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國的崛起

秦本是東方的部族,嬴姓。後遷到西方,與戎狄雜處,文化落後於中原地區,在西周末年只是個「西垂大夫」。秦國發展迅速,四處擴張,掃平六國,後又南征北討,締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秦國崛起如此之快,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歷代秦君的勵精圖治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賢才為某臣,整頓內務,發展生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很大進步,國勢日益強盛。秦在東進時失利後,轉而向西擴張,「益國二十,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也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也」,決心變法圖強。他採用商鞅的政策,內立法度,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國家因此富裕強大。此時秦擊敗了楚、魏的軍隊,闢地千里。 秦惠王接納了張儀,奪取三川地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囊括九夷,東據成皋,割取諸侯的土地,瓦解六國聯盟,使六國西而侍秦。 秦昭王得到范雎,加強王室權利,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蠶食山東六國。 到了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更是「奮六世之餘烈」。他善於改過,求賢若渴,深謀遠慮,勇於決策。在他的身邊聚集了當時全中國幾乎所有最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如王翦、王賁、李斯、尉繚、姚賈、頓弱等。他是秦崛起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明代著名歷史評論家李贄說:「始皇出世……,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掙得一個天下」,「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二、法家立國 如果說儒家是溫順的綿羊,那麼法家就是兇殘的老虎。法家注重實踐,不尚空談。法家的激進、強硬正好投秦之所好。 商鞅在秦孝公時入了秦國。他借鑒了其老師李悝在魏國變法的成功經驗,力主變法革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主張打擊儒家復古思想,把李悝《法經》改為《秦律》,推行全國。他指出:「所謂一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這些論斷頗有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在貴族特權還普遍存在的條件下,敢於提出「一法令」,其膽識和魄力是可以想見的。後來,秦孝公去世,舊貴族趁機誣告商鞅「謀反」,將他車裂致死。商鞅雖死,但由於新法頒布多年,深入人心,得以繼續貫徹。變法還是成功了。 變法提供了統一中國的經濟基礎。商鞅規定重農抑商,大力發展農業。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秦通過嚴謹的法律對農業實行有效的宏觀管理。秦國還大修水利工程支持農業的發展。秦滅楚時動員軍隊六十萬,打了將近兩年。若秦沒有發達的農業,怎麼進行這麼大規模的戰爭? 秦王政從韓國請來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雖然韓非在秦國沒多長時間便被李斯讒害致死,但秦王政以及他身邊的人都成了韓非法學理論的忠實繼承者。 三、法律的苛酷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繁雜、嚴厲、苛刻的法律。從此以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可以說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兩千年前的秦國,想必是一個軍裝閃閃發亮的國度,對於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說,上戰場不僅是為國家戰鬥,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的出路。戰爭開始,要麼戰死沙場,要麼加官晉爵。軍功授爵制度讓秦軍愈戰愈勇。 四、秦人的兇猛 在司馬遷的筆下,秦軍是殘暴的化身。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秦人的歷史有關。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在《初見秦》里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戰國策》中記載了張儀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追殺逃跑的對手……在韓非和張儀繪聲繪色的描述中,可怕的秦軍令人不寒而慄。 五、精良的武器裝備 在兵馬俑里,發現了弩和箭頭,但沒發現弓。考古人員認為,箭頭是為弩配備的。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力量才能上弦。它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這些箭頭,幾乎都是三棱形的。據分析這樣箭頭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說到這兒,我們也許會想到影片《英雄》中萬箭齊發的景象。秦軍用弩對抗匈奴,僅用一年時間,就把這騎在馬上的野蠻民族給徹底擊潰。 在兵馬俑中出土的青銅劍,矛等製作精良,進行過鉻化處理,雖在地下埋了兩千多年,仍光耀奪目。這種技術在德國、美國直到1937年和1950年才被正式列為專利。 秦國製造兵器的工匠打造兵器認真、嚴謹。他們按規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打造的兵器上,對其進行負責。秦人不欺騙自己,所以他們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秦國進攻性武器這麼厲害,那它的防禦裝備怎樣呢?《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但兵馬俑里的士兵全都不戴頭盔,主力步兵的鎧甲也只護住了前胸和後背,都屬於輕型護甲,與當時魏國的重裝部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只會妨礙他們殺敵晉爵。 六、嚴格的軍事管理 秦軍有嚴明的紀律,軍隊人員分工明確。當時秦軍已經有步兵、弩兵、車兵、騎兵等之分。從魏國大梁來的軍事家尉繚為秦國創立了新的軍制。他提出對戰爭戰敗、投降、逃跑的將領施以重刑,按連坐編製管理軍隊,統一軍令等。同時他又訓練秦軍,使這支本來就使人望而生畏的軍隊更是如虎添翼。 秦軍的組織和管理可以跟古羅馬相媲美。秦軍的各個部分能夠相互配合來打擊敵人。據專家推測,在長平之戰中秦軍面對如潮水般洶湧而來的趙軍先是讓弩兵站在前沿放箭殺敵,密集的箭使趙軍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慘重的代價。一般是弩兵只放三箭,趙軍快要接近時,弩兵後撤。而與他們作戰的是秦軍的主力—步兵。 七、對人才的重視 歷代秦君對人才極其重視,秦王政更是任人唯賢,求賢若渴。據說,有一天秦王政偶然看到了兩篇文章,一篇是《五蠹》,另一篇是《孤憤》。這兩篇文章文辭暢達,邏輯嚴密,立意奇特,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手不釋卷,心醉神迷,一連讀了好幾遍。當他知道作者是韓非時,高興得拍案而起,立即派大軍三十萬浩浩蕩蕩徑直向韓國開來索要韓非,韓王無奈,讓韓非帶上他的《韓非子》到了秦國。 尉繚以其軍事家的眼光為秦王政相了面。他對別人說:「秦王一副高鼻子,斜長的眼睛,胸脯像鳥一樣前突,說話聲音嘶啞,像狼嗥一樣難聽,一定是缺少仁愛而多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禮賢下士,得志的時候也容易吃人。我是普通人,然而他見到我常低三下四的。假如他得志於天下,那天下人都將成為他的奴隸。這樣的人,不可同他長久往來。」說完就逃走了。秦王政得知後,並沒有憎恨他,而是派人把他請了回來,並且對他封官加祿為秦國最高軍事統帥。秦王對人才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八、有利的地理位置 秦起於關中,佔據有利的地形。《過秦論》里曾提到:「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秦依靠函谷關和崤山等要地鞏固國家。一個函谷關,勝抵十萬軍隊。秦強盛時可以出關進攻山東之國,衰時可以據關守要害,以圖東山再起。 九、決策的正確 秦國的發展引起了東方六國的恐慌,它們再也不敢小看曾被它們當作夷狄之邦的秦國。六國合縱,蘇秦為縱約長,身佩六國相印。對此,張儀為秦國提出了連橫的主張。為了瓦解齊楚聯盟,張儀不惜用欺騙的手段。後來秦國運用張儀的連橫之術逐步瓦解了六國合縱。 范雎為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政策。即近的攻打,遠的交好。像蠶吃桑葉一樣,先吃嘴邊的,再像旁邊吃,最後吃光,吃盡。這一戰略方針為秦國歷代君主所用。秦王政採納李斯和尉繚的意見,厚賂六國豪臣,以亂其謀。任用姚賈用金錢離間六國的關係,任用頓弱網羅人才,離間別國的君臣。 長平之戰時,秦軍用計散布謠言,使趙括代替廉頗,導致趙軍四十萬被俘,最後被坑殺。趙國主力損失殆盡。後來在秦滅趙時,又用反間計,結果趙王又中計,把老將李牧給換下。結果不到三個月,秦盡占趙地。 秦軍先由弱小的國家下手,先滅了韓國。趁趙國剛剛地震,又遭受自然災害,一舉滅趙,後又陸續滅掉了其餘幾個國家。十年間,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滅了六國。李白寫詩讚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 十、統一六國後的新舉措 秦始皇宣布在全國境內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對外擴張,增加到了四十多郡。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輛形制和貨幣,並「以法為教」。始皇使蒙恬率軍三十北擊匈奴,並修築萬里長城。後又大修馳道。始皇一聲令下,五十萬秦軍迅速南下,統一嶺南。在戰爭期間,為了轉運兵卒和軍糧,開鑿了靈渠。這些工程雖然有些勞民傷財,但卻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 大秦帝國傲然屹立在東方。它具有宏大的規模和氣象,當時能跟秦帝國相提並論的只有地中海的古羅馬和南亞次大陸上的孔雀王朝。然而,這樣一個輝煌的帝國,還沒來得及向四周放射它耀眼的榮光,就早早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推薦閱讀:

大話五代十國(上):黃巢覆滅,朱溫崛起,節度使混戰拉開唐末歷史大幕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沒能重新崛起
一戰後,幫助納粹德國迅速崛起的,其實是美國
德·卡斯特羅:從東南亞視角看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一個新興合作型強國前景的探討
智能氣功科學概論(33)——氣功科學的崛起C

TAG: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