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龍門二十品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

(2010-05-14 17:16:03)

轉載

標籤: 龍門二十品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歷史碑帖墨跡書法書法史中國書法資

《始平公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

集評: 清 楊守敬:《始平公》以寬博勝。(《平碑記》) 清 康有為:遍臨諸品,終於《始平公》,極意疎盪。骨格成,體形定,得其勢雄力厚,一生無靡弱之病。(《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北碑《楊大眼》、《始平公》、《鄭長猷》、《魏靈藏》,氣象揮霍,體裁凝重,似《受禪碑》。(《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太和之後,諸家角出,方重則有《始平公》。(《廣藝舟雙楫》)

《始平公造像記》完整拓本(易培初跋) 「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  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於清代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內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  「龍門二十品」計有:《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司馬解伯達造像記》、《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新城縣功曹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記》、《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陸渾縣功曹魏靈藏造像記》、《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齊郡王元佑造像記》、《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楊大眼造像記》,刻於北魏景明正始之際(500年-508年)。楷書,刻在洛陽龍門古陽洞。與《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並稱「龍門四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其列峻健、豐偉之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鄭長猷造像》, 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二十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元詳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造像記高88厘米,寬42厘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龍門二十品之一。高100厘米,寬34厘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體端莊整肅。

《始平公造像記》碑刻原石

《始平公造像記》佛龕全貌

延伸閱讀

龍門二十品略論 龍門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位於洛陽城南13公里處,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並稱我國的三大藝術寶庫。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朝、唐等朝代,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營造的時間較長、規模大、雕刻多、藝術價值高。 龍門以石刻藝術見長,據統計龍門東西兩山現存佛龕2100多個,佛塔40餘座,碑刻題記3000餘方,佛像10萬餘尊。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看經寺、奉先寺更是龍門石窟藝術的精華所在。其群像雕造,氣勢雄偉,雕琢精細,神形兼備,表現了古代藝術大師的高超技藝和才華。古陽洞和慈香窯中的龍門二十品則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奇葩。 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鐫刻於古陽洞中,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體現北魏風格的一個典型洞窟。古陽洞內正壁主尊釋迦牟尼佛,結跏躍坐於方形台座之上,面頰清秀,披褒衣博帶式袈裟,雙手施禪定印,身後雕刻舟形背光和圓形光頭,兩側各侍立一尊裝飾華麗的菩薩。洞內南北兩壁鱗次櫛比眾多的龕像之中,有8個排列整齊的較大型尖拱楣龕。龕內都是作禪定印的釋迎牟尼佛像,龕楣及佛像的背光、項光構圖精巧,內容豐富,以簡練的手法,雕刻出極富變化的裝飾紋樣。從這些龕的規模、有序的排列和造像題記的內容,可以判斷這些造像的施主都是隨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皇室、貴族、功臣。造像題記的內容多是稱頌孝文帝的功德。 古陽洞的窟頂,大、小龕密布,窟內多為交腳彌勒菩薩,龕外多有造像題記,內容比較豐富,一般都是為祈福禳災而發願。而作為思想內容,則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料,是研究北魏統治階級如何祟尚佛教鞏固其統治的實物資料,又使我們看到佛教在當時社會中的廣泛影響。龍門石窟造像題記,至今保留3000餘方,這在中國眾多石窟群中是非常罕見的。因為龍門石窟的造像題記多,龍門石窟又被稱為「古碑林」。在龍門石窟的題記中北魏時期的佔半數以上,而且多集中在古陽洞中。北魏造像題記的精品——龍門二十品就大都出自古陽洞。 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是北魏龍門石窟造像題記20種的統稱。魏碑書法藝術曾被明珠暗拋,很長時間以來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清中葉後,提倡北魏書法,有人在北魏造像題記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及「孫秋生」等20種,稱為「龍門二十品」,拓本傳布,盛行於時。其書法方峻雄強,頗多變化,可見北魏書法風格之一斑。由於這些作品是北魏書法藝術的精華,魏碑書體的代表,故為世人所重視。 龍門二十品分別是20個窟龕的造像記,按年代依次為:《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太和十七年至景明三年;《長樂王丘穆亮夫人尉遲造彌勒像》,太和十九年十一月;《步輦郎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大和二十年;《比丘惠成為亡父始平公造石像記》,太和口二年九月十四日;《北海王元詳造彌勒像記》,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游激校尉司馬謝伯達造彌勒像記》,太和二十三年;《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等造釋迎像記》,太和末至正始末年;《邑主仇池楊大眼造石像記》,太和來至正始末年;《比丘道匠造像六區記》,太和末至正始末年;拍b海王太姬高氏造像記》,太和末至正始末年;《雲陽伯鄭長以為亡父造彌勒像記》,景明二年;《邑主高樹等三十二人造石像記》,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彌勒像記》,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造彌勒像記》,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邑主馬振拜等三十四人造石像記》,景明四年八月五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彌勒像記》,景明四年十月七日;《比丘法生為孝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妣造釋迎像記》,正始四年;《齊郡王元祐造像記》,熙平二年;《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神龜二年」。 龍門二十品所屬的龕像大多是北魏造像藝術的精品。室內的造像主要有釋迦牟尼的禪定像和說法像,數量更多的是彌勒佛的交腳像。交腳彌勒的流行是北魏佛教藝術的顯著特點之一,反映當時人們的心態和對佛教信仰的祟拜,即通過造像對來世寄託了強烈的渴望。在二十品諸龕中,不論佛、彌勒、脅侍菩薩和飛天,以及秀骨清像的造型和古樸的文字均代表著北魏龍門藝術的精華。 龍門二十品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國書法藝術演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從龍門二十品的推出到備受推祟,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書法史的一種革命,體現了中國書法的創新,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19世紀中葉中國書壇出現了變革的先兆,其背景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清朝前期的皇帝特別喜歡趙孟頫、董其昌的規整柔弱的書體,提倡印製這類書體的字帖供士子摹習。因皇帝的首肯,這就使書壇形成了追求雅、甜、單調、僵化的局面。其二是古代金石書法遺存被發現、發掘出來。一些愛好書法的文人學者對這些醇古樸茂的古代文字進行摹寫,在摹寫過程中,就若有所悟地變化其形態、體勢,以顯示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之下,在原先流行於世的楷、行、草之外,又興起了一種帶有金石意味的碑體書法,使整個書壇開始出現標新立異的新鮮氣息,並為時人所重。 這股書壇的變革之風,到]9世紀末葉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發軔。康有為大力提倡學習北碑,此論震撼書壇,使書法的變革出現強勁的勢頭。康有為在北京鼓動政治改革期間,購買了許多碑帖,進行仔細的研究,於1899年寫成了一部6萬餘字的書法論著——《廣藝舟雙楫》,以求振興當時書壇委靡不振的局面。在《廣藝舟雙楫》中康有為提出了尊碑抑帖的觀點,將碑學的地位推向極致,使歷經1000餘年的帖學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洛陽魏碑,前承漢、晉,後啟隋、唐,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成為重要的發展階段之一,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藝術風韻的獨特的書法藝術表現形式。它「沾灌後林,啟發來者,初唐歐陽詢、虞世南等書法名家的作品,曾與此有明顯的承繼關係。清代的包世臣、趙于謙、張裕釗、沈曾植、鄧世如、吳昌碩等服膺魏碑,他們共同把學習魏碑椎上了一個時代高峰。在康有為等人變革思想的影響下,「眾多治書者敢丁向君王倡導,學府支持的帖學也舉起反叛大旗,將過去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魏碑帶進了書齋,學而習之,掛上了高堂,炫而耀之。有人形容當時的盛況是『二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 應該說,以洛陽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的興盛,是政治維新思想在書法領域的反映,正如康有為所認為的那樣,當時的書法與政治一樣,都必須改革,物極必反,這是天理。在改革浪潮的影響下,青銅銘文、甲骨文以及竹木簡上的古老文字和魏碑一樣受到重視,並被用做學習和創新的樣本。這樣一來,它們與魏碑結合在一起,就成了廣泛的碑學。康有為和他同時代的書家走的都是碑帖互補、碑帖並用的變革之路。他本人醉心於北碑,將北碑的特質與他早年學習店宋歐陽詢、蘇軾、黃庭堅等人的字帖揉到一起,自立門戶,寫出一種「康體」行書,其特點是結體緊密,奇險多力,平中求奇,巧中帶拙,體現出揮厚天成的特徵。(董延壽)

推薦閱讀:

民俗中哪些事情是吉兆的代表呢?
【一點資訊】印堂上有胎記面相,代表富貴?
老易講納音在八字中代表什麼意思
這五種面相代表婚姻不會太好,女性讀者們要小心了!

TAG: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