。⑿外戶:泛指大門。
故聖人者,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禮記·禮運》
[譯文]聖人能把天下當成自己的家,把全國人都當做自己,這不是憑空臆想就可以做到的,必須了解人情,洞曉義理,明白利害之所在,然後才能做到。
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為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北宋)張載《正蒙·誠明》
[譯文]性是萬物的共同根源,不是一人所能獨佔的,只有德行最高尚的人才能洞曉性的奧妙。所以,他要立身,一定讓眾人都能立身,他的智慧要遍及於一切事物,他的愛一定是廣泛地愛一切人與物,他的成就不是個人的獨自成就。
在吾國數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此,則人人不獨親其親,人人不獨子其子,是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謂「天下為公」。要使老者有所養,壯者有所營,幼者有所教。孔子之理想世界,直能實現,然後不見可欲,則民不爭,甲兵亦可不用矣。—孫中山《在桂林對滇贛粵軍的演說》
2、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
[譯文]最完善的德行如同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善於選擇居住的地方,善於保持心胸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治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尢。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坤》
[譯文]常做好事的家庭必給後代留下福澤,慣做惡事的家庭必給後代留下禍殃。
施恩者,內不見已,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已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明)洪應明《菜根潭》
[譯文]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記在心頭,不應有讓別人讚美的念頭,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如果計較自己對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很多的錢財,也難收到一文的功效。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符①也,愛施者仁之端②也,取與③者義之表④也,恥辱者勇之決⑤也,立名者行⑥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與世,而列
——(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注釋] ①符:法則。②端:開端。③取與:索取與付出。④表:表現、標誌。⑤決:評決、評斷。⑥行:品行。
蓋文章①,經國②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③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④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
而聲名自傳於後。——(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注釋]①文章:文辭,先秦兩漢時所說的「文章」不能等同於當下的純文學作品。②經國:治理國家。③未若:不如、不像。④不假:憑藉、假託。
4、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向孔子詢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管理人民謹慎莊重,就像祭祀祖先神靈那樣。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這樣,就會在社會上沒有人怨恨,在家也沒有人怨恨。」仲弓說:「我雖然遲鈍,也要照著您說的話去做。」
夫人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譯文]仁者是這樣的人:自己有所成就,也要使他人有所成就;自己地位上升,也應使他人地位上升。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大學》
[譯文]我憎惡上級以無禮待我,我就不要以無禮對待我的下屬;我憎惡下級以不忠誠對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忠誠來侍奉的我上司;我憎惡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來對待我後面的人;我憎惡後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於我前面的人;我憎惡右邊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於我左邊的人;我憎惡左邊的人對我不善,我就不能以不善對待我右邊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度已量人的法則。
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臆測,不持絕對肯定的態度,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是。
[題解]「絕四」是孔子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體現,摒除「意,必,固,我」是一個人進德修身的必經途徑。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成高尚的人格。
強者折,銳者挫,堅者破。——《管子·法法》
[題解]處世之道貴在剛柔相濟,若偏執一端,則容易受片面性的危害。
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呂氏春秋·序意》
[譯文]出於私心去觀察事物,什麼也看不見;出於私心去聽取意見,什麼也聽不進;出於私心去考慮問題,只會越想越邪乎。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明)洪應明《菜根潭》
[題解]做人能練就在人生風浪中如閑庭信步般的洒脫氣度,更能夠潛心事業,而不會去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
毋偏信而為奸所欺,毋自任而為氣所使。毋以已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已之拙而忌人之能。——(明)洪應明《菜根潭》
[譯文](我們)不要誤信他人的片面之詞而被奸人欺騙,也不要因自負而為意氣所使。不要用自己的長處去暴露人家的短處,不要因為自己笨拙而嫉妒別人的能力。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明)劉基《郁離子·任已者術窮》
6、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
[題解]「四端」說是孟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他對先秦儒學理論所做的一個重要貢獻。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故稱「四端」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已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已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已,無不遇矣。—《呂氏春秋·必已》
[譯文]君子獨自行事,尊敬別人而不一定被別人尊敬。關愛別人而不一定被別人關愛。尊敬關愛別人,在於自己;被別人尊敬關愛,在於別人。君子依仗自己所能把握控制的東西,不依仗別人把握、控制的東西。依仗在於自己的東西,就能無往而不利。
愛人而人不愛,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愛人而人即愛,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謹也。——(清)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
[譯文]自己愛別人,別人卻不回報以愛,自己尊敬別人,別人卻不回報以尊敬,君子必定會自我反省;愛別人,別人馬上回報以愛,尊敬別人,別人馬上回報以尊敬,君子會更加謹慎。
[題解]別人以怨報德時,自己要更加反省,也不要報之以怨。別人以德報德時,自己更應謹言慎行,以報道別人的好意。這才是君子風度。
7、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
[譯文]有人說:「用恩惠來報答仇怨,怎麼樣?」孔子說:「那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用公正無私來報答仇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於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譯文]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留下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所以,聖人雖然手執借契,卻不會要求借債者償還。有德的人掌管著契約,無德之人就主管稅收。天道沒有偏心,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明)洪應明《菜根潭》
[譯文]不指責別人的小過失,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記住別人舊有的錯誤。做到這三點,可以修養品行,也可以遠離禍害。
以怨報德的人應該是人類的公敵,他對待人類可能比對待自己的恩人還要惡毒,因為世人沒有施恩於他。這樣的人根本不配活在世上。
——[英]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
8、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最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不論大事小事,都按這個原則去做。有時行不通:若只為和諧而和諧,而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
——《管子·內業》
[譯文]能排除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心就可以回到平和的狀態。心的特性,需要安定與寧靜。保持不煩不亂,平和狀態就能自然形成。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家室,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詩經·小雅·常棣》
[譯文]情投意合妻子好,彈琴奏瑟同到老。兄弟情感既融洽,和睦相處樂陶陶。妥善安排你家庭,婊子兒女喜盈盈。認真考慮細思量,此理是否很分明。
9、克已復禮為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德。孔子道:「約束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仁。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難道還憑別人嗎?」顏淵道:「請問具體做法。」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也要照您說的做。」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向老師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能夠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做到五個方面,就是仁了。」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敬莊重,不容易受到侮辱;寬厚仁慈,可以得到眾人擁護;誠實守信,能夠得到別人任用,勤快就能做成事,慈惠就可以領導別人。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譯文]儒者,可以親密接觸但不可被挾持利用,可以以禮接近但不可強行逼近,可以被殺但不可被侮辱。儒者日常起居不放蕩失度,飲食不嗜好濃厚的味道,其過失可以用含蓄的方式把道理說清楚但不可當面指責。儒者就是如此剛正嚴毅。
10內正其心,外正其容
夫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而已。——(北宋)歐陽修《辨左氏》
[譯文]所謂君子修養身心,就是對內端正自己的心性,對外端正自己的儀容而已。
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荀子·不荀》
[譯文]君子待人寬容而不慢怠,方正而不傷人,與人辯論而不爭吵,明察而不偏激,正直而不凌傲他人,堅強而不凶暴,柔順而不隨波逐流,恭敬謹慎而又從容大度,這就是完美的德行。
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機要縝密。——(明)呂坤《呻吟語·修身》
[譯文]身態要莊重,心意要安定,神色要溫雅,氣度要平和,言談要簡潔,心地要慈善,意志要果斷,布置事情要周密。
11、敏於事,慎於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也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以道德高尚的人為榜樣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說的出做不到為恥。」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12、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題解]一個心有大志的人,他可以泰然自若,而不是張揚。相反,一個矜已傲物的人,外表驕傲,內心卻空虛狹隘、患得患失。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
虛心是藏於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生長。—[古希臘]蘇格拉底
13、剛毅、木訥,近仁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
[譯文]一個人只要具有堅忍不拔、正直無私的精神(剛),能見義勇為、身體力行(毅),本色質樸(木),不巧言令色、虛偽浮誇(訥),那麼,他距離仁德便不遠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第四十五章
[注釋]大成:最為完美的東西。沖:空虛。屈:同「曲」,彎曲。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英]培根《論美》
14、儉,德之共也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譯文]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詠史》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禮,多出機心。——(明)洪應明《菜根潭》
[注釋]1、慳(qian)吝:吝嗇,小氣。2、鄙嗇:形容心胸狹隘。
15、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說:「自己品行端正,即使不發布命令,民眾也會行動起來,照著去做;自己品行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民眾也不會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譯文]如果(執政者)能夠品行端正、以身作則,管理下屬和百姓還算什麼事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如何去端正別人呢?
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儒效》
[譯文]一個人克服了心志中的私慾,然後才能做到公正;克服了行為中的個人情慾,然後才能德行美好;有智慧又喜歡請教別人,然後才能有才幹。
16、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能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聽力,如果不用校音器,也不能校正音階;即使有堯舜那樣治吏天下的才幹,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故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聖人盡隨於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韓非子·解老》
[注釋]①形:形成、顯現。②議言之士:出謀獻策的人。③計會(kuai)規矩:考慮如何合於規矩。④不敢為天下先:萬物的規律是第一位的,聖人的意識是第二位的。因此,聖人不敢讓自己的意識做天下萬物的先導,不強使客觀服從主觀。
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呂氏春秋﹒觀表》
[譯文]慾望沒有限度的人,是他的心中沒有尺度;心中沒有尺度,就不知道他會幹出什麼樣的事情來了。
17、見賢思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見到德行高尚的人,就向他看齊;遇到道德品質不好的人,就反思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已者,反求諸已而已矣。
——《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仁愛的人如同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態,然後發射;如果沒射中,不去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郭隗①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②而事之,北面③而受學,則百已者至。先趨而且息,先問而後默,則什已者至。人趨已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④,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⑤,呴(hǒu)籍叱咄⑥,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注釋] ①郭隗(wêi):戰國時燕國人燕昭王客卿。②詘(qū)指:折節、屈尊。詘:同「屈」。指:意思、想法。③北面:面朝北。古代正位是面朝南的,使賢者面朝南,自己面朝北,以表示虛心。④馮(ping)幾據杖,眄(mian)視指使:依著几案,拿著手杖,斜著眼,用手指揮別人去做事。眄視:斜視,形容表情傲慢。馮:通「憑」。⑤恣睢(sui)奮擊:狂暴兇狠,隨意打罵。⑥叱咄:大聲呵斥。
[題解]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消除內亂,決心招納天下賢士,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燕昭王向名士郭隗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才,郭隗建議他先用重金把自己聘入朝廷,向天下顯示對人才的重視,以此來招攬更多人才。
18君子貴人而賤已,先人而後已。——《禮記·坊記》
[譯文]君子抬高別人而貶低自己,凡事先考慮別人然後才考慮自己。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已則昏。(南宋)朱熹《小學集注·廣敬身》
[譯文]再愚笨的人,批評別人的缺點來也是精明的;再聰明的人,在袒護自己缺點的時候,也是糊塗的。
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 眾之人當寬嚴並存。—(明)洪應明《菜根潭》
[題解]寬厚使人易於親近,嚴厲使人受鞭策而思上進。二者並存可以互為補充,有助於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搞好人際關係。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明)洪應明《菜根潭》
[譯文]批評別人的過錯不要太嚴,要考慮他是否能接受;教人行善不必要求過高,應當使他能夠做到。
19、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因此要拋棄先王現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是什麼呢?是人。自己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古代。古代和現在是一樣的,別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只要是大事,就得集體討論,認真聽取不同意見,認真地對於複雜的情況和不同意見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幾種可能性,估計情況的幾個方面,好的和壞的,順利的和困難的,可能辦到的和不可能辦到的。儘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一人稱霸。這樣的第一書記,應當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從前有個項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是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注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
——毛澤東
20、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惟不改,則其過遂成,而將不及必矣。——(南宋)朱熹《論語集注》
[譯文]有了錯誤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錯了能夠改正,就不再是錯。錯了不改就會使一時的錯誤最終形成痼疾,那樣就來不及改正了。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好像日食和月食,當日食、月食發生的時候(形容君子犯錯),人人都能看的見,但日食、月食結束以後(形容君子用時改正錯誤),人們還是會仰望他們。」
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①跡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②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③,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④。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成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邅跡:一作「白額」。②冀:希望。③始知為人情所患:才知道(自己)被人當成禍害。④二陸:陸機、陸雲。兄弟二人都是吳中名士。下文「平原」指陸機,「清河」指陸雲。
[題解]人有了缺點,甚至是嚴重的錯誤,只要能認識到,肯下決心改正,仍然能成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諂媚逢迎的人交友,同當面恭維背後毀謗別人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譯文]孔子說:「君子敬畏有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知道敬畏,輕佻地對待地位、德行高的人,輕侮聖人的言語。」
終生不渝地保持友誼,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朋友之間可能會發生許多的事情:利益的衝突;政見的不同;人的性格也常常會變化……還有一種反目是情有可原的,它們起因於要求朋友做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古羅馬]西塞塞《論友誼》
22、與人善言,暖於布帛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譯文]對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暖和;用惡語傷人,比用矛戟傷人還要厲害。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譯文]說話恰當在理可以稱作聰明;恰當地保持沉默也可以稱作聰明。
不宜言而言是佞之徒,宜言而不言是愚之符。——(明)方孝儒《遜志齋集·口》
[譯文]不該說的亂說,這就是花言巧語的人;應該說的反而一聲不吭,這就是反應愚鈍的表現。
2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譯文]子夏說:「對妻子,要注重她的品德,而不是注重她的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主,能獻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即使說沒有學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過了。」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譯文]意志不堅強的人,才智也不會太出眾;不守信用之人,做事也不會有結果。
君臣不信①,則百姓誹謗②,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不畏長,貴賤相輕③,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④;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⑤;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⑥。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呂氏春秋·貴信》
[注釋] ①不信:沒有誠信。②誹:背地議論。謗:公開指責。③相輕:相互輕視。④不可使令:不可被指使。⑤相親:相親相愛。⑥貞:堅固。
24、投我以桃,報這以李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我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衛風·木瓜》
[譯文]你將木瓜贈送我,我拿瓊琚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將木桃投贈我,我拿瓊瑤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將木李投贈我,我拿瓊玖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莊子·人間世》
[譯文]彼此喜歡的人,必然會相互說出過分讚美的話;彼此怨怒的人,必然會說出過分傷人的話。
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器量》
[譯文]只有心胸開闊,才可以寬容別人。只有忠厚仁義,才可以容納萬物。
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北宋)宋祁《新唐書·朱敬則傳》
[譯文]一輩子給別人讓路,總計起來也不會多走一百步冤枉路;一輩子給別人讓田界,總計起來也不會損失一塊地。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桐城縣誌》張英傳
寬宏大量,是唯一能夠照亮偉大靈魂的光芒。寬宏大量,位於一切其他美德前列高興火炬。沒有它,世人都會成為摸索著尋找上帝的瞎子。—[法國]雨果《巴黎聖母院》
25、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譯文]君子間的交往像水一樣清淡,小人間的交往像甜酒一樣甘濃。君子之交淡泊但從內心裡親近,小人之交過於甜蜜往往容易斷絕。
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
——(明)洪應明《菜根潭》
[譯文]處世既不能流於庸俗,也不要過於標新立異。行事既不可惹人討厭,也不能刻意討人歡喜。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昵。不過「狎而敬之」是很難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梁實秋《秋室雜文·談友誼》
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舒服。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就又湊到了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度又不至於被對方的刺所扎。——心理學中著名的「刺蝟理論」
2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西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譯文]靠近硃砂容易染上紅色,靠近墨汁容易染上黑色。聲音和美迴音才能清亮純正,形體端正影子才會筆直。
曾子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曾子說:「君子用切磋學問來結交朋友,藉助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策·楚策》
[譯文]用金錢來結交的朋友,錢財花光了友誼就會斷絕;依靠姿色來和人交往,美貌衰老之後感情就會隨之變化。
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爰延傳》
[譯文]和好人相處,天天都得到美好的教育;和壞人相處,就會每天都產生邪惡的念頭。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隋)王通《中說·禮樂篇》
[譯文]以權勢作為友誼的基礎,權勢垮台了友誼就會斷絕;以利益作為友誼的條件,利益沒有了友誼就會完結。
27、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當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凶。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荀子·非相》
[譯文]觀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心志,考察他的心志不如鑒別他立身處世的原則重要。立身處世原則一旦確立,心志就會順應它。那麼,形體相貌即使醜陋而心志和立身處世原則還是好的,不會妨礙他成為君子;形體相貌即使好看而心志與立身處世原則醜惡,也不能阻止他成為小人。成為君子叫吉,成為小人叫凶。所以高矮、大小、美醜等形體相貌上的特點,並不是吉凶的標誌。古代的人沒有相術,有學識的人也不談相術。
伯樂相馬,取之與瘦;聖人相士,取之與疏。—(唐)馬驄《意林·周生烈子》
[譯文]善於相馬的伯樂,是從瘦馬中挑選千里馬;德才兼備的聖人,是從與自己沒有親戚關係的人中挑選出人才來。
28、禍坐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坐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譯文]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
[譯文]安全和危險可以相互轉化,災禍和幸福可以互為因果,緩慢和急迫緊緊相隨,聚合和分散因此相反相成。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有意料不到的讚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善於游者溺,善騎者墮。——(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譯文]善於游泳的人往往溺水而死,善於騎馬的人常常墜馬受傷。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尊德樂義,則可以器器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譯文]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得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明)崔銑《六然訓》
{譯文}對待自己要超脫而不固執,與人相處要積蓄而不尖刻,沒有事的時候要安定而不混亂,有事的時候要果斷而不遲疑,得意的時候要冷靜而不狂妄,失意的時候要沉著而不惶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吃粗茶淡飯,喝清水,以胳膊當枕頭睡覺,也樂在其中。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權位,對於我來說如同天際的浮雲。」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什麼是道義,小人懂得什麼是利益。」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周易·繫辭下》
[譯文]天地之大德,在於使萬物生生不息。聖人之大寶,在於有崇高地位。如何守護自己的地位呢?那就要靠仁愛了。如何聚集人才呢?那就要有財物。調理財物,端正言行,禁止老百姓為非作歹,就是義。
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樑,而人是無法棲居在橋上的。
—[德]西美爾《貨幣哲學》
推薦閱讀:
※最具代表性的語錄大全,天天有陽光的句子
※這3種祖傳陽宅格局,從大門開始大富大貴,財神天天敲門,正橫財不斷
※如何讓遊客天天都過「315」?
※老上海人天天排隊的10家老店!別說你沒吃過!
※農家小炒做法大全 天天換個花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