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首國歌:上線4天就慘遭下架
06-30
第3站:北京坐標:東經116°24",北緯39°54"時間: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縱觀各國國歌,有這麼兩類:一類是歌頌君主、讚美君權的君主立憲流,譬如英國的《天佑女王》、日本的《君之代》。這類國歌曲調舒緩典雅,但卻被很多人認為不免有些沉悶壓抑。而另一種則是諸如法國《馬賽曲》、美國《星條旗》以及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這樣的曲調慷慨激昂的國歌。此類國歌誕生於大廈將傾的危急存亡之秋,激勵國民奮起反抗革命。但是你知道嗎?我們中國第一首正式國歌《鞏金甌(ōu)》,其實是屬於上文前一類的「君主立憲」流派的。這首國歌的創作代表了近代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小小縮影,今天駕史猿就來為大家管窺一番。國歌「臨時工」在《鞏金甌》誕生前,清政府曾經使用過三(四)首臨時國歌,分別為《普天樂》(《華祝歌》)、《李中堂樂》和《頌龍旗》(有說法認為《普天樂》和《華祝歌》是同一首,故此處存在爭議)。這幾首國歌帶有濃厚的「臨時工」屬性,甚至《李中堂樂》據說還是李鴻章出席活動臨時編的。鑒於對國歌的需求,清政府禮部於1911年擬定了《國樂辦法》,由當時的攝政王載灃批准,隨即著手創作國歌。在國歌編纂過程中,政府參考了當時各國的國歌,作出以下評價:「現今各國國樂,取義選詞不相因襲,以尊揚君主休美為主旨者,英吉利、俄羅斯、奧地利等國是也;以紀念重大兵事之聲績為主旨者,法蘭西、美利堅等國是也;以酬禱國運之綿長、誇張國威之強盛為主旨者,日本、德意志是也。我國國樂,義取和平,詞無誇飾,足與英、日輝映,增光壇坫矣。」需要說明的是,一百年多年前的二十世紀初,世界主要國家還是以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居多。而當時的清政府總體還是傾向於改革為二制元君主立憲制政體,國歌的曲調和歌詞自然也會接近於本文開頭所述的君主立憲制流派。這裡順帶提一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區別: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君主有無實際的權力,是實際還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例如德意志帝國、日本帝國和沙俄帝國這樣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擁有相當大的權力,議會對君權的抑制相對有限。反觀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並無太大實權,僅僅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議會,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其負責。當時清政府內部的立憲派可能是出於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香港議員批國歌洗腦論:持特區護照你就是中國人
※讓國歌聲莊嚴響起來(觀滄海)
※馬敘倫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
※國歌法誕生!10月1日正式施行
※是他轟走了聽國歌想嘔的港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