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刃:中國歷史上真的沒有農民起義嗎?

楚刃:中國歷史上真的沒有農民起義嗎?發布時間:2014-01-24 13:55 作者:楚刃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669次

  忽然翻到《共識網》2011年5月21日龔英輔先生的文章,即《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農民起義》,反倒是夜不能寐,實在想不通:中國歷史上真的沒有農民起義嗎?既然是要「在大變革中求得共識」,那就不揣冒昧,談點淺見,以求教於諸位先生。

  首先,什麼叫農民?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現代漢語詞典》說:農民是「長時期參加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不久的《辭海》縮印本也認為,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者。」現代的百度網回答的更直接:「農民」不就是以農為生的種田人嗎?在中國封建社會裡,除了地主、農民兩大主要階級之外,當然還有士、農、工、商以至軍人、家奴、娼妓等等分法,但那都是從階層角度、從職業角度來分,很難把歸入階級的範疇。不能把大的階級劃分,與臨時性的階層變化、職業變換混為一談。中國封建社會主要的階級是地主和農民階級,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你不能說他是皇帝階級;手工作坊者也是務工,但很難歸入工人階級。農民的特點是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並且是是以農為生的種田人。不能說他們出去賣了點土產品,當了幾年兵,教了幾年書,就不是農民階級了。如果那樣的話,當今中國的農民工,既是農民,又在務工;有工務工,無工務農;到底是農民呢,還是工人呢,那就看以什麼職業為主了。如果這個論點成立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的陳勝、吳廣、王仙芝、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等,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具體職業,而且不斷變換,但大體都是歸入農民這樣一個階級的。  而且,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一般都是農民中稍有文化的人發動的。成天務農,大字不識的農民,像《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只能逆來順受而不會起義。因為只有既受不了殘酷的封建壓迫,又有點文化知識,有點反抗意識的農民,才有可能發動或領導農民起義。著名的水滸梁山,大都是「逼上梁山」的官吏、軍人、賊寇,只有「阮氏」兄弟等才是真正的勞動者,而且是以打魚為生。但是他們都聽晁蓋、宋江這些莊主、書吏的,你能說梁山不是農民起義嗎?在當代,毛澤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農民革命論:中國農民是中國革命的動力,是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中國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而這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領導人先後是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王明、毛澤東等等。這些人誰是長期種地為生的人?除了毛澤東早年還在農民中待過,其餘的大都是早早生活在城市中的。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中國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的性質。正因為如此,當前我國封建主義殘餘思想還很嚴重,當前腐敗主要還是封建特權思想,所謂資產階級享樂主義不過是誘因罷了。  其次,不能簡單理解農民訴求。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都是以農民的訴求來發動的,唐末黃巢提出的「天補均平」、 宋代鐘相、楊么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李自成宣傳的「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洪秀全宣傳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等等,那一條不是當時農民的訴求?應當說,歷代中國農民起義,不但順應當時農民的訴求,而其也確實滿足了農民一些訴求。如果長時期忽悠農民的訴求,那起就會很快露餡和失敗的。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襁負,道路相屬」。朱元璋最憎惡貪污,每當他想起那袋該發給自己的賑災糧食被官吏貪污,導致父母餓死的情景,就會忍不住咬牙切齒,把貪官扒皮抽筋。據統計,因貪污受賄被朱元璋殺死的貪官有幾萬人。  但是,農民又是小生產者,有自私、保守的一面,特別是混跡其中的野心家,老想著「打倒皇帝做皇帝」。陳勝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黃巢詩曰:「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就是這種心理的暴露。當然這已經不是農民的訴求,而是農民小生產者的另一面,即自私、保守一面的體現。郭沫若先生當年曾寫過《甲申三百年祭》,寫到起義軍「進了北京以後,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基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挾降官,搜括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結果滿清強敵與漢奸吳三桂內外勾結,徹底顛覆了農民起義剛剛建立的政權。毛澤東很重視這篇文章,當時在延安就把它列為整風文獻。1949年3月23日在前往北平時,毛主席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去,精神不好怎麼行呀?」「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這也是我們要接受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堅決地反對當前高壓不退的腐敗現象的原因。  最後,有人說歷史都是當代史,意思是歷史都是書寫者根據其理解和想法去編寫的歷史。現在說到「農民起義」,是當代書寫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寫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這個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要做一定的分析。中國歷史上有綿延不斷的修史傳統,左丘明盲而作《左傳》、司馬遷憤而著《史記》,都是貫穿了他們的理解的。司馬遷寫《史記》,就說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怎麼能不包含他的理解呢?比如把劉邦寫成地痞,把項羽寫成英雄,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是史學又是一門大學問,提倡治史應俱備才、學、識、德,這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之一。唐代的歷史學家劉知幾提出才、學、識三長之說,清代學者章學誠又提出「史德」之說,認為「文史之儒,競言才、學、識,而不知辨心術以議史德,烏乎可哉?」史德是對歷史學家人品、道德、修養的要求,就是「著書者之心術也」,所以歷史也不是能隨心所欲任意亂寫的。  現實中也有人對治史不負責任,但畢竟不是史學的主流。有人說胡適先生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又有人說胡適先生沒有說過這個話。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這句話出自胡適的名文《實驗主義》,最初發表在《新青年》上,原話是:「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裡,由我們雕成什麼像。」(《胡適作品集》第四集,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其實,胡適先生在這裡是說哲學的,不是說歷史的。胡適是很實事求是的人,他對歷史的態度非常認真,最提倡說話要有證據。但在現實中確有一些人對治史不負責任,筆者親自看到一部文革前已經出版的史學著作,文革中全書改寫並加上毛澤東語錄重新出版,這就不光是個人認識,而且是受政治影響了。這應當是史學研究的個例或瑕疵,萬不可就此認為歷史可以任意亂寫,說什麼「所謂」農民起義「是一個偽命題。」。  2014年1月24日
來源: 共識網-作者賜稿 | 責任編輯:向異

推薦閱讀:

八種沒有結果的愛 - Qzone日誌
你有沒有哪一刻感覺養的不是貓,而是個人?
想佔便宜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沒有什麼敵得過不聯繫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農民 | 農民起義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