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習拳問答

習拳問答說到混元樁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想起曾起早摸黑在寺院、操場、江邊所流過的汗水。想起了前些年氣功時期人們的盲然,今看到易壇的功友們如此認真地暢談自己的練功心得體會,也點燃了吾的熱情。吾從小隨師練習武術,深得清朝天津武術會會長張占魁後傳之教,習得老傳八卦拳、深洲形意與陳氏太極,其樁功來源於八卦夾馬樁,基礎則是混元樁,站樁二十來年,對於每天的站樁體會,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心力交瘁,神清氣爽」。近年網上交流方便,混元樁及大成拳的愛好者也層出不窮,暢談混元樁的網友也絡繹不絕,吾閑下之餘亦到專業大成拳網站看看,苦無深學知音,漸漸地淡忘了此事。日前見本網無量版主與思傑版主,對於混元樁及其推崇,轉來大量老前輩的心法、也出了不少自己練功的體會,這真是一件大好事,隨及在思傑版主的貼中,補發了幾張吾的弟子站樁的照片,藉此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混元樁的重視,讓大家在樁功中得到鍛煉,以強身心。也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各持己見。請問:一,我站樁未加任何意念假借,請問這樣能站出力量嗎?站樁大體分為兩種:第一種、以意念為主導的氣功之路,它講究採補,以知白守黑之法,添精補漏行運周天的丹道之功,由站樁的採補收集,到坐功的煉精化氣等,初果則是「馬陰藏象」佛教稱「羅漢果」,我今天看了一個網站對它的解釋,則是亂七八糟,曲解經意,將會害人害己。和尚、道人為何出家?其實就在這「馬陰藏象」之中,吾不多言,明者自明。此種樁功不在樁,而在意念里,樁只是它的一種修鍊形式而已,古稱「渾圓樁」而不是大成拳的「混元樁」,這也是眾多功友混淆不清的原因。第二種、則是靠樁的結構間架,進行筋、骨、肉的洗滌,校正人體大梁「脊柱」,從而體會地心引力,由此達到筋肉的整體合一、身如鉛灌,從而改變人的筋肉結構,達到脫胎換骨的效果。這是身心並練的功夫,每次站樁中都有「心力交瘁」之感,功後方「神清氣爽」。這與前者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叫「混元樁」不是「渾園樁」。由於樁法的內在要求與功法的內在變化,加上傳承的隱密與保守,許多內含都鮮有人知。加之國人對於氣功的敏感及氣功意念的印象與體認,所以王薌齋有言「有的人一生練功,只能是養生樁,不能真正進入混元樁之境,對此多曲解」所以薌翁煞費苦心地幾次改名,從意拳到大成拳,也作過《拳經》口訣,但至今還是讓人誤解!我想也只能自己去體會或找到真正懂行之師,才能明白其中的奧意吧。(當然除站渾園樁之外)

你的問題是意念與力量,那麼你所練的功法為第二種。我分兩面講,練功無意念是不成的,但過重意念與吸呼則成了第一種「渾園樁」而不是「混元樁」,如果是為了力量,則要從力量方面用意。如果只是養生,則可以不用意念,得力就要難點了,這個「意」字是有很大區別的。似問「站樁」為何?「得力量」,那麼,得力量的功法就有它的內在要求,不然又怎麼得力呢?比如首先是養生階段,就是洗滌心靈,放鬆後天勞作帶來的濁力,從而恢復先天的綿延之勁,讓僵化的筋肉與毛孔得到充分的營養,從中體會地心引力的存在。這步功要求與第一種「渾園樁」差不大多,也所以讓人們容易混淆。第二步,則是脫胎換勁與校正脊柱,(由於後天的影響,從側面人的脊柱己變成了S形。校正之法則要蹋腰、含胸、拔背、實腹,開肩、吊頂)充分拉開兩肩挾骨與鎖骨的量,從而進入陽麵筋肉的綳起,整體如束,這就有一點費勁了,這是用勁而不是用力,要有舉重若輕之感,雖然身上用了勁,但意念都要輕鬆愉快,而這些要領都要靠意念的假借才能完成,才能達到筋肉的連接與放長,才能得到力量的增長。不然空站一生也談不上搏擊的力量。所以雖是一個樁形,但內在要求不同,進入的渠道也有本質的區別。從另一方面講,不能過重意念,忽略筋肉的連接,讓人在站樁中進入混屯的盲然境地,把混元樁站成了渾園樁,從而出現一些幻象,追求虛無的無上之力,我記得以前中功的「劍指樁」就是這樣誤導人的,由於筋肉的足部連接後,產生一點阻力,就認為那是氣感,從而為人治病的荒唐之舉。以我之見,如果只想鍛煉身體,站養生樁就行了,用意與不用意都一樣,只要靜下來「立禪」就能身心並練,也不必每天花幾小時來站樁。如果想從樁功中得力,就要按樁功的內在要求,進行筋骨肉的層層烘煉。二,我現正在學鉤挫試力,也是自學。書上說站樁得力,試力知力,那麼試力對技擊有什麼作用?只站混元樁和試力能出一般的技擊功夫嗎?站樁為得力的過程,也就是改變人體筋肉結構的過程,它只是一種靜態的烘煉,讓人在外形不動中得力、知力,在得力與知力後,就要進入從微動到速動的過程,才能把樁功中所得之力用於搏擊。試力則為微動訓練課程,也就是從慢動中體會筋骨肉連接後的整體運動過程,這種運動過程只要動作能協調一致,保持樁形的間架,就會在每個動作中出現阻力,先由大動作做起,由大至小,最後看不出動作,就會出現筋肉的蠕動或叫振顫,(薌翁舉手抬足周身都會有這樣的蠕動,所以許多高手一觸及敗)談到這裡,大家會想到太極拳了,其實它就是一種試力方法,由大圈到小圈等,微動的訓練過程,如果不明白其中玄機,就算打一生的太極,也沒有一點功夫。這種阻力會遍及全身上下,就好象人的身體被死死地粘在空中欲罷不能,只有試力動作的一個方向,勁力略領,切不能出現有夠人的慾望,應做到力、意不滯,力不出尖,不丟、不頂,自然而然地體會這種阻力,方能試力有得。用時一旦失去這種阻力,人的整體就會沖向對手,再一突然停止運動,就會暴發出驚人的炸力,俗稱「殺車力」此力特點「冷、彈、驚、脆、快」。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功法的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如:動中求整、速動求整、推手、斷手、器械等。 如果只站樁與試力能有一定的功夫,但不能成為高手,而且也不能在激烈的搏擊中運用,當然在普通人的玩打中,還是佔優勢的,不過總比站養生樁收穫大得多,因為身體筋肉的結構在慢慢地改變,從而得到身心的訓練。

我說了一大堆話,其中有詞不達意的地方,望同好們諒解,混元樁確實是中華武術的瑰寶,讓它為我們的健康與自衛起更大的作用,這也是我的心愿三,請問現在我每天在打陳式太極拳24式,可是打了快兩年了,一點感覺都沒有,輕飄飄像是舞蹈一樣。以前總是怨我八字中乙木透干過旺,沒有剛武之力。不知似這種情況還有必要再打下去么?古之武者以形意、八卦、太極並稱三式,什麼少林、武當等諸家外練武功無與比之,而三種拳法之中,首推八卦、次取形意,太極居末,從養生到搏擊都無法相提並論,由於理法均出於易經,所以功法有許多相似之處,亦能相互借鑒,共養太和之氣。從養生來看,習八卦者壽90至100多歲之人,大有人在,重慶八卦名師呂紫劍先生,110多歲至今健在。習形意者亦多八旬以上老翁,而習太極之名家,則多短壽,楊露禪與其師陳長興壽至七十三歲,而短壽者比比皆是,露禪之子楊班候壽五十有三、楊澄甫壽六十有八,陳發科五十有九等等,陳興還算長壽之人,八十有二,吾不是否定太極的科學性,而是從各門名家壽辰的來看長壽的秘訣與功法原理所在。從清至今的搏擊擂台賽,沒有一人是用太極拳,力戰群雄,而獲得過前三名。而多半是習八卦拳與形意拳獲前三,因此深研拳道,必須從科學角度出發,才能對身心有宜。一九八四年左右,河南太極拳之鄉陳家溝,登報面向全國首次招生,由陳氏太極拳名家陳小旺、陳正雷主講,吾市一小孩時年十二,棄學專程前去學拳,深得正雷與小旺愛戴,在陳家溝一呆就是十幾年,日夜苦修陳氏各種拳法與推手,亦練混元樁,可對於樁的內含及要求知之甚少,96年時棄拳回家,學習汽車修理,經人介紹與吾相識,相互印證,對於搏擊勁道的運用之法,他確如一片白紙,對於混元樁的內含更是膚淺之極,他只說「小旺師叫他每天立禪站樁」,並說「太極拳之功全在這樁上」可站樁的目的與運用之法,卻秘而不宣,不談深淺利弊與優劣,真是浪費光陰與青春。當然吾不是抵毀太極拳,也不否認小旺與正雷先生的功夫,可這種態度待徒方法,卻讓人不敢恭維。思傑六樓回薌翁對太極的評價內容,我認為亦不太公平全面,可能是時代封閉的原因,薌翁當時只看到楊露禪兒子的拳法與功要,因為陳家溝的拳師們少在外面走動,外面的習拳者又少得太極之精髓,而楊家之改良太極拳,就佔了大量的市場,所以讓薌翁產生了許多誤解,不過真正對其創拳之初的意境來看,太極拳之立意之初衷,就遜於八卦與形意。從形拳架來看,太極以立身中正,則不利於動作的靈活轉換,在搏擊時就處於四面臨敵的狀況,而且受招式外形的限制,從而出現擒拿等無用的死招,不能拳拳服膺,並且缺少速動的動中求整訓練方法,則難以應敵獲勝;形意拳則是以倚養正,演式靈活多變,勁力剛猛,速度極快的動中求整方法。而現代流傳的橫、鑽、劈、炮、崩等,都大失形意創拳之初衷,以外形的動作來硬套五形的相生相剋易學原理,則有失自然之態,從而進入另外一個呆僵的衚衕,但深洲原傳形意,只有三拳「踐、鑽、裹」並且三拳必須合一,若奔馬連環一氣哈成,每一個動作演式都有這三拳的拳意、拳勁,方曰「拳拳服膺」,而它的樁法主要是三體式,內在要求與混元樁相同,由於過重倚的樁形斜面,所以許多功深的老拳師,老年時功力大減,腿腳帶殘,薌翁之師,郭雲深先生老年時腿亦拐,因此薌翁才深入地研究,終於從八卦、太極中悟出真機,綜合優點而另創大成拳。八卦拳原傳亦非目前所見的只走圈子,它的演式則是立於倚正相依之上,從創拳立意之初,則優於前面兩種,它強調左中右三者的平衡,並且有利於大腦神經的調配與和諧,能抑制人的陰陽分離,從樹新的生命機能,而在走圈子的外面之初,則是混元樁,其內在要領,則是夾馬式的裹、卷、回、環,勁力則為「崩、劈、鑽、炮、橫、穿、削、蹋、推、拉、提、按、擋、托」,特別是對於老牛筋的烘煉,更有科學性,從勁力角度來說,太極是柔中見剛或叫柔中偶剛,形意拳則是剛中見柔,而八卦拳則是剛柔相濟,似柔似剛。薌翁在師兄張占魁先生處得到了大量的拳學精髓,總結歸納為大成拳,從而推行混元樁之精義,把畢生研究心得作《拳道中樞》以教後學,這可是武術界與愛好鍛煉養生的人們之福,從而揭示了神密的中國功夫,這堪稱千古第一人。

又說了一大堆話,還沒有談到曉般若的問題,你說得很對,拳法與醫學、八字、風水、佛道等諸多學科都是以易經為理論基礎的,它們的內含是相通的。無論你做什麼外形演式(動作或拳路)都要包含易學的原則與樁法的要領,這樣才能做到「拳拳服膺」。要想做到這點,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拳,一不是一個什麼拳種的套路就稱為拳,也不是非要形意、八卦、太極之演式之外形動作才稱拳,更不是意念打人,遙空取物謂之拳,而是在每一個舉手投足的動作里,所表現出身體間架結構的任何動作,都充分地表現出你的內在修為,筋骨肉的整體合一,意念與勁力的充分鼓盪,方才謂之拳,這個拳乃是拳拳服膺的拳。它可以以不變而應萬變,可以以萬變而不離其中,隨時隨地,任何動作都包含了拳義的精華間架,所以有些武俠電視里說得好「此是無招勝有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則是最可怕的招法,但它確實無招,又包含了武術的精華所在,這才叫拳。你練陳氏太極24式,雖是兩年時間,但沒有混元樁的內含要領,所以事倍功無,就談不上丟與頂、倚與中正等,而打拳的目的和練拳的收宜是什麼就更不清楚了,又何能精進呢?所以還是先站樁,從樁功中體會到勁力是什麼後,在打拳的過程中,尋找站樁中的那種勁力,而且每一個動作的轉換都不能丟了那種勁力,也不能過份地滑過去僵硬地頂助這種勁力,在不既不離之中有目的地打拳,你就會精進神速。無事時就站站混元樁吧!你會明白更多道理的。吾苦於時間緊,所以沒有時間按序編寫秘專功法及內在要求與練功的目的與要領,不過前面兩步功法我會盡量抽時間編寫,希望能為愛好者提供一點參考資料。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講座問答集錦(三)
[轉載]吳隆譽《十八問答並卦例》(1)
《創世記》問答匯總
十八問答附占驗(第08問) | 卜筮正宗 | 算命

TAG: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