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三)
01、醫扁鵲見秦武王【提要】我們熟知的許多人物都在《戰國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諸如魯班、扁鵲、墨子、荊軻等等,不過這裡記述的是他們在口才、政治謀略上的事迹和貢獻,也很值得人玩味。【原文】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而君一舉而亡國矣。」【譯文】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建議及早醫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異議:「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很生氣,把治病的砭石一丟,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醫道的人一道討論,干擾治療,就憑這,可以了解到秦國的內政,如此下去,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02、秦武王謂甘茂曰【提要】古人很早就知道語言的魔力及危險,語言傳播事實,但語言也改變和顛倒了事實。擅長口才的人在駕馭語言的同時也深知語言的危險性。看看甘茂是如何運用語言和謀略來消解語言的危險性的。【原文】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王令向壽輔行。甘茂至魏,謂向壽曰:「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願王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而攻之,難矣。臣聞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為多張儀而賢先王。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挾韓而議,王必聽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於是與之盟於息壤。果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在,爭之王,王將聽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對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復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陽。【譯文】秦王對甘茂說:「我想出兵向東進攻三川(韓國一地名),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為我實現這一夙願,我將至死不忘。」甘茂說:「我要求去魏國與他們相約,共同攻打韓國。」於是,武王派親信向壽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國。甘茂來到魏國,對向壽說:「您回去告訴武王說:『魏王已同意我的約定。但希望大王不要進攻韓國。』當大事成功之後,一切功勞歸於您。」向壽回到秦國,把這話告訴了武王,武王便到息壤這個地方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問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說:「要進兵三川,必須先攻下宜陽,宜陽是韓國的大縣,是上黨和南陽兩部間的貿易要道,長期以來,在宜陽積聚了兩地的人力和財物,它名義是縣,實際上相當一個郡。現在大王的軍隊要經過重重險阻,跋涉千里去攻打宜陽,實在太難了啊!我聽說,張儀西並巴、蜀,北取河西,南占上庸,諸侯並不因此就讚揚張儀的能耐,卻稱頌先王(秦惠王)的賢明。魏文侯派樂羊為將,進攻中山,三年就滅掉了中山。樂羊返回魏國,稱道自己的戰功。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箱群臣誹謗樂羊的意見書給他看,樂羊趕緊接受了文侯的批評,心悅誠服地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完全是主君的功勞啊!』我現在只不過是寄居在秦國的人,而秦國權臣樗里疾、公孫衍倚仗和韓國的關係,將來如果在攻打宜陽時對我進行非議,從中作梗,大王必會聽從。如果這樣,大王就欺騙了盟國魏國,而我又會白白招致韓國相國公仲侈的怨恨。從前曾參在費地,費地有個與曾參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她仍然照樣織布。過了一會兒,一個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仍然織布。又過了一會,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便驚恐萬狀,扔掉梭子,翻過垣牆,逃跑了。就連曾參這樣賢德的人,他的母親都對他產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現在我不如曾參賢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參的母親相信曾參,非議我的將不止三人,我擔心大王恐怕會因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堅定地說:「我不聽信別人的議論,讓我們訂立盟約吧!」於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訂立盟約。後來甘茂攻打宜陽,5個月還不能攻下,於是樗里疾和公孫衍二人在武王面前進甘茂的讒言,武王幾乎都要聽信了,因而召回甘茂。甘茂到後對武王說:「息壤就在那裡!」武王不得不說:「確實有這回事」。這時武王才又堅定信心,動用了全部兵力,繼續讓甘茂指揮作戰,最後終於攻克了宜陽。03、甘茂亡秦且之齊【提要】人的命運有升有落,在落魄的時候改變命運,不僅要吃苦,而且還要多動腦筋,跑關係、找門路,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積累和優勢,闖出生機來。我們看看可憐的一代名將甘茂是如何擺脫困境的。【原文】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蘇子曰:「不聞。」曰:「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於處女?妾自以有益於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於秦而出關,願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蘇子曰:「善。請重公於齊。」乃西說秦王曰:「甘茂,賢人,非恆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險易盡知之。彼若以齊約韓、魏,反以謀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則奈何?」蘇代曰:「不如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彼來則置之槐谷,終身勿出,天下何從圖秦。」秦王曰:「善。」與之上卿,以相迎之齊。甘茂辭不往,蘇秦偽謂王曰:「甘茂,賢人也。今秦與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賜,故不往,願為王臣。今王何以禮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賢,得擅用強秦之眾,則難圖也!」齊王曰:「善。」賜之上卿,命而處之。【譯文】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於是,蘇代先西入關中遊說秦王說:「甘茂是個賢能的人,並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國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幾朝重用。由崤山、函谷關直至溪谷,秦國的險阻要衝,他無不了如指掌。萬一他通過齊國,聯合韓、魏,反過來圖謀秦國,這就對秦國十分不利。」秦王說:「那可怎麼辦呢?」蘇代說:「您不如多備厚禮,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國。他要來了,把他軟禁在槐谷,老死在那裡,諸侯又憑什麼圖謀秦國呢」秦王說:「好。」於是,給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國去迎接他。甘茂推辭不去。蘇代此時又到齊國,對齊王說:「甘茂是個賢能的人,眼下秦王給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卻因為感激您齊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國,其實他願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會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讓他統帥強秦的軍隊,秦國對齊國來說可就難以對付了。」齊王說:「好。」於是,賜甘茂為上卿,讓他留在齊國。04、秦宣太后愛魏丑夫【提要】說話要善於誘導,迂迴曲折、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由於消除了人的抵抗心理,反而能夠說服他人。這種引誘他人自己說出想聽到的話語的語言技巧十分高明。【原文】秦宣太后愛魏丑夫。太后病將死,出令曰:「為我葬,必以魏子為殉。」魏子患之。庸芮為魏子說太后曰:「以死者為有知乎?」太后曰:「無知也。」曰:「若太后之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矣,何為空以生所愛葬於無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積怒之日久矣,太后救過不贍,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譯文】秦宣太后私通大臣魏丑夫,後來宣太后生病將死,擬下遺命:「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為我殉葬。」魏丑夫聽說此事,憂慮不堪,幸虧有秦臣庸芮肯為他出面遊說宣太后:「太后您認為人死之後,冥冥之中還能知覺人間的事情么?」宣太后說:「人死了當然什麼都不會知道了。」庸芮於是說:「像太后這樣明智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會有什麼知覺,為什麼還要憑白無故的要把自己所愛的人致於死地呢?假如死人還知道什麼的話,那麼先王早就對太后恨之入骨了。太后贖罪還來不及呢,哪裡還敢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宣太后覺得庸芮說的有理,就放棄了魏丑夫為自己殉葬的念頭。05、秦客卿造謂穰侯曰【提要】如何讓他人成為你的盟友,如何動員盟友一起對付敵人、同仇敵愾,是我們在商界、政界和其他人際環境經常遇到的事情,高明的戰國說客僅憑三寸之舌,就可完成組織盟友、鼓動盟友攻擊敵人的不易工作。【原文】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數年矣。攻齊之事成,陶為萬乘,長小國,率以朝,天下必聽,五伯之事也;攻齊不成,陶為鄰恤,而莫之據也。故攻齊之於陶也,存亡之機也。君於成之,何不使人謂燕相國曰:『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舜雖賢,不遇堯也不得為天子;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故以舜、湯、武之賢,不遭時,不得帝王。令攻齊,此君之大時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國之齊,報惠王之恥,成昭王之功,除萬世之害,此燕之長利,而君之大名也。《書》雲,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吳不亡越,越故亡吳;齊不亡燕,燕故亡齊。齊亡於燕,吳亡于越,此除疾不盡也。以非此時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從齊,齊、秦合,其仇君必深矣。挾君之仇以誅於燕,後雖悔之,不可得也矣。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下之從君也,若報父子之仇。誠能亡齊,封君於河南,為萬乘,達除於中國,南與陶為鄰,世世無患。願君之專志於攻齊而無他慮也。』」【譯文】秦國客卿造對秦國相國穰侯魏冉說:「自從秦王把陶邑封給您,至今您在秦國已經掌權好幾年了。如果你能攻下齊國的話,您的封地陶邑作萬乘大國就指日可待了,這樣您可以成為小國之長,小國的領袖,諸侯無不俯首聽命,這可以同春秋時代的五霸相比啊!如不攻齊,鄰國必然對陶邑虎視耽耽,從此永無寧日。所以進攻齊國,這對陶邑來說,是存亡的關鍵。您如果想得到成功,為什麼不派人去燕國對燕國相國公孫操說: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聖人,他也不能創造時勢,時機來了就不能把它放過。虞舜雖賢,如果不遇到唐堯,他們也不會成為天子,商湯、周武王雖賢,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紂,他們也不會稱王於天下。所以即使是賢能的虞舜、商湯和周武王,他們如果不遇到時機,也都不可能成為帝王。現在諸侯要進攻齊國,這是您的大好時機啊!憑藉諸侯之力,攻打敵對的齊國,既可以報復燕惠王以前的恥辱,又可以完成燕昭王未盡的功業,還可以為燕國除掉萬世之害,這是燕國長遠的利益所在,也是您建成大名的良好時機。《尚書》上說:『做好事要愈多愈好除禍害要愈徹底愈好。』吳國不乘勢滅掉越國,越國反而滅了吳國;齊國不乘勢滅掉燕國,燕國反而幾乎滅了齊國。齊國幾乎被燕國所滅,吳國終於被越國滅掉,這都是因為除害不徹底的緣故。您如果不乘此時機完成您的功業,除掉您的禍害,一旦秦國發生其他的變故,而與齊國聯合,您的敵對勢力就更加強大了。以這樣的仇敵來討伐燕國,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如果您動員燕國的兵力,馬上消滅齊國,諸侯也一定會像父子報仇那樣,爭先恐後地響應您的行動。如果真正能夠滅掉齊國,我們將把黃河以南一帶作為您的封地,您將會比作萬乘之國,身居中原,四通八達,南與陶邑為鄰,永世沒有禍患,希望您一心一意地進攻齊國吧,不要有其他什麼想法了。」06、范睢因王稽入秦【提要】范睢是本書的又一個重要人物,他的口才與謀略在戰國縱橫家中屬於一流。「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是最可恨最可悲的,我們看看范睢是怎樣推銷自己,從而受到重視,登上歷史舞台的。【原文】范子因王稽入秦,獻書昭王曰:「臣聞明主蒞正,有功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能者亦不得蔽隱。使以臣之言為可,則行而益利其道;若將弗行,則久留臣無為也。語曰:『人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要不足以待斧鉞,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乎?雖以臣為賤而輕辱臣,獨不重任臣者,後無反覆於王前耶?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於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為其凋榮也。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雖堯、舜、禹、湯復生,弗能改已!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抑其言臣者,將賤而不足聽耶!非若是也,則臣之志,願少賜游觀之間,望見足下而入之。」書上,秦王說之,因謝王稽,使人持車召之。【譯文】范睢得王稽之助來到秦國,他獻書昭王說:「臣聽說明君主政,有戰功的必然得到獎賞,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職;功勞大的俸祿多,戰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眾的官位高。沒有才能的不會讓他任職,有能力的不會被埋沒。假如大王認為臣說得在理,就請大王依計試行之,臣自信能有益於治道。如果明知其利而不行其道,那臣即使久留於秦也枉自無用。諺語道:『一般的君王行功論賞,總以好惡而施,而英明的君主卻不是這樣,總是賞有功而罰有罪。』現在,我的胸膛擋不住殺人用的墊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無把握的計策上獻給大王呢?臣雖鄙賤不足以聞,大王又難道會認為舉薦臣的人(指王稽)膽敢欺詐大王嗎?臣聽說周之砥卮、宋之結綠、魏之懸黎、楚之和璞,都是為璞所遮的美玉,最初玉工都不能辯別,歷經波折最終成為天下名器。既然這樣,那麼聖王所遺棄的人難道就不能使國家富強嗎?臣聽說善於治家的,在國內招致人才;善於治國的,更到諸侯國中尋覓良臣。正因為天下有明君賢主,各諸侯國才不可能專有賢士。究其原因,在於昏庸的諸侯們空有眼珠,不能識才,而任人才流動。正如良醫能預測生死一樣,明主能夠洞察事情的成敗,有利則為,有害則不為,疑惑不定則嘗試而為之。這是堯、禹、湯等聖主也無法改變的通則。至關重要的言語,臣不敢寫在這裡;而一些膚淺的話語又不值一說。臣內心惴惴不安,也許是臣的愚味無知,使言語不符合大王心意?還是由於推薦臣的人出身鄙賤,大王認定他們的話不足相信?如果不是這些原因,那麼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騰出一點遊覽觀賞的餘暇,我將當面進言。」這封自薦的奏書獻上後,秦王十分高興,向王稽表示了薦舉賢才的謝意,再派車馬去召請范睢。07、范睢至秦【提要】范睢在秦王前面開始了類似「隆中對」一樣的國家大計的決策和遊說。他不同於蘇秦、張儀的是,在正式開始宣講他的謀劃前,非常善於擺譜、營造氛圍,結果使秦王非常重視他的論說,從一開始就打算認真實踐、言聽計從【原文】范睢至秦,王庭迎,謂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范睢辭讓。是日見范睢,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睢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於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而為厲,被發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於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發而為狂,無益於殷、楚。使臣得同行於箕子、接輿,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暗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此天所此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范睢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戰車千乘,奮擊百萬。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霸王之業可致。今反閉而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國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王曰:「願聞所失計。」睢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則不義矣。今見與國之不可親,越人之國而攻,可乎?疏於計矣!昔者,齊人伐楚,戰勝,破軍殺將,再辟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也。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地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則天下莫能害。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虛也。」王曰:「寡人慾親魏,魏,多變之國也,寡人不能親。請問親魏奈何?」范睢曰:「卑辭重幣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賂之。不可,舉兵而伐之。」於是舉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請附。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綉。秦之有韓,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於韓。王不如收韓。」王曰:「寡人慾收韓,不聽,為之奈何?」范睢曰:「舉兵而攻滎陽,則成皋之路不通;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一即著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魏、韓見必亡,焉得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譯文】范睢來到秦宮,秦王親自到大廳迎接。秦王對范睢說:「我很久以來,就該親自來領受您的教導,正碰上要急於處理義渠國的事務,而我每天又要親自給太后問安;現在義渠的事已經處理完畢,我這才能夠親自領受您的教導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塗。」於是秦王以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謙讓。這天,凡是見到范睢的人,沒有不肅然起敬,另眼相看的。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宮中只剩下他們兩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請求說:「先生怎麼來教導我呢?」范睢只是「啊啊」了兩聲。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范睢還是「啊啊」了兩聲。就這樣一連三次。秦王又拜請說:「先生硬是不教導我了嗎?」范睢便恭敬地解釋說:「我並不敢這樣。我聽說,當初呂尚與文王相遇的時候,他只是一個漁夫,在渭河釣魚而已,那時,他們很陌生。此後,呂尚一進言,就被尊為太師,和文王同車回去,這是因為他談得很深入的緣故。所以文王終於因呂尚而建立了功業,最後掌握了天下的大權,自己立為帝王。如果文王當時疏遠呂尚,不與他深談,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聖德,而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業。現在,我只是個旅居在秦國的賓客,與大王比較陌生,但想陳述的又是糾正君王政務的問題,而且還會關涉到君王的骨肉之親。我本想盡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都沒有回答。我並不是有什麼畏懼而不敢進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說了,明天可能就會遭到殺身之禍。但是,我並不畏懼,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計謀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會以為是禍患;即使流亡,也不會以此為憂慮;即使不得已漆身為癩,披髮為狂,也不會以此為恥辱。五帝是天下的聖人,但終究要死;三王是天下的仁人,但終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賢人,但終究要死;烏獲是天下的大力士,但終究要死;孟賁、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終究要死。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這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如果能夠稍補益於秦國,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伍子胥當年是躲藏在口袋裡逃出昭關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凌水,吃不上飯餓著肚皮,雙膝跪地,雙手爬行,在吳市討飯度日,但終於幫助闔廬復興了吳國,使吳王闔廬建立了霸業。如果讓我像伍子胥一樣能呈獻計謀,即使遭到囚禁,終身不再出獄,只要能實現我的計謀,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當初殷韓的箕子,楚國的接輿,漆身為癩,披髮為狂,卻終究無益於殷、楚。如果使我與箕子、接輿有同樣的遭遇,也漆身為癩,只要有益於聖明的君王,這就是我最大的光榮,我又有什麼可感到恥辱的呢?我所擔心的是,我死了以後,人們見到這樣盡忠於大王,終究還是身死,因此人們都會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國來。大王對上畏懼太后的威嚴,對下又迷惑於大臣的虛偽,住在深宮之中,不離宮中侍奉之人之手,終身迷惑糊塗,不能了解壞人壞事。這樣,大而言之,則會使得國家遭受滅亡之禍,小而言之,則使得自己處於孤立危境。這就是我所擔心害怕的。如果我死了,秦國卻治理的很好,這比我活著要好得很多。」秦王跪身說:「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秦國是個偏僻邊遠的國家,我又是一個沒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國來,這是上天讓我來煩擾先生,使得先王留下來的功業不至中斷。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導,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拋棄我。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今後事無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給我教導,千萬不要對我有什麼疑惑。」范睢因而再次拜謝,秦王也再次回拜。范睢說:「大王的國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繞涇水和渭水的廣大地區,西南有隴山、蜀地,東面有函谷關、崤山;戰車有千輛,精兵有百萬。拿秦國兵卒的勇敢,車騎的眾多,來抵擋諸侯國,就如猛犬追趕跛免一般,輕易就可造成霸王的功業。如今反而閉鎖函谷關門,兵卒不敢向山以東諸侯窺視一下,這是秦國穰侯魏冉為秦國謀劃不忠實,導致大王的決策失誤啊!」秦王說:「願聞所以失計之處」范睢說:「大王越過韓、魏的國土去進攻強齊,這不是好的計謀。出兵少了,並不能夠損傷齊國;多了,則對秦國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計謀,是想本國少出兵,而讓韓、魏全部出兵,這就不相宜了。如今明知盟國不可以信任,卻越過他們的國土去作戰,這可以嗎?顯然是疏於算計了!從前,齊國攻打楚國,打了大勝仗,攻破了楚國的軍隊,擒殺了它的將帥,兩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後連寸土也沒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疆界形勢不允許它佔有啊!諸侯見齊國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來攻打它,齊緡王出走,軍隊被攻破,遭到天下人的恥笑。落得如此下場,就因為齊伐楚而使韓、魏獲得土地壯大起來的緣故。這就是所說的借給強盜兵器而資助小偷糧食啊!大王不如採取交接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遠,這不是個錯誤嗎?從前,中山國的土地,方圓有500里,趙國單獨把它吞併,功業也成就了,聲名也樹立了,財利也獲得了,天下也沒能把趙國怎麼樣。如今韓、魏的形勢,居各諸侯國的中央,是天下的樞紐。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業,一定先要親近居中的國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樞紐,來威脅楚國和趙國。趙國強盛,那麼楚就要附秦;楚國強盛,那麼趙就要附秦。楚、趙都來附秦,齊國一定恐慌,齊國恐慌肯定會卑下言辭,加重財禮來服侍秦國。如果齊國歸附,那麼韓、魏就有虛可乘了。」秦王說:「寡人本想親睦魏國,但魏的態度變幻莫測,寡人無法親善它。請問怎麼辦才能親魏呢?」范睢說:「用卑下的言辭,加重財禮來服侍它。這樣不行,就割地賄賂它,這樣還不行,就起兵來攻伐它。」於是起兵來攻打邢丘(魏地),邢丘被攻陷,而魏國果然來請求歸附。范睢說:「秦、韓兩國的地形,相交縱如錦繡。秦旁有韓存在,就像樹木有[]蟲,人有心腹之疾一樣。天下一朝有變,危害秦國的,沒有比韓國再大的。王不如使韓歸附於秦。」秦王說:「寡人打算使韓來附,韓不聽從,可怎麼辦呢?」范睢說:「起兵攻打滎陽,那麼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斷太行的道路,那麼上黨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舉而拿下滎陽,那麼韓國將分成孤立的三塊(謂新鄭、成皋、澤潞)。韓國看到自身將要覆亡,怎麼能夠不聽從呢?韓國一順從,那麼霸業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說:「這很好!」08、范睢曰臣居山東【提要】權力不可分割,尤其是最高權力不能被多人分割,否則一個集體、國家就會政令不暢、政局混亂。就是實行三權分立的西方國家,一旦最高行政長官確立後,其權力就非常巨大、具有無與倫比的權威性。所以美國總統就被人稱為:「帝王般的總統」。秦國有太后、穰侯等人以各種身份操縱朝政,使秦王有名無實,最高權力得不到顯示,因此國家無比混亂和困弱。我們看看范睢是如何剖析、解決這一政治難題的。【原文】范睢曰:「臣居山東,聞齊之內有田單,不聞其王。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高陵,不聞其有王。夫擅國之謂王,能專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涇陽、華陽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下乃所謂無王已!然則權焉得不傾,而令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剖符於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歸於陶,國弊,御於諸侯;戰敗,則怨結於百姓,而禍歸社稷。《詩》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齒管齊之權,縮閔王之筋縣之廟梁,宿昔而死;李兌用趙,減食主父,百日而餓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且臣將恐後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秦王懼,於是乃廢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涇陽於關外。昭王謂范睢曰:「昔者齊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叔父』。」【譯文】范睢說:「臣在山東時,只知道齊有相國田單,不曾聽說過有齊王;只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涇陽君、華陽君,而不曉得有秦王。能手握國政、獨斷專謀、操生殺大權的,方稱得上國君。但如今宣太后專行無忌,穰侯遣使臣不上報,涇陽、華陽只按自己心意判決事務。國家有這四個顯貴操縱朝政,不出危險,是不可能的。文武諸臣都屈從於這四人,心中哪裡還有大王!如此下去,大權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臣聽說善於治國的君主,一方面在國內加強權威,一方面親自執掌外交政策。穰侯派出的使者操縱王權,任意和諸侯結盟或斷交,擅自對外用兵,征伐敵國,朝野上下,莫敢不從。於是,打了勝仗,戰果全歸穰侯他們所有,以致國家困弱,受制於諸侯;一旦失利,則令百姓怨聲載道,禍害由國家承受。《詩經》上說:『果子多會壓損枝條,樹枝折了會傷及根本;擴大封君城邑會危及到國家安全,過分尊寵大臣會削弱君王權威。』淖齒控制齊政,到頭來將閔王吊在廟堂大樑上面,使閔王一夜之間橫遭慘死。李兌執掌趙國,圍困趙武靈王,只一百天功夫,便將他活活餓死。當今秦國,太后、穰侯呼風喚雨,高陵、涇陽推波助瀾,沒有臣民知道上有大王。這些都是淖齒、李兌一類的人。臣可幸今日尚能看見大王孤立於朝堂,真擔心將來秦國主持國政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孫!」聽了這番話,秦昭王不寒而慄,便廢太后,逐穰侯,將高陵、涇陽趕出函谷關。他對范睢說:「當年齊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稱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叔父』啊!」09、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提要】范睢被秦王封為應侯,主持內政外交,他謀劃有方,可謂「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且看他是如何在深刻把握人性的基礎上用最小的成本輕易瓦解合縱聯盟的。【原文】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秦相應侯曰:「王勿憂也,請令廢之。秦於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貴耳。王見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與斗者;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於是唐雎載音樂,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會相於飲,謂:「邯鄲人誰來取者?」於是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與者,與之昆弟矣。「公與秦計功者,不問金之所之,金盡者功多矣。今令人復載五十金隨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與斗矣。【譯文】天下的策士都聚集在趙國討論合縱盟約,目的是聯合六國抗拒強秦,這時秦相應侯范睢對秦王說:「大王不必憂心,臣可以使他們的合縱之盟約土崩瓦解。因為秦對於天下的策士,平日絲豪沒有怨仇,他們所以要聚會謀劃攻打秦國,是因為自己想藉此升官發財而已。請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現在睡著的都好好睡著,站著的都好好站著,走著的都好好走著,停著的都好好停著,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爭鬥。可是只要在它們之間丟下一塊骨頭,所有的狗都會立刻跑過來,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兇殘相,互相爭奪,亂咬亂叫。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所有的狗都起了爭奪的意念。」於是范睢就派秦臣唐睢用車載著美女樂隊,並且給他5000金,讓他在趙國的武安大擺宴席,並且對外宣稱:「邯鄲人誰願意來拿黃金呢?」結果首謀攻秦的人沒有拿贈金,而那些已得到黃金的人,跟秦國像兄弟一樣親密了。應侯又告訴唐睢說:「您此番為秦國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黃金究竟給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黃金都送給人就算功德圓滿,現在再派人拿5000金給您。」於是唐睢又用車拉著大量的黃金出發,再度前往武安去收買天下策士,結果還沒分完3000金,參加合縱之約的天下謀士就互相爭奪起來。10、應侯失韓之汝南【提要】君臣之間不乏有趣的故事,我們看看范睢是如何「編故事」而秦昭王又是如何投石問路的。【原文】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昭王謂應侯曰:「君亡國,其憂乎?」應侯曰:「臣不憂。」王曰:「何也?」曰:「梁人有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也,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嘗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即與無子時同也。臣奚憂焉?』臣亦嘗為子,為子時不憂;今亡汝南,乃與向為梁餘子同也。臣何為憂?」秦以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圍,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應侯亡地而言不憂,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請得其情。」蒙傲乃往見應侯,曰:「傲欲死。」應侯曰:「何謂也?」曰:「秦王師君,天下莫不聞,而況於秦國乎!今傲勢得秦為王將,將兵,臣以韓之細也,顯逆誅,奪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應侯拜蒙傲曰:「願委之卿。」蒙傲以報於昭王。自是之後,應候每言韓事者,秦王弗聽也,以其為汝南慮也。【譯文】應侯范睢失去了封邑原韓地的汝南。秦昭王對應侯說:「賢卿喪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後,是不是很難過呢?」范睢回答說:「臣並不難過。」昭王說:「為什麼不難過?」范睢說:「梁國有一個叫東門吳的人,他的兒子雖然死了,可是他並不感到憂愁,因此他的管家就問他:『主人你疼愛兒子,可以說是天下少見,現在不幸兒子死了,為什麼不難過呢?』東門吳回答說:『我當初本來沒兒子,沒兒子時並不難過;現在兒子死了等於恢復沒兒子時的原狀,我為什麼難過呢?』臣當初只不過是一個小民,當平民的時候並不憂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於恢復原來平民身份,我又有什麼好難過的呢?」秦昭王不信,於是就對將軍蒙傲說:「如果有一個城池被敵人圍困,寡人就會愁得寢食不安,可是范睢丟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說自己毫不難過,寡人認為他這話不合情理。」蒙傲說:「讓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蒙傲就去拜會范睢說:「我想要自殺!」范睢很驚訝:「將軍你怎麼能說這種話呢?」蒙傲回答說:「君王拜閣下為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件事。現在我蒙傲僥倖成為秦國將軍,眼看弱小的韓國竟敢違逆秦國奪走閣下的封土,我蒙傲還有什麼臉活著?還不如早點死了好!」范睢趕緊向蒙傲答拜說:「我願意把奪回汝南之事託付您!」於是蒙傲就把范睢的話回奏昭王。從此每當范睢談論到韓國,秦昭王就不想再聽,認為范睢是在為奪回汝南而謀劃。
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音畫圖文職場技巧感悟哲理星座運情生活智慧史海鉤沉健康智慧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分
秒感謝光臨
推薦閱讀:
※「眼相」與運勢:深度解析不一樣的眼相
※解析眼睛~看懂女人的隱私
※八字預測案例 獨家解析
※專家解析上官婉兒墓為何無唐三彩:因受牽連被殺
※解析男人的3重性格:婚前婚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