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生: 國際板背後的滬深「暗戰」 —— 搜狗說吧

國際板背後的滬深「暗戰」

國際板在上海已然呼之欲出。

  儘管國際板是上海的「專利」,但與上海「纏鬥」至今的深圳,並未停止在資本市場國際化方面的角力。在港股ETF、紅籌回歸、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及黃金衍生品交易等商機上,深圳仍在與上海積極爭奪,一場「暗戰」在國際板之後悄然進行。

  國際板在上海已然呼之欲出。

  4月30日,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透露,上交所國際板規則年內可以完成制訂。

  此外,為進一步推進上海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進程,上海也正在考慮開通海外人民幣資金在中國境內正常投資的渠道,上交所今年還將推出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相當多的金融創新舉措值得期待。

  規則年內訂出

  4月14日,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徐權透露,上交所正在就國際板的推出進行制度設計,證監會也就該板塊IPO制度草案進行討論。制度一旦完善,國際板就會推出。徐權沒有給出具體時間表,但他表示「年內有望推出」國際板。

  4月30日,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又傳出信息,上交所國際板規則年內可以完成制訂。他同時強調,國際板將吸引世界一流的國際公司來上市,但首批上市的大部分應是中國投資者比較熟悉的公司,而本身就是內地企業的紅籌股迅速回歸應在情理之中。

  方星海同時表示,上海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規模正在進一步擴大,已超過100億元。為促進海外人民幣的迴流,上海有關方面正考慮開通海外人民幣正常在國內投資的渠道,例如債券、股票、銀行間拆借等,引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制度也在設想之中。此外,上交所今年將推出跨境ETF,上海期交所也可能推出新產品,今年有相當多金融創新值得期待。

  在推進資本市場國際化方面,上海正在邁出扎紮實實的一步。

  「其實這件事情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就已經定了。」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去年此時,整個世界的金融格局在發生變化,從我國國家利益及發展戰略考慮,正是把人民幣國際化往前推的大好機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如何推進才最有效,原先的想法是在投資這塊實現可自由兌換,但這個思路翻來覆去地想,成本代價、風險都很高,必須要選擇穩妥的方式。退一步,先把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往前推,從而跟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形成呼應、互動態勢,更具現實性。因此,上海的國際板建設,中央和地方都比較一致,認為是今年要推的事情。」

  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以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等結構性產品,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年初即承諾將加快推出。此種具有潛在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和投資工具的使用,觀察人士認為,表明了政府對金融市場的足夠信心。

  在此過程中,楊建文告訴記者,在虛擬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形成互動,是目前把握的一條原則。「資本市場的波動很厲害,需要規避風險,避免金融衍生品對實體經濟造成類似金融危機這樣的危害。」在他看來,國際板同樣如此,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國際板的推出可進一步動員和整合、配置國際資本資源,同時解決我國外匯儲備的某些壓力,老百姓也可以分享跨國公司的經營成果。

  「當然,我們的資本市場現在還非常不成熟,一是國際化程度不夠,二是管理能力尚有缺失,三是參與度也很不足。在這樣的狀況下,邁開國際化的步伐,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一步是必須要邁的。」楊建文說。

   深圳的角力

  上海並不是沒有對手。20年前幾乎同時與上海誕生證券交易所的深圳,從未放棄與上海的明爭暗鬥。憑藉與香港毗鄰的天然地理優勢,深圳雄心勃勃地意圖實現兩地資金和資本市場的對接,將深港兩地打造成足以與紐約和倫敦抗衡的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這對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形成逼人挑戰。在上海籌建國際板背後,同樣有一場不見硝煙的「暗戰」。

  去年7月下旬,《深圳市現代產業體系總體規劃(2009-2015年)》中即提到,深圳將努力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探索設立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推動黃金衍生品交易等,盡顯其拓展「野心」。

  在資本市場國際化的路徑上,深圳也頗多探索。港股ETF即是滬深兩地積極爭搶的一大商機。按理,內地投資者只需要一種港股ETF,但事實上,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別與港交所簽訂了協議。在香港紅籌股回歸方面,上海借政策優勢籌建國際板,深圳也並不示弱,在金融辦提出的「深港資本市場合作」一攬子計劃中,同樣力爭紅籌回歸深圳。

  去年12月初,在第八屆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滬深交易所在發展場內交易基金上又互相「叫板」。在上交所總經理張育軍表示,未來將有5-10隻ETF基金在上交所上市。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也透露,深交所已對跨境ETF做好了準備,已上報了海外的多隻LOF,下一步將對滬深300的ETF進行進一步的準備。

  競爭,兩地並未加以隱諱。在楊建文看來,有競爭是件好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天地很廣,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某個地方、某個交易所全部做下來。整個過程對地方上都是發展的機會,如果掌握主動的話,可事半功倍,反過來則可能喪失機遇。」

  楊建文告訴記者,中央政府對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戰略地位有整體的安排,但中間有一些灰色地帶,有一些可以擦邊球的地方。「大家都有機遇,就看你做得好不好。」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市場不存在行政壟斷,在上海設國際板,並不意味著這是中央對上海的單獨支持。上海一定要有大局觀念,不是自己做了別人就不能做,這會引起其他地區不滿,招來不必要的壓力。」

   「起跑線」上的糾纏

  深滬的競爭並不始於今日,早在「起跑線」上就已肇始。從誕生之日起,兩地交易所就為誰是「第一」糾纏不已。上交所開業於1990年的12月19日,深交所則於當年12月1日開始試營業,正式開業是在1991年的7月21日。當時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孩子出生早,是深圳,而准生證領得早,則是上海。」

  開業之爭就此拉開了其後將近20年的競爭序幕。兩地在大盤走勢、上市服務甚至成交額上互相追趕,甚至交易所本身也不惜違規介入,一度造成市場的波動與風險。1995年3月,上交所的成交額開始大幅超過深交所,鋒頭無兩;而深交所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同時為上市公司提供周到的優質服務,到了1996年8月,深交所的成交額開始全面超過上交所,據外電報道,1996年深交所以174.92%的傲人漲幅躋身於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軍寶座。這是深交所的巔峰時期,一直持續到1998年1月。

  1997年以後,中國證監會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規定,不再允許企業自主選擇上市地點,上交所終於在1998年得以緩過氣來,超過了深交所。

  此時的滬深二市,同質化傾向明顯,規模相仿,規則也同一,以至於中央一度考慮將滬深主板市場合二為一,遷往上海,而深圳則擬建創業板市場,以納斯達克為效仿對象。

  在深圳市的艱難爭取下,2000年夏,深圳終於獲得了主板暫不並往上海的承諾,代價是深交所從2000年10月起不再發行新股。

  2001年初,隨著美國納斯達克的神話破滅,深圳的創業板也就遲遲擱置,再無下文。停發新股對深圳金融業的打擊是顯而易見的,此後深圳證券業就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境地。

  2004年5月27日,苦苦等了4年的深交所舉行了中小企業板啟動儀式。然而,中小企業板並未為深交所帶來新的生機,企業股價持續下跌。終於,在2005年4月,中小企業板的上市發行暫停。

  直至2009年10月23日,深圳創業板正式啟動,冷寂已久的深交所,才再度煥發活力,起死回生。

  而在20年的糾纏中,滬深兩地交易所也已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定位:大盤上市多在滬市,而深市則以中小板、創業板為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助理應展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至此,深交所和上交所已形成了兩個不同性質的開放平台,而在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方面,上交所顯然已率先起跑。「國際板不可能落在深圳,從短期來看,經營特別好的知名大企業是國際板的吸納對象,其財務透明,風險較小,也易於監管。而深交所目前在規模上不可能容納大企業,深市創業板想要放開國際化,風險還過高,企業界定、風險防範都比主板要難,還要往後推一下。」

  不過,在趙錫軍看來,上交所與深交所的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目前的差距是中央政府對兩地的政策不同帶來的,政策將來有可能會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趨同,那時兩地也就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了,最終比拼的還是給上市公司、投資者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推薦閱讀:

屈臣氏:品牌暗戰
劉亦菲VS劉詩詩 古裝女神時尚暗戰(2)【圖】
香港黑幫電影十佳:《暗戰》第七,第一名被譽為港版《教父》
比拼年終獎:一場行業景氣值的暗戰
「暗戰」新區

TAG:經濟 | 國際 | 背後 | 搜狗 | 暗戰 | 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