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讀的中國帝王史(二十四、光緒)
光緒皇帝4歲登基,在位34年,享年38歲,年號光緒。他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皇帝。這既是他的幸,也是他的不幸。從他能以非皇子的身份登上皇帝寶座來說,的確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他這個皇帝當得也實在太窩囊了,沒有一件國家大事可以自己說了算,整個一牽線木偶,傀儡皇帝。不僅如此,就連自己的事也自己做不了主,處處受人擺布、牽制,乃至愚弄。在做了長達十年的囚徒後,終於不明不白地死去。他的一生是窩囊的一生,也是悲苦凄慘的一生。對於這位充滿悲劇性色彩的皇帝來說,其38年的短暫人生旅途中,不僅事業不如意,親政不過是騙局,而且愛情婚姻也不如意,大婚娶的不是意中人,更不可能享受到天倫之樂、家庭之福。不甘心做亡國之君,想要奮起變法,沒想到一場宮廷政變竟將自己送入天牢。
光緒皇帝的悲劇一生,可分為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為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8歲為少帝時期;從18歲到30歲為親理朝政時期;從30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幸中的大不幸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同治崩駕了。初六,慈禧、慈安兩太后宣布:「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也就是說,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是繼承咸豐皇帝為子,入承大統做嗣皇帝的,他不是繼承同治的皇位而是咸豐的。於是光緒在哭哭啼啼的聲中,被抬到皇宮養心殿,先到西暖閣,向兩宮皇太后跪拜行了大禮。然後又到東暖閣,到同治的遺體的旁邊,叩拜祭奠,然後「剪髮成服」,繼了皇位。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告祭天、地、廟、社。這時光緒皇帝才5歲,實際年齡只有3周歲半。
當時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擔心阿魯特氏日後如生下個兒子,會威脅到她的地位,便下令斷絕阿魯特氏的飲食,她只得靠娘家送來的一些食物維持生命。阿魯特氏暗暗寫了一張紙條傳到娘家,問她父親該怎麼辦。她父親寫到「皇后聖明」四個字,意思是別人都沒有辦法救你,只有你自己決定了。阿魯特氏絕望了,於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吞金自殺。
慈禧為什麼選載湉來入承大統呢?實際上完全是出於她的私心,是她想繼續垂簾聽政、掌握朝政大權的私心在作祟。
按乾隆定下來的輩分,皇族依次是「永、綿、奕、載」四輩,道光又接續了「溥、毓、恆、啟」字個字。同治載淳屬於「載」字輩。他死了以後,應當是「溥」字輩來繼承。
同治沒有兒子,要過繼也應當是找「溥」字輩的。而「溥」字輩這時候有誰呢?就是道光的長孫溥倫,但是溥倫這一年已17歲了。如果溥倫繼承皇位的話,最晚18歲就要親政,那樣一來「太后垂簾」這一說就沒了,所以,慈禧沒有選「溥」字輩,而選了「載」字輩的。
在「載」字輩中,道光皇帝有9個兒子,老大奕緯,老二奕繼,老三奕綱,都死得早,老四奕詝,就是咸豐。咸豐就這一個兒子同治。老五奕誴被過繼給了惇親王。老六就是奕訢,奕訢有兩個兒子。這個時候一個叫載徵,一個叫載漪。載徵這個時候沒有兒子,載漪這個時候也沒有兒子。往下就是老七,就是醇親王奕譞,奕譞有四個福晉、七個兒子。
奕譞跟慈禧有一種很特殊的關係,慈禧想要自己的妹妹也嫁給皇室,但慈禧在宮裡面很少接觸男人,經常接觸的也就是奕訢、奕譞這幾個小叔子。這個時候是咸豐十年,奕訢已經結婚了,所以不能再考慮了。老七奕譞19歲還沒有結婚,而且奕譞這個人比較厚道,也比較實在,慈禧看上了,就攛掇這門婚事,把她妹妹嫁給了奕譞。奕譞的兒子中,老大早死了,老二就是載湉。同治死這一年,載湉4歲,再往下就太小了,所以選來選去就選了載湉。
因此,載湉對慈禧來說,有兩重關係:從皇家來說,是她親侄子;從她娘家來說是她親外甥。還有一點,就是同治死了之後,「辛酉政變」這一年奕譞20歲,是奕譞帶人到密雲半壁店抓的肅順,奕譞是跟咸豐靈柩回京。走到密雲半壁店的時候,肅順睡熟了,奕譞突然闖進門裡把肅順抓起來。抓到北京之後,不久就把肅順就殺了,所以在「辛酉政變」中,奕譞對慈禧來說,有重大貢獻,為慈禧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慈禧就選定載湉來繼承咸豐的帝統,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慈禧這樣做,是對皇位繼承的重大的改動:一是慈禧改變了皇位父死子繼的祖制。努爾哈赤死了,由兒子皇太極繼承。皇太極死了之後一度有過是弟弟繼承還是兒子繼承的爭論,最後還是兒子順治勝利了。順治死了,兒子康熙繼承。康熙死了,兒子雍正繼承。雍正死了,兒子乾隆繼承。乾隆死了,兒子嘉慶繼承。嘉慶死了,兒子道光繼承。道光死了,兒子咸豐繼承。咸豐死了,兒子同治繼承。但到光緒這兒改了,這是清朝皇位繼承製度的一個重大改制。
二是改變了皇位繼承程序的祖制。清朝前幾屆皇位的繼承有一個程序,清太祖太宗死了之後皇位由誰繼承是由貴族會議集體討論決定的,順治之後,是順治臨死前由皇太后和順治共同商量,用順治的名義發布遺詔說是由康熙繼位,沒有用皇太后的名義。康熙之後,史書說上是康熙遺詔由雍正繼位,雍正之後改為秘密立儲,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是秘密立儲,由皇帝決定繼承人。而同治死了之後,卻是由太后決定誰來繼承的,整個皇位繼承的決定的程序改制了。所以,慈禧是一言定大統。
三是慈禧還改變了幼帝由大臣輔政的祖制。第一個幼帝是順治,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兩位親王輔政,叫「輔政王」,後來改名為「攝政王」;第二個幼帝是康熙,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咸豐死時,遺命八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御前大臣額駙景壽,以及四位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來輔佐同治。這八位顧命大臣,也叫贊襄政務大臣輔政。後來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實權,恭親王奕訢依然做議政王輔政。
到了光緒的時候,既沒有親王,也沒有大臣輔政,權力完全抓到皇太后手裡。這是慈禧對清朝幼帝王大臣輔政的一個重大的改制。慈禧宣布這個消息時,在場的大臣沒有一個敢提出異議的,事情就這麼定了。
事後雖有大臣反對,但已無濟於事了,比如御史吳可讀甚至實行「尸諫」。他事先吞服了生鴉片,然後去見慈禧。見了之後,連頭也不磕,大聲指責說:「你知道載湉並不是嫡派的繼位人,所以選擇他,只不過因為他是你妹妹的兒子,使你可以繼續聽政,掌握大權。臣下都反對你這樣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倫親王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今天我斗膽講了這些話,你一定會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經吞下了生鴉片,馬上就要死了。我臨死之前,一定要讓你明白,你選擇載湉繼承先皇,實在為天下人所共恨!」說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
載湉繼承皇位後,因為年齡太小,母親又在醇親王府不能見面,只好由他父親醇親王奕譞到宮裡幫助照顧。醇親王奕譞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與為人的人。醇親王奕譞做了幾件事情:
第一,上《豫杜妄論》的密奏給兩宮太后。醇親王奕譞提出,將來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說奏進,就以此奏駁斥。
為什麼上這個密奏呢?因為這裡頭有個歷史典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後沒有兒子,讓他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當時在哪兒呢?在湖北的安陸,明朝規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於是把他接到北京來繼承了皇位。繼承皇位之後,發生了「大禮儀」的爭議,也就是嘉靖稱他親生父親叫什麼?繼承皇位的那個父親叫什麼?這裡就存在著一個禮儀問題。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分為兩派:一派說,親生的父親應當叫「本生父」,即親生了你;繼承皇位的這個父親,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同意,認為繼承皇位,意味著你已經過繼過去了。但嘉靖皇帝很擰,就是要稱自己父親為「本生父」。這一來事情就鬧大了,何孟春等135個大臣,到金水橋的南面跪著憾門大哭,聲震廟堂,哭了兩個時辰。嘉靖火了,讓他們退下,他們就是不退下,於是嘉靖皇帝就把編修王相等大約180人,拉到午門前廷杖,因為打傷致病,死了17個人。大臣廷杖被打死17人,這是轟動朝野的「大禮儀」案子。
醇親王奕譞知道這一歷史典故,所以就預先寫了《豫杜妄論》密折,防止明朝「大禮儀」這個案子重演。果然,過了一段時間,吳大徵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慈禧就把醇親王奕譞這個秘密的奏摺拿出來了,使這一問題圓滿解決了。
第二,請求免去一切職務。當時奕譞職務很多:都統,御前領侍衛內大臣等。他兒子做皇帝了,他就請求免去這些職務。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請,才同意把醇親王奕譞所有的職務都免掉,只保留親王雙俸,就是雙倍俸祿之意,這個倒不過分。就負責一個事情,在毓慶宮照顧他的兒子光緒皇帝讀書,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閑話。
第三,嚴於律己,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譞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几案上擺放「欹器」,上有「滿招損,謙受益」的銘句。
他在自己的正堂上掛了個「謙思堂」的匾,給自己的書齋起名「退省齋」,几案上擺了一個欹器。這個欹器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即水沒裝滿的時候是歪的,裝到中間的時候是正的;裝滿了就會傾倒,水全灑掉。奕譞還在欹器上題上「滿招損,謙受益」。此外,他還家裡掛了一幅字畫,上題著「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如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奕譞想,他們醇親王府旁邊不有個太平湖嗎?湖的名「太平」,家就要過一種太平的生活,他認為榮華富貴已經享盡了,就是要求太平了。
光緒二年四月,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這時他6歲,實際上4周歲半。師傅為署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主要教光緒讀書識字,夏同善主要教光緒寫仿格(寫字)。御前大臣教習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
剛開始由於環境生,師傅生,伴讀也生,一切都生,很不習慣,他就哭、鬧、發脾氣。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遠了不是,就報告給慈禧。慈禧說你們再好好開導一下皇上,但開導以後仍然不聽,發了脾氣以後就摔書本。由於光緒當時還是小孩,只好把他爸爸找來了,讓醇親王奕譞到毓慶宮幫著照顧小皇帝讀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光緒就比較習慣了,而且讀書很用功,慈禧誇讚他:「實在好學,坐、立、卧皆誦書及詩。」
光緒還是比較聰明的,不像同治那麼頑皮,不好好念書,字寫得也可以,也能做詩,後來文章也行,因為他受了一種帝王教育,特彆強調「仁愛」之心。
他把讀書同做國君相聯繫起來,如在《乙酉年御制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亦竭誠盡敬以致之。」意思是說,一個老百姓飢餓了,就是等於我也飢餓,一個老百姓寒冷了,等於我也寒冷了。這一年光緒才15歲。他很想當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
光緒還寫了一首《圍爐》詩:「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意思是說,邊塞下大雪,老百姓很冷,但是在皇宮裡頭,爐火通紅暖洋洋的。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挂念邊塞、憂慮貧民辛苦、寒苦的心態。
光緒雖然有父親奕譞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了父子之情。他和父親是什麼關係呢?首先是君臣關係,然後才是父子關係。光緒的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面前跪著稱臣,就家庭生活來說,這是一種悲劇。而且他父親跟光緒也不能像一般的父子關係那樣敞開心扉交談。與她母親更是如此。光緒在宮裡,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他母親是不可以的,而他母親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准也是不可以的。見了面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係拉拉家常,隨便談一談也不可以。因此,作為一種家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係絕對是一種悲劇。
而慈禧和光緒的關係呢?教光緒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叫他畏怕自己,二是讓他學習。慈禧對光緒管教很嚴,企圖把他培養成自己馴服的工具。她讓光緒叫自己「親爸爸」,不讓稱太后,並經常訓斥教導,可謂「教子有方」。因此,光緒雖然當了皇帝,但自從入宮以後,陪伴他的只有孤獨。他是在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的嚴厲訓斥中長大的,沒有母愛父愛,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治癒的病根。同時,在感情上、心理上留下缺憾和創傷。這使他的性格有點扭曲的成分,甚至還激起了一種逆反心理。
影響光緒這種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遺傳因素。光緒的性格,更多的不是繼承其父「敬謹」的因素,而是母親一支的「桀驁」的基因。其父奕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對光緒影響並不大。他的外祖父惠征曾因攜銀逃走被免官,可見其不守本分。她的姨媽慈禧太后的強悍性格更是表露鮮明,好強爭勝,我行我素,咄咄逼人。這些或對光緒皇帝的性格形成有著先天性的影響;二是教育因素。光緒在毓慶宮長達10餘年的讀書學習,儒家經典,師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會因素。光緒面臨戰敗賠款,民族災難,則是其性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光緒七年(1881年)時,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慈安的突然死去。慈安太后的父親是廣西右江道,早故,家族不繁,較為寒落。對於慈安的死,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病死的,一種說法是慈禧害死的。
之前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得的是「蓐勞」。慈禧病好後,儘管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但仍去看她,想感悟她。慈禧也很高興,就招待慈安吃點心,這是慈禧娘家做好送到宮裡來的。慈安有個習慣,午覺醒了之後要吃點心,她看到慈禧這裡的點心做得很漂亮,就吃了一些。慈禧問怎麼樣,她說這個點心很好吃。慈禧就說這是我娘家做的,過幾天我讓他們做好後,給你送去。慈安很受感動,就跟慈禧說:我們姐妹倆已經二十年了,從同治死到現在光緒七年,一直都很好,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跟你說,但沒顧得上說,就是當年咸豐皇帝死之前,留了一個手諭給我,我給你看一下。慈禧看後非常驚訝,手諭上說:如果慈禧跋扈無法,就用手諭處置她。
慈安說既然我們姐妹倆二十年了一直都很好,今天我就當著你的面,把她燒了。說完就在蠟燭上燒了,慈禧是又驚訝又感動。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吃,裡面下了毒。頭一天慈安還挺好,第二天慈安突然就死了,年45歲。
而慈安死後,沒等娘家人來,慈禧就下令將其入殮了,這更加引起人們的猜疑。
至於慈禧為什麼要害死慈安,這還得追溯到同治八年,那年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慈禧派心腹太監安得海出京替她做採辦。安得海奉了皇太后的懿旨,得意洋洋,乘著輪船順運河一路南下。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在直隸的管轄地區,沒有做任何行動,但是,山東巡撫丁寶楨得到這個信息之後,認為太監出京不合祖宗大法。
他一面秘密奏報,請示怎樣處理安得海的出京,另一面秘密派人跟蹤安得海。安得海到了山東以後,就棄船陸行,到泰安進香。快到泰安的時候,丁寶楨秘密派人逮捕了安得海一行。丁寶楨手下的官員說,要慎重處理,因為安得海是皇太后身邊的太監,等到懿旨下來之後再處置。丁寶楨說,太監私自出京要正法。於是沒等懿旨下來,就處死了安得海一行太監,並把得到的金銀財寶上交給內務府。這件事情震動了朝廷,也震動了朝野上下。許多正義的官員表示,丁寶楨敢做敢為,堅持正義,但很多官員認為丁寶楨這一下雖然出了名,但是闖了大禍。慈禧收拾一個巡撫那還不是輕而易舉之事,認為他可能輕則罷官,重則論斬。
當時,慈安太后接到了丁寶楨的上奏,慈安太后找大臣問怎麼辦?大臣說,按照清朝的家法,太監外出應當正法,慈安太后因此就沒有阻攔。丁寶楨殺了安得海之後,沒有收屍,而是曝屍三日。
慈禧得到這個奏報後非常氣憤,打狗還要看主人,何況我身邊的貼身太監呢?但慈禧考慮來考慮去,最終卻沒有給丁寶楨任何處分,反而將丁寶楨由巡撫升為總督。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當時社會上流傳著慈禧和安得海有特殊的關係的謠言。丁寶楨把安得海殺了之後,曝屍三天,有人看到安得海的的確確是太監,這就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慈禧暗暗高興,安得海和慈禧的一些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說慈禧暗地裡感謝丁寶楨。慈禧雖然沒有計較丁寶楨,但在心裡卻恨極了慈安太后,恨她沒有阻攔丁寶楨。
總之,當時慈禧得的是什麼病?慈安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咸豐臨終之前到底有沒有給慈安手諭?正史上都沒有記載,從而給後人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也是至今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慈安死後,慈禧獨掌大權。
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1884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台灣淡水、雞籠(基隆),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求戰變法
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上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光緒被她掌控在手裡,或被作為她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她看作是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另一方面她還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光緒在宮內宮外遇到的困境,超過了他的先祖。
光緒皇帝親政後10年間,在政治上最大的舉動是兩件事:一是在甲午戰爭中「主戰」,二是在戊戌變法中「求變」。
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吃了海軍不行的虧,戰爭結束後,就成立了水師衙門,到19世紀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軍已逐漸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有一支可觀的艦隊,擁有大小70多艘軍艦。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強,擁有軍艦20餘艘,其主力艦皆購自英國和德國。南洋水師也有20餘艘軍艦,多系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製造,也有購自英國的幾艘炮艇。福建水師的20艘軍艦是福州船政局生產,還有幾艘購自英、美的炮艇。這些拼湊的軍艦,戰鬥能力薄弱,無力參加重大海戰。90年代世界造船技術又有新的發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軍力量沒有跟上艦船製造技術的發展。
但是這個時候的國際形勢和同治新政的時候不一樣,俄國向遠東擴張,向中國的東北和西北侵略擴張,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更從陸上和海上頻頻地對中國侵略。尤其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不僅建立起一支海軍艦隊,而且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從而在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戰爭爆發後,光緒出於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一力主戰」,竭力籌劃備戰之策。他一面「請停頤和園工程以充軍費」,一面嚴令李鴻章認真備戰。6月25日下諭旨對李鴻章進行斥責,指出「前李鴻章不欲多派兵隊,原慮釁自我開」,現在「勢甚急迫……李鴻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韓情勢,著即妥籌辦法」,並提醒李鴻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辦,究竟彼國有無助我收場之策,抑另有窺覷別謀?李鴻章當沉幾審察,勿致墮其術中,是為至要」。
7月1日,光緒再次通過軍機處諭令李鴻章備戰,並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關重要,台灣又孤懸海外,日本必為垂涎,命令各督撫「預為籌備,勿稍大意」。4日,光緒又針對李鴻章乞求英國領事轉請英外交部派艦隊赴日「勒令撤兵一節」,發出旨意:「倭人肇釁,挾制朝鮮,倘致勢難收束,中朝自應大張撻伐,不宜藉助他邦,至異日別生枝節。」並告誡李鴻章,這種「示弱於人」的做法,易生後患,「著勿庸議」。20日,日本派重兵雲集朝鮮,戰爭一觸即發。23日光緒諭令李鴻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跡,則釁開自彼,立即整軍奮擊,不可坐失機宜」。為加強台澎防務,24日光緒命宿將劉永福赴台灣組織戰守。25日,豐島之戰爆發。光緒下令「詔免出使日本大臣汪鳳藻回國」,並專諭李鴻章「現與日本業已開仗,必須厚集兵力,廣籌後應」。
8月1日,光緒下詔對日宣戰,指出:「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國法,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派李鴻章率軍迅速出擊。21日命四川提督宋慶幫辦北洋軍務,29日以恭親王奕訢管總署、海軍署事,並會同辦理軍務。
10月13日因為葉志超、衛汝貴臨敵潰散,光緒將其罷職,以聶士成統兩軍。25日,日軍強渡鴨綠江,接著連陷九連城、安東、鳳凰城。29日,諭裕祿飭金州戰備。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營,會安定、裕祿防剿。11月初,日軍佔領金州、大連。22日旅順失陷,光緒責李鴻章「調度乖方,革職留任」。是日,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向總署表示,願意為中日「調處」,恭親王奕欣等向光緒和慈禧轉達了田貝意願。當時光緒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進之時,而雲停戰,得毋以計誤我耶?」
光緒對畏敵如虎,不戰即逃之將領嚴加懲處。11月27日,下令撤掉「擅離職守搖惑人心」的龔照嶼的職務。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統連順之職,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偉和「擁兵不救」的趙懷業之職,並交部治罪。10日,鑒於奉天危急,諭軍機大臣等設法調撥克虜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慶退至田莊台。16日,將已因「臨敵退縮」革職,析木城遇敵「又復潰退」的副都統豐升阿、記名提督聶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將葉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復州陷敵。22日,諭軍機大臣迅速整頓隊伍,激勵將士,遏止敵人西竄之路,並令已革職提督程允和、張光前和總兵薑桂題戴罪立功,以觀後效。這時,光緒在慈禧的壓力下,不得不命張蔭恆、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時又繼續布置戰事。28日,命劉坤一為欽差大臣,「關內外各軍均歸節制」。
1895年1月,日本艦隊游弋於成山海面。14日光緒「著李鴻章、李秉衡飭令各軍,加意嚴防」。18日,日軍在榮成灣登陸,不久佔領榮成,攻陷威海衛南幫炮台。31日光緒頒旨懲罰「臨敵退縮」之輩,並令北洋艦隊和陸軍「奮力衝擊」,「且勿再失事機,致以戰艦資敵」。此後,連發上諭,令海、陸軍加強戰守。
7日,日島炮台失守。9日,定遠管帶劉步蟾自殺。同日光緒詔責李鴻章:聞各艦被擊沉情形,「不勝悲憤,北洋創辦海軍,殫盡十年財力,一旦悉毀於敵,震動畿疆,李鴻章專任此事,自問當得何罪?」令李鴻章「力圖補救」,「齊力合剿」。17日威海衛失守。
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鴻章赴日求和。在投降派和列強的逼迫下,光緒被迫接受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但必須「斟酌重輕,與倭磋磨定議」。
《馬關條約》簽訂後,光緒以喪失領土、主權嚴重,表示堅決「不允」,拒絕簽字。但是,以慈禧為首的投降派,密謀策劃,威逼光緒畫押。5月2日,奕訢、徐用儀、孫毓汶等人在朝廷上集體向光緒發難,要求光緒批准條約。「上(光緒帝)猶遲疑,問各國回電可稍後否?濟寧(孫毓汶)堅以萬不可恃為詞,恭邸(奕訢)無語,乃議定。眾樞在直立候,上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奮筆書之」。翌日,《馬關條約》才正式批准。11日,光緒帝明發硃諭,宣示批准合約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當共諒」,「我君沉惟期艱苦一心,痛除積弊」。
《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近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等。
在這國家危難之際,慈禧又在做什麼呢?在準備隆重慶賀自己的60大壽。慈禧表面上不再垂簾聽政之後,改清漪園名為頤和園,大興土木。慈禧60大壽時,她想仿造1761年乾隆給她母親慶賀70大壽的那個規模來做。但時代不同了,乾隆的時候是清朝的全盛時期,所謂「物產豐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還說花錢太多了,有點吃不消。而慈禧60大壽這個時候已經是國貧民弱,外敵欺辱,根本沒有條件來搞一個這麼大規模的慶壽。
但慈禧不管不顧,竟然花了七百萬兩銀子來慶壽,從頭一年就開始準備。自皇宮到頤和園沿途布置彩棚、彩燈,用了綵綢10萬匹、紅氈條60萬尺。在花費的銀兩中,其中戶部國庫出四百萬兩,京官捐了121萬兩,外官捐了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40萬兩,宮女太監也都要捐銀子,擺餑餑桌,從北京城裡一直擺到頤和園,餑餑桌一擺就是850桌。
而當時北方正鬧災荒,哀鴻遍野,北京城多處設粥廠,救濟難民。有人不滿,就題寫門聯,貼於京城: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說來也算巧合。慈禧這個人,每逢甲年就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獨子同治死;甲申(光緒十年),50大壽,中法戰爭;甲午(光緒二十年),60大壽,中日戰爭;甲辰(光緒三十年),70大壽,日俄戰爭。
中法戰爭的失敗,甲午海戰的失敗,使人們清醒地意識到清朝已到了非變革、變法不行的地步了,於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熱潮,可惜這場變法不僅雷聲大,雨點小,而且是曇花一現,流星一閃,僅維持了103天,就在慈禧的鐵腕高壓下,銷聲匿跡,毀於一旦了。從光緒二十四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到同年的八月初六,一共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維新」。
《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中國正直知識分子極大的憤怒,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一千二百多人聯名上書,要求變法、拒和、遷都,是為「公車上書」。這次上書,不僅使清廷的頑固大臣感到震驚,還使妄圖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看到了中國人的覺醒,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但因清廷等級森嚴,「公車上書」的奏章沒有送到光緒的手裡。康有為等人十分氣憤,在二十多天後,又寫了一篇萬餘言的長篇奏章,經過輾轉反覆,光緒終於看到了這篇奏章。光緒對康有為提出的許多觀點十分讚賞,並發出「上諭」,實行改革新政。當然,這種「上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如果用來罷一個人的官或是殺一個人的頭則可,要想改變積年陳舊的封建官僚體制,實行所謂的新政,那就如清風吹泰山一般地無濟於事。
康有為見自己的奏章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又於1897年憤然上書。康有為想起多次上書一直石沉大海,心中十分憤慨。在這篇奏章中,他措詞十分激烈,指出日本國會及報紙天天討論如何瓜分中國的問題,而中國卻無動於衷,再不變法圖強,中國亡國有日。但這一奏章又被頑固大臣壓住不報,光緒沒有看見。後來,奏章傳開,在輿論界引起巨大反響,許多報刊雜誌都加以介紹摘轉,光緒才從報紙上看到這篇奏章,大為感動,要馬上召見康有為。
恭親王奕訢堅決反對召見康有為,理由是祖宗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員不得召見。光緒無奈,只得派了翁同龢、李鴻章以及榮祿等人對康有為進行問話,其中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屬於主張變法的一派,他把康有為的答辭如實地報告了光緒,光緒再次為康有為的想法和態度所深深打動。他下令收集康有為的著作文章,自己認真閱讀,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堅定了變法的信念,並特別下詔,凡康有為的奏章隨到隨送,不得扣壓。
光緒急於變法革新,但實權卻操在慈禧的手裡,光緒實際上是個徒有虛名的皇帝。為了能夠推行新法,他多次向慈禧太后索要權力,甚至有一次說出了這樣的話:「太后若不給我權力,讓我變法強國,我寧願不做這個皇帝,也決不做亡國之君。」
當時變法的呼聲極為高漲,而朝中的守舊派卻緊緊靠在慈禧太后的周圍,不願變「祖宗之法」。為形勢所迫,慈禧不能不暫時放一點權力給光緒,讓他先變一變法,等變不成功,她再以收拾殘局的姿態居高臨下地整治光緒。這種做法,要比她死命阻撓變法高明得多。於是,慈禧太后在加以嚴格限制的前提下,同意光緒試行變法。
光緒和梁啟超等人獲悉慈禧太后同意變法,驚喜若狂,以為變法就可成功了。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了《定國是詔》,這實質上是變法的宣言書,詔書斥責了頑固守舊的官僚,指出變法圖強是救國的必由之路,還對頑固官僚空有救國之言而無救國之實的虛偽情狀進行了揭露。
這道《定國是詔》既表示了光緒變法革新的堅定信念,也使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感到了極大的震驚。從這一時刻開始,光緒帝接連不斷地下詔進行變革,慈禧太后則在調兵遣將,準備用武力扼殺革新運動。
光緒於6月16日不顧守舊大臣的阻撓,召見了康有為,破了皇帝不召見四品以下官員的成例,並且長談達兩三個小時。在這次召見以後,光緒不僅對變法更加增強了信心,對變法的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光緒就坐在他的龍椅之上,大發革新詔書。
在隨後的一百多天里,光緒共下詔書一百一十多道,有時一天竟達五、六道之多,內容包括:設立學堂、學習西學、派人出國遊歷學習;改革科舉、廢除八股;獎勵創辦報刊、提倡上書建議;鼓勵修鐵路、開礦業及農工商業;獎勵新發明、新著作;撤驛站、辦郵政;裁減官員、精簡機構、改訂規章條例;改革軍隊訓練、對海陸軍用新法操練;改革財政、制訂財政預算;准許旗人自謀生路等。
毫無疑問,這些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全面改革的措施對於增加中國的國力是大有好處的,但其中許多措施觸及了封建守舊派的觀念和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恐慌和憤怒,他們鼓動慈禧太后堅決消滅改革。
慈禧太后一則對改革本身不同意,她是封建守舊派的代表,根本就沒有改革的思想和素質,更重要的是,她絕對不願意放棄權力,如果光緒的改革繼續深入發展下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朝野之上贏得了人心,她就再也無法控制朝政了,因此,慈禧太后是決不允許光緒的改革獲得成功的。
當時許多守舊大臣也對維新措施陽奉陰違,拒不執行,不僅當面「勸諫」光緒皇帝,還壓住詔令不往下傳,或是扣住奏章不往上送。一怒之下,光緒就罷了許多人的官。在處理一次扣壓奏章不報的事件之中,光緒一下子就罷了6個大臣的官,造成了轟動一時的「罷黜六堂官」事件。
當然,慈禧太后一刻也沒有放鬆對光緒的警惕,她躲在頤和園裡,對光緒的一舉一動全都清清楚楚。早在下達《定國是詔》的時候,慈禧就連下三道「上諭」,罷了翁同龢的官,使光緒失去了左膀右臂,並命凡二品以上的大官均須到太后面前謝恩,牢牢掌握了人事大權。
「六堂官事件」後,慈禧更是加緊密謀,讓掌握軍隊大權的榮祿調派軍隊,包圍北京。榮祿就把當時清朝最為精銳的幾支陸軍調到了北京的周圍,一是把聶士成的甘軍調駐天津,二是把董福祥的武毅軍調駐北京西南。慈禧還派親信重兵嚴密護衛頤和園。這樣,慈禧就有恃無恐了。
相對於慈禧太后的十萬雄師,而光緒的改革者只是幾個文弱書生。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授予了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等人四品官位,擔任軍機處章京,做文書工作,人稱「軍機四卿」,再加上康有為、梁啟超,也不過六人。而這些人一點軍政實權都沒有,只能今天上一個奏章,明天上一個奏章,連光緒的面也見不上。而光緒呢?只是今天一個詔令,明天一個詔令,沒考慮能否實行下去。這種變法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固然是巨大的,但在實際操作上,無異於小孩過家家。
光緒對於慈禧太后的陰謀一無所知,只是從每日朝見慈禧太后的感覺中,覺察到大勢不妙,於是,他寫了幾道「密詔」,要康有為到上海辦報館,實是要他去避難。等光緒密召楊銳入宮,向他說明緊急情況,要他設法時,楊銳驚慌失措,竟冒出了一句書生氣十足的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應當同你家裡人商量。」至此,光緒已完全絕望,他慌急、焦躁、憤怒,但卻一籌莫展。
他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只能坐以待斃。但他還想作一番努力,當時,袁世凱正在北京,光緒就於九月十六日召見了袁世凱。在光緒看來,袁世凱對維新變法一貫表現得較為積極,他想爭取袁世凱的軍隊,也許會有挽回敗局的希望。在與袁世凱面談時,光緒對他備加稱讚,並大升其官。袁世凱先是一驚一喜,隨後就恍然大悟,明白了光緒是想利用自己。袁世凱權衡了各方力量之後,立刻跑回天津駐軍所在地,向榮祿告密。榮祿得訊,當晚就乘火車從天津趕往頤和園,向慈禧報告。
9月21日,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回來,光緒慌忙跪地迎接,慈禧太后聲色俱厲地把他訓斥了一番,以光緒的名義下了兩道「上諭」,宣告光緒退位,自己重新訓政。慈禧把光緒囚禁起來,又殺掉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這下,光緒帝完全成了一個囚徒,被監禁在西苑瀛台,或頤和園的玉瀾堂。到過頤和園的都知道,這裡完全是一個死院,東西兩廂的牆是一個暗牆,不能從窗戶跑,皇后住後院也不能到前院來。從光緒24年到34年光緒死,整整十年。
「戊戌變法」是清朝五次歷史機遇當中的最後一次,變法的失敗使清朝喪失了最後一次改革變法的機會,導致的結果就是清朝的滅亡。
婚姻不幸
光緒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是悲劇,但是光緒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劇。光緒只有一後二妃,這在清朝皇帝裡面是十分罕見的。
1888年,光緒18歲,已到結婚年齡了。西太后慈禧決定為光緒成親。慈禧不顧光緒本人的反對,給他物色了一個他並不喜歡的皇后。她就是慈禧親弟弟佳祥的女兒,比光緒大3歲,時年已21歲。這位皇后長得實在不漂亮,瘦弱駝背,才能也平庸,再仗著有慈禧這層關係,行為做事比較驕橫。光緒雖然極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其實,光緒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皇后是慈禧親弟弟的女兒,他倆是表姐弟關係,屬於近親結婚。然而,慈禧之所以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就是想利用皇后來控制和操縱皇帝,繼續掌握朝廷大權。
光緒對這樁婚姻從定親時,就不滿意,接踵而來的不幸是擇定婚期前一個多月迎娶皇后的必經之門太和門在深夜突然起了大火,吞噬了太和門及其左右的貞度門、昭德門等建築,不得已,只好清理火場,臨時趕製了太和門彩棚,才得以奉迎皇后入宮。
光緒與皇后的婚事也許正應了那場預兆不祥的大火,夫妻兩人生活上一輩子不親、政治上不合。在光緒與慈禧帝後兩黨之爭中。皇后不僅始終站在慈禧一邊,而且還起到了忠實幫凶的作用,是慈禧探聽、監視皇帝行動的一個忠實耳目。
他倆在生活上也不協調,光緒始終不愛她,兩人各鬧各的犟脾氣,你不遷就我,我更不遷就你,互不讓步,只是當著西太后的面或在別人面前,才裝成夫妻樣,但那是做給別人看的,事實上雙方彼此並不說話。據說在光緒臨死前的十多天,有一天皇后來請安,光緒當即吩咐皇后「請跪安吧」,意味著請她馬上退下。然而,皇后沒有及時退下,而是裝作沒聽見。光緒連發兩次話,她都不答理。光緒是個易怒的人,他奮起身來拽下皇后的髮髻,把皇后的一隻玉簪子摔在地上。總之,光緒跟皇后鬥氣不鬥嘴,有她只當沒她,乾脆把她晾在一邊,他倆至死也沒有感情,甚至還有解不開的怨仇。皇后事實上守了一輩子活寡。作為家庭生活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當時一塊隨皇后入宮的還有兩位妃子瑾妃和珍妃。她二人是親姐妹,瑾妃相貌一般,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
珍妃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珍妃性格活潑熱情,年齡也小,無憂無慮,喜歡打扮,甚至於女扮男裝,經常穿著男人的衣服。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有所作為的慾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鬆的時光,特別是珍妃與他政治上多有契合,珍妃支持他進行變革、變法。而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使慈禧對她極端厭惡起來。裕寬想謀一個福州將軍的職務,他先託人找李蓮英,想走李蓮英的後門來謀這個缺,李蓮英要價太高,他沒有接受,他由於跟珍妃家裡有一層關係,就托珍妃來辦這個事。結果,被李蓮英察覺到了,就報告給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知道這個事情,非常生氣。
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這天,光緒循例到慈禧太后那兒請安時,慈禧不搭理他,頭不抬,眼不睜,光緒跪了好長時間也不敢起來,也不敢問。最後慈禧甩出一句話來,說你那個珍妃,你不管,我可要管一管了。光緒退出,回到他的宮裡不久,一個太監就來跟他報告,非常慌張地說出事了,珍妃遭到了廷杖。
廷杖儘管明朝常用,但在清朝幾乎沒有用過,有人說慈禧還是實行的褫衣廷杖,就是脫了衣服打板子。這對一個妃子來說,既是肉體上的痛苦,又是精神上的羞辱。這件事正史沒有記載,只說這一天御醫給珍妃看病,珍妃受到驚嚇,渾身肌肉顫動,甚至昏迷不醒,夜裡幾次緊急召太醫到珍妃那兒。從這些記載來看,珍妃可能是真的受到了廷杖。這事傳到光緒那裡,光緒自己是皇帝,卻連自己愛妃的利益、權利都不能保障,他的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慈禧對珍妃實行廷杖,可以收到一石五鳥的效果:從光緒這個角度說,是對光緒的警告。你老寵著珍妃,你不聽我的話,我要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借著珍妃教訓光緒。從皇后的角度來說,是對皇后的心理安慰。珍妃老受寵,你老被冷漠,我懲治珍妃,給你出口氣,給她親侄女出口氣。從珍妃角度說,做的事被慈禧抓住了,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以解慈禧多年對珍妃的心頭之恨。從宮女的角度說,皇宮應當是一片凈土,怎麼可以在這裡面貪污納賄,賣官鬻爵,懲治一個人,教育一大片。誰再敢賣官鬻爵以此為戒。最後從慈禧來說,懲治了珍妃就吐出了一肚子的怨氣,但事情還沒完。慈禧接著又連發兩道木牌,告誡瑾妃、珍妃和其他的人。
第一塊木牌是大意是這樣寫的:「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預國政,顛倒是非,從重治罪」。看起來,光緒變法,珍妃可能從側面支持或者鼓勵,可能有這樣一個情況,因為她講到干預國政。
第二個木牌明確指出告誡瑾妃和珍妃的:「平素妝飾衣服,俱按宮內規矩穿戴,並一切使用物件不得違例,如有不遵者,重責不貸。」特別提到瑾妃和珍妃的穿著衣服,看起來珍妃穿男人衣服,女扮男妝,講得很具體了。
之後,慈禧就命人把珍妃打入冷宮,大門反鎖,飲食從門檻底下遞進去。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珍妃囚禁在鍾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一條規矩:今後不許再見皇上。
因此,光緒的一生,在愛情、婚姻和家庭中都充滿著悲劇色彩。光緒無兒無女,身邊沒有子女的家庭歡樂,自己長期過著一種囚徒的生活,沒有任何人跟他來往,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對個人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悲劇。
尤其是他與慈禧之間的恩恩怨怨更令人噓唏不已。是慈禧點名讓他繼承皇位的,應當說慈禧是他的恩人;慈禧既是他的伯母,又是他的姨媽,他對慈禧叫「聖母皇太后」,又是慈禧把他撫養大的,按理說慈禧是他的親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敵人。光緒親政的十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力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因此,慈禧既是光緒的親人、恩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這是一個矛盾,作為家庭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悲劇。
死因之謎
慈禧重新出面訓政後,還多方凌辱折磨光緒。起初,慈禧想過要謀害光緒,後來又想把他廢掉。光緒深知慈禧的險惡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常常對天長嘆:我連漢獻帝都不如啊!
光緒被囚於瀛台,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著。他或者坐在露台,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
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帝有「留京以鎮人心之意」,慈禧太后卻挾其逃往西安。臨走前,慈禧命總管太監李蓮英硬將光緒最為寵愛的妃子兼同道者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害死。
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1901年歲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1902年1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這時的光緒,在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逐漸地成熟起來,更加堅信中國只有變法圖強才能免於被帝國主義列強滅亡的命運,他一直念念不忘變法,並一直希望在慈禧太后死後自己能重掌大權,重行新法。但是,他始終沒有搬倒慈禧這座壓在他頭上的大山,歷史始終沒有給他機會。他也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因此,「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被囚禁的光緒,病情日益加重。御醫在光緒的《脈案》中多次寫下這樣的話:皇上脈搏微弱,面色發黃,鼻子潰瘍,吃飯不香,消化不良,心情煩躁,時常嘆息,氣短而懶得說話,精神恍惚,常常半夜醒來,對牆無故發笑。皇上本來身體就不好,氣血雙虧,心腎兩虛,現在又胸中鬱悶,虛火上升,造成脾胃不和。
1908年10月,光緒生病卧床。這時慈禧也生病了。光緒在日記中寫道:「我現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不料這段日記被李蓮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慈禧,說:「皇上想死在老佛爺之後呢!」慈禧聽了,恨恨地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當天,即21日就命令光緒的飲食、醫藥之事統統由李蓮英服侍。這天下午,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
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大臣將此事告知光緒皇帝後,因為溥儀是自己的親侄子,又讓自己的親弟弟監國,光緒皇帝十分滿意。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
半個月後,溥儀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傳出,就震驚了海內外。人們普遍認為,光緒在慈禧前一天死去,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因為人們總覺得他只比慈禧早死一天,這太奇怪了。光緒當時身體很虛弱是不假,但為什麼連這一天也拖不過去呢?是慈禧手下最後幾天在葯里下了什麼東西,還是做了別的手腳?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
也有人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勾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
也有人主張是李蓮英害死的。因為李蓮英一直跟著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後,光緒執政,對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讓光緒死在慈禧之前。
當然,也有人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癥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癥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並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清德宗實錄》和《光緒朝東華錄》,以及《清宮檔案》。在這些記載中,一致認為光緒屬於自然病死,是正常死亡的。推薦閱讀:
※光緒為什麼叫慈禧皇爸爸?
※光緒和慈禧有何冤讎 慈禧又為何軟禁光緒?
※第十九講 光緒大婚
※吉林省博物館藏光緒瓷精品鑒賞(圖)
※游清西陵--光緒帝的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