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林鎮山棍看中國傳統武術棍法
自一九八八年隨著名武術教練,北派少林拳代表秦慶豐老師習武以來,已有二十餘載,朝暮聆聽恩師教誨,獲益甚巨。在學藝期間,恩師不但傳授武功予我,更對為人處世之道給我以不倦的教誨。
此些年學習少林鎮山棍之若干瑣事,在此希望與武界同仁有所禪益。
據資料記載少林棍術揚名於唐,發展於宋,極盛於元、明,衰落於清,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少林棍術是少林寺歷代眾僧為健身抗獸而創,廣泛吸收其它門派棍法精華,經過長期艱苦磨練,不斷革新,逐漸發展起來的棍棒功夫。歷代武僧大都以棍棒武技而顯威揚名,如唐代代德四年的曇宗、志操等十三僧,宋代的成邊將軍惠威,元未的燒火僧緊那羅,明代的拒蔻英雄月空,清代的湛德,民國的恆林,近代的猴棍大師德根等,都以超群的棍技,為國平寇,為民除害,在歷史上傳為佳話。故少林棍術在歷代寺僧和武林界均有很大影響。
在中國武術的器械中,棍棒是一種很普遍的器械,它屬於打擊型兵器。棍棒發展到今天,因為它取材方便,價格低廉,簡捷實用,又不會被人認為是兇器,所以仍然是習武者首選的重要器械,即使在現代競技武術比賽中,棍術也是主要項目之一,所以說棍棒有「百兵之祖」之說。是說所有的兵器都是由棍演化而成的,棍乃鈍物(無尖韌之器物),諧音即為「頓悟」(突然醒悟、領悟之意),因此「棍」成為以慈悲為懷的佛家之首要兵器,佛家用棍是因為棍的殺傷力不大,雖能傷人體膚,傷人內臟,傷人筋骨,卻通常不至於取人性命,這充分體現了出家人的慈悲為懷。在佛家與禪學的規範中,棍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少林寺的主體兵器。少林棍術在少林功夫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素有「棍為少林功夫之魁」之說,棍是少林僧兵使用最多、最常規的武器之一,少林寺得以拳、棍名天下。
少林鎮山棍相傳數百年,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由於歷史的久遠與滄桑,終以「武道家學」的形式承襲保存至今,可謂塵封已久,實為珍貴。該棍法招招有勢、勢勢有法、法法有用、奇絕古拙、長短兼用、勢法齊整。在實戰中,有撥、攔、圈、拿、絞、纏、撩、掛、挑、截、封、壓、抽、擊、掃、劈等技法。
跟隨恩師所學的『少林鎮山棍』為嵩山少林寺護寺鎮山之寶。少林棍法素以陰、陽把法著稱,其陰把棍即兩手相對持棍(兩「虎口」相對),「少林鎮山棍」其技法內容包括兩部分,即「陰把棍」兩路,「陽把棍」兩路,每路均有十八勢動作,兩路相合共計三十六棍。其套路樸實無華,結構嚴謹,講求靈活穩健,進退和順。練習此棍法,尤須注意身械協調,力法完整。在少林鎮山棍法的學習中能夠感受到,傳統棍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依然在不斷地豐富其內容,在技擊、健身和藝術性上不斷地形成新的時代風格。在實戰的棍法中暗含正奇虛實,剛柔勞逸;高下、陰陽、長短機變等陰陽學說和兵法理論。
習棍至今,在我看來,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的墨子提出的兵法理論:「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守城者以亟(ji )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在實戰中具有一定的意義;我還認為在少林鎮山棍的實戰中不能墨守成規,要防禦更要進攻,虛實有道,正如《墨子攻略》中提到的「要招招有墨(墨即為謀勢之道),招招有勝,招招必勝」。
少林鎮山棍之特點是非常注重實戰,注重招式前後的呼應與銜接,技術方法樸實無華,威猛無比,所以它沒有「棍掃一大片」的招數,而是將短脆之力用於棍的進攻上,達到招招有勢。
少林鎮山棍法技藝吸收槍術之精華,經過融會貫通、提煉升華、使槍棍融為一體,創出了獨具風格的少林棍法體系,在實戰的過程中力度與技巧得到有機的結合與良好發揮,實現了「剛柔兼備」,提高了棍法技藝水平和使用技擊價值。此套棍法中即用了七分槍法三分棍法,專門向人體的要害部位可戳、可扎、可點、可挑、可撩、可崩,其兇險致命;常因勢險節短,棍沉力猛,使「敵立斃於棍下」;而「棍身」又可利用雙手滑把、翻把、換把,採取托、架、擰、格、撞、推等攻防技法,配合其棍法的使用,而往往使敵「猝不及防」,迫使對方毫無招架之力。沒有複雜的招勢,雖是簡單的幾下,也需要在紮實的基本功之上,刻苦的磨練才能掌握。手上的棍子要如上了刺刀的長槍一樣,不斷的扎向對方,動作要小,速度要快,要扎刺對方的要害。
例如羅漢撞鐘(左右弓步戳棍)這一招式中有兩個戳棍,棍端向斜上方瞄準敵鼻部中線位置向前發力,力量要順達,所謂力量順達就是動作協調連貫如長槍扎出,力達棍端,兩棍端分別向左右穿透目標之意,以向前、向上的力為主,向下,向內擠合的力為輔。發力時,身體重心為前七後三,棍身緊貼於腰,此時手形保持陰把。在每一個戳棍的過程中,使力量貫穿在棍的兩端,把力量集中起來,能迅速的集中到一個點爆發出來,而且爆發出來的力量特別大。這是一個如長槍一樣非常具有實戰性和迅速的戳扎動作。
少林鎮山棍以「陰把棍」為主,其特點:短棍長用,貼身短用,長擊調把,左防右擊,雙手對把,劈掃撩蓋,封挑格壓,八方戳進,上下翻打。如鎮妖伏虎(右下格撤步劈棍)當對方向我下盤攻擊時,我則迅速以右棍端向下格,同時撤右步以左棍端迅速猛力下劈擊對方頭頸部。格擋敵對我下盤的攻擊,同時攻擊敵方上盤。動作完整合一,在防守的同時進行攻擊,此動作不大,棍貼身而動,格與劈同時完成,力量與整個人體協調一致,撤步的同時身體重心整體隨劈棍下沉,力貫棍端,如力劈華山一般。此可謂「招招有法」,充分地體現出了少林傳統武術中簡潔而實用的棍法。
「法法有用」則體現在實戰過程中,由於是陰把棍,因此棍的活動範圍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搪擱,在看出對方的來勢後而給予相應的搏擊,隨勢而動,隨機而變。在交手過程中,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擊對方,在這裡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除了速度還要結合實戰中的力量與應變技術,才能發揮更大的威力,否則,只有速度而沒有實戰意義。如第二段夜叉探海(右跪步掃棍) 先快速橫掃攻擊敵方下盤;隨後拂塵橫掃(馬步左橫擊棍) 又迅速橫掃對方中盤;緊接著直挑天洞(左提膝右橫擊棍)之勢橫擊對方上盤。三個動作一定要連貫,一氣呵成,在攻擊對方下盤小腿和踝關節時,右手把貼身而動,棍速即快又穩,然後突然反方向的馬步橫擊,凝腰發力,力量要非常充分。在攻擊對方上盤時要立腰、挺胸,提腿,腿立直,腳趾抓地,身體重心平穩。第三個動作的連貫力量非常關鍵,尤其在提膝時要充分利用身體的瞬間合力使力達棍身的前半端。在整個橫擊過程中,採取突然猛烈的上升,力量要迅猛,是用下中上三步攻擊敵人的不同方位。每個動作不是分離的,而是很緊密的銜接在一起,達到良好的實戰效果。
少林鎮山棍法在實戰的過程中具有很明顯的傳統棍法特徵,它不是簡單的單式動作,而是連續動作和個別的單式棍的組合,在第一個動作沒有解決的情況下,進行連續性的實戰攻擊,不是僅僅局限在套路上,而是隨式組合連擊,在招式的運用上一定要靈活而迅猛有力,對敵過程中招式的速度與力量決定了主動權,把握了主動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擊敗對方,形成理想的戰術效果。(待續)
少林鎮山棍法明顯的簡易性、多變性、殺傷性、實效性,歷來被軍旅訓練和民間武術所重視,由於其棍法「搏技強悍,奇險靈變,靠身近打,兇狠猛重」的特點,古時不僅直接應用於陣戰格殺,而且利用棍法的訓練,對於掌握其它長兵器的使用,也具有直接的輔助和基礎作用。明代軍事家俞大猷在其《劍經》(即「棍法」)一書中講:「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明代武術家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一書中提到:「凡武備重器,非無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何良臣也在其《陣記》中指出:「拳、棍為諸藝之本源也」。《武備志》載:「諸藝宗於棍,棍宗於少林"。都說明了棍法在軍旅訓練和在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從少林鎮山棍得以看出中國武術中傳統的棍法皆以「終端制勝」的實戰為方略,學會在激烈的應戰中隨時知變、處變、應變、創變、享變,對應敵時要特別冷靜,有時又要特別激靈。主動出擊借力打力,最終達到以一帶十、以十連百的最佳攻效的局面。
中華武術的傳統棍法中蘊含著無數的蒼穹之術:守中有攻,攻中有守;以守為攻,以攻為守;虛實有道,道中有招,招招有勢,勢不可擋……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和實踐中逐步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文化遺產。這樣的優秀棍法對於現代的人們從文化需求和社會功能的角度,除了作為健體強身、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發揮它健身和育人的功能,武術還在軍事訓練中的作用及功能日益增強。加之現代文明的興起,更將使其蓬勃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升,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悠久的歷史得以挖掘與整理,更重要的是要弘揚中華武術之博學。
簡歷: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務處主任。任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會副秘書長
貟立新
零八年初夏拙筆於北京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中國人往往「兩個人在一起就有三派意見」
※「中國跳和馬來步」學會任意一招就能讓你後場突擊快人幾倍
※毛子下血本!用真機當靶子讓中國蘇
※假如中國是個班級 咱祖國50個城市都是啥職務? 2
※「海淘爆款」凸顯中國製造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