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中國,最大的難題是不安心

當下的中國,最大的難題是不安心

原創: 林格

安心,是一個時代性的課題。當下,許許多多的人,都深陷「憂慮」、「揪心」、「不安心」之中。累心,是時弊,更是所有人都必須化解的內心之「痛點」、「病灶」。因為做教育的緣故,這十幾年來,踏遍中國大地二十多個省、上千個縣,每天面對不同的人,每天用心去關照不同的人心。最大的感受是,大多數國人臉上寫著兩個字:不靜。而「不靜」的背後,往往是浮躁、功利、投機、焦慮……這些人性中消極的東西,自然也會反映到我們所做的事情上來,比如教育。有一個著名的禪宗故事,二祖惠可去找達摩祖師,達摩問他有什麼問題,他說他心不安,達摩說,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慧可說:「覓心了無可得」,他找不到自己的心,然後他自己就頓悟了,他頓悟的,是空,萬事皆空。

一、說到底,是人心無所安住。安不了心,說到底,就是心無所安住。「安住」,出自萬經之王《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佛教中大乘佛法的千古名句。安住,即安心,心如明鏡,每天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事來則應,事去不留。人到了這個位置上的時候,就是所謂如來了。唐曾磊老師曾講「教育之道就是安心之道」,誠然也。教育上的「止、定、靜、安、慮、得」,以及「大其心容天下之事、虛其心受天下之善、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平其心論天下之事、定其心應天下之變。」與佛法中的「安住」的境界相合。安心,止觀兩字也。關於安心,切己體察,比如我現在講課,每句話都是我心裡流淌出來的,自然沉靜,想講什麼就寫什麼,如果此時我老注意會講得好不好、或者老想著一會兒喝杯茶,我可能就講不好了,心住於對錯、心住於那杯茶了,心在想,下一句不知該講什麼了,就會一團糟,因為你「有所住」,有所住,實質就是就無所住,就不安心了。

二、儒家其實也有安心之道。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學習為什麼呢?把失去的本心找回來就好了。本心在哪裡呢?就在那裡,從來未曾變動,即: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於義,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專註於自己的使命,不疾而速,靜待花開;喻於利,則反而患得患失,各種糾結,各種焦急,亂動作,最後一無所獲,悔之不及。讓心安下來,就像一杯渾濁的水,不去攪動它,只是觀察它,漸漸地,泥塵就會沉澱下來,水會歸於清澈,吾心即安。

三、只有文化,才能「化」掉內心所有的不安和焦慮。人安心時,心是靜的,就能沉下去,能沉下去,就什麼都能做好。比如學生的學習,心是止的、定的、靜的,就像一片葉子浮在水面上,不動,不搖。可是,「樹欲靜風不止」,按《金剛經》給我們的啟迪。讓我們身心有所安住的方法是:一是安住在當下,「此刻」才是最好的良藥;二是安住在無貪、無嗔、無痴的般若智慧上,放下執著,超然物外;三是安住在發心立願上,不斷的發心,引領我們走向清晰和平和;四是安住在學習滿足上,以「有志於學」為一生最大的追求,從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人因而得大自在。安心,若從深層次來看,就是「不危」。「明德不危」是也。以前我打過一個比方,橋上的欄杆,開車的人都知道,一座橋上若沒有欄杆,即使能通過,你也未必敢把車開上去,但有欄杆就可以大膽開上去了,儘管欄杆看上去沒用,卻可以讓人安心,無用而有大用,那麼這裡的「欄杆」是指什麼呢?那個「欄杆」就是是文化!只有文化,才能「化」掉瀰漫整個世界的所有消極的情緒、內心的不安、焦慮、揪心、不放心……虛雲大和尚,修到最後,就三個字——不生氣。為什麼他能做到都不生氣?因為來了不好的東西,他都能「化」掉,用什麼來「化」,用「文」來「化」,是為「文化」!

四、安心,當然還是一門技術活。「安心」,是為人、做事、做學問最高的智慧,當然更是一門技術活。孔子講:「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其實,仁者不憂已經涵蓋了後兩者,不憂則不惑、不懼,理得而心安。對此,張居正有更深入的解讀:「仁則心德渾全,私慾凈盡,凡窮通得喪,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憂。」什麼是「心德渾全」?按我的實踐,關鍵在兩點:(1)無我;(2)接受。

(1)無我,則安心。人的自我,是有攻擊性的,在自我裡面,隱藏著傲慢、虛偽、偏見。我們常講「放下執著」,其起點就是放下執著於自我。放下了自我,人就可以沉浸在寧靜和喜悅之中了。我上供了一尊極精極小的元代米拉日巴佛造像(編者註:如圖示)。可以感受到,其氣場極大,震懾人心。佛,都能把自己縮小到寸厘,盡精微,致廣大,我們又何以堪?

實現「無我」的方法,就是滅掉自我,或者不斷縮小自我,縮小到比塵土還小,放在別人眼裡也不會不舒服,以至人人都能接受你,和誰也不對抗。做人的成功,不是你有多大能耐、多厲害,而是大家都能接受你。無我,就是「利他」,關心他人多過關心自己,要不要利己?要,把利己含在利他之內,遠遠小於利他,如此,利己和利他就不對立。打個比方,聖賢之人也需要吃飯,但吃飯是利己的,但他吃飯是為了更好地教化引領眾生,故而將利己置於利他之內了,不對抗了。人都有慾望,都有自私心,都有小人的一面。真正的智者,總是把「利他」放在首位,去成就別人,「利己」就在其中,客觀存在,但「利他」是基本面。

(2)接受,即安心。接受,是「築底」,是建立精神上的護城河。三個接受:一是接受失敗,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

首先是接受失敗。凡事付出努力,盡人以忠,盡事以敬,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有人說,不問收穫,行嗎?問收穫其實是問不來的,只有問耕耘,才有收穫。但萬一沒有收穫,我也接受,不接受也沒有用!接受的正確方法是:凡事先想失敗,先問最壞的結果,把最壞的結果清晰出來,心理上接受它,然後往上努力,一定到不了最壞。而凡事,想得過於理想,最後結果是什麼,你都接受不了,永遠達不到期望,你就去愁一輩子吧。

其次是接受自己。這一條是病根所在,許多人未注意到。比如,得了癌症,「為什麼是我?」「上天太不公平了」,接受不了,憂心忡忡;要麼,有自卑感,覺得自己太差了,沒有成績,接受不了;要麼,控制不了私慾,心裡又有道德壓力,無法接受自己,等等,諸多的不能接受自己,以至於惶惶不可終日。接受自己,就是不停留在那些自己建立的負面概念上,比如「失敗」、「別人看不起你」、「丟臉」等等,這些概念都是捆死人心的繩子,其實都是虛的,越過了,就不難了。

第三,是接受他人。我們會莫明其妙地對別人有要求,甚至比自己的要求還高,那就不得不鬱結於心了,時間長了,所有的痛苦就來了,你根本化解不了。別人你怎麼要求得了的呢?自己還管不好呢?哪怕是愛人、孩子、老師、學生等最親的人,都應該將要求降低到O,「零期待」,別人給你一點點,你也會很開心,並感恩不已,結果,不知不覺就安住吾心了。總之,人之不安心,人之苦難,都是自己找來的。

推薦閱讀:

愛的無常、當下、柔軟
活在當下,您算是撿了一條命
【禪在當下】凈慧長老:體妄即真
科舉流毒:反思當下中國教育體制弊端(圖)
娛樂圈環境差劉德華放當下也紅不起來

TAG:中國 | 難題 | 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