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宗與南宗內丹學著作(一)
盛克琦
一
「南宗」又作「南派」,「北宗」也作「北派」。丹家每雲南宗創始於浙江天台張紫陽(984—1082),北宗創立於陝西咸陽王重陽(1112—1170)。其實張紫陽並沒有開宗立派之意,雖傳丹道訣法於石泰、劉永年等,薪傳不斷,但傳播面並不大,影響也不廣。一傳石泰著《還源篇》,二傳薛道光著《還丹復命篇》,三傳陳泥丸著《翠虛篇》,四傳白玉蟾著《紫清指玄集》等。直至傳承到白玉蟾才在南方建立教團組織,初具規模,但是當時並沒有「南宗」、「南派」之稱謂。
王重陽在甘河鎮得到仙人傳授修鍊真訣,於終南山「活死人墓」修鍊有成後,去山東傳道,先後傳道法於馬丹陽、劉處玄、王玉陽、丘處機、譚處端、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先後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會社組織,後統稱「全真」,創立「全真道」。王重陽及其弟子積極創辦教團組織,也無「北宗」、「北派」之名目。
南宋景定年間袁州(今江西宜春)人李簡易,號玉溪子,遇異人授以丹道,著《玉溪子丹經指要》三卷,闡述《悟真》一派丹法。其卷首有《混元仙派圖》,列舉唐宋丹道派師承譜系,其間張紫陽至白玉蟾、王重陽、丘處機等都在其列,可見當時修鍊丹道一派自稱為「混元仙派」。
在其時由於政治上北方金元與南方宋朝對峙,南北方割據,雖然全真教弘教迅捷,但當時也僅僅傳教北方,聲勢比較浩大;白玉蟾及其弟子彭耜等則佈道南方,頗具影響。隨著元朝政府的南進,政治上逐漸統一,宗教南北分峙的格局也漸進影響,以致交流、融合。然而宗派的合流,最初是譜系的融合和互相承認。
蕭廷芝是白玉蟾的弟子彭耜的門人,其在《大道正統》中敘述道統譜系云:「一自三陽唱道以來,至於海蟾真人,傳之張紫陽、王重陽。紫陽傳之翠玄(石泰),翠玄傳之紫賢(薛道光),紫賢傳之翠虛(陳泥丸),翠虛傳之海瓊(白玉蟾),先生凡九傳。又王重陽真人之所傳,凡七傳。其間潛通默會,旁出普度,未究其幾千萬人。……海瓊而後,大道一脈歸之鶴林先生,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立法門。」其間南之張紫陽與北之王重陽相對舉,南北之勢已經形成。
李道純本是南宗白玉蟾的弟子王金蟾(名景玄,字啟道)的門人,入元後自稱全真道士,加入全真道,是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其弟子柯道沖在所作《玄教大公案序》中云:「自周漢以來,惟尹子嗣祖位,金闕帝君繼道統,授東華帝君,帝君授正陽鍾離仙君,鍾傳純陽仙君,呂傳海蟾劉仙君,劉南傳張紫陽五祖,北傳王重陽七真,道統一脈自此分而為二。」世稱之「南五祖」、「北七真」當從此而立。
陳致虛(1290—?)師承全真教馬鈺一系,其在《金丹大要序》中說:「華陽、玄甫、雲房、洞賓授受以來,……燕相海蟾,受於純陽而得紫陽以傳,杏林、紫賢、泥丸、海瓊接踵者多;我重陽翁受於純陽而得丹陽,全真教立,長春、長真、長生、玉陽、廣寧、清凈諸老仙輩,枝分接濟,丹經妙訣散滿人間。……我黃房公得于丹陽,乃授太虛,以傳紫瓊,我緣督子得於紫瓊。」
由以上可以看出,南北宗教社團是在蕭廷芝、李道純、陳致虛等明智之士的不斷努力下,逐漸實現合流和統一。可以說無論是宗教、文化,還是地域,消除對立,互相融合,最後統一是必然的趨勢,是歷史的定律。
元末明初文士宋濂(1310—1381)在《潛溪後集·卷之四·跋長春子手帖》中云:「蓋自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漢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岩、遼進士劉操。操授宋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陳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此則世所號南宗者也。岩授金之王嚞,嚞授七弟子,其一即公(長春子丘處機)。余曰譚處端、曰劉處元(玄)、曰王處一、曰郝大通、曰馬鈺及鈺妻孫不二,此則世所號北宗者也。」在《翰苑別集·卷九·送許從善學道還閩南序》中又講:「宋金以來,說者滋熾,南北分為二宗;南則天台張用成(伯端),其學先命而後性;北則咸陽王中孚(王嚞),其學先性而後命。」
與宋濂同時代的王禕(1321—1372)在其《叢錄》中云:「今也煉養、服食其術具傳,而全真之教兼而用之。全真之名,昉於金世,有南北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
從宋濂與王禕的記載看,大抵在元末明初「南宗」、「北宗」的稱謂已經正式確立了。其後被明清學者普遍承襲其說,如明萬曆間胡應麟《少室山房筆談叢正集》卷二十六《玉壺遐覽一》云:「蓋南北二宗之分,實自宋南渡後,而皆始於呂岩。岩得道鍾離權,權得之東華少陽君。南宗自岩授劉海蟾操,操授張紫陽伯端,伯端授石翠玄泰,泰授薛紫賢道光,道光授陳泥丸楠,楠授白海瓊玉蟾,玉蟾授彭鶴林耜,此所謂南宗也。北宗自岩傳王重陽嚞,嚞傳馬丹陽鈺及妻孫不二,鈺傳譚長真處端、劉長生處玄、丘長春處機,此所謂北宗也。」
也可以看出,這僅僅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區分南北道教流派的稱呼,而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道派」或「宗派」。
二
南宗自張紫陽著《悟真篇》以來,法嗣多有著述傳世。紫陽一傳石泰著《還源篇》,二傳薛道光著《還丹復命篇》,三傳陳泥丸著《翠虛篇》,四傳白玉蟾則著述豐富,後人編有《白玉蟾全集》傳世。
張紫陽傳至白玉蟾之間,徒裔基本較少,呈一種自由的隱修狀態,不被人廣知,更沒有教團組織形成。白玉蟾之後,南宗的修鍊內容和傳授形式為之一變,內修丹道,外行雷法,齋醮設儀,名聲大噪,引來四方修士從之求法,因之南宗道法得以普傳。據考證,能知白玉蟾弟子之名者有四十餘人,計有彭耜、潘常吉、留元長、林伯謙、謝顯道、王金蟾、方碧虛等等。其中彭耜之門人蕭廷芝著有《金丹大成集》,王金蟾門人李道純著有《中和集》,以及翁葆光《悟真篇注釋》、方碧虛著《碧虛子親傳直指》、龍眉子《金丹印證圖》等等,匯聚成一個蔚為大觀的「南宗丹經」體系。
南宗丹經著述廣博,卷帙浩瀚,散見於《道藏》。近世以來,南宗丹經缺乏系統梳理,即不利於學界的研究,也不利於丹道愛好者得閱讀。本編彙集南宗丹經為一冊,名之曰《南宗仙籍》,以獻諸學界、教界和廣大丹道愛好者。書中所選取的資料系以廣義南宗而言,非窠臼於一脈之傳承。因此本書資料即有南宗傳承之法本,也有丹道理論相近之丹書。同時由於南宗丹經著述非常豐富,故本書取材僅限定宋元間存於《道藏》等文獻,不做最廣泛的收集。
三
悟真篇注
薛道光 注
1、《悟真篇》,北宋張紫陽著。張紫陽(983—1082),名伯端,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世稱「悟真先生」,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台人。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悟真篇·序》有:「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後於成都遇仙人(或謂劉海蟾)授道,著有《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等。元豐五年(1082年)仙逝,留有《屍解頌》云:「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通融。」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
2、《悟真篇》在道教內丹學中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與「萬古丹經王」《參同契》相媲美。自宋朝以降,《悟真篇》注釋版本甚多,紛陳各家丹道之學,蔚然彙集而成「悟真學」。本叢書已經搜集歷代《悟真篇》註解十二種點校編輯成冊,名為《悟真抉要——道教經典〈悟真篇〉註解集成》出版,研究「悟真學」者,可以參考之。
3、本篇所收錄的《悟真篇注》是署名「薛道光注」本。「薛道光注」本,自元朝以來,頗有爭議。元人戴起宗判「薛道光注」是「翁葆光注」之訛,作有《悟真篇注辯》。今人楊立華先生撰《悟真篇薛注考》,力證「薛道光注」本的存在,可資參考。
4、筆者所寓目之「薛道光注」有二個本子,一是元人陳致虛本《悟真篇三注》,題「紫賢真人薛道光注」,已收錄《悟真抉要》之中;二是《古今圖書集成》本,題「薛道光注」。因《悟真抉要》未收,故附於本書之中。
5、本篇以《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二百九十七卷·靜功部匯考五》所收《悟真篇》薛道光注為底本,參校以《悟真抉要》所收錄的《悟真篇註疏》之翁注和《悟真篇三注》之薛注。
南宗仙籍——道教南派內丹修鍊典籍彙編
作者:宋·張伯端等編校:盛克琦 果兆輝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 -系列著作(1)
※《黃帝內經》:我國現存第一部中醫理論著作
※明師著作歸納
※奇門遁甲類:古今名家著作
※否定曹雪芹著作權風潮的出現及其根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