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文化系列之走出匈奴文化的誤區(轉)
06-30
匈奴文化系列之走出匈奴文化的誤區(轉) 冰湖玉雁 許多人知道西安、咸陽是周、秦、漢、唐的首都所在,但很少有人知道西安、咸陽也曾經是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的首都,而這幾個朝代是游牧或者是半農半牧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可以說,西安歷史上是由農耕和游牧民族輪番統治的。不僅西安,就全國而言,游牧民族統治中國全部或北部千餘年,基本上和農耕民族平分秋色。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不喜定居、不善文字,因此二十四史基本是由定居的農耕民族書寫的,視角也只能是農耕文明的視角。這樣的歷史只能是半部歷史,中國的另外半部歷史,寫在青青的草原上,是無字的。《中國國家地理》卷首語撰稿人單之薔先生說得深刻:"唐詩宋詞對我們的歷史觀影響很大。"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我們就是讀這些詩詞長大的,當我們慷慨激昂地背誦岳飛的《滿江紅》時,殊不知我們的血管里就流著匈奴的血。由於我們的北方經歷過無數次的民族大融合。就像歷史學家陳寅恪對魏晉南北朝的總結:既是"漢化"也是"胡化"的雙向過程。匈奴的消失,其實是不斷地與漢族通婚,消失在漢族當中,從《晉書》中一篇《北狄傳》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我們的意識和歷史觀是農耕的漢民族的,但我們的基因、肉體卻是農耕和游牧融合的。談起中國的歷史時,我們總是用思想鞭撻肉體。"他說漢文史書上對游牧民族的描寫,很少是公正的。基本是"馬前懸人頭,馬後載婦女"的模式,譬如對建造統萬城的匈奴大夏國的國王赫連勃勃的描寫,基本上是重複《北史》卷九十三的內容,充滿攻擊和誹謗。 唐太宗李世民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不應當把匈奴醜化。歷史告訴我們,匈奴民族是國內民族,匈奴文化不落後,落後的是人們的偏見。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最早建立游牧國家的一個民族,號稱"百蠻之國"。其誕生地在今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衰落於公元1世紀。在大漠南北活躍了近300年,其後又在中原地區活動了約200年,對中國和世界都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關於匈奴的族源,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遷徙,……"狄人亦自稱"胡"或"匈奴"。匈奴族興起時,其物質文化已進入鐵器時代,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林教授指出,游牧民族都是"引弓之國"和"俗善騎射",故弓矢是匈奴的主要武器之一。且匈奴爭戰頻繁,弓矢的消耗量特別大,這從匈奴墓葬出土箭鏃之多可以證明。匈奴的手工業中,製造弓矢的部門特別重要。匈奴在陰山和漢朝張掖郡以北都設有專門製造弓矢和車輛的手工業工場。《漢書·匈奴傳》下載郎中(官號)侯應(人名)上元帝書曰:"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即盤踞)其中,治作弓矢(即製造弓箭),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該《匈奴傳》又載,匈奴轄區有一塊插入漢界的地方,對著張掖郡,生產奇特的木材和鷲羽,能造箭桿。漢朝尚書王根派使者向單于索求此地,單于回答說:匈奴西邊諸王製造穹廬(即氈制帳幕,穹音窮)及車輛所需的物資都由該地供給;且為先父遺留之地,不敢喪失。匈奴人製造車輛作為軍事運輸和日常交通的工具。漢人桓寬撰寫的《鹽鐵論》卷六《散不足》篇說:"胡車(即匈奴車)相隨而鳴。"《漢書》卷六十九《揚雄傳》下載《長楊賦》說:"砰(音汾溫),破穹廬。"就是匈奴車。公元109年,漢兵在常山、中山(今冀北一帶)擊敗南單于,獲其穹廬及車千餘輛。公元134年,漢兵在西域車師附近的閭吾陸谷掩擊北匈奴,也獲其車千餘輛。 可見南匈奴和北匈奴都能造車並把車輛用于軍事後勤,而且一次作戰被獲的車輛動以千計,則其造車工業的規模和在軍事、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可想見了。法國散文學家布封,曾經讚歎說:人類文明史上最高貴的一次征服,乃是對馬的征服。東方和西方開始往來,原因是因為有了馬。人類第一次躍上馬背,大約是三千八百年的事情。一種說法是第一個躍讓馬背的是東方的匈奴人,一種說法是人類最先在愛琴海地區躍上馬背的。不管怎麼說,匈奴人是有效地馴養了馬,使大規模放牧牲畜成為一種生產方式,也使依據牛、羊、馬、駝的習性和種類分群放牧成為游牧業的一大類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桃紅巴拉匈奴1號、2號墓出土過馬、牛頭骨;巴丹吉林動物岩畫中,馬占第一位,其次是羊、駝、牛。馬約佔全部畫幅的2/5,羊約佔1/5。馴馬的成功實踐使分散的匈奴人凝聚為強大的部落聯盟,打破了血緣的氏族關係,出現了以地緣為核心的領地、故土和故鄉的概念,為游牧國家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匈奴人的主體性與馬的速度和靈活性完美的結合,人馬渾為一體,增強了匈奴人的機動性和流動性,從而徹底改變了游牧社會的內部社會結構和社會形象,使匈奴社會成為文明類型。匈奴的騎兵強大得很。《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公元前200年,冒頓單于以40萬騎兵圍漢高祖劉邦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曾以馬的顏色編隊,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龍馬,北方盡烏驪(即黑色)馬,南方盡(即赤黃色)馬。北方民族史專家勃爾只斤·吉爾格勒先生在《游牧文明史論》一書中說:"馬鐙的發明和發現,與農耕民族發明耕犁一樣,對於游牧民族來說,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性的意義。馬鐙是游牧人生命的起點,馬鐙解放了游牧人的雙手,騎手們無須再用雙手緊握馬鬃賓士,騎手變成了騎兵。"考古學家發現,在漠北諾顏山匈奴6號墓出土有木馬鞍和穿馬鐙的孔洞,內蒙古巴丹吉林、陰山、蘇尼特岩畫中都有馬鐙岩畫。由此推斷出匈奴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馬鞍和馬鐙的民族之一。 據有關資料推測,匈奴馬鞍鞍體簡單低矮,前後鞍橋到西漢後期才出現。匈奴人善騎射,與他們較早使用馬鞍和馬鐙有關。先秦時代,匈奴等族已經擁有強大的騎兵,到戰國時便出現了漢族趙武靈王效仿林胡、樓煩北方少數民族"胡服騎射"的改革。專家們說,鞍馬文化在中原的出現和發展,是漢族學習北方少數民族騎射的產物。沒有"胡服騎射",就沒有震驚世界的秦騎兵,面對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威武雄壯、嚴陣以待、呼之欲出的騎兵鞍馬俑,中華民族創造世界偉大奇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恩格斯說:"完善的鐵器、風箱、手搗臼、陶工轆轤、油及酒底製造,已轉為藝術手工業的發達的金屬加工、貨車及戰車、用梁及板的造船術,作為藝術的建築術底萌芽,在齒形城牆和城堡的城市,荷馬的敘事詩及全部神話--這些都是希臘人由野蠻轉入文明所帶過來的主要遺產。"在這裡,恩格斯把手工業(包括建築業)及藝術(包括詩及神話)成果看作是希臘由野蠻轉入文明的遺產。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它的一種標誌。而文明則是:"已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底的一個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及藝術已經產生了的一個時期。"匈奴早在戎狄時代已經完成了社會的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牧)業的分離。那時,已有了金屬的加工,有了城邑中心。那種發展的水平在向華夏文化的借鑒下並不較它的鄰族落後多少。在匈奴時代,這種狀況依然在繼續和發展。馬克思指出:"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這話也適用於匈奴。就現有的文獻和地下發掘物看,匈奴手工產品確是名類繁多。畜產物、土、木、石、金屬特別是鐵,無不成為他們加工的對象,並把他們的產品運用到他們生活、生產乃至交換等多個領域。2005年4月29日,內蒙古博物館展出商、周、秦、漢時期珍稀青銅器43件(套),主要是匈奴、東胡文物。全部是珍品,大部分是國家一級文物。包括青銅器禮囂、青銅兵器、青銅車馬具、青銅飾牌和青銅日常生活用品。社會評論這次展覽是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欣賞"。我們看看匈奴的金屬加工業。從資料中可以看到:金、銅、鐵質製品都有著同等的使用價值。在鐵製品中有箭桿、箭、鏃、"鳴鏑"(即所謂"嚆矢"或"響箭")、馬勒、、斧、錛等。在銅(主要是青銅)製品中有鼎、壺、鏡、銅戈、銅予、銅錐、銅刀、短劍、鶴咀斧、、香爐、飾牌、馬勒、車軸頭、雙耳鍋、三腳燈台、戰馬護面具等;在金製品中有"金冠"、"金甲"、"祭天金人"、"金留犁"以及不同形狀和不同用途的金飾片。在畜產物的製品中,有氈、裘、靴、馬轡、"革笥"(即皮製鎧甲)、"馬革"(即古"船"字)、毛織品、馬尾製作、骨鏃等;木製品還有弓、矢、"木薦"(即木質)、"車器"、輦、輿、鞍、木獸、木器、穹廬架。至於土、石製品如陶器、瑪瑙獸、玉珠、佩飾物件、卮(酒器)、"服匿"(貯酪器)等,其品目就更加難計其數了。民族史學家陶克濤先生在《氈鄉春秋--匈奴篇》中說:"他們既能建築城郭樓層,也能架橋設祠,表明匈奴的建築業也蘊積著熟練的技術。可以看出,匈奴的手工產品及其使用,既涉及生產領域、交通領域、建築領域,也遍及於生活領域、交換領域以及裝飾領域,較之戎狄時代確有更勝一籌的趨勢。"匈奴手工業的成就不止在於它的品類的紛繁,而且在於它顯示出的高超絕倫的工藝水平。各種金銀玉器的製法,有鑄、壓、錘、及抽絲等工藝技術,所有金銀器大都以浮雕的動物圖案為裝飾,形象生動而美輪美奐。"那種人與人、人與獸以及人、獸同自然界搏鬥的形象、各種家畜姿態的造型、狩獵生活的描摹等,都真實地反映了民族生活的特點。"匈奴的金冠雖出土多處,如捷爾特穆里克斯基泰王墓出土的金冠、諾沃切卡斯克王墓出土的金冠都很知名,但最讓人震驚的是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阿魯柴登發現的一套四件的匈奴金冠。冠由黃金鷹形冠頂飾和冠帶飾兩部分組成。據著名的匈奴考古學家田廣金、郭素新發掘整理,撰文披露:鷹形冠頂飾全高73厘米,重192克。鷹的頭、頸由綠松石做成,頭頸之間有一帶花邊的金片,類似項鏈。頭部是用金絲從鼻孔插入,通過頸部與腹下相連。頭頸可以左右搖動。尾部另做,插入體內,以金絲連接,能左右擺動。鷹體為金片做成,中空,身及雙翅有羽毛狀紋飾。雄鷹展翅傲立於一半球體之上,球體由厚金片錘打而成。半球面從中間四等分為夾角90度的扇面形,其上有浮雕的狼咬羊的精美圖案。狼呈卧狀,四肢屈曲前伸;盤角羊前肢前屈,後肢被狼咬住作反轉狀。羊角捲曲處鏤空。整個冠飾構成了雄鷹俯視狼咬羊的生動畫面,戴在頭上,熠熠生輝;稍一搖動,雄鷹擺動頭尾,栩栩如生。配套的頭箍冠飾帶,由三條半黃金鑄成的圓形金帶組成。每條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共重1202克。前部兩條,上下首尾都有榫卯對接,冠帶後邊一條(殘)的兩端與冠帶前部連成圓形。靠近人耳部分,每條兩端分別作成浮雕的虎、盤羊、馬的形狀,其餘主體部分飾繩紋狀。虎張牙舞爪,馬、羊屈肢靜卧,十分逼真,反映了濃郁的草原特色和高超的冶金鑄造水平,已列為國家級文物。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勒尼·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一書的"匈奴的起源與匈奴藝術"一章中說:"在歷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就知道有所謂胡人者居於中國邊境,在鄂爾多斯、山西及河北北部。""匈奴人作為一個可怕的強盛民族而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是在公元前第3世紀。""趙武靈王(公元前325~299年在位)並且從匈奴人手中奪下了山西的極北部(大同地區),以至於今日為鄂爾多斯的北部(約公元前第300年)。 為了抵制這些游牧人的進攻,秦國(在陝西)與趙國(在山西)的漢人在加強有效的部隊的同時,把他們的重車兵改變為靈活的騎兵;軍事上的革命引起漢人服裝的全部改變,遠古時代的長袍遂於那時從游牧人處學來的騎兵長褲所代替;漢人騎士們而且還從那裡借用了羽飾帽、"三尾服"和在"戰國時代"在藝術上起過很大作用的腰帶環子。""假使鄂爾多斯青銅器的一大部分,即是說內蒙古的匈奴青銅器,是與戰國(公元前5~3世紀)同時代的,則這同一種藝術還繼續在整個漢朝(公元前第2世紀初至公元後第3世紀初)時代繁榮於原地和外蒙古。……在我們的陳列品里有匈奴藝術花紋的中國青銅紐扣,它很明顯是漢朝藝術家們根據鄂爾多斯式樣而仿造的。西伯利亞西部的青銅器一直到第9世紀還保存著草原上的古老藝術動物形象的特點。"青銅時代推動了從"幫國農夫"到"草原牧騎"的巨大變革,它雖然給人類帶來了殺戮、戰爭和強權,但從根本上講,它帶給人類更多的是勞動的便捷、審美情趣的提高和生活的富足。這正像青銅本身,它被鑄成了錚錚的利劍,同時也被鑄成了禮樂的鼎鼐,鑄成了開懷暢飲的酒器。從夏家店到鄂爾多斯,青銅時代在草原文明的光榮史冊中,永遠留下了它獨有的凝重和輝煌。據最新考古發現介紹,1994年,有陰山以北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發現了一處大型古銅礦遺址,其歷史可上溯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大量出現的匈奴時代。那裡,採礦坑、煉爐、爐渣、石臼以及精選的礦石歷歷在目,說明兩千年前的匈奴,除青銅製品外,採礦、冶煉、熔鑄各生產環節無一或缺,生產力水平是很高的。所以,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披露的匈奴族冶劍技術一流,神秘配方漢王朝派張騫出使西域用間諜手段才得到是真實的。王昭君在漢元帝時,胡漢實力相當、漢朝更佔優勢時,嫁給這樣一個少數民族的領袖當王后(匈奴語稱單于王后為閼氏,音焉支。《漢書》卷九《元帝紀》注"如漢皇后也"),何屈辱之有?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副市長董恆宇先生的如下一段話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他說:"匈奴文明建立了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草原王國,創造了中國最早的騎士文化,引起了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較大範圍的碰撞,實現了草原民族與中原漢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王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見證。"漢代同時期的詩歌贊昭君出塞和親是"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受福",是"受福"而不是受苦,是非常有道理的。鐵器在匈奴地區出現,應當視為一項巨大的進步。如果說,青銅器"還不能完全代替石器",那麼,鐵的出現就不同了。恩格斯曾把公式列成這個樣子:"英雄時代--鐵劍時代,但同時也是鐵犁和鐵斧時代。"他更指出:"鐵已經為人類服務,這是在歷史上起到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當中最後者(直到馬鈴薯的出現為止)和最重要者。鐵使廣大面積的田野耕作,開墾廣大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了手工業者以堅牢而銳利的器具,不論任何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任何金屬,沒有一種能與之相抗。"把這段話用於匈奴,可以這樣理解,由於鐵的出現,使匈奴人在社會鬥爭和自然鬥爭中的武器和工具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生產工具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是機械性的勞動資料,"總結起來,可以叫做生產的骨骼體系和筋肉體系。"它不僅是匈奴人控制自然的尺度,也是社會生產的指標。對於鐵(管仲稱之為"惡金"),是用"以鑄鋤、斤、試諸壤土"的物質。從地下發掘出的遺物看,匈奴正是這麼做的,他們正是利用這種"惡金"鑄造工具墾闢荒野和森林的。曾經有人懷疑匈奴鐵器的來源,甚至認定是來自漢族的東西,如馬長壽先生《北狄與匈奴》一書。實際《漢書·汲黯傳》、《後漢書·鮮卑傳》和《三國志·魏志》都明文記載著中原王朝不準鐵器出塞,冶鐵技術更談不上輸出。陶克濤先生用大量的史實說明了此種觀點的荒廖。用匈奴型的鐵器及技術與亞洲北部半奴辛斯克文化型的鐵器及技術作深入比較後,他嚴正指出:"匈奴的鐵器時代,主要是匈奴人自己開創的,是他們自己把自己推進到文明的時代。"他特彆強調了手工業和定居地、草原城郭出現的關係:"定居地及城郭的出現,實際上也就是手工業生產基地的出現。有了這個基地,就可能為手工業生產固定設備、集中人團、交流經驗、積極財產等方面提供方便。 匈奴的手工業技術,它的具體組織以及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怎樣的比重,直到今天人們未找到確切的資料,但依據匈奴龐大戰事所需的武器補給、後勤供應,匈奴人的手工業大致已有了專業的分工和協作,有了各自的行當。他們有固定的生產場地或作坊,而同時也可能有流動的生產形式。"馬克思這樣指出:"無定居的游牧民族……往往正好有商業精神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做了他們的特徵。"匈奴人的社會也有這個特徵。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匈奴用以交換的物資自然主要是牲畜及畜產品。牧業產品具有明顯的商品性質。牧業的發展在頗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交換的需要,也有賴於交換 的發展。交換幾乎被看作牧業的生命。交換不行,牧業必將受到窒息。匈奴人力爭與漢"合市"(即互市),正是為此。然而由於匈奴的手工業已開闢了它自己獨特的生產領域,因而在匈奴人的交換手段中,也有不少手工產品。漢代官員樞憲說:"騾驢駝銜尾入塞,騾馬盡為我畜,鼯狐貉采旃文棄於內府,而堅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這段記錄不但列舉了由匈奴輸入漢族地區的牲畜及其附產品,而且也指出輸入的手工製品半制品多麼珍貴。在漢文的典籍中,對匈奴的無知不止一處,如《史記·匈奴傳》說,匈奴"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有名的漢代經濟策論《鹽鐵論》也說匈奴"馬不粟食","資糧不見案首","外無田疇之識"等。這都是不實之詞。史料記載,公元前119年,漢將衛青揮軍至匈奴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余粟以歸。"(《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公元前90年,匈奴地方"連雨雪數月,……谷稼不熟。"公元前80年代,長水胡人衛律建議單于"治樓以藏谷",匈奴"單于幽蘇武於大窖中",顏師古註解說是"舊米粟之窖而空者也"。公元前1年,漢人韓況等護送烏株留單于入匈奴,"道里回遠,乏食,單于給其糧。"所有這些都證明,匈奴人確實不放棄利用自然條件和資源的機會以耕種糧食並食用糧食。甚至連極力貶損匈奴的漢代官員桑弘羊也承認:"往者匈奴據河山之險,擅田牧之利。"事實上,多年來,考古學家在蒙古高原確從地下發掘出黍粒及農具,用實物補充了文字記錄。歷史發展到南、北單于分立,這種耕田、食糧、窖貯的現象,至少在南匈奴地區更為普遍。不然,南匈奴龍廷所在的納林故城為什麼漢代名叫"美稷"?美稷就是"名牌糜子",因為出產優良的稷谷而得名。恩格斯說得對:"在杜蘭高原底氣候條件下面,要是沒有供長久而嚴寒的冬季用的秣草貯藏,那麼,游牧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秣草栽培和穀物種植,在這裡就成為必要的條件了。 黑海以北的草原,也是如此。但穀物一旦作為家畜飼料而種植,便很快地成為人類的食物了。"這段話對於了解匈奴耕作的出現,應當很有啟發。陶克濤先生的結論是正確的:"匈奴的糧谷主要是他們自己生產的。是他們物質生活需要的本身提出這種生產的。甚至可以設想,正是長城的封鎖反而增加了匈奴人經營農業的積極性。那種以為匈奴糧食只靠漢人供給,正如漢人牲畜只依靠匈奴供給一樣,其說法都是不可信、不足服人的。"點綴在陰山一帶的頭曼城、支就城、曼柏城、頹當城,就名字而言,應為匈奴城郭。不論何人所建,其分布的地區大致上恰恰與匈奴農田的分布和匈、漢交界頗相一致。這些城郭的地理位置不但表明,匈奴農業生產和對外軍事鬥爭對它們的興建所起的客觀作用,而且也證明:匈奴人營造他們的城郭時,也是按著"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的條件入手的。這就不可避免的使人相信:匈奴人既有"納柳為室,氈席為蓋"的能力,也有大興土木"造邑立城"的經歷,說"匈奴無城郭之守"、"無壇宇之居,以曠野為閭里"是鑿空之談。世界範圍對中國少數民族英雄人物的誤解,已有了通過反思、全面評價、從而開始再發現、再認識的新跡象。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一些西方人眼中"四處征戰、殺人無數的暴君"成吉思汗,在英國廣播公司(BBC)2005年4月25日播出的專題紀錄片中,被"描繪成一個建立了豐功偉業的大英雄",還了歷史的本來面目。BBC製片人艾德先生坦誠地說:"人們總是把成吉思汗和希特勒、匈奴王阿提拉等戰爭狂人相提並論,其實這其中有很大的誤解。關於他的歷史許多都是被他征服的國家所寫的,難免有失偏頗。如果英國的歷史由非洲人或印度人來寫,那會是什麼結果呢?"法國巴黎國立集美博物館總館長戴浩石先生說:"就在30年前,我們對紅山文化或夏家店文明有何了解?有誰知道匈奴藝術或遼契丹藝術?甚至成吉思汗帝國的誕生還被設想成是一代突然冒出來的民族!漸漸地,內蒙在學者們眼中變成了世界文明的搖籃之一。如此,在它的懷抱中,西方穿越草原可找到自己的足跡;遠東也能認出自己的影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高曉松說漢服就是樹葉子?
※北歐國家很多黑金死金暗潮樂隊,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啊?文化嗎?傳統嗎?宗教嗎?
※漢語(普通話)是世界上最難聽的語言嗎?
※[i·寧德] 甘國寶的傳說軼事——清朝名將竟然是白虎投胎?
※27.帝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