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莽改制的啟示

王莽改制的啟示

鄭彪

王莽這個歷史人物,名聲很差,這與中國歷史文化特彆強調正統有關,也與白居易的一首詩有關。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白居易:《放言》)

白居易是大家手筆,有學問,敢於放言臧否歷史人物。在這首詩中,他秉持孔子著《春秋》的微言大義,也是孔子開創的以下兩千多年中國文化傳統,抑偽揚真,抑惡揚善,抑王揚周。中國這個優秀傳統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幾近喪失,因為蘇聯解體,世界變局,於是思想界文化界意識形態領域流行價值重估,實為價值顛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抑善揚惡,抑真揚偽,濁流滾滾,莫此為甚。此為米國引領的全球化地緣政治災難,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

白詩前四句說一種相人法,「辨材須待七年期」,主要說「辨才」需要時間,不可輕言平庸。所謂「七年期」,也是一個概數,不可拘泥,或十年,或更長。這一點古今同理。對政治家,特別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可能對歷史轉折發生作用,力挽危局,特別是要以弱勝強,只能以柔克剛,尤其需要以時間換空間,運籌帷幄,推動時局,折衝樽俎,等待時機。因為政治這東西關乎天下安危,利害太大,絲毫疏忽不得,所以周公一身正氣,尚且要「恐懼流言」,臨深履薄,王莽人品不端,舉大計就更要「謙恭下士」。應當說,中國古今都不乏一身正氣,立黨為公,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負、有操守,有作為的大政治家,有些只是長期以來被低調所惑,被價值低估(殊不知此乃政治智慧所在),以致有一些輕率的輿論,包括說什麼「擊鼓傳花」之類。中國政治傳統講究王霸並用,既要有菩薩心腸,又要有霹靂手段,但後者不能輕啟,更不能濫用,既要等待時機,又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一劍封喉。這些都屬於術的範疇,還必須統帥以高遠的理想、正確的主義和科學發展觀,則真正是政治家的大手筆。中美博弈,是一盤大棋局,需要大手筆,也必然有大手筆,美國善打快拳,中國長於太極,究竟鹿死誰手,棋局在展開,在深化,不宜輕言勝負。行至水窮處,且看雲起時。

後四句說了兩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眾所周知,周公是周文王少子。有聖德,輔其兄武王伐紂,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時武王病,周公為冊文告天,願以身代。藏其冊於金匱。後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於膝,以朝諸候。庶兄管叔、蔡叔圖謀不軌,心忌周公,反散布流言,謂周公圖謀篡位,成王疑之。周公遂辭去相位,避居東國,心懷恐懼。一日,大風迅雷擊開金匱,成王見冊文,方知周公之忠,乃迎歸相位,誅殺管、蔡,周室轉危為安。設使無這陣風雷,周公豈不功敗垂成,蒙冤青史?再說王莽。王莽字巨君,為漢平帝的舅舅,屬於「後黨」。其為人深刻奸詐,自恃椒房貴寵,相國威權,陰有篡漢之意。此雖是歷史上後黨(外戚)、閹黨、太子黨之類的通病,但王莽卻是一個複雜的政治人物。「王莽是一個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也是西漢末封建貴族集團中的一個比較有見識的人物。」(翦伯贊:《秦漢史上的若干問題》,《中國史十五講》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8頁,張傳璽整理)他看到當時社會矛盾激化,民怨沸騰,政局危殆,想要有一番經邦濟世的大作為,由此滋生了政治抱負。成功了,就叫雄心,失敗了,就叫野心,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其實中國歷史傳統不以成敗論英雄,要看正義非正義。如歷史上的岳飛、于謙、文天祥,20世紀的孫中山、李大釗等等。西方傳統則完全是這一路,叫作「歷史是勝利者寫的」,說法不同,理直氣壯。王莽出身外戚,但不是紈絝子弟、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一路,畢竟飽讀詩書,精通歷史,深諳修齊治平的大道,自知上位困難,恐人心不服,乃清廉儉樸,折節謙恭,禮賢下士,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一時聲名遠播,廣收人望。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外戚得勢,王莽卻激流勇退,隱居新野,善於等待,絕不霸王硬上弓。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能硬下心腸,逼其兒子自殺,由此聲望更隆。這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出來的,更非古今腐敗官僚及其浮浪子弟輩的行為可比,反映出其政治上的抱負。流行的觀點認為,王莽假行公道,虛張功業。但是,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畢竟有效。時天下郡縣稱莽功德者,竟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歸己,乃眈平帝,遷太后,自立為君。改國號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陽劉文叔起兵復漢,被誅。白居易認為,向使王莽早死了十八年,不就是一個完名全節的賢相,名垂史冊?其實,這裡白居易堅持維護中國正統並不錯,他大約基於王莽篡位,故因人廢事,對其改制的功過也就置而不論。

白居易一生仕宦生涯,雖接近人民群眾,在當時也算難能可貴,但畢竟不能擺脫士大夫局限,完全站在人民立場。從歷史上看,須知人民群眾其實並不很在意王莽是否「篡漢」,人民真正在意的是王莽改制是否為自己帶來利益。翦伯贊先生曾正確地指出這一點。中國老百姓受儒家傳統影響,深明大義,不是不擁護正統,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王莽的虛偽、野心和機會主義,只是人民太苦,期待太久,天下洶洶,只要看到能有人出頭代表人民利益,代表正確方向,出人民於水火,即使是魔鬼、混蛋、王八蛋,也可以擁護。所以王莽撈到了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張「選票」。西漢時中國人口六千萬,交通資訊十分落後,五十來萬的選票為全民的0.83%,很是不少,其中應是包括許多人民群眾。人民疾苦,有權利有所寄託,有所選擇,錯了可以重新選擇,至於所託所寄非人,人民群眾沒有責任。

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是改革王田和奴婢,前者試圖制止土地兼并,且把大地主的土地拿出一部分來分給無地農民;後者是試圖凍結奴婢買賣,防止貧苦農民繼續奴隸化,兩者「用意在解決當時社會兼并,消弭貧富不均,為漢儒自賈、董以來之社會理想。」(錢穆:《國史大綱》上冊,第一五三頁)此外,王莽改制之「六筦」(將鹽、酒、鐵、名山大澤、錢幣銅冶、五均賒貸,皆歸國家管理,故曰「六筦」,筦即管也)、「五均」(征工商百業所得稅為母金,國營賒貸,使無重利盤剝,為「六筦」之一。錢穆先生指出,「六筦」和「五均」,「有似武帝時之鹽鐵、酒權、算緡、均輸,實為一種如近世所謂之『國家社會主義』,仍為裁抑兼并著想。」(同上)正如王莽在詔書上所說的,「今開賒貸,張五均,設諸斡者,所以齊眾庶,抑併兼也。」(《漢書·食貨志下》)用馬克思主義的語言,這叫緩和階級矛盾,是歷史進步。正如翦伯贊先生所說:「王莽的車子是向前開的,他希望把他的車子開到他理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遭遇大地主、大商人的強烈反對,被迫折回。歷史的車輪是不會走回頭路的,在折回的時候,他翻了車,被壓死在歷史車輪之下。」(翦伯贊:《秦漢史上的若干問題》,《中國史十五講》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9頁,張傳璽整理)王莽改制失敗,但其進步意義不可抹殺,其教訓尤其值得記取。王莽「看出了要搶救地主階級瀕於崩潰的統治,必須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一次改革,因而提出了改制的問題,特別是如何阻止土地繼續集中和農民繼續奴隸化的問題,這不能說王莽在當時統治集團中不是一個獨具卓見的人物。」((翦伯贊:《秦漢史上的若干問題》,《中國史十五講》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8頁,張傳璽整理)另一方面,王莽改制遭到大地主、大商人的強烈反對,不久又發生綠林赤眉起義,於是混戰一場,改朝換代。錢穆先生說:「這不是王莽個人的失敗,是中國史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大失敗。」(錢穆:《國史大綱》上冊,第一五三頁)古今歷史和人物條件差別太大,其實各有利弊,不可謂一切都在進步,也不可以生搬硬套。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羅伊·麥德維傑夫說,戈爾巴喬夫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即不了解人民最需要什麼,時代呼喚什麼,也就不知道該做什麼,導致失敗。王莽個人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摸到了西漢時代的歷史脈搏。近年來國內外許多人士,無論左右,都通過中央在重慶的布局和探索摸到了不僅是中國的時代脈搏,而且基辛格等美國政要更將其與席捲美歐的「佔領」運動聯繫起來,感覺到了全球時代脈搏的跳動,實屬一種卓見,只是立場不同。重慶經驗原本就是中央布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果,是人民群眾的創造,近來有關方面在對個人與重慶經驗進行剝離切割,完全正確,但是還不夠,理論上應當名正言順。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個人成敗不足恤,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人廢事,一是將失民心,二是從而堵塞了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對此,主政者其實內心雪亮,方向明確,只是還需要博弈。當前,中外各種推手都在試圖影響中國方向,思想混亂,所以這一點特別重要,許多人不甚清醒,特別需要拎得清楚。

(2012年4月21日)

推薦閱讀:

王莽作為一個「穿越」之人,為什麼會改革失敗呢?
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
王莽傳(下)
人們更需要斯托雷平還是更需要王莽?
王莽政權是怎麼統治的?

TAG:王莽 | 改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