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不到,張作霖和陳獨秀竟有這層親密關係
張作霖和陳獨秀,中國近代史再響亮不過的名字。談近代史,不可能繞開張作霖,當然也繞不開他那寶貝兒子小六子。
談組織史,不可能繞開陳獨秀,不論陳獨秀過失如何,他依然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組織的重要創始人。
他們都是當時的風雲人物,只不過,他們的反差實在太強烈了。
張作霖,東北響馬出身,長期廝混於社會底層,通吃黑白兩道,練就一身青皮不沾水的功夫,最終風雲際會,成為東三省之主,控兵數十萬,虎視天下。張作霖沒讀過什麼書,言談粗俗,甚至還鬧過「張作霖手黑」的笑話,其口頭語是著名的「媽拉個巴子」。
陳獨秀,是與張作霖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存在。陳獨秀是一代大儒,新文化旗手,通曉古今,才華橫溢,著作等身。
按常理說,陳獨秀是文化界的大人物,象牙塔中做學問的。張作霖是大軍閥,二人即不是一個圈的,又不在一地,不會見面。實在想不出,他們二人之間有什麼親密關係?
之所以說張作霖和陳獨秀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有親密關係,是因為,陳獨秀的親叔父是張作霖的乾爹,伯樂,帶路人,恩公。
人生之世間的緣份,就是這麼奇妙。
陳獨秀的父親叫陳衍中,陳衍中有個弟弟叫陳衍庶,字昔凡,號石門漁隱,生於清咸豐二年(公元1851年),安徽休寧人。24年後,中了進士的陳衍庶進入官場,先以候補知縣的身份在山東治黃,因為業績突擊,一路高升到遼陽知州,在鳳凰廳同知,正五品。
陳衍庶對當官興趣不大,畢竟亂世難容人,要緊的事是多置備財產。陳衍庶發家之道是販馬,這在當時是絕對的暴利行業,很快,陳衍庶成了腰包鼓鼓的大富豪。
有了錢,自然要買些不動產,將來貽福子孫。不過,陳衍庶家事不太順,雖有三房太太,卻未能生下一個兒子。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也有個補救辦法,那就是領養。有錢人家如果沒有兒子,一般都會在家族近支中領養一個男孩,陳衍庶挑來挑去,他看中了自己哥哥陳衍中的兒子,於是把他過繼為子。
這個兒子自然就是陳獨秀了,過繼時間大約在1895年或1896年,陳獨秀17歲,而陳衍庶已經五十多歲了。陳獨秀從小就能看出是個讀大書的料,所以陳衍庶傾其所有培養嗣子。當時陳衍庶還在關外當官,陳獨秀自然就跟著父親來到東北歷練,也學到了不少在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接下來,該講講陳衍庶和張作霖之間的關係了。
如果不是陳衍庶到東北當官,他是不會認識當時還是個響馬頭子張作霖的。
張作霖的一生非常傳奇。他生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而這一年,陳衍庶剛進官場。張作霖一家是奉天海城人,他13歲時,父親張有財因賭博被人打死,張作霖不忿,和二哥殺了此人。可惜,二哥慢一步被抓了,而張作霖而僥倖逃走,奉母逃到黑山縣的姥爺家避禍。為了吃飯,張作霖賣過包子,擺過地攤。過了幾年,張作霖加入清軍,吃起軍餉。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慘敗,張作霖無所事事,回家當起了獸醫,並與一位地主家的千金結婚,就是張學良的生母趙春桂。因為家中沒有經濟來源,張作霖一狠心,經人介紹,來到廣寧,成為一股土匪的頭目。
張作霖一代梟雄,年輕時就有梟雄氣質,所以當起土匪來也是風生水起,成為周邊官府的大患,朝廷派新民府知府陳衍庶率兵圍剿這股土匪。經過情報分析,陳衍庶發現張作霖與眾不同,覺得這個張作霖不簡單,是個可造之才。
所以,陳衍庶沒有為難張作霖,反而詢問張作霖是否願意改邪歸正,跟著他闖蕩。
當土匪也是張作霖迫於生計才幹的,誰不想跟著大官混呢?張作霖一口就答應了。於是,張作霖從一個打家劫舍的土匪,搖身一變,成為陳衍庶的心腹,任新民府巡警馬隊幫帶。這個職務其實就是知府保鏢隊長,全面負責陳衍庶的人身安全。張作霖知道自己有今天,全靠陳大人一力提攜,張作霖對陳衍庶極為感激,忠心不二。
別看張作霖當過土匪,但他的人品並不差,至少心中有忠義,明天理通人情。張作霖要報效陳衍庶,一方面是陳衍庶對他有恩,二是他在跟著陳大人的日子裡,發現陳大人為官清正,又是大儒,對陳衍庶幾乎是毫無原則的崇拜。
而在這段日子裡,張作霖發現有一個少年經常在府中讀書,一打聽,知道這是陳大人的嗣子陳獨秀。
陳衍庶在處理完政事後,都要親自教少年陳獨秀讀書明理,張作霖則站在旁邊,做好保衛工作。張作霖沒讀過書,但他心中渴望讀書識字,更崇拜文化人。看到陳獨秀如此幸福的讀書,張作霖非常的羨慕,他也想成為陳衍庶的兒子,自然就是義子了。
不過,張作霖不知道陳衍庶願不願收自己,但又不想放棄這個機會。一狠心,張作霖給陳衍庶跪下,說了自己的想法,理由是自己想讀書。
一個非常真誠且感人的理由,陳衍庶本就非常欣賞張作霖的靈氣,他主動願意折節讀書,陳大儒豈能誤人子弟?他立刻答應了。當然,陳衍庶這麼做,也有拉攏張作霖之意,畢竟張作霖年輕,將來前程不可限量。從某種角度上講,收張,也可以理解為給自己和陳獨秀的未來買一張意外保險。
三個頭磕在地上,張作霖就成了陳衍庶的義子,自然,與陳獨秀成了兄弟。
陳衍庶又多了一個兒子,還兼保鏢,陳衍庶知道張作霖求知識如渴,便讓張作霖經常跟著陳獨秀一起讀書學習。陳獨秀對這個比自己大四歲的乾哥哥印象倒也不差,張作霖便經常向陳獨秀求教,二人關係相當不錯。陳獨秀是大儒的底子,給張作霖當老師是足夠格的,所以一起讀書的這幾年,張作霖受益非常大。張作霖雖然是響馬出身的軍閥,但他文武兼備,而這個「文」,就是在陳家這些年打下牢固基礎的。都說老張有些北人南相,也許和這段在陳家讀書的日子有關,畢竟讀書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個人原來的氣質。
再後來,陳獨秀長大了,接受了新思想,對腐敗無能的清王朝極為痛恨,參加了反清活動。清政府要抓陳獨秀,陳獨秀離開安徽東赴日本,一則求學,二則避難。
而張作霖,則繼續留在東北任職,而此時,他的義父陳衍庶也離開東北,回到家鄉安徽養老去了。
從此,父子天各一方,但張作霖心中從來沒有忘記義父的大恩大德,每常念之。1913年,陳衍庶病逝,而三年後,1916年,張作霖才知道義父去世的消息。張作霖非常感慨的說:沒有義父的提攜,就沒有我張雨亭的今天!義父對我恩重如山,張雨亭永世不忘!
推薦閱讀:
※美俄關係將走向何方
※得知賈寶玉和襲人的雲雨關係,林黛玉說了三個字,令襲人至死恨她
※論揚州鹽商與揚州八怪的依存關係
※「五蘊」與「十二因緣」之關係及其哲學意義
※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