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也可以鍛煉《波爾加三姐妹》 紀實小說
第一節:波爾加父親的大膽決定 用自己孩子做實驗
拉斯洛實驗的故事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期。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讓·活森曾寫過一篇"出格"的論文,文中向美國政府提出一個"荒謬"的要求:如果給他十個健康嬰兒,他可以作出不同的訓練設計,按意願把這十個孩子培養成從優秀學者、傑出藝術家直到超級罪犯。這位美國人當然無法完成這個實驗,但他的"天方夜譚"卻使一位匈牙利的心理學講師怦然心動。這位勇敢的匈牙利人就是波爾加姐妹的父親,他想親自試一下,而且準備用自己的孩子來做這個教育實驗。滿臉絡腮鬍子的拉斯洛是個行動果敢的猶太人,他的性格風風火火,說干就干。他和在俄羅斯出生的太太克拉拉--一位德語和世界語教師,還在談戀愛時便詳細談論了這個實驗,甚至講好準備生六個小孩來做這個實驗。1969年4月,蘇珊出生了。拉斯洛曾想過是否訓練她數學或培養她的藝術愛好。但實驗效果將來怎麼檢驗呢?蘇珊長到3歲的某一天,無意中拉開抽屜,發現有一副木頭雕刻的國際象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嚷著要爸爸教她下棋。奇蹟出現了,剛學會走棋的蘇珊,頓時變得非常文靜,把別的玩具都丟到一邊。拉斯洛夫婦發現女兒對棋有特別的悟性,而且進步神速,便頻頻帶她參加各項比賽。蘇珊4歲時就獲得布達佩斯11歲以下男童組冠軍,7歲成為女子象棋大師,10歲打入匈牙利全國女子成人組決賽。蘇珊出生5年後,索菲亞出生,又過了一年半生下朱迪。讓孩子選擇國際象棋!它有一個客觀的評比標準,訓練的好壞一比賽就一清二楚了。 第二節:波爾加家庭 限於困境難以想像的代價
波爾加三姐妹的專業化開始得很早。她們在俄國人開辦的幼兒園學習過之後,6歲就沒去上學,僅僅在學校里註冊,定期去考試。她們每天保證有5~6個小時的時間用在棋上。三姐妹一起討論棋局,下各種時限的對局(有5分鐘一局的,有10分鐘的和30分鐘一局的),這下閉目棋,創作排局。拉斯洛家裡的藏書有3萬多冊,而光是棋書、棋刊就有6000多冊。房間里、桌子上到處擺著懸而未決的棋局,牆上掛著歷代世界冠軍的肖像。父母還付出高昂的學費請來著名棋手,包括特級大師沙波、切爾寧、拉爾辛等當孩子的教練。蘇珊挑戰謝軍時請來的以色列棋手普薩希斯,就先後當過三姐妹的教練。他與她們相處儼如一家人,獲得棋界贈送的"波爾加洛夫"的綽號。拉斯洛夫婦為了三個孩子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最後甚至把拉斯洛的父親留下的遺產都變賣了,但他們的教育實驗很長時間都得不到社會的理解,不但孤立無援,還備受嘲笑,飛短流長。1979年,有一位敏感的前蘇聯棋刊記者提出要去波爾加家裡採訪,這一要求竟受到匈牙利棋協的非議。他們甚至不願為前蘇聯記者提供波爾加的確切地址。拉斯洛夫婦窮於應付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原定生六個小孩做實驗的,現在只生了三個便弄得焦頭爛額,難以為繼。但他們也下了決心,無論如何要把三個女兒培養成世界上最優秀的棋手,而且要向男棋手挑戰。
第三節:教育藝術大師的傑作
拉斯洛還運用他全部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來設計和訓練三個女兒。他為孩子開列的素質和能力訓練項目達40多項,而光是結合到下棋方面的就有20多項:直覺判斷的能力、評價能力、確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的能力、避免思維的公式化、抽象思維和具體計算的能力、想像力、思維的有效性、精確性、在比賽中的時間感覺和安全感覺、弈後復盤時的客觀態度、戰鬥力、自控力、受挫折之後自我恢復的能力、為自己營造合適的心境等等。經受過如此嚴格訓練的三姐妹,專業素質比起眾多一流棋手毫無遜色。拉斯洛的教育實驗"傑作"當屬朱迪·波爾加。當她還未滿20歲時,已創下多項世界紀錄:15歲4個月零28天成為男子國際特級大師,比男子前世界冠軍、公認最具天才的美國棋手菲舍爾還早了兩個月;15歲成為國際象棋強國匈牙利的男子全國冠軍,又是世界男子十強中年紀最小的。嚴格的訓練並沒有把小波造成一架呆板的"下棋機器",相反,由於非凡的智慧,這位"天才少女"變得更楚楚動人。她思想成熟,卻充滿童真的趣味。拉斯洛還是一位教育藝術大師,善於營造訓練氣氛。"讓家庭充滿互相尊重、熱愛工作和學習的氛圍很重要。"拉斯洛夫婦一方面很嚴格地規範孩子們,另一方面"尊重、信任她們,讚賞她們,不斷承認她們的優異成績"。拉斯洛有一句名言:"讓孩子們嚴肅地玩。"在這樣的氛圍中逐漸培養她們對國際象棋的熱愛。從蘇珊出生起,年復一年地,這個實驗已經持續了28年!拉斯洛渴望自己女兒儘可能地迫近男子世界冠軍。他說:"我希望通過實驗,向人們顯示在任何智力活動中,女子也有與男人同樣的能力。"有可能嗎?波爾加姐妹讓全世界都捲入這場"性別之爭"。蘇珊已經加冕棋後,但棋也逐漸停滯,然而她的妹妹,尤其是朱迪仍然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已經有人預言,朱迪將是男子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強勁對手。是否如此,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第四節:父親拉斯洛和母親克拉拉
儘管波爾加姐妹名揚天下,成為全球新聞傳媒追蹤的熱門人物,然而當過卡斯帕羅夫教練的俄國著名棋手阿歷山大,尼基金卻這麼說:「波家最具創造性的還是父親拉斯洛,他發明了獨一無二的教育方法,使三個女兒成為高品位的職業棋手。波家三姐妹都是鑽石。」拉斯洛,波爾加是一位猶太籍的匈牙利人,原來在布達佩斯的中學裡教心理學。無論在棋界,在教育界,他都被視為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他不大懂棋,但他是一位天才教育家;他為人固執,獨斷專行,但他能將女兒當成年人來尊重;他從不讓女兒去上學,卻又給了她們高等的教養;他嚴格規定了女兒的訓練計劃,一天也不能中斷,卻又放手讓她們「嚴肅的玩」;他講究實際,卻又懂得為女兒精心「包裝」;他是一位富于思想的學者,但他同時又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他無情地批判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他帶領女兒發動了「性別之戰」;他敢於和棋壇權威唱對台戲;他擾亂了國際象棋世界的安寧。拉斯洛和他妻子克拉拉的結合充滿了傳奇色彩。克拉拉,波爾加原名克拉拉,阿爾別格,是俄羅斯人,在學校里教語言學。這對異國情侶最初是在蘇匈青年友好通信活動中成為筆友的,一直無緣見面。直到1965年,克拉拉來到布達佩斯,才見到拉斯洛。那是多麼有趣的初次約會!他們談個沒完的就是「波爾加實驗」。儘管當時克拉拉「還僅僅覺得拉斯洛是一個有趣的人,還沒想過我會和他結婚」,但做事風風火火的拉斯洛第一次約會便嚷著要和她生六個小孩,還說有辦法把他們培養成莫扎特那樣的天才。拉斯洛是「波爾加實驗」的設計師,他的「異端」的教育思想,完整地表達在他所撰寫的[也可以這樣培養]一文中。最初,「波爾加實驗」並沒有確定選定哪樣一個具體的訓練項目,最後選擇國際象棋完全是出於偶然。其實他們夫婦都不大懂棋,拉斯洛稍好一點,然而到大女兒長到七歲時,他亦不是她的對手了。不大懂棋,卻成為「象棋之父」,奇怪嗎?當代棋壇有幾位天才棋手,象英國的奈格爾,肖特已及俄國裔的美國棋手卡姆斯基,兩人的父親都不是棋壇高手,然而共同的是他們都迷戀國際象棋,精力旺盛並且懂得教育,還有很好的組織策劃能力。拉斯洛夫婦也有這樣的特點。其實,正如俄國著名特級大師,心理學家克羅吉烏斯早就論證過的,象棋天賦能遺傳下去的很少,子女能象父母一樣成為世界名手的幾乎找不到一個實例,倒是兄弟,姐妹共同生長,一起成為為世界名手的有不少例子。拉斯洛夫婦所做的事情遠比肖特以及卡姆斯基的父親更為艱難。他們從事的是一個前無古人的「人才工程」,他們要帶領女兒闖入國際象棋這塊「男人世襲」的領地,而且要把溫柔的女子訓練成棋盤上的「頂級殺手」!他們絕沒有想到,開始「波爾加實驗」的那一天就等於為自己開啟了一扇「地獄之門」,從此捲入衝突的旋渦,折磨不斷,了無寧日。先是由於不讓女兒上學,激怒了教育部門,要告他們觸犯「義務教育法」,為此抗爭多年;接著讓女兒挑戰男棋手,又遇到棋界權威的「封殺」,甚至還引起外國不少女子棋傑的妒忌,風言風語,飛短流長;並且,為了照顧女兒,被開除公職。為了籌集女兒的訓練,比賽經費,弄得囊中羞澀,他們甚至不惜變賣家產,把一個福林(匈牙利幣)掰成幾個來用。克拉拉曾經這樣描述她含辛茹苦的經歷:1981年,她要陪12歲的蘇珊去英國參加世界少年賽,但學校不准她請假,她一氣之下辭了職,從此專心教育孩子。促成她下決心的還有一件事,就是一位羅馬尼亞女棋手對她的勸告。那位女棋手的女兒因故自殺了,做母親的一背子懊悔沒有多些和孩子在一起。克拉拉以一位偉大母親的深厚的愛,在漫長的歲月里不斷滋潤著三個女兒的心,陪拌她們走南闖北。女兒都稱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無話不談」。她不懂棋,但新聞界都形容她是:」賽場里最著迷的觀眾「。從蘇珊出生至現在,」波爾加實驗「差不多持續了28年,拉斯洛夫婦仍然堅持不懈。這也許還要歸因於拉斯洛身上的猶太人血統。
全世界的猶太人僅有4000多萬,佔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到1%。然而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中,猶太人卻佔了30%的比例!而在國際象棋界,猶太人的成功比例就更大了。歷代13位男子國際象棋冠軍中,就有斯坦尼茨,拉斯克,鮑特維尼克,斯米斯洛夫和塔爾五位猶太人。另外,還有菲舍爾和卡斯帕羅夫則是半個猶太人。這並不是偶然的,在猶太人的傳統中,對知識分子的推崇,往往會驅使他們努力在科學,文化領域作出偉大的建樹。拉斯洛也不例外。在他的實驗中,蘇珊還僅有6歲,他便「逼」她在國際象棋與數學之間作出選擇,並下狠心不讓女兒到學校去上學,以免分散精力。也許只有猶太人才能把實驗作做得那麼出格,才能「逼」女兒這樣斷然地選擇終生的追求,義無反顧。拉斯洛的出身名門的爺爺死於德國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媽媽雖然逃過了納粹的屠殺,但也因心靈創傷而患上精神病。而在解放後的東歐,包括凶牙利,仍然殘存著對猶太人的偏見。80年代中,波爾加一家與凶牙利棋協的矛盾亦不排除有這樣成分。拉斯洛的血脈中,繼續了猶太人這個非常特殊的民族抵禦貫穿多少世代的虐待的傳統,他們一家也因為經常處於逆境而變得非常堅強。在父母的教誨下,三姐妹脖子上都佩戴著掛有以色列先賢大衛王之星的項鏈,顯示她們在競爭中的自尊以及對她們飽受劫難的祖先的崇敬。三姐妹昂著高貴的「波爾加頭顱」,願大衛王保佑我!拉斯洛還十分成功地擔當了女兒的經濟人,他憑著猶太人固有的精明的商業頭腦,巧妙藉助新聞傳媒,不斷製造轟動效應,在全世界製造了一個「波爾加神話」,使女兒成為棋藝市場中魅力四射的緊俏「商品」。他又多方奔走,四處談判,討價還價,使女兒成為身份頗高的「職業棋手」。1993年7月,在朱迪17歲生日時,瑞士電視台想對她做一個5分鐘的專訪。當攝製車隊抵達布達佩斯時。由拉斯洛出面談判,瑞士人要為這次專訪支付2萬美元的報酬。事後,一位記者感嘆到:「我敢打賭,去採訪克拉姆尼克的代價要比這兒便宜的多!」。儘管對於「波爾加實驗」的教育思想世人仍然見仁見智,然而波家三姐妹的棋藝成就卻是舉世公認的。現在拉斯洛又藉助三個女兒「榜樣的力量」,在全世界推動兒童棋藝智力的早期開發。近幾年他頻頻在世界少年棋賽間,向來自世界各國的少兒棋手,教練們講授他的實驗。他還錄製了「拉斯洛,波爾加5000局」的卡通錄像帶,向全世界發行。據英國[CHESS]雜誌報道,去年初在國際棋聯主席的家鄉埃利斯塔,舉辦過一次國際性的嬰兒國際象棋賽,共有來自十幾個國家的64個一歲以上剛學會走路的嬰兒參加比賽,結果是英國一位女嬰夏洛特,格雷思獲得了冠軍。[CHESS]雜誌刊登了她的照片以及一個7步成殺的對局。據夏洛特的爸爸,來自倫敦的一位電腦程序專家說,她的女兒就是看了拉斯洛的卡通錄像帶學會下棋的。拉斯洛使全世界的國際象棋大大地年輕了!
第五節:女子國際象棋運動三部曲
30年代初,第一位女子世界冠軍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名字,在倫敦開設"維拉·明契克象棋俱樂部",一時惹起許多非議。開頭,只有那些不怕輸給女冠軍臉上無光的人才敢光顧。但很快倫敦人就大為驚訝了。俱樂部迅速爆滿,而且去的都不是一般的棋手,其中一位顯赫的常客竟是世界冠軍、荷蘭人尤偉博士!明契克就這樣公開舉起了婦女國際象棋運動的旗幟。在她的帶動下,當時一些女子名手,如格拉芙(兩次世界亞軍)、曾拉絲(英國女子冠軍)頻頻參加男子比賽,但只有明契克真正達到男子象棋大師的水平。在18、19世界的外國古典文學著作中可看到不少關於婦女下棋的描述,但僅局限於在家庭圈子內消遣。明契克常常這樣提醒自己的女同胞:"不要忘記,我們在國際象棋界沒有過去,只有現在和將來。"女子公開在社會上拋頭露面下棋,大概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1897年6月,在倫敦舉行了歷史上第一屆女子國際比賽,共有8個國家的20位棋手參加,結果英國女棋手瑪麗拉斯獲得冠軍。從此,棋風開始在歐美婦女中盛行,但二三十年代的一流女棋手都要被拉斯克讓一隻馬,只有明契克例外。除了英國,三四十年代的前蘇聯是女子國際象棋運動的另一個中心,但水平並不高。1935年,明契克在莫斯科曾與前蘇聯9位最強的女棋手下車輪賽,結果明契克8勝1和。女子國際象棋在前蘇聯突飛猛進的發展是在60至70年代,出現了令世界震驚的"喬治亞現象"。以棋藝整體水平而論,在前蘇聯不算頂尖的喬治亞,卻產生了加普林達什維莉(1962年至1978年世界冠軍)和齊布爾達尼澤(1978年至1991年世界冠軍)兩位世界棋後,以及阿歷山德利婭、阿赫梅洛芙斯卡婭及約謝里阿妮三位世界亞軍,還有被譽為"希望之星"的全蘇冠軍阿拉哈米婭。30年來,弈林絕代紅顏薈萃,蔚成奇觀,喬治亞亦由此獲得"世界冠軍的搖籃"的美稱。由這個"搖籃"培養的喬治亞年輕女棋手,很快便以不可阻擋之勢取代曾獲世界冠軍的前蘇聯三巨頭:魯堅科(46歲的世界冠軍)、魯布佐娃(47歲的世界冠軍)和稍年輕一點的貝科娃(40歲封世界棋後)。1962年,年僅21歲的加普林達什維莉以9比2的壓倒優勢橫掃老氣橫秋的貝科娃,成為歷史上第五位女子世界冠軍。而齊布爾達尼澤甚至在17歲便獲得同樣的稱號。她們使女子國際象棋運動年輕化了。其實,促成"喬治亞現象"產生的因素主要有二個:一是他們早在50年代便建立了完善的少年宮棋校訓練網路,使少年女棋手從小受到系統的象棋專業訓練;其次,他們特別注意為其中的佼佼者配備專門的教練。而"喬治亞現象"的產生還應該歸功於著名棋手第比利斯少年宮的教練卡爾舍拉澤,他是一位總設計師,通過他建立的訓練系統,培養了許多像加普林達什維莉和阿歷山德利婭這樣的優秀棋手。他一位女弟子曾撰文這樣評價老師的貢獻:"卡爾舍拉澤所做的,主要是打破了人們把象棋視為一種消遣,不宜在生活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偏見。他以自己成功的訓練證明,象棋可以也應該成為使人迷戀的生活目標,類似科學和藝術一樣。"近十年來,中國出了個謝軍,還湧現了像劉適蘭、吳敏茜、彭肇勤、秦侃瀅、王頻、謝宸、王蕾、許昱華、候逸凡這樣一大批世界名手,震動了世界,人們驚呼"中國現象"出現了!這是值得中國人自豪的,但"中國現象"無論在訓練體制的建設以及棋手成就的大小上,仍未超過"喬治亞現明"。在80至90年代,大力推動世界女子國際象棋運動的風雲人物則是匈牙利波爾加三姐妹。大姐蘇珊和小妹妹朱迪已經獲得男子國際特級大師稱號,而二姐索菲亞也接近這個水平。波爾加三姐妹是繼明契克之後真正的女子職業棋手,她們突破了前蘇聯女棋手的訓練模式,不落窠臼,嚴格按照"男子方式"來訓練。她們的目標是不斷靠近男子最高水平。20多年來,波爾加的父母為了他們的女兒進軍男子國際象棋的"性戰",幾乎犧牲了所有的空餘時間,甚至變賣家產,不惜辭掉公職。在拉斯洛·波爾加看來,他們進行的是一場神聖的挑戰,向傳統的教育制度、向歧視婦女的偏見宣戰。這場試驗還在繼續,不過人們已經聽得到小波爾加向男子世界冠軍寶座逼近的砰砰作響的腳步聲了。波爾加姐妹以她們自己的成就,正大聲地向世界呼喊:我們不僅僅是女人,我們是強人!
第六節:拉斯洛——我們是怎麼培養她們的
我們還未能確切知道,人的智力在多大程度上由遺傳而來,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後天環境的影響而得到。但是,現在我們越來越擅於去嘗試培養和發展智力(比起研究在複雜的實際情況中,怎樣的社會因素決定了個體的能力來,人們更容易把事情歸咎為遺傳上的差異)。
美國心理學家讓·沃森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曾經很自信地斷言:如果肯為他提供10個健康的嬰兒,他就能根據自己的願望隨便把他們培養成為學者或者罪犯。傑出的前蘇聯心理家B·圖爾琴科認為:"天才很少有,但與其說天才很少由人生出來,不如說天才很少由人培養出來,這樣說更恰當一些。"我本人贊同沃森、圖爾琴科的樂觀的意向。正因此,我開始研究並發展我三個孩子的能力,早在她們出生之前,我就制定好這個計划了。
最受公認的匈牙利天才兒童教育家依什特旺·哈爾馬尼這樣寫道:"按照我的判斷,波爾加家庭實驗乃是匈牙利千年歷史上最重要的心理實驗。若能按他的方法教學,讓天才儘可能地發展,該是功德無量!我深信這一點,沃森不能證實自己的理論,因為他無論何時也得不到10個健康的嬰兒來配合他實施他想像中的實驗。正因此我認為這是匈牙利最重要的心理學實驗。因為沃森的原則被最為成功地採用了,而且,不是在一個孩子身上,而是在三個孩子身上進行。這就在實際上給整個實驗的成效提供了最為有取而又是最有分量的證據。由這樣無論何時都可以做的遺傳學的實驗,是否也會得到繼承了同樣才能的效果?當然是這樣。這個實驗之所以十分重要,不僅由於上述的原因,還因為我很清楚,在這個領域中人們從未有過做這樣實驗的機會。"
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教育和培養幼兒有決定性的意義。就腦力的進化而言,不僅必須有物質營養,還要有早期的刺激。3~6歲的所有兒童都是極賦天才的。直到通常的託兒所--幼兒園階段,他們都具有巨大的受教育的潛力,應大力加以運用。早在1~4歲的階段,就有大量的信息傳達到到他們那裡。孩子對自己環境的適應特別好。孩子的許多素質規範起來比成年人來得容易且有效。可以假定,大腦出現互相影響的新細胞的數量、細胞的活動以及神經的連接,都會有所增加。而當大腦充分發育之後,這些能力就大大衰退了。也因為如此,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接受能力越來越差。在人的生活中開頭的6至10年,不良環境是極為有害的。在以後的階段,很難再培養甚至不可能補償在兒童的早期開發能力階段未來得及做的事情。我同意美國心理學家馬依·皮涅斯的看法:無數的孩子由於在他生活的關鍵時期--由出生到6歲--沒有受到智力發展的激勵而受損失。
人們通常說,孩子在6歲之前大腦仍未成熟,不必作教育。我的看法正相反,多數的成年人(雙親和教師)不夠重視早期教育,缺乏訓練孩子的教養。如果我們希望獲得長遠的利益,我們就必須"不放過"孩子的早期教育。那些被稱為"神童"的孩子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事情。我完全同意列辛格的看法:"真正的奇蹟是那種可以而且必定能在現實中做出來的奇蹟。"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在孩子的智力發展過程中,家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間深厚的感情關係,最能鞏固家庭教育的效果(大家都知道,在孩子的早期,感情具有最主要的作用)。家庭為孩子提供了互相影響的第一個空間。家庭的成員是他最早的模仿對象。小孩的自我意識恰恰是在家庭的背景中形成的。從孩子發展的角度看,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並非無關重要。一個家庭有三四個孩子是最適合的。它可以讓小孩得到互相適應、健康的競爭、互相幫助的可能。
很多父母想讓孩子充分發展他們的能力。無論如何,當傑出能力早期出現時,不是父母就是老師可以加以確認,並細緻而耐心地發展這些能力。我同意德國教育家日耳曼·羅爾的看法,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天才,一個長久起作用的東西就是"成人對孩子傑出天賦的高度熱情,這種熱情和支持會領導孩子走上發展這種天賦的道路",毫無疑問,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老師。
我們怎樣培養?
有人可能會問,我們力圖有意發展我們女兒的什麼特點和能力,發展她們的什麼素質?當然多啦,比如就有這些:信心、勇敢、力量、頑強、熱情;在估計人和事時持客觀態度;在觀察、研究中的精確;順境、逆境中的抵抗力;執著的勤奮;寬容、機敏;對批評寬宏大量(即使是不公正的),至少不妄自尊大削弱自己的能力;在衝突中寬容,守紀律;安排有計劃;對緊張活動的渴望;喜歡有思想性的工作和作品,有創作的渴望;確立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其中,除必要的天份之外,還要有表現直覺的能力,自我恢復的能力,避免公式化確立新目標的能力,對分析鬥爭的愛好,評價的能力,在瞬間明了事物的能力,對競賽活動中的時間感覺、安全感覺,為自己營造一種合適的心情(即心平氣和又勇於鬥爭)的自我調節能力,抽象思維、具體計算、運用計謀、平均分配注意力的能力,想像力,認識別人(深入了解對手很重要)的能力,經濟的思維,認識自己的天份,有主動性,愛好積極的研究,目的明確的忙碌。不應把娛樂、功名欲置於創造性的勞動之上。讓家庭充滿互相尊重、友愛的工作和學習的氛圍很重要。我們的培養原則幾乎區別於所有的普通人。我們認為:必須訓練四五歲孩子"嚴肅地玩"。早期,我們開始帶孩子去玩,讓她們了解美,學會發現,研究外語。這些我們做到了,因為姑娘們全都喜愛這樣。
我們總是努力在她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科學地建立對孩子的一切影響(在任何情況下、在什麼範圍、允許到什麼程度),當然,這些規定能和她們相適應很重要,我們把她們當作成人來尊重,信任她們,讚賞她們,不斷承認她們的優異成績。這也是鞏固她們的頑強、認真態度、自信和雄心壯志的成功(孩子們很喜歡陶醉在成功的喜悅和受到承認之中,誰不喜歡這樣呢)。學習和下棋中的迅速進步,使女兒們一天一天、一小時一小時甚至一分鐘一分鐘地注視自己的發展。她們意識到,她們的變化和成功的秘訣就在經常的、勤奮的用功學習之中。她們總是迫不及待的等候教練和對手的到來,姑娘們很愛競賽。我們對她們說,通過不斷學習可以有巨大成就。我們強調,世界冠軍全世界只有一個,因此,更為可取的是向她們提出成為傑出的競賽獲獎者,成為正直、受尊敬的和有競技精神的人作為奮鬥目標。無疑,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的宿願……但若真的由夢想變為現實,便會大大影響她們自己以及那些和她們一起工作的人。無疑,社會條件起很大作用,這些條件也許會保護天才孩子,也許是妨礙她們。
早期專業化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早期專業化呢?眾所周知,現代社會要求專家要在一個相對較窄的領域內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這樣他才能做成一件大事。為了有這樣大的成就,就必須在人成長的早期開始行動。
因此,我們的孩子基本上是在發展自己的象棋能力中成長的。在這樣專門的活動方式中,我們一步一步地發展了她們的能力。我們希望(為什麼就不能希望?)這個過程將持續到她們25~30歲的階段。目前,她們的能力還未充分開發。
不過,專業化並不意味著必然會有精神上的眼界狹窄。比如說蘇珊吧,除了母語,還會講英語、俄語、德語、世界語、保加利亞語和西班牙語。所有的姑娘都愛旅行,觀察世界,喜歡了解人,交朋友。等到以後,當她們成長到15~18歲的階段,她們的視野開闊了,她們會有更多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機會。不過,應該記住,不僅是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傑出的學者、藝術活動家,都經常是在孩子階段便開始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的。
在學校"培養"天才
我們的女兒沒去上學,她們平常在家學習,僅僅到年終才去學校參加考試。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學校里的孩子對那些與他們多少有所不同的人,比如表現出自己的天份的人持強烈的敵意態度(當然同時也反感那些能力比他們差的人)。學校無法保護孩子免受不良氛圍的影響,別的小孩的粗野舉動也會不自覺對我們的小孩有影響,這個事實是存在的。普魯塔爾赫曾經寫道:"男孩用石頭扔青蛙是鬧著玩,但要是青蛙死了,那就不是玩而是大事了。"如果拿學校的教學大綱來分析,便可以看到,天才的孩子完全可以"退出"教室。許多研究家都注意到由學校造成的心理躁動,使天才孩子染上不良習氣,遇到挫折。此外,小孩在班上得不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對於他們來說,學校變得令人厭煩。學校搞平均主義,對於天才的孩子來說,這又變成一個危險,因為這個平均主義是在不高的水平上進行的。應該讓有創意思維的孩子光明正大地去做,但現時的學校未必能夠教會學生這樣做。大天才不是在學校里尋找"精神食糧"而是要離開它才能得到。對於很有天份的孩子來說,令人厭煩地重複已經學會了的東西是一種真正的折磨。頭腦守舊的教員經常損傷那些很有能力的孩子的天資,而那些孩子則被認為是古怪的、固執的、難以接近的。不但如此看不到小孩的天份,還把他看成很沒能力的,愛想入非非的,短於思考的,喜歡搗亂的。
現在出現一個問題:或許天才能夠不管一切,為自己殺開一條道路?答案是:不!絕大多數最具天才的孩子將失去自己的天才,而能倖存下來的只有為數不多的人,這些孩子或是不管一切妨礙,或是幸有某種偶然性而得以發展自己的天份。
今日孩子們的精神發展被限制在學校的教科書和教學方法的範圍內,而不是在人類腦力的自然範圍之內。在學校里講解一切,甚至代替學生解習題。此外,從一入學開始,孩子的時間就被塞滿了。在那裡孩子們和成年人很少接觸,而由於經常處於同齡人中間,他們便減少了學得更廣、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為不受傳統學校教育弊病的影響,研究學校的教學大綱是必要的。
在什麼程度內允許對孩子加壓?
人們想知道,我們的孩子是怎樣支撐得住如此負荷的。她們會很勞累嗎?有才能的孩子,如果負荷不足,她們會更疲倦!從另一方面說,如果作業讓她們感興趣,那麼她們的工作精力就會變得無限旺盛。創造性的工作,如果它與孩子們的願望、計劃和興趣相符,就能抵消她們的疲勞,可以把由對弈而來的高度緊張疲勞消遣化解。因此在玩樂中,疲倦也往往就轉變為生活中的樂趣。顯然,應該讓孩子自己在身心上都覺得好,感到愉快。應該讓孩子保證有安靜的睡眠以恢復力量。並注意她們的飲食。
早期的重負荷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害嗎?科學暫時還未能回答這個問題。傳統的途徑--沒有負荷的童年倒可能有害。因此嘗試一下我們的途徑吧,試驗不僅是可能的、正確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獨立性
當女兒還是小孩子時,我們就給她們很大的獨立性去安排自己每天的日程。她們在早上8:30至9:00之間起床(視睡醒時間而定),而在21:30至22:00之間睡覺(有無精打采現象時)。白天她們先是作半小時或一個鐘頭的體育鍛煉(但有時甚至會打上半天的球),隨後或是獨自或是和教練一起解習題,研究對局,發展自己的戰略才能,擺棋譜以及作時間長短不一的對弈(5分鐘、30分鐘和60分鐘)。
當然,當她們去旅行和參加比賽(這是經常有的)時,安排就變得不那麼緊張了。女兒自己決定她要和誰一起訓練以及參加什麼比賽。
反對歧視婦女
通過我們的實驗,我們還打算向人們顯示在任何的智力活動中,婦女也有與男人同樣的能力。因此,我們堅決拒絕任何的歧視。很自然的,婦女如果想取得男人所能完成的成就,就得去體驗大致上相同的一系列感受。
目前在象棋領域中對婦女的歧視,還遠遠大於在科學和藝術的領域。比如,在學校里,女孩在與男孩一樣的條件下學習,對她們的評價是根據同樣的原則。譬如說,無論是誰也沒有提出在文學或數學方面女孩的能力低。如果分別為男子和婦女而訂出諾貝爾獎,那就成怪事了。關於女棋手的"理論",似乎以她們能力有限為依據,照我看基本是一種偏見。我們的女兒願意與男棋手比賽,她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地接近男子世界冠軍。
沿著既定的道路前進
我們幾乎持續20年的教育實驗,需要我們作許多的犧牲,並且還要離職。我的妻子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是俄語、德語和世界語的教師,而我自己獻出了全部的空餘時間,常常是夜晚用於培養孩子,研究並有系統地整理專業著作。我們必須日復一日地專註於我們女兒的發展,傾注著無限的耐心、注意和理解。
為此我們耗盡了自己的積蓄甚至祖上的遺產(大部分花費在購買專業書和雜誌上。誰不仔細注意專業的著作,他在競技領域中就沒有任何機會。還要花一筆錢去請教練和參加比賽)。從一開始,我們就要經歷和匈牙利棋協以及別的政府機關的長期鬥爭。不僅是為了我們的成績被接受,而且為了讓我們的工作不致因為妒忌、不理解以及虛假的威望等原因而受到妨礙。不管怎樣,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它的正確性最顯著的證明就是,我們的女兒都是幸福的孩子。
真正的童年時代離她們而去了,須知,她們構築起的不是沙灘上的城堡,而是一座真正的城堡--知識的城堡。她們體驗到塔拉什--一位傑出的德國象棋理論家那句話所表達的:"腦力活動乃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而象棋則是腦力活動中極具魅力的形態之一。"
推薦閱讀:
※不考慮努力的影響,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天賦或潛力掌握某種技能(比如寫作、繪畫之類)?
※娛評:喬布斯是商業天才還更是娛樂大亨
※「搜尋天才」
※希區柯克:好萊塢的瘋子天才
※世界上有哪些被淹沒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