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縣」:尋求新型城鎮化的破局之道

「圈縣」:尋求新型城鎮化的破局之道

導語

近日有媒體透露,目前全國醞釀撤縣設市(區)的縣就有上百個,新一輪的「圈縣」熱潮悄然興起。城鎮化是我國最大內需潛力之所在,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但是一窩蜂的撤縣設市,究竟是「喚醒沉睡的雄獅」,還是利益驅動下的盲目擴張?如果利用縣域經濟破解新型城鎮化之路值得深思。

縣域時代將終結?

城鎮化的本質是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相互疊加的複合轉型,中央提出城鎮化的戰略,基本初衷是發揮城鎮化在釋放內需、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新城鎮化相關措施將出台 近百餘縣欲撤縣設市

隨著城鎮化發展規劃頒布時間日趨臨近,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正越來越清晰。記者獲悉,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製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下稱《規劃》)將在近期正式對外「亮相」。記者從民政部了解到,目前全國醞釀撤縣設市(區)的縣就有上百個,而據來自地方政府層面的說法,僅僅在廣東、貴州、雲南、陝西四個省份,就有60多個縣提出撤縣設市(區)。

城鎮化成為一場盛宴?

李克強總理曾說過,城鎮化是我國最大內需潛力之所在,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但現在尤要警惕兩個問題,一是把城鎮化作為一場盛宴,忽視城鎮化所客觀需要的經濟社會條件;二是僅關注城鎮化的速度與規模,簡單把城鎮化作為做大經濟總量的工具,忽視城鎮化所需要的轉型。這兩個傾向,目前一個側面體現在一窩蜂撤縣設區、盲目擴張城市等思維上。

縣域時代的雄獅和綿羊之惑

人口和產業體系較好地融入城市核心推進城鎮化

作為「縣」一級區劃,在與城區的統籌規劃建設中,存在多重障礙,撤縣建(市)區後將消除與主城的政策差距,有利於市區的人才、資金、產業逐步向兩地集聚,而兩地資源也將得到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市與市轄區之間和此前市與縣之間存在完全不同的權力關係,撤縣建區是地方政府權力關係的調整,也將在客觀上推動當地的城鎮化發展,促使縣域經濟儘快擺脫農業為主的單一發展路徑,釋放更多增長潛力。

區劃調整有利於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充分發揮市級的帶動引領作用,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提高整合統籌區域資源的能力。市轄區的人口和產業體系可以較好地融入城市核心,撤縣建區帶來的經濟提升和城市建設擴容,還吸引人口大量集聚,推進了城鎮化。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教授高國希表示,對於轄區人口、產業體系等已經融入城市、成為城市核心部分的縣,撤縣建(市)區符合發展規律,能夠激發區域活力,「打個比方,就是『喚醒了沉睡的雄獅』」。

發展自主權受限 「縣域經濟」活力下降

撤縣設市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的,一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迭次出現,城市病會繼續蔓延和加重;二是「行政中心」地位的削弱,導致「縣域經濟」活力下降。改為市轄區後,由於行政中心地位削弱,導致近年來城市化水平、對企業的吸引力、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反而落後於同類地區。在這方面,廣東的順德就是一個典型,撤縣設區之後,順德的經濟總量已由之前的全國縣域經濟第一跌到了第三位。(綜合新華網、半月談等報道)

警惕「圈縣」成為新型城鎮化陷阱

城鎮化要素——政府

「行政功利」增加社會成本

撤縣設市背後基於權力自肥的「行政功利」也不容忽視,一是領導更容易受到重視和提拔;二是隨著管理職能的擴大,可以多設一些機構,多一些編製人員,從而可以多安排一些職務和人員;三是水漲船高,所有當地公務員都可以獲得高一等級的行政級別和工資補貼。在撤縣設市的過程中,「行政功利」會增加社會成本;名稱更換帶來的匾牌、公章、公文等,也需要耗費一筆不菲的財政收入。

進行成本管控謹防官僚機構的自我膨脹

一方面要謹防「假性城鎮化」,遏制地方政府繼續依賴土地財政,片面追求土地城鎮化速度,出現諸如房屋拆遷矛盾、土地徵用矛盾;另一方面,改革後新設的機構,不可避免會增加各種管理成本,要進行成本管控,同時謹防官僚機構的自我膨脹。

城鎮化要素——產業

撤縣設市陷入「衝動陷阱」

我國過去城市化進程的一個教訓是,行政主導城市化色彩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經濟規律。全國已經撤縣設區、撤縣設市的一些地方,其實不少是在還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的,雖然「市(區)」的匾牌已經高懸,一目可望,但產業體系的轉型還沒有跟上,領導的管理觀念、管理風格、管理效率也沒有跟上,市民基本的「城市意識」更沒有跟上,不僅正能量沒有充分發揮,還帶來了更多的新問題。

城鎮化要有產業做支撐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採取多種形式的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的規劃,實現城鄉快速發展和功能互補;對不符合城鎮化條件的區域,尤其要防止造城運動。對各地方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擺正自己在城鎮化中的位置,政府的重要職責是改變當前不合理的、抑制人口城鎮化的制度,而不是充當城鎮化的急先鋒。不是一味反對撤縣設區、撤縣設市、撤鎮設市,而是要把撤縣設區、撤縣設市、撤鎮設市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正如李克強在江蘇考察時所說的,城鎮化要有產業做支撐,實現產城結合。

城鎮化要素——人

拆遷潮下農民變成「赤腳市民」

撤縣建區後,一些地方依賴的土地財政,將隨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出現新增長,由此將迎來新一輪拆遷潮,而農民在此過程中也將不可避免地遇到諸如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等問題,在一定時期內農民既沒有享受到「市民」的社會保障待遇,又將失去國家惠農政策給予的補貼等,對於可能出現的這種「赤腳市民」群體要引起足夠重視。

尊重農民的自由選擇權

當前城鎮化面臨最尖銳的矛盾,並不是土地指標不夠,而是高達2.6億人規模的農民工群體尚未真正融入城市。城鎮化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農民有權做出留城還是留村的選擇。如果留城,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其基本權益;如果留村,也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其權益。只有保障各主體的自由選擇權,在此基礎上推進城鎮化,才能真正發揮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載體作用,也才能有效防止過去30餘年依附在城鎮化上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綜合新華網、新京報、東方網、經濟導報等媒體報道)

結語

區劃格局如何重構?地理空間怎樣拆分?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話題。如何把握新型城鎮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再造一段中國式發展的「黃金時代」,考驗各級政府的經驗和能力。


推薦閱讀:

推進新型城鎮化明確八大重點
李克強為啥這麼關心新型城鎮化?
杜人淮:困境重重的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
【獨家】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不可觸碰的五條底線該如何堅守?權威專家深度解讀

TAG:城鎮化 | 新型城鎮化 | 破局 | 城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