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涇川大雲寺落成佛舍利安奉法會
(2013-06-03 20:16:09)
轉載▼標籤:涇川大雲寺舍利分類:王母故里·佛道聖地甘肅涇川大雲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會茲定於2013年6月17日—19日(農曆5月10日—12日)舉辦甘肅涇川大雲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會。主辦單位:平涼市佛教協會承辦單位:涇川縣佛教協會、大雲寺管委會
甘肅涇川大雲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會活動安排茲定於2013年6月17日—19日(農曆5月10日—12日)舉辦甘肅涇川大雲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會。一、活動概況活動名稱:甘肅涇川大雲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會活動時間:6月17日—19日(農曆5月10日—12日)活動地點:涇川大雲寺佛教文化園參加人員:活動參加人數擬控制在10000人以內。其中包括各級主管領導、各類高等院校文化、宗教、歷史、考古方面專家學者、企業界、社會團體、新聞媒體記者、捐款、捐物人士、僧團組織、居士、信眾等。二、活動內容(一)涇川佛教藝術陳列館開館儀式時間:6月18日下午15:00—16:00(農曆五月十一)地點:大雲寺服務中心院內(二) 大雲寺佛舍利安奉法會時間:6月17—19日 (農曆五月初十至十二)地點:大雲寺塔前廣場(釋妙林主持)(三)佛教主題音樂會時間:6月19日中午:12:00—14:00(農曆五月十二)地點:大雲寺塔前廣場(四)「佛道勝地·魅力涇川」秦腔演唱會時間:6月17—19日(共三天)地點:涇川三中以北空地1、特別鏈接-大雲寺簡介涇川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淵源流長,北魏、隋唐時期最為鼎盛。據史料考證,涇川大雲寺在隋代叫大興國寺。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下令在大興國寺修建了舍利塔和地宮,供養佛祖舍利。唐代武則天敕令各州各建一座大雲寺珍藏《大雲經》,涇州大雲寺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興建,把原塔基下的舍利、石函取出,用鎏金銅匣、金棺銀槨及琉璃瓶盛裝了14枚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並在石函四周刻題銘文記載此事,於公元694年重新放入地宮,建塔供奉。《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稱大雲寺地宮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銀槨,最早將中國傳統的棺槨葬制引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瘞葬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在佛教考古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964年10月,14枚佛祖舍利、鎏金銅匣、石函石門在古涇州大雲寺遺址地宮出土,被評為「196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親自鑒定了大雲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銀槨,評定為國寶級文物。近年來,涇川大雲寺出土的這套珍寶代表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曾多次在美國、日本、法國、新加坡、英國和瑞士等國展出。2004年,參加國家文物局主辦的3至8世紀中國藝術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覽「走向盛唐展」,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各地展出達半年之久。2005年春季在香港展出,同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中國的文明—世紀國寶展Ⅱ」上,這套舍利首次在國內公開展示,每位參觀者限時30秒。2005年5月1日,央視歷史頻道播出《國寶故事·甘肅涇川大雲寺舍利》長篇專題。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視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播出《大雲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新華社多次發出專電,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光明網、中華佛教信息網、中國報道、鳳凰衛視、大公網等千餘家媒體竟相報道,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大雲寺景區規劃總佔地364畝,總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整體設計為仿唐建築風格,概算總投資3億元,分為中心區、服務區和景區廣場三部分。中心區計劃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於2007年8月開工建設,建成了舍利塔、大門、鐘樓、鼓樓、東西碑亭,配套實施了院內青磚幔地、綠化、亮化及給排水工程。二期工程於2009年開工建設,建成了管理、接待、服務中心及前區廣場、影壁、景區圍牆、星級旅遊廁所等。同時,布設了貴賓接待廳、會議中心、休息客房、廚房、齋堂等相關服務設施。配套實施了中央空調、消防、供水、供電系統。製做了旅遊標誌標識牌、語音導覽系統等旅遊設施。編輯出版了《大雲寺史籍資料選輯》、《聯涌涇川大雲飛》書籍。開發了紫檀木、梨木等系列木雕舍利塔模型、金鑲玉紀念章及水晶內雕舍利塔等4種、16個規格型號的旅遊紀念品。其中舍利塔工程主體設計為7層鋼架結構,建築面積5489平方米,塔高95米,採用四角方塔的建築形式,實現了鋼結構與古建築的完美結合,工程設計新穎、氣勢恢弘、風格獨特,國內罕見,被譽為「中國仿唐第一塔」。舍利塔規劃設計被評為中國民族建築事業傑出貢獻獎,被評為甘肅省建設工程領域最高獎---飛天獎。2009年,大雲寺-王母宮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特別鏈接-北宋龍興寺遺址2012年12月31日中午12時10分,我縣城關鎮修建道路時,在大雲寺遺址東側發現佛教造像窖藏一處。經過省市縣各級文物專家開展搶救性發掘,共清理佛教造像窖藏、疑似地宮遺存各一處,出土各類單體造像、造像碑(塔)240餘件(組)。從現場發掘清理情況看,佛教造像窖藏坑開口距地表1.50米,南北2.40米,東西1.90米,坑深1米,窖坑向四周延伸。坑內造像大體分三層擺放,大型造像佛頭朝南、面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於四周。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間,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間。出土造像形式有單體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題材有立佛、立菩薩、弟子、天王、二佛並坐、維摩文殊等,多數表面有彩繪,造型精美,生動傳神,既具有強烈的時代共性,又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從已經出土的文物看,涵蓋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時間跨度長達600多年,種類較多,內涵豐富,題材多樣,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涇州乃至整個隴東地區佛教藝術發展的序列,為研究這一區域佛教寺院的歷史沿革及相關情況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和學術價值,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發掘清理中,在窖藏坑東還發現一座疑似地宮遺存,東西1.95米,南北0.85米。出土陶棺一具,內有木匣。陶棺東側出土銘文磚一塊,經專家解讀,銘文內容主要講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龍興寺僧人智明、雲江收集並埋葬佛舍利的過程,初步判斷可能為一處地宮遺存。由於目前發掘區域及面積所限,地宮遺存總體布局尚不明確。1月29日下午14時30分,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以《甘肅涇川:古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為題,對這次發現作了專題報道。據史料記載,在這次發現涉及範圍內及其周邊區域,北周建有寶寧寺,隋代建有大興國寺、水泉寺,唐代建有大雲寺,宋代建有會仙亭,明代建有華嚴寺,大多數文化遺迹至今尚存,建國以來不斷有陶片、銅錢、碑刻等文物出現,1964年在唐代大雲寺地宮出土五重套函及佛祖骨舍利14枚,1969年在北周寶寧寺遺址出土比丘舍利石函、銅函、琉璃瓶及舍利十多枚,2005年在北周寶寧寺遺址出土石雕佛像一尊及北魏佛龕殘部、供養人等雕像,這次又發現了大規模的佛教造像窖藏和兩處地宮遺址。是佛教文化遺存的富集地和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化遺址,一經報道,立即受到全國有關專家的普遍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汪海波等專家認為,涇川縣發現的佛教造像窖藏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佛教造像形成時間上與山東、北京、陝西等地出土的佛教造像相互銜接。全國的大雲寺、中興寺和龍興寺是一脈相承的,涇州龍興寺可能在唐代就有。涇川佛教歷史至少有1600多年,結合古代涇州是長安門戶、絲路中樞以及民族融合等因素,可以確定古代涇州在絲綢之路佛教文化繁榮和傳播中,處於佛教東漸橋頭堡的重要地位,是多元文化的創新地和交匯地,從而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找到了一個重要坐標。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夏年認為,涇川大雲寺窖藏造像與巴基斯坦佛像在造型、風格、類型上極為相似,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具體見證。將來可以考慮將該窖藏考古區域建設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務院國學中心顧問、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評價說,240件(組)佛像窖藏和磚刻銘文記載「收諸佛舍利約二千餘粒,並佛牙佛骨,於本院文殊菩薩殿內葬之」,以及疑似龍興寺地宮、穹窿頂遺存在同時同地發現,是2012年在橫貫歐亞絲綢之路全線上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將給世界帶來文化福音,給人類遺產增添了最新內容。(西王母旅遊網
推薦閱讀:
※甘肅這18個地方,名氣不大,景色超美!
※甘肅省價格監督檢查試行辦法【甘肅省政府令 第58號 2009-08-20】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古迹之尹夫人台【圖文】
※絲路甘肅:走進九色香巴拉(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