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的基本內容 涵雅著-藏經閣-THINK.思維討論區

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的基本內容涵雅著

西方的人性理論以「性惡」為主,這有別於以「性善」為主的東方的人性理論,然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不是完全等同於西方的人性理論。它在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人性理論。本文筆者就此展開淺釋。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性理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是就哲學問題上討論的,它繼承了費爾巴哈以人為本的基本理論並提出了有別於費爾巴哈的獨創性的人性理論。他認為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宗教的、空洞的人,而是現實的、真正的、能動的人、,並提出了人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的、抽象的、「類」的本質的人,「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觀點。 (一)、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 馬克思的人性理論首先是現實的。在《一般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但這裡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像中的那種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的表現自己的。」⑴而現實性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於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⑵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都認為「人」是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此進行了批判。「哲學家們在已經不在屈從於分工的個人身上看見了他們名之為『人』的那種理想,他們把我們所描繪的整個發展過程看作是『人』的發展過程,而且他們用這個『人』來代替過去每一歷史時代中所存在的個人,並把他描繪成歷史的動力。」 ⑶因而,人也就成了抽象的、「類」的人的本質。包括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在內的哲學家都認為人性是主觀的,抽象的,不現實的。「……人的本質,人,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⑷馬克思對此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的前身,「費爾巴哈把人理解為現實的感性實體,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實體,對於否定宗教哲學和思辨哲學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是形而上學的,因為,他把人的本質看作抽象的『類』概念,即看作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由於費爾巴哈沒有對人的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繫起來的普遍性。」 ⑸ 不管是黑格爾的人性理論還是費爾巴哈的人性理論,在馬克思看來都是歪曲的,不完整的人性理論。「費爾巴哈談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人自身』實際上是德國人。」⑹「因此無庸諱言,費爾巴哈從來沒有看到真實存在著的,活動著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並且僅僅限於在感情範圍內承認『現實的,單獨的,肉體的人』,也就是說,除了愛與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愛與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其他的『人的關係』。」⑺而真正的人的本質是現實的,活生生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並從事生產勞動的人。 (二)。人是真正的人,能動的人馬克思講的真正的人是有別於西方的宗教化了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想化了的人。馬克思講:「德國哲學從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這裡我們是從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像的,所設想的東西,也不是從只存在於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像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⑻中世紀西方的人性是宗教化了的人性,宗教成了統治人的理論和武器,一切都要服從於宗教,這就像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切都要問《經》一樣。如上所述,費爾巴哈對宗教化了的人的本質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創立了以自然觀為基礎的人本學說,但有其不徹底性和形而上學性。馬克思說:「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就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但人並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⑼人又是能動的人、富有創造性的人。馬克思堅決反對將人看成是僵化的、呆板的、不變的、被動的人。被動的、僵化的、沒有創新性的人無疑只是動物而已;但人有其獨特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人不僅僅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⑽「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⑾「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的理解為革命的實踐。」⑿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中的人,又是從事著實踐活動中的人。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⒀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以前的人性理論也是一樣,不知道人是實踐活動中的人。(三)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認為,人不是單個的、抽象的個人,人是歷史的、社會的、現實中的人。「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合。費爾巴哈不是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①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考察宗教感情,並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②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繫起來的共同性。所以,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⒁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認為人是現實的、真正的、能動的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二.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的缺陷儘管馬克思洞察了前輩人性理論的缺陷,並對之進行了尖銳的批判;然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也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它仍有其明顯的缺陷,我們也需對之「批判繼承」。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人對物的依賴嚴重;作為實踐活動產物的人與作為『類』本質的人之間的關係。1. 人對物的依賴嚴重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高明之處在於把人置於歷史的、現實的、社會的、實踐當中。但由於過分強調物對人的決定性作用,使它的人性理論顯出明顯的獃滯和被動。儘管它也承認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一面,那也只是在物的統治的前提下。久而久之,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便缺乏生動性和靈活性。2. 作為實踐活動產物的人與作為『類』本質的人之間的關係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強調人是能動的、實踐的,人是實踐的產物。據此,他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性理論是不現實的、抽象的、『類』的人的本質。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仍未擺脫費爾巴哈「類」的人的本質對他的影響。從本質上講,他的人性理論仍是「類」的人的本質的變形。這與他提倡的人是實踐的、能動的人是矛盾的。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吸取百家「精華」,又拋棄百家「糟粕」,這種方法看似高明,實則不然,而最終產生的理論體系只能是個「混血兒」,這其中也必定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在所難免的,並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每一種理論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注釋: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29-30頁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31頁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75頁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02頁 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三版⑸。《西方哲學通論》 上卷 521-522頁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48頁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50頁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30頁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1頁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43頁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⑾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17頁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16頁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18頁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參考文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西方哲學通論》 上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三版該文以6票贊成,3票棄權通過。
推薦閱讀:

入宅禁忌 - 風水八字命理 - 香港全城討論區 ??? Wholehk

TAG:人性 | 思維 | 馬克思主義 | 理論 | 討論 | 內容 | 主義 | 馬克思 | 討論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