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親子教育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積極進取式,按照規劃,有方法、有步驟,循序漸進「開發」孩子的智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一是消極輔導式,在孩子的成長歲月里,即時發現問題,引導孩子應用本身的智慧和獨立思考能力,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作出最佳的選擇以脫離困窘、改變自己、向善向上。 這兩者其實一樣重要。對於家長來說,就是一整套綜合素質的教養手段;對於孩子,則是心靈成長和教養智能的發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社會學上稱為「難題解決」(Problem-solution)。事實上,「學習」就是一個「難題解決」的過程,在自主學習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因而探索解決的辦法——尋找答案,解決了難題,就提高了智慧。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做錯事,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既是教養智能的成長,也是智慧的提升。 話是這麼說,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不是容易的事。孩子能不能自己發現問題,關鍵在家長的引導,所以,當家長的價值觀、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有偏差的時候,就會判斷錯誤,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於是解決問題也就成為無的放矢,白忙一陣而已。 舉一個案例: 三歲半的玲玲每天自己一個人玩遊戲,吃飯的時候,她也不坐下來好好吃。媽媽拿著小碗,又哄又說,好不容易找到機會,喂她一口,常常一頓飯吃上半個小時。媽媽實在累得不行,她想:「一定是我做的飯菜不好吃?」於是她向同事請教,還找來許多菜譜,每天改變飯菜的花樣,費盡了心思,可是情況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女兒有時因為新奇,高興地吃了,但還是要媽媽喂,邊玩邊吃。 這位媽媽是遇上難題了。但是,她判斷女兒不好好吃飯是「因為飯菜不好吃,花樣太單一」,以致解決問題的一番努力都不見功效。可以看出她其實並沒有「發現問題」,既沒發現,也就沒「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 孩子不吃飯或不能好好吃飯,雖有可能是飯菜不合口味,但真正的原因是教養問題。 在接受家長諮詢時收集到的許多教養問題的案例,我發覺多數是家長沒正確掌握到核心問題,也就是沒有真正地發現問題,既沒發現,當然就沒解決。由此看來,家長必須接受教育是肯定的。目前中國的大環境正處在轉型期,傳統家庭教育的經驗雖然仍有參考價值,但他們對眼前已在發生的問題該如何應對,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必須獲得專業的指導。那麼誰來指導?給他們提供怎樣的指導? 有家長說:「問題不是明擺著了嗎?為什麼還要去「發現」?」事實上,「明擺著」的並不是問題,而是「問題」造成的「結果」。比如說吧!孩子失蹤、被拐賣、意外造成的傷殘或死亡,這些都是發生的事實,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呢?你說家長保護不到位嗎?不,家長都時時在保護著孩子呢!如果把「保護不到位」看成「問題」,那麼解決辦法就是加強保護了,怎樣加強呢?讓每個家長給孩子請個保鏢,這顯然行不通。撫養孩子不能像養一隻寵物鳥,把他關在籠子里,每天提著出去遛彎兒?孩子不是寵物,他要長大,要找同伴遊戲,要去上學,要到處遛躂。這樣他就可能遇上危險,可能遇到騙子。所以,家長應該發現的問題是「孩子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我們的孩子必須擁有自我保護能力,必須知道避開危險,能夠應對突發的事件,這樣問題才能解決。那麼,家長教育的目的是讓家長學習一套功夫,然後去教導自己的孩子?如果是這樣,在學校里直接教給孩子不就行了嗎?肯定不是這樣。能力的培養和學習做蛋糕不同,做蛋糕需要的是技術,可以傳授,有人教,學會了就可以派上用場。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光是技術,它是個人的價值觀、教育理念、知識和智慧、同理心、獨立思考、溝通技巧等等思想與手段的交集運作的結果,這許多能力,都不是短暫的教育或學習可以奏效的。親子教育關注的不只是孩子,更關注家長,特別是母親。因為孩子的價值觀和同理心,都是從嬰幼兒開始,長時間的耳濡目染逐漸影響下積累形成的,而知識與智慧的增進,獨立思考能力,都取決於家長提供的生活空間和引導方式,不先端正家長的思想言行,他們就沒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所以,孩子不吃飯,或者吃飯時拖拖拉拉,媽媽端著碗追著喂,利誘威脅,直到孩子把飯吃完。這個問題絕對不是飯菜好不好吃,它反映了嚴重的教養問題,若家長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也就發現不了問題,發現不了,當然也就解決不了。外國的經驗不能照搬有人主張把美國家長教育專家托馬斯·戈登博士的「效能家長訓練」直接引進。托馬斯·戈登博士通過對父母的訓練,使親子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因而消除了親子摩擦、發脾氣和說謊的情況,讓家庭之間更為溫馨,父母就可以有效地教養出更有責任感的孩子。他的訓練包括三個層次:第一, 在教育兒女的理念上,家長首先必須確立:「這是一項雙贏的戰爭」。在處理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重點在親子的有效互動,無論結果如何,父母和子女都是贏家,沒有輸家。第二, 在教育兒女的手段上,家長必須「傾聽」孩子的陳述,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做法和對事件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領會並接受他的感受,然後引導他面對難題,自己制定處理辦法。第三, 在引導兒女解決難題的策略上,家長必須堅守一項原則:只提供各種解決方案和可能後果供孩子參考,不加上個人的評價或做出建議,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自己作決定。托馬斯·戈登博士認為家長做到這三點,就可以保證家庭和諧,孩子會對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樣,孩子即使犯了嚴重的過錯,也會逐漸改變。但我認為,中國的家長即使學習並有效實施這樣的教育,也不能解決家庭不和諧的問題。為什麼呢?首先,中國家長的身上都戴著兩個「枷鎖」:第一、 私有意識:將孩子視為個人私產,於是佔有慾逐漸形成過度關心與呵護,將養育孩子視為人生最大的、唯一的投資,急功近利,緊緊盯著孩子前進的腳步,因而忽視了時代的變遷和孩子個性及能力的發展。第二、 品牌意識:將孩子的成就視為彰顯本身豐功偉績或能力超群的標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將自己的意願或追求的目標轉移到孩子身上,替孩子決定一切,漸漸地讓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在這同時,和美國家庭相比,中國家庭缺少了一個共同價值——宗教信仰。這和宗教信仰好不好或重要不重要沒有關係。美國大多數家庭都信仰基督教,孩子一出生就由牧師主持洗禮和命名,從小接受宗教傳布的價值觀,因此,家庭教育都在這一套價值系統下運作,解決親子間的矛盾或衝突,需要的只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托馬斯·戈登博士的家長教育是針對美國家庭設計的。一般美國家長還具備兩個特點:①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以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信念作為家庭中親子互動的基礎,這是家庭的核心價值;② 父母親在親子互動上多採用引導,而非訓導;在孩子處理難題時,只提供參考性建議,不強迫或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我們中國家長的問題就複雜得多,而這些因素嚴重干擾著家庭中的親子互動:(1) 家長制的權威意識:傳統家庭的家長制意識至今依然主宰著中國家庭的運作,民主、平等和公正價值依然不能成為家庭中親子互動的主導思想。直到現在,許多家長依然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類《弟子規》的教條來要求孩子,他們並不知道這樣訓練出來的孩子只有在古代資訊不流暢、經濟發展滯後的社會可以立身,而在今日競爭激烈的民主社會,一個沒有個性、無創新能力、無主見的人,即使溫文爾雅,品德高尚,只會處處碰壁,於是逐漸形成內心自卑而憤世嫉俗。家長若不從自身尋找原因,從改變自身做起,任何教養技術都難於用上。(2)子女私有的產權意識:由於宗教信仰的關係,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是「上帝的恩賜」,養育子女是奉上帝的意旨,是一種神聖的職責,因而盡心儘力只是在更好地完成人生責任。中國一般父母沒有宗教信仰,即使有,人身之間的關係定位非常模糊,在生兒育女上費盡心血,因而有著要求子女反哺、感恩的心,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在「養兒防老」思想的驅使下,刻意強調「孝順」、「感恩」,這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夾雜著太多私心與主觀願望,讓孩子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以致局限了教育的效果。(3) 對子女成才的期待值:中國家長將子女的發展與成就看作個人成敗與未來名聲的依存關係,對孩子過高的期待值,促成過度的關切,以致緊抓不放,將培育子女當作實現個人理想的戰場。這樣,孩子逐漸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人生的發展方向。為了達到父母設定的指標,符合父母的期待,孩子自小就壓抑自己的本性、隱藏自己的心思與願望,不敢也不願和父母交流,缺少互動,為未來的親子衝突埋下一顆顆未爆彈。(4)急功近利的育兒手段:望子成龍、急功近利的思想,遏制著中國家長學習及接受新教育理念的能力;教育理念過時或錯誤,教育子女只要目的,忽視過程,這樣即使學習並掌握了教養技術,實施起來也只是徒具形式,不會產生效果。家長們都堅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規律,但卻不依照「自然規律」的發展條件,不給「瓜」或「豆」自然生長,一味拔苗助長,緊盯收割,結果製造的問題孩子,已經不是「教養技術」所能發揮功效了。(5)學習資源的缺乏:在美國,教育專家多數是兒童心理學家或神經學醫生,他們通過長期的實驗教學、心理諮詢與輔導服務,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臨床經驗,最後寫成的親子教育著作,都是實事求是,先引導家長發現自己的問題,再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這些專家,也經常在雜誌、電視專題節目或社區家長座談會上和家長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相比之下,中國雖然不缺乏親子教育專家和著作,但多數大談理論,而提出的主張,往往和商業利益捆綁,失去了可信度,對家長的幫助不大。所以,中國的家長教育的著重點應與美國不同。中國家長能不能做個「效能家長」,關鍵在於:第一、 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然後才能思考自己處理問題的做法是否可行;第二、 認識孩子,了解孩子,接受孩子,然後才能思考孩子可能採取的做法是否可行;第三、 以正確可行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來分析、判斷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第四、 引導孩子以有效可行的策略和手段來處理問題,讓孩子自己作決定,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但這四點並不是「藥方」,只是一個家長必須具備的能力。這項能力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具有的思想依據,但要應用到位,要真正解決問題,還得學習一套「基本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這項「基本功」其實就是處事的5個步驟: (1)認識 認識事件的發生、經過的情況和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後果。這個認識過程必須不夾帶價值判斷,不攙和個人的偏見或愛惡等情感。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忽略了真相,影響了接下去幾個步驟的順暢運作。 (2)了解 了解造成這次事件的原因,包括觸發事件的原始動機、孩子的想法和想達到的目的,以及造成的後果和影響。這個過程同樣要求真求實,不能憑空猜想,不能依靠經驗或偏見來個想當然。孩子作任何事情,都有個「動機」,找出「原始動機」,才能有的放矢,發揮教育效果。 (3)接受 接受既成的事實,一方面是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所造成的影響、後果等的接受,不逃避、不找借口或狡辯;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想法和所造成的影響、後果等的接受,不迴避、不護短。若不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否認或狡辯,那就無法進行下一步的「解決問題」了。 (4)關懷 不掩蓋事實、跳避責任,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孩子來說是關懷自己的成長,對家長來說就是關懷孩子的教育。家長引導孩子說出他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教孩子怎麼做。如果覺得孩子的辦法不夠完善,可以引導他認識更多的選擇,但無論如何,都別直接指示孩子如何做。只有讓孩子自己決定做法,他才會對結果負責。 (5)愛護 「愛護」不是說愛孩子或袒護孩子,而是指向好的發展改變。在孩子方面,出於自尊自愛,珍惜自己的前途,所以努力改變自己,放棄錯誤的行為或思想;在家長方面,出於關愛孩子,督促孩子改變自己,給孩子鼓勵加油。這樣做,「問題」也就解決了。 這五個步驟,一般家長都很難做到,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主張家長必須接受教育的原因。
推薦閱讀:

關於食神旺盛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發布會 回應香港基本法第104條解釋等問題
關於《地藏經》的若干問題
速寫五官的畫法,解決全頭部問題
威士忌初學者9個常見問題

TAG:發現 | 解決問題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