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很多時候我們做了好多,但卻被人很多人都說對孩子發脾氣有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怎麼辦這個話題~課程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對孩子發脾氣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在馬瑞老師的工作中接觸的很多的父母最主要有兩個問題,孩子大哭發脾氣怎麼?另一個是我總對孩子發脾氣怎麼辦?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有因果關係的。

很多書中寫到:媽媽的情緒平和是最好的教育。想一想自己後,趕快在發脾氣後討好孩子,給孩子買好吃的,哄孩子去看電視,孩子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會把挨罵和補償聯繫起來,「怎麼好像媽媽一衝我嚷,我就有好事兒啊!我好像就沒有那麼害怕了」,那麼此時我們就失去教育他的意義了,那我們作為父母呢,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本來不想發脾氣了,想跟他好好說,結果發現根本不管用,這孩子怎麼還變本加厲了,覺得我可不能慣著他,我還是得沖他嚷,結果嚷了之後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先想像一個場景,你加班堵車很晚才到家,一回家孩子就纏著你要陪他玩,廚房裡堆滿了他的玩具,這個星期已經第三回了,你就會變得特別鬱悶和煩躁,自己一個人又要收玩具,又要做飯,老公還出差了,孩子卻在一旁依舊央求玩耍,幾個來回之後可能就出現了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

換位思考,其實每個人都是從孩子成長而來的,將自己替換成孩子的角度,自己在家很無聊等著媽媽,終於找到了一個小汽車和積木來回運送的小遊戲,這時候媽媽終於回來了,央求媽媽看自己的「汽車積木遊戲」的成果時,收到的卻是來自媽媽的怒火。

作為孩子的我們的感受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媽媽那麼說我們,我們或許會覺得自己不懂事兒,但我們又是否能從中學到東西嗎?這些問題就是在PET中橫樑一個好的溝通的標準,當孩子做了我們不能接納的事情,我們有情緒的時候,並不是在以孩子收不收玩具作為標準,不能光考慮孩子收不收玩具,整件事其實對親子關係造成的傷害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要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衡量

這四個標準是衡量和孩子溝通是否成功的標準,為什麼父母的情緒應該平和?因為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會對孩子內心的自我認知產生影響,會破壞親子關係,孩子會真的將指責當真,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孩子,更會產逆反心理,會故意做出對讓父母不開心的事兒,孩子會學會父母跟他相處的方式,同樣用這種方式來對待父母。

12

父母不對孩子發脾氣有什麼好處?

1、孩子會很有安全感

父母的情緒不穩定,他會焦慮不知道如何面對是什麼局面,孩子的心靈承擔著想像不到的壓力,對身心發展不易。

2、讓孩子感覺到是被愛的

孩子能從父母的笑容里,就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不過正是因為他做錯事兒時,做了我們可能會生氣的事兒的時候,他最擔心自己是不被愛的,這時我們的表現就十分重要了,所以我們的表現就十分重要。

3、維護親子關係

孩子表現不良的行為,其實是累積了很多情緒的,孩子情緒很差,不理我們,出現暴力行為,所以說關係是第一位的,我們對孩子有多大影響力,不是取決於我們說的話有多正確,而是我們跟他的關係好不好。

4、讓養育更加容易

讓所傳遞的價值觀更加有效,我們自己經常會覺得自己有三四十年的人生經歷、道理想傳遞給孩子,可孩子就是不聽,我們有時希望孩子能夠節約、懂禮貌、享受生活不抱怨、會感恩、願意分享等等的好品質,跟他說的時候卻並沒有這麼做,這些價值觀不是用嘴說就能實現的,更多的是依賴於對孩子的影響力,孩子不自覺的想要成為我們的時候,你攔都攔不住。

5、改變孩子的表達方式

我們愛發脾氣,那麼孩子所學到的也是用發脾氣來表達意見不一致,他容易對小朋友發脾氣其實就是從我們自己身上學到的。

6、正確的引導孩子

孩子做了我們不能接納的事,我們對他發脾氣的時候,孩子其實沒有得到任何成長,他只知道自己做錯了被批評,只有害怕的心理,並不知道如何改正,孩子並不能從中學到正確的改成方式,不指責、不代替他去完改成,讓他自己有信心去處理這些問題,給孩子機會。

12

我們到底可不可以對孩子發脾氣?

在PET中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會不會發脾氣的因素,不僅僅跟孩子做了什麼有關,其實還跟三個因素有關係:

第一跟自己的狀態有關,狀態好壞都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接納程度。

第二跟對象有關,年齡的不同,所面對的孩子不同都有關係。

第三跟環境有關,在家還是在公共場合等等,都會影響我們對孩子同樣一件事兒的情緒。

對於同樣一件事情,為什麼有時能接受,有時卻不行,因為情緒狀態不同,對孩子有情緒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面對這孩子的行為,發脾氣是正常的,不必去偽裝,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父母,真實的去面對我們的情緒,這樣孩子長大了才能作為一個「真實」的人。

12

我們有了情緒到底怎麼辦?如何去表達?

學會不傷害關係的表達情緒的方式,在PET中表達情緒的正確方式就是「事實+影響+感受」,拆分開來則是,講述事實+事情本身所帶來的影響+自我的感受,這些都是關於我的,稱為「我信息」,指責類的語言「你怎麼怎麼樣」則是「你信息」。

「我信息」表達的是整個事實,不帶任何批判,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情緒變化,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我需要幫助」,孩子也能從中得到成長,當他知道所做的事情會讓媽媽產生影響,通過自己的努力會讓媽媽產生變化的時候,他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孩子會建立起信心,學會如何體諒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這一點遠遠要比收不收玩具,所帶給孩子的成長要多的多。

很多時候孩子做的事情確實容易會打擾我們、激怒我們,孩子在努力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確實不會顧及我們的感受和安排,在我們看來他們是錯的是不懂事兒的,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不過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已,PET的創始人戈登博士說,所有人其實都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的願望本身沒有錯,只是他滿足需求的方式影響到了我們的需求,但孩子小時候其實並不知道,我們只是提醒就好了。

生氣背後的感受其實就是無奈、沮喪、焦慮、寒心,感受讓自己變得渺小,為了讓自己顯得較為強大所選擇的方式就是「生氣」,生氣本身就是一種偽裝,一種刺激情緒,提倡大家講出內心最真實的情緒。

以上就是我們分享的,當我們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怎麼樣去表達又不發脾氣,但是又能真實的表達自己,不傷害自己,讓事情本身得到改善,促進孩子的成長。其實最重要的一點總結一下就是,當我們有情緒時,表達我們的情緒,而不是帶著情緒表達。(劃重點啦!快拿小本本記下來)

正確的表達情緒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具體的事情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彼此的情緒導致了很多麻煩。哈佛大學的研究成果表明:90%的疾病都來自於化解不了的情緒,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就是緒學會和情緒共處,學會表達情緒走出情。

對孩子來說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能夠保護自己在學校免於傷害,滿足自己的需求。學會表達情緒能使得我們有更好的社會關係,更多的朋友,意味著有更多的社會支持系統,更少的攻擊性和敵意。當我們自己能夠正確的、無傷害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關注別的人的情緒時,你會發現身邊的人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總結一下

當對方做了我們不能接受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表達我們的情緒,而不是帶著情緒表達。這樣的話,無論對方是誰,跟我們的相處都能如沐春風,那我們也將會成為最懂他的那個人,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更美好。

這或許也是這套理論能三次獲得諾貝爾提名的原因,感謝大家的聆聽與陪伴~祝大家天天快樂~

推薦閱讀:

怎知你的孩子要補鈣嗎?
6.1兒童節 身為鏟屎官的父母應該送孩子的這樣一份禮物
從八字看孩子的學習情況
為什麼有人沒錢還要生孩子?
重要參考:家長如何處理孩子早戀問題

TAG:孩子 | 破解 | 脾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