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刻】第127期:張蒼-皮膚病在傳統中醫體系中的定位
講者簡介
張蒼,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北京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現任主要職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
世界中醫藥學聯合會青年中醫培養工作委員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
北京中醫藥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中醫藥學會師承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副秘書長,
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聚友會微信群群主,
中醫在線論壇聯盟主席。
學術:
專註於趙炳南學派皮膚病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研究,從慢性蕁麻疹、頑固性銀屑病、天皰瘡治療入手,學宗仲景,傳承趙炳南中醫皮科流派,以外感、雜病、內傷體系論治皮膚病,致力於建立可學習、可重複的中醫皮膚科體系。
主持課題2項:
1、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課題《白疕中醫臨床課件》
2、 北京市科技計劃《涼血活血膠囊的製劑改進和工藝提升》
作為骨幹參與課題多項。
獲獎:
主編專著2部
《中醫皮膚科主治醫生748問》
《趙炳南驗方十一講》
發表論文10餘篇。
2014年《銀屑病中醫臨床療效的系統確證研究》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中醫家推薦
中醫存在各種各樣的辨證體系: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氣血精津液辨證……臨證時你是否會感到無法適從,不知如何選擇?本文張蒼老師從皮膚病三大分類入手,講述了外感五體系、內傷四體系、雜病氣血津液體系等式法,相信大家看過後對各種辨證體系會有高屋建瓴的清晰認識。
錄音原文翻譯稿:
各位中醫界的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我是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我叫張蒼,1996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中醫專業,畢業之後就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工作,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年了。非常感謝祝柏芳老師邀請我來這裡介紹一下自己的學習心得。
首先介紹一下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北京中醫醫院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北京建立的第一家中醫醫院,於1956年成立。當時幾乎北京所有活躍的名老中醫,匯聚於一堂。其中外科是由趙炳南先生、房芝萱先生等幾位皮外科名家一起建立起來的,趙老是負責人。1973年隨著人民需求的改變,皮膚病漸漸受到重視,趙老帶領著七個人組建了中國第一家中醫皮膚科。
1975年,在眾多弟子的幫助下,趙炳南先生主持整理出版了《趙炳南臨床經驗集》,這是第一部皮膚科老中醫的經驗集,從此皮膚科從業人員有案可依。1983年,趙炳南先生以及我國中西醫結合皮膚科事業的開拓者、我們的老主任張志禮主任,一起主編出版了《簡明中醫皮膚病學》,這也是國內第一部中醫系列的皮膚病專著。這兩部書的出版,標誌著現在中醫皮膚科的確立。
幾十年來,隨著醫療形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現代醫學內容走入了臨床過程中。但我們科一直堅持以中醫為特色的原則,走到今天,仍然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中醫化的隊伍。
我今天要講的是自己工作二十年來用中醫治療皮膚病的一點點心得體會。每個醫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有的醫生觀察能力特別敏銳,善於診病;有的醫生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很強,善於病機分析;還有的醫生對於疾病與藥物的相互作用有非常敏銳的感知力,善於用藥治療。我自認為觀察力等都是一般的水平,而我喜歡做的事是把各種不同的體系、方法,在我自己的思維里,把它們放到一個框架里,期待對於疾病或某一疾病的門類有一定的整體認識。
我們在臨床過程中,一般都經歷這樣的過程。剛參加臨床時,如果有幸有老師指導,會看著老師怎麼治病。看到老師遇到某個病例,用了某個方子、某種治法,獲得神奇的療效,於是你就會記下來,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反覆出現同樣的情況,你就會漸漸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哪種情況下使用哪一個方子,再模仿地去應用這個方子,你也會獲得一定的療效,這就是方證式的學習方法。
然而臨床上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只掌握方證是遠遠不夠的。每一個病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全都不是按照書上寫的,都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這樣一種狀況。所以僅僅用方證式的學習方法進行,可能會感到學海無涯苦作舟。尤其是面對複雜疾病時,把自己熟悉的一二百個方證過了一遍又一遍,也不知道從哪個方證入手為好。這時就會想到,如果我們能對疾病整體的門類有一個認識,並且對我們手裡所掌握的辨證體系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鳥瞰全局,選定方法。這就是我要介紹的第二種學習方法,叫體系化學習。
一、外感、內傷、雜病三大體系我們需要對病有明確的認識,需要在病的分類方面有明確的框架,就是要有綱有目。對於皮膚科,我們怎麼認識它的定位呢。按照中醫古代的疾病診斷來說,大約有一千種獨立的皮膚病,每一種皮膚病有各自清晰的診斷依據、發展過程、預後特點,有完整的治療體系。但是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想達到完全掌握這樣的體系是很難的。對於只是學過中醫院校教材的我們,沒有對皮外科專註精研幾十年的話,達不到那樣的水平。
面對事實,我選擇採取一種比較粗的框架。簡單地說,就是把所有疾病分成三類,第一類叫外感病,第二類叫內傷病,第三類叫雜病。
什麼叫外感病?外感病的專著是什麼?我所認為的外感病是一種急性發作的過程,有非常劇烈的癥狀表現,病變涉及到全身,並且處於一個快速的變化過程之中。關於外感病的經典著作,我們都會想到《傷寒論》。《傷寒論》里的方子沒有說可以吃一兩周、一兩年,仲景都講「一劑知,二劑已」,最多的也就是桂枝湯,可以「更服小促其間」,連著吃上三副也就夠了。這種治療方法,針對的就是外感病。一種急性的、劇烈的、快速變化的、影響到全身的過程,這屬於外感病。
什麼是內傷病?內傷病和外感病是相對而說的,外感病是人體受到外界環境劇烈變化的影響或者誘導所產生的自身病理變化,而內傷病是由於人體內部情志、臟腑、陰陽、氣血失衡所出現的問題。從發病特點來說,內傷病表現為一個持續、慢性的過程,同樣是影響到全身,但是它的癥狀並不劇烈,並不嚴重,並且會不停地變化,這就是內傷病和外感病的區別。「內傷法東垣」,探討內傷病的經典著作就是李東垣先生的著作:《脾胃論》、《蘭室秘藏》、《內外傷辨惑淪》。
第三大類疾病,就是雜病。什麼叫雜病?雜病的經典著作又是什麼?張仲景先生的著作全名叫《傷寒雜病論》,第一部分是《傷寒論》,第二部分《金匱要略》實際就是雜病論。雜病實際是外感或者內傷疾病的後果。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或者內部陰陽失衡的累積,漸漸導致人體的氣、血、津、液出現了失衡狀態,或者不足,或者異常的堆積,這種狀態引起的疾病可以稱為雜病。雜病的特點跟內傷一樣,持續很長時間,有一個慢性過程。區別在於,雜病的部位比較局限,局限在某一部位、某一臟腑,癥狀與內傷相比是非常劇烈、非常痛苦的。雜病與外感相比,相似之處在於癥狀都非常劇烈、非常痛苦,但是外感是一個快速變化的過程,雜病是一個持續穩定的過程。
所以外感、內傷、雜病構成了我心目中最粗疏的疾病體系。當我看皮膚病時,如果迷惑於細節,那麼我就會跳出來,從整體的框架看看,它是屬於外感病、內傷病還是雜病。
總結:外感,急重、變化快速、劇烈,從狀態論治;雜病,持久、劇烈、局限,從邪氣論治;內傷,持久、多樣、緩和,從正氣論治。
二、外感五體系按照我們學過的藥物治療體系,外感、內傷、雜病它們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治療體系。
比如說治療外感病起碼有五招,第一個是《傷寒論》,按照六經來傳變的,由太陽傳到少陽、陽明,這是順傳,是順利的狀態,停留在三陽。還有直接傳入三陰的,這是人體正氣衰敗情況下出現的傳變方式。《傷寒論》非常常用,是在國內最受重視的體系;第二個體系是衛氣營血傳變體系,是新感溫病;第三個體系是很多急危重症疾病、發有定時的疾病,或者有周期性、複發性規律的疾病,或者瘟疫,它們所具備的共同特點,應用這個體系來認識,就叫伏氣溫病。伏氣溫病是和新感溫病相對立而言的,伏氣溫病最經典的著作,就是清代戴天章所著的《重訂廣溫熱論》,著作里有詳細的描述。在皮膚科所用的第四個體系取法於吳又可的《溫疫論》,他提出瘟疫有九種傳遞方式,比如由內而外、由里達表、先表后里、先里後表,表裡同劇等,這是又一種認識疾病的方式;第五個體系是濕溫病的治療方式,按照三焦傳變的方式。
三、內傷四體系內傷病的體系是什麼樣的呢?代表性的就是溫補學派、補土學派、滋陰學派等所構築起來的體系,他們探討的是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從正氣不足這方面立論,這跟外感病是相對的。外感病是從邪氣方面來立論,以祛邪為主要的思考方向,而內傷病是以扶正為主要的思考方向,兼顧氣血陰陽,會有溫陽派、補土派、滋陰派等各種各樣的派別。但是內傷病治療體系都會注重一點,就是臟腑之間的關係,相生相剋等。五臟相生的關係,大家都比較熟悉,比如培土生金等。其實在經典著作里,五臟相剋也是一種相生的關係,在人體的臟腑之間沒有互相克制、互相傷害這一說,所有的剋制都是為了促使整體達到平衡狀態、穩定運行的目的,所以說相剋實際也是相生。比如木能克土,這只不過是木能疏土的一種過度表達方式,沒有木的疏理,土就會壅滯。所以經典方劑平胃散表現的是胃氣的恢復,但是它的功能主治除了沒有往來寒熱這一條,其他都是小柴胡湯的方證。
四、雜病氣血津液體系雜病實際是外感病或者內傷病的後果,無論是邪氣亢奮侵襲人體,還是正氣不足導致功能衰敗,最後的結果都是運行於人體之內的氣血津液出現了異常的堆積,或者是相對的不足,就可以被稱為雜病。氣血津液的絕對不足,一般是歸入內傷體系去論治的;氣血津液的相對不足,以及與之相伴的氣血津液的異常停積、停滯,被稱為雜病。雜病探討的是氣血津液的異常停積,我們平常所探討的氣往往是氣升、氣陷、氣逆、氣滯等情況,而在氣血津液辨證體系里對於氣的異常不是這樣認識的。那麼哪本著作是氣血津液辨證體系的重要參考書?就是著名的《諸病源候論》,我們打開這本書看看就會發現裡面探討的完全是氣血津液異常的問題,很少探討臟腑、經絡等問題。
1.氣的四種常見異常狀態在氣血津液這個雜病辨證體系里,常見的氣的異常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風:氣的不正常的運動狀態。人體的氣如果正常運行是感受不到的,你不會覺得身體哪有氣哪沒有氣。當它出現異常的變動,不按規則的循行運動時,就會表現為氣滯、氣逆、氣陷等,在雜病體系里我們把它稱為風。第二種是熱:氣處於亢奮而彌散的狀態。第三種是火,氣處於亢奮而向上運行的狀態,不只是向上,還有包括向外。第四種是火毒,氣處於亢奮而凝聚的狀態。第五種是寒,氣處於相對停滯靜止的狀態。
2.血的異常的三個層面血的異常,常見的有三種:血熱、血虛和血瘀。血熱探討的是血的寒熱這個層面,血熱是很常見的,常見紅斑、灼熱、瘙癢等表現。與它相對較少發生的是血寒,血寒是肢體寒冷、蒼白無色、皮毛憔悴,是當歸四逆湯證。從血的虛實角度來說,常見的是血虛,血榮養不足,毛脈肉筋骨皮損傷,人體的形質不足,表現為瘦削。相對的是血實,人體氣血過度充盛,面紅耳赤,心煩意亂,發狂如狂等。血實從外治方面我們要依從張子和先生的方法,放血。最溫柔的就是指尖放血,要放出二百滴血,血實宜決之。我們可能還要人工用藥物製造一場腸道出血,比如桃核承氣湯、下瘀血湯、抵當湯、抵當丸,它們都是製造腸道內出血的方子,通過製造腸道的內出血,來緩解壓力,治癒疾病。第三個層面就是血流通不流通,血非常不流通,它就停滯住了,就成為血瘀,這是非常常見的。典型表現是在舌上看到有形的瘀斑。如果在舌上看到了明確的紫色,實際是血淤,血流得慢了,有點要瘀滯的意思了。與它相反是血流得太快了,甚至衝出於脈外,血溢脈外,這種情況就應該要收血、攝血、統血等。
3.津液的異常津液的異常會出現許多的形式,其中津液的絕對不足,就是津液損傷,會被歸到內傷體系里,被稱為陰虛,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津液的異常停積,被稱為痰飲水濕這四種情況。
五、按照三分法對皮膚病進行分類 1.常見從外感論治的皮膚病(1)發疹發熱性皮膚病
對整體皮膚病來說,在一個大的醫院,每天就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皮膚病。比如你遇到一個麻疹患者,你如何思考,如何來治療?我們如何按照上面三分的方法,來認識麻疹這個疾病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患者先發燒發幾天,然後開始起疹,開始發熱惡寒、身痛、頭痛、胃口差、噁心嘔吐等癥狀,可以出現典型的卡他癥狀,打噴嚏、流鼻涕、咳嗽、流眼淚等,如果疾病發展劇烈變化,還可以出現影響到肺、心等的問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是一個急性的、快速變化的、劇烈的過程,影響到全身,所以它是一個外感病。我們就可以在治療外感的五套方法里來進行分析了解,看看它屬於哪類的表現,就可以用相應的體系來進行治療。對於在北京所看到的麻疹來說,大多會表現為小柴胡湯證、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湯證,或者小柴胡加葛根湯證,所以我們大多使用六經辨證體系來治療。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湯證一般被認為是少陽陽明合病,這個用溫病體系來認識也是可以的,它屬於溫病的衛分證和氣分證。
(2)系統性疾病活動期
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平時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但可能首次發病,處於急劇發展的活動期,表現為高熱、神昏、譫語、血管炎、皮下出血、面有紅斑等。當他發生全身性的癥狀反應時,我們如何治療呢?我們會發現它是一個急性的變化過程,病情非常劇烈,病情很兇險,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它也屬於外感疾病,但它屬於伏氣溫病的類型。它有一定的活動期,也有相對的緩解期。在緩解期,疾病似乎隱匿得無影無蹤,表現為緩慢的輕微異常狀態,可以稱為內傷疾病的狀態。但到活躍期,一下子野火燎原,全身都會受到影響,非常急劇的變化,甚至在短時期內會出現生命危險。它屬於伏氣溫病,我們要用的就是伏氣溫病的治療方法,就是直清營血,常用的方子有清瘟敗毒飲。所以趙炳南先生在他的體系里就會有解毒涼血湯、解毒清營湯這樣的方子,這都是伏氣溫病的治法。
(3)點滴狀銀屑病
40%初發的點滴狀銀屑病,都會有上呼吸道感染,會有發熱惡寒、咽痛、扁桃體炎、咽炎這樣的過程,之後會出現全身的發疹。這個過程是非常典型的溫病「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過程,走的是咽喉而不是皮毛這條道。它有新感溫病的特點,在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會用到銀翹散去豆豉、荊芥加丹皮、青葉這樣的組合來進行治療。
(4)葯疹
還有一些疾病,發展變化非常快速。比如一些重症葯疹、大皰型表皮壞死松解型葯疹,會在短時間之內全身的皮膚都剝脫了,迅速進入感染或者水電解質失衡的狀況,會迅速導致死亡。這樣的疾病,我們一般都認為是類似瘟疫的狀態,毒熱非常熾盛,一下子侵襲人體,把人擊倒,這時候也要用最重劑的苦寒葯來治療,這也是外感體系之一。
2.常見從內傷論治的皮膚病有些皮膚病處在相對較輕的狀態;或者曾經經歷過非常嚴重的狀態,經過治療,大部分皮損已經被消退,只殘餘少許的皮損;或者有一些系統性的疾病曾經非常嚴重、劇烈,甚至危及生命,但是被良好地控制住了,進入相對緩解的狀態。這時整個人的精神面貌、身體狀態是一般的,總是會覺得周身乏力等感覺,但是沒有非常痛苦的癥狀,沒有快速變化的過程,這時候他屬於內傷。
(1)系統性疾病緩解期
內傷的狀態有氣血陰陽的不足,這是最常見的幾種類型。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當急性的營血兩燔、氣血兩燔的狀態過去之後,會遺留津液的損傷,遺留陰傷的問題。此時在慢性的狀態中,趙炳南先生會用解毒養陰湯來治療,還有清脾除濕飲,這都是注意補氣、補津液的。再比如像銀屑病性紅皮病,或者毛髮紅糠疹性紅皮病這些涉及到全身的疾病,當急性火毒熾盛、氣血兩燔的狀態過去之後,都會遺留氣傷血傷的問題,通通都可以用養陰的方法治療。
(2)色素性皮膚病
還有一些皮膚病表現為皮損非常局限,也沒有什麼痛苦,病卻持續存在,這時需要從內傷的體系來論治。比如最典型的白癜風、黃褐斑等這種色素性的疾病,既不疼也不癢,也可能在較漫長的時間裡都沒有變化。這很明顯不是外邪侵襲導致的,這就需要從內傷進行論治,最常用的是兼顧脾胃、先天後天的治療方法,類似早服補中益氣丸,晚服六味地黃丸這樣的治法,這是屬於溫補派的思路。
(3)慢性蕁麻疹
還有一些疾病,比如像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時,可能發展非常嚴重劇烈,由於人體體液迅速地從血管內部出到血管外部,達到人體的外在五體部位毛脈肉筋骨皮,導致主幹的血管在大循環里缺血,出現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癥狀。但是經過適當的治療,進入相對緩解的狀態,甚至皮損發作的頻率很低了,可能每周出現一次,每次就出現兩三個風團,經過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這種狀態不能屬於外感,只能屬於內傷。這樣持續一兩年,都不能完全緩解,這很明確就是人體正氣不足的問題,所以要從內傷角度進行調理。
(4)有遺傳傾向的皮膚病
在內傷體系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清初康熙年間的著名醫家陳士鐸先生,他擅長治療非常多的頑固性的疑難皮膚病,比如白癜風,很多都是從內傷以及雜病的角度來考慮、治療問題的。因為他從內傷立論,更注重先天,擅於應用人蔘這樣的藥物來治療非常頑固的、涉及先天精損傷的皮膚病。我們常規說的是氣血津液,但在涉及到先天的有遺傳傾向的皮膚病時,還要探討到精的問題。陳士鐸先生的著作《石室秘錄》、《洞天奧旨》都非常好,裡面有很多對一些特殊皮膚病的記述,比外國人還早。
3.常見雜病類皮膚病外感類的皮膚病和內傷類的皮膚病占很多的比例,但是說到經典類的皮膚病,比如疥、癬類,這些更多的需要從雜病體系來進行論治。什麼叫經典性的皮膚病?就是皮損長期存在,固定不變,難以治療,難以移除,難以消退,伴有劇烈瘙癢的皮膚病,比如神經性皮炎、頑固的銀屑病、結節性痒疹、結節性紅斑、皮膚澱粉樣變、慢性濕疹等,這全都屬於典型的經典性的皮膚病,都屬於疥、癬類的皮膚病,常用雜病的辨證體系。
在雜病辨證體系里,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癰疽,另一部分叫疥癬。疥癬指的是經典的皮膚病,癰疽指的是感染性的皮膚病。癰疽和疥癬合起來被稱為瘡瘍,瘡瘍就是指外科。對於癰疽,我們有非常成熟的消托補三法,現在這一部分疾病基本上歸到瘡瘍外科去治療,所以在這裡不過多論述。癰疽涉及到的發病部位是人體的肉、脈,而疥癬涉及到的部位是人體腠理、皮毛,所以它們的深淺是不同的。正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所說的「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外因六淫八風感,內因六欲共七情,飲食起居不內外,負挑跌扑損身形」。
雜病類皮膚病里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涉及到津液異常,或者說涉及到皮毛,主要是從濕邪來論治。趙炳南先生曾經說過「善治濕者,當治皮膚病之半」。另一類不單涉及到津液的異常,還會涉及到血、絡脈的異常,代表性疾病就是頑固慢性的斑塊狀銀屑病。從西醫的病理來看,銀屑病既涉及表皮,也就是腠理部分的異常,主要是津液的問題,又涉及到在真皮微細血管的異常,也就是涉及到血絡的問題。所以銀屑病的治療,一般組方原則都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治血、絡脈的,應用涼血、活血、養血的方法,另一部分解除表面津液異常、風濕相搏狀態,應用搜風、熄風、疏風等方法。比如趙炳南先生治療慢性斑塊狀的銀屑病的養血解毒湯,就有雞血藤、當歸、生地,這是治療血分異常的,還有土茯苓、蜂房、威靈仙,這是治療風濕壅阻的,治療它表面肥厚的斑塊。
對於皮膚病來說,津液的異常是非常重要的,「善治濕者,當治皮膚病之半」,另一半實際就是氣血的異常。所以經典的皮膚病,整體是氣血津液的異常。而其中濕邪有突出的地位也是皮膚病區別於經典的瘡瘍外科感染性皮膚病的重要鑒別點。可以說我們在門診所遇到的大多數慢性過程的,皮損局限的,皮損固定的,慢性瘙癢癥狀的,或是糜爛滲出的,或是肥厚增生的,容得我們在門診慢慢的來治療的這樣的經典皮膚病,也許是我們門診主要面對的疾病,它都屬於雜病體系,可以用氣血津液的辨證體系來進行論治。
六、趙炳南先生對皮膚科的貢獻趙炳南先生所獨創的五十幾個處方,其中有幾個典型的系列。第一是除濕系列,大約包含二十幾個方子。第二是涼血系列,包含五六個方子。第三是活血系列,包含四五個方子。還有養血系列包含三四個方子,解毒系列包括四五個方子,疏風系列包含四五個方子。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裡面他涉及到氣血津液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剛才所說的氣的四種變化方式:風、火、熱、毒,血的幾種類型:血熱、血虛、血瘀,津液的異常,濕邪。
所以說趙炳南先生原創的五十幾個方子,基本上集中在雜病體系。他面對大多數的皮膚病都應用氣血津液這個雜病的辨證體系進行治療,針對這塊最具有皮膚科學科特色的部分,創建了完整體系,針對氣血津液的異常,風火熱毒濕瘀等問題進行治療,都形成了系列的方劑,這是他對於中醫皮膚科的獨特貢獻。
趙炳南先生同樣也會面對外感性的皮膚病,以及內傷性的皮膚病,那他又是怎麼樣治療的呢?我們如果有看過《趙炳南臨床經驗集》或《簡明中醫皮膚病學》,就會發現除了趙炳南先生原創的幾十個內外處方之外,他還有一百多個常用方。而這些常用方我們可以歸為兩類,第一大類是古人所慣用的外感類疾病處方,即上面說到的五大體系的處方;第二類就是古人所慣用的內傷體系的處方,即剛才所說的補土派、滋陰派、溫補派、補先天後天等流派的系列處方。在外感類和內傷類皮膚病方面,趙炳南先生是取法古人處方的。而在最經典、最典型、最標準的狹義皮膚病這個範疇里,趙炳南先生做出了他開拓性的貢獻,創造了五十幾個針對氣血津液異常的處方,創造了治濕、養血、活血、涼血、疏風,解毒各系列的方劑,這是他獨特的貢獻。
總結:趙炳南先生對皮膚科的貢獻:
1.強調了濕邪在皮膚病發生中的主要地位;
2.創立了針對氣血津液異常的系列治療方劑;
3.建立了以氣血津液辯證體系為基礎的雜病治療體系,並將他選定為經典皮膚病的治療體系。
這就是我心目中中醫疾病最簡單的分類體系,外感、內傷、雜病的三分法。這也是我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成百上千的皮膚病,最簡單的分類方法。我們可以把皮膚病也分為外感、內傷、雜病三類。外感病快速發展變化,癥狀典型劇烈,影響到全身;內傷病是疾病持續存在,影響到全身,變化不定,程度較輕;雜病是疾病持續存在,癥狀典型,部位局限,癥狀突出痛苦。針對外感類的皮膚病,我們可以借鑒中醫傳統中的傷寒體系、衛氣營血體系、三焦體系、瘟疫體系、伏氣溫病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選用適用的辨證體系。針對於內傷性的皮膚病,我們可以選擇傳統中醫的東垣補土體系、丹溪滋陰體系、景岳溫補體系、陳士鐸的補先天後天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針對皮膚病的雜病門類,也就是經典性的皮膚病,也是臨床所面對的最主要的部分,我們可以選用趙炳南先生所傳承的,源自《黃帝內經》、《諸病源候論》一脈相傳的,以氣血津液為主體的雜病辨證體系。
講得可能不是很清晰,有很多細節沒有完好地表述,還有許多是我自己也沒有理清的思路,希望海外的諸位同道多多給予批評指正,讓我能夠對這個體系理解得更深,或者對它有重新的認識。謝謝大家。
翻譯:王春穎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本文章來源於張蒼老師於2016年07月14日在中醫大學生在海皮群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推薦閱讀:
※頸椎橫突和棘突的形態學特徵及在頸部推拿定位中的臨床意義
※定位:十天干--劉政憲
※庚子定位干支公元掐指換演算法
※第四課、偏印的特徵、意象及定位求真
※時柱論斷+時干十神定位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