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今天在這裡跟各位領導談宗教問題,也是從「學界」的角度,談些思想,僅供各位領導在思考今天中國的宗教問題時,面對全球化的形勢時,做一個參考。「學界」在討論宗教問題時各種觀點都有,不同於「政界」,也不同於「教界」,但是跟他們都有積極的呼應,這是今天跟大家探討宗教問題的一個基本的定位。
關於「全球化」的宗教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一、全球化的社會文化意義
全球化思想源遠流長,比如說「世界大同」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傳統裡面都有。中國古代思想中大同世界的描繪大家非常熟悉,在西方這種世界一體的思想可以追訴到古羅馬時期。歐洲的統一思想可以追訴到中世紀天主教的一同。近代,這種全球意識在國際中也非常明顯。到了現代,由於人類共同生存,提出了地球村,我們共有的家園這種社會生態意識都是全球化的重要的思想。這種基本概念在1944年首先提出,所以可以看到全球化表述的最早提出不是經濟、科技概念,而是人文哲學概念。全球化的背後有著一定的政治理念,有著一定的價值觀。
二、全球範圍的宗教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現在宗教在全世界的分布,全世界人口大約是62億,各種宗教信徒據統計約為5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85%,不信教人數大約是12億,中國目前大約有3億信徒。
從世界各教信教人數的分布情況來看:基督教,作為第一大宗教,擁有22億人,佔世界總人口34%,分布在世界上25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天主教12億,新教7億,東正教3億);位居第二的是伊斯蘭教徒有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8%。第三大世界宗教是佛教,但佛教人數僅有3.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6%,從人數上說並不是第三大宗教。人數上被稱為第三大宗教的是印度教,有8億信徒。此外,各種新型宗教在二十世紀開始突飛猛進,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目前至少有1.3億人。
重點談一下基督教對中國的影響。基督教分為三個層面: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新教的影響主要來自美國。美國總人口3億,但74%為基督徒,其中45%為新教徒,22%為天主教徒。新教在美國政治中有決定的影響,美國總統除了肯尼迪是唯一的天主教徒外,歷任總統都是新教徒。美國的新教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呢?這要追溯到十七世紀新教從歐洲傳入美國時,當時英國國教對新教徒加以迫害,新教徒就是新教中的加爾文派發展而來的,在英國革命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在1620年乘「五月花號」來到北美,形成了美國東海岸白人新教徒的傳統,五月花號也成了美國新教發展的端源。歷史上曾有「五月花和約」,這個和約強調宗教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這對美國的第一部憲章《獨立宣言》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美國的東海岸是美國相對發達比較早的地區,而這些地區也是美國新教主要影響的地區,形成了美國今天以新教為主的格局。
美國新教對中國的影響要追溯到十九世紀。1834年,美國有一位醫生傳教士到中國傳教,以後當了美國駐華職位較高的外交使節,這樣就形成了美國傳教士作為美國駐華高級外交人員雙重身份的傳統。這個時期的傳教士開始關注中國知識階層,美國的傳教士把容閎等三個學生帶到美國留學,成為中國近代最早的中國海外留學生。這些學生回國以後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建設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把美國的思想文化帶到中國,尤其對中國的知識階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美國的宗教尤其是新教,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孫中山。孫中山從美國回國以後在美國新教徒受洗下成為基督徒,他的「天下為公」、「博愛」等思想,都受到了一定的基督教思想的影響。在後來的發展中搞的新生活運動等等也多少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在國民黨政府中也有不少要員都是基督教徒,包括我們熟悉的馮玉祥,被稱為基督徒將軍,在他自己的軍隊里就有隨軍牧師的體制。美國來華的傳教士成為美國的外交官,最典型的就是司徒雷登。
我們再來看天主教對中國的影響。天主教跟新教不同,新教是分散的,教派林立。天主教在信仰上是大一統,位於梵蒂岡的羅馬教廷對全世界的天主教徒起著統帥作用。天主教徒實際上生活在兩種權威之下,對中國的天主教徒同樣也有著宗教和政治上的影響。梵蒂岡只有0.44平方公里,聖彼得大教堂影響著全世界12億天主教教徒。天主教對中國社會應該說有著非常複雜的關聯,雖然今天中國的教徒不是很多,但是全世界的天主教這種大一統的背景下中國的天主教如何發展,如何做到愛教愛國,值得思考。
東正教對中國的影響現在而言比較小。東正教在東歐的發展是以俄羅斯為主。1988年通過所謂的「羅斯受洗」,2009年2月基里爾當選為俄羅斯正教的新牧首,特別關注中國東正教的神職人員的問題。現在中國的東正教在黑龍江是合法的宗教,但它已經沒有神職人員。俄羅斯通過民間的渠道為中國的東正教訓練了神職人員,這種活動還在進行。俄羅斯是中國近鄰的大國,在中俄的發展中東正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方面也應該加以關注。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現實的存在著的。
三、中國宗教的歷史理解及中國的社會政治關係
從政治層面說中國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今天世界上政教關係主要有三種模式:政教合一;政教分離;政教協約。這三種模式都不能準確的描述中國歷史上和今天的政教關係。從總體上來看,中國是政教分離的態勢,但是從它的一些特點來看,中國現在實際上有一種「政主教從」的現實存在。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是政治為主,宗教一直都是依從的地位,這點始終沒有改變。
關於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在今天的學術界分歧很大。認為儒教是宗教的,強調在中國歷史上有國教,這個國教就是儒教。另外一些學者看來,中國歷史上沒有國教,儒教不是宗教。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宗教的國家嗎?我們看一個事實,今天世界上存在的所有文明宗教,基本上都是在亞洲產生的,世界宗教是以亞洲為根。而中國是對亞洲的文化、思想起著引領作用的主要大國,這個國度跟宗教沒有關係嗎?中國文化在亞洲文化的地位中,沒有宗教層面嗎?如果說儒教是教,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果說儒教不是宗教,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對於儒教的定位也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官方神道設教,是一種國教的地位,是傳統上公認的觀點。現在一些學者認為儒教是「禮失求諸野」的產物,是在民間生成的宗教。這些問題在今天還沒有形成共識。
在中國歷史中的政教關係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識強調中國歷史有著政教結合的悠久傳統,這種結合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出現的「絕地天通」事件,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認為從「絕地天通」事件以後中國有國教的傳統,後來以儒教為代表,這是強調它的宗教性。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從「絕地天通」開始中國是政教分離的體制,一直到今天延續了下來,這是強調政教關係的一種看法。
另一種認識不承認中國有國教傳統,甚至認為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產生過宗教,「儒」不是宗教,所以談不上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政教合一的政體,或者有國教的政教關係。因此,以政治為主、宗教為輔的關係一直延續到今天,政教關係使人類一直處於不斷調試之中的重大關係之一,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看中國社會也不例外。
我們今天也是從宗教捲入政治、影響政治來看待宗教與中國社會關係的,所以當代中國執政者特彆強調處理好政教關係是強調與宗教關係的和諧,認為這是中國今天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宗教本身強調關注社會、服務社會,不是要關注政治,要從政,所以在社會穩定方面宗教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對宗教的社會活動的管理,是從法制管理、社會協調的角度考慮,而不再是從政治的審視來考慮。宗教從一種政治關注轉向社會關注,這是學術界現在所關注的。
四、當代中國宗教存在的狀況
對今天中國宗教的政教關係,或者政主教從的狀態下,我們對中國宗教存在的狀況做一個具體的分析。
剛才談到世界文明宗教的產生主要是在亞洲,亞洲的產生也是三大板塊。第一大板塊,西亞板塊,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在今伊拉克境內。這個板塊產生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對今天的中國乃至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二大板塊,南亞板塊,恆河和印度河兩河流域。這個板塊產生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等,它比較包容,對中國社會也有很多的影響。
第三大板塊,東亞板塊,產生了儒教、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神道設教這個觀念來自中國。道教在五大宗教中是最弱的一種宗教,由此形成了對中國道教的反思。比如代表中國最有意義的宗教方面的術語是什麼?不是佛,是道。這個「道」字韻味無窮,這個道是既有形而上,又有形而下的表述,而且它非常富有宗教和哲學的意味。《道德經》是除《聖經》之外在世界上翻譯語種最多的宗教經典。
在今天中國宗教也出現了三大板塊。第一種是「護持」型的「核心」板塊,這就是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第二種板塊是在五大宗教之外,現在出現了一些新的宗教和教派,稱之為「自發」型的「新生」板塊。第三個就是出現了「模糊」型的「邊緣」板塊,大眾信仰、民間信仰、神靈崇拜、英雄及領袖崇拜等等。今天全球化背景影響了中國社會世俗的發展,影響了中國宗教界的世俗化。無論是在政治意義上、社會意義上還是文化層面上都有世俗化的趨勢。
中國特色到底怎麼掌握,中國宗教到底如何定位,中國社會在國際接軌中如何處理宗教問題,都是以前我們沒有面臨的問題。
五、中國宗教未來發展的可能形態
對中國宗教未來發展做一個展望。宗教的整合出現了一體多元、主次協調的狀況。宗教發展一是有社會層面的服務參與,為中國社會作出貢獻;二是在文化層面承上啟下發揚光大;三是在信仰上返璞歸真,保持純潔。
對於宗教方面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主要是立足於社會意義上,而不可能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價值體系有真正的適應,這種看法基本上是對宗教本質相對負面的認識和消極的評價。持這種觀點者認為,宗教在社會政治上可以團結合作,但是精神信仰上最多是相互尊重,彼此保持距離。這是一種內涵性的思路,是強調自身的特點和歷史傳統的以我為主。另一種是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作為當今中國主流價值及主流意識形態的開放性和發展觀,強調宗教中國化、當代化和與時俱進的積極意義。其特點是既明確堅持二者在社會層面的求同,又小心翼翼的探索雙方可能在思想領域的共識。以前強調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現在我們強調和諧的宗教觀、強調和諧社會,實際上也是共產黨思想與時俱進的一個重大發展。
最後就是宗教在文化建設和精神生活上的可能走向。中國文化有海納百川的優良傳統,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開放性是康庄大道,如果要走封閉的老路將是自我束縛。在精神生活領域,人的精神世界能不能離開宗教值得我們研究,信仰對於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不要把宗教信仰跟政治信仰在一個層面完全等同起來,等同起來就會出現非此即彼的狀況。但是社會是複雜的,分析信仰有精神方面的因素,有社會方面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所以有政治信仰,有文化信仰,有民族信仰,有宗教信仰。它是分成不同層面的,在精神生活這方面可能比較好解決一些,但是有些人覺得信仰就是一個層面,只能是一個信仰,不能多種信仰並存。這些問題都是沒有解答的,希望大家在這個關鍵時期為宗教理論和政策的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宗教在當代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而嶄露頭角,它的意義和作用正在被人們重新認識,重加評價。不可否認,由於當今開放世界的多元性和複雜性,中國宗教的當代走向也不可能是單一的,是多元的,其社會作用如何發揮也是基於其處境化的適應,以及相關社會氛圍對它的要求和引導,中國當代社會的轉型也不可能離開宗教的參與。中國社會看待宗教的眼神和對待宗教的態度也需要相應的調整,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宗教與這個社會的積極適應與良性互動可以達到二者的雙贏。
推薦閱讀:
※你看好南蘇丹的未來嗎?
※敘命筆記三十-----外行人眼中的覺悟者
※雜談(二):反正我信了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著裝上的區別有哪些?
※陳攖寧先生在歲次丁亥(1947)提出的復興道教大綱中提到的建設現今進行到何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