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百大寺廟全集

知識:中國百大寺廟全集1.聖地布達拉-西藏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古城之西的布達拉山上,布達拉又稱普陀宮,布恆羅廟,補陀落迦宮,意即佛教聖地,七世紀時,吐魯番普松贊幹部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官殿,後世屢有修建.現在的布達拉宮,基本上是17世紀以後陸續擴建的,公元1645年 3月25日,五世喇嘛受清朝冊封,開始建造白宮,歷時45年.十三世紀後達賴喇嘛圓寂後,在紅宮之西建造了格來頓覺殿,安放其靈塔,至此,始具當今之規模.

2.大昭寺前話大昭-西藏大昭寺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47年,據史料記載,大昭寺在唐代規模不大,僅有八個殿堂.現存寺院的規模是經元,明,清歷次擴建而成.整個寺院的建築形式是漢,藏建築藝術的結晶.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的佛教文物,最著名的是一件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金像.寺門正前方豎立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3.顯密雙修哲蚌寺-西藏札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時公里處,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哲蚌寺初建於1416年.不久後擴建,逐漸發展成七個札倉,後來合併為洛巴林,果芒,德陽,阿巴四個札倉,該寺院由措款大殿,四個札倉,五十多個康村增居以及達賴喇嘛的宮殿甘丹頗章等建築所組成.甘丹頗章惟達賴所居,五世達賴喇嘛在未遷入布達拉宮前就住在這裡,這座著名的寺院,曾為佛教借培育出大批佛學人才.4.西藏聖殿札什倫布-西藏札什布原札什倫布寺位於後藏日喀則城西的尼馬山南坡,是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具記載,札什倫布寺始建於1477年9月.宗喀巴的**,一世達賴喇嘛為紀念經師希饒增格,在日喀則精製了一尊座高26.8米的釋迦牟尼鍍金銅像.為安放此像,又花費12年建造了札什倫布寺.從四世班禪開始什倫布寺成為歷世班禪的進駐地.5.黔今南古剎弘福寺-貴州弘福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西一公里半的黔靈山,是該省最著名的寺院。宏福寺創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乾隆以後,進行過多次維修和擴建。十年動亂中遭毀壞。 1978年以來,在國家撥款、社會各界捐助下,對寺院進行了全面整修。1983年,宏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宏福寺主要建築有前殿、中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藏經樓等。

6.北回歸線上的佛塔-雲南上座部佛塔上座部佛塔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636-1795),因山頂岩石上有一"佛足印",故而建塔於其上。該塔是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建築,1988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座部佛塔由一大石塔八小塔組成。磚石結構,系八角金剛寶座群塔,建築形式與東南亞上座部佛教諸國的佛塔類似,在我國上座部佛教古建築中藝術價值很高。每年的傣歷一月十五日(月圓時),都要舉行佛塔慶典活動。

7.東來紫氣半入城-成都青羊宮青羊宮座落於四川省成都巿西南郊。故自唐代 建為道觀以來,一直是道教頗有影響的馳名宮觀 。青羊宮舊址傳為唐玄宗時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的府宅,後改為道觀。黃巢起義,唐僖宗逃奔蜀中,曾以此作為行宮。他重返長安後,下詔將青羊 觀易名為青羊宮。五代時又改稱"青羊觀",到了宋代複名"青羊宮"真到現在。

8.深羨清城好洞天-成都青城山青城山位於四川灌縣西南15公里處。背以岷山雪,面向川西平原,共有36峰、108景。景區數目茂盛,中年長綠,群峰環繞,撞弱城廓,故稱青城山。為道家第五洞天...

9.祖庭重輝話青定-成都昭覺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郊。昭覺寺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舊名建元。宣宗(847-859)時更名為昭覺寺。五代時改建為宣華苑。北宋初年(960 -963)更名為六祖寺。徽宗崇寧年間(約104年前後)複名昭覺寺。明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文革"期間,主要殿堂大部被毀或改建。1985年後,得到重建和修茸。寺院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寶殿、先覺堂、觀音閣、大師殿(御書樓)、石佛殿(涅盤堂)、藏經樓以及圓悟禪師墓園、普同塔院等。

10.青燈黃卷-空林成都文殊院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校場一側。文殊院創建於南朝(581-589),初名信相寺。南宋時增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時重建,始改今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頒賜《藥師經》、《金剛經》,御書"空林"匾額,故又名"空林堂"。明代兩次翻修,改建各主要殿堂,奠定了現有規模。新中國成立後,zhengfu多次拔款整修。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文殊院主要建築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念佛堂、寮房等。

11.智者樂水、仁著樂山-四川樂山凌雲寺烏龍寺通稱大佛寺的樂山凌雲寺,是建於唐代的古剎。該寺寺名的由來,是因岷江的凌雲山斷崖,刻有一尊我國最大的斷崖大佛。岷江源於北方,大渡河由西注入,據說在兩河匯流處的崖壁上,雕刻這一尊高約七十一公尺的石刻大彌勒佛,是為祈求航行上的安全。烏龍寺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彌陀寶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如來殿(藏經樓)、客堂、觀堂、禪堂、丈室、觀音殿等

12.善庚無垠乘緣來-重慶慈雲寺座落在四川省重慶市南岸。慈雲寺始建於唐,原名觀音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起初規模不大。民國十六年重修並擴建,更名為慈雲寺,始具叢林規模。在寺內設有"愛道堂",安置尼眾,遂成四眾叢林。慈雲寺建築面積約四千多平方米,殿宇依山勢而建,採取了中西結合的方法,布局別。全寺主要建築為大雄寶殿、韋馱殿、普賢殿、三聖殿、地藏殿以及愛道堂等。

13.李冰業績萬古存-四川都堰二王廟二王廟在都江堰東北岸玉壘山麓,是為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人李冰父子而建的。建築群臨江依山,不強求中軸對稱,而是隨著地勢曲折而上,殿宇巍峨,錯落有致,雕樑畫棟,色彩斑爛,素有"玉壘仙都"之稱。

14.鶴骨仙風話道源-四川鶴鳴山道觀四川鶴鳴山呂祖-孚佑帝君自號純陽子,傳為三清虛仙鶴真仙轉世。鶴鳴山在四川省大邑縣城外西北十公里處,張陵在此修練成仙,創立教派,因此在鶴鳴山成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

15.佛地、仙山、凈界-四川峨嵋山寺廟峨眉山古稱牙門山,又稱蛾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四川省峨眉縣西南。峨眉山晉代時創建白水普賢寺,為峨眉山興建佛寺之始。唐、宋以後佛教日趨興盛,至明、清臻於極盛,一時梵宇琳宮,大小寺院近百座,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說:"世人若行若立。吟誦此經,此尊當乘六牙白象前來現身"。普賢菩薩崇尚行願,以十大行願度眾生,故稱為大行普賢王菩薩。山上萬年寺塑有六牙白象,象上有尊座,普賢菩薩端坐蓮台。登上金頂可以看到佛光、聖燈等奇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故此山亦稱"大光明"。

16.老君山道院-四川新津老君山新津老君山,手招仙客上雲霄,張子來吹碧玉簫。道家的說法,老君山是為陽山,這是因為青城山是陰山,老君山供奉老子,而為老子廟。

17.漢地密宗第一寺-成都石經寺石經寺又名西裕寺,位於北京西南郊60公里的房山區水頭村,初建於唐朝初年,經歷歷代修建,規模宏大,依山建築,座西朝東,中路有六進殿堂,西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增房.南北各建磚塔一座,可惜在抗戰期間被日軍炮火擊毀,僅存古塔,碑刻等遺迹,目前正在修復.

18.瀘沽湖札美寺-雲南藏傳佛教雲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和保山等地州,為蓁,布郎,德昂,阿昌等族和部份佤族群眾信仰,信教人數約70餘萬人.上座部佛教傳入雲南有兩大路線,大致上來說西雙版納的小乘佛教受泰國佛教的影響較大,德宏地區的小乘佛教受緬甸佛教影響較大,西雙版納的小乘佛教大致興起於隨唐時期,宋代得到較大發展,元明清三代世鼎盛時期.

20.積功德是心愿-雲南德宏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傳入雲南後,公元八世紀左右進入發展時期,十至十五世紀進入鼎盛時期,形成很多教派,主要有林居派和村居派。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派的界限越來越小,從居住地來看,林居派逐漸向村居派靠攏,後來林居派又出現了花園寺派,我國傣族地區的花園寺派是從泰國清邁傳入的,清邁的花園寺派又是從斯里蘭卡傳入的。後來兩在戒律問題上發生分歧,蓮花寺派主張嚴格遵守林居派戒律,花園寺派則主張改革。兩派分別建立寺廟和布薩堂,分別組織佛事活動。21.入我同融大覺天-雲南圓通寺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北隅的圓通山麓,為昆明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圓通寺始建於唐南詔國時代(738-902),初名補陀羅寺。元代重建並改稱圓通寺。明清兩代又多次修茸。曾一度改作道觀,故寺內建築、碑刻、造像兼有佛、道兩教特色。圓通寺主建築有山門、牌坊、八角亭、圓通寶殿、大雄寶殿、"咒蚊台"、寮房等。1983年,圓通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22.佛在節竹種來雲南昆明節竹寺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北十餘公里的玉案山上,是我國佛教禪宗傳入雲南的第一寺。笻竹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民間流傳一說建於唐貞觀十二年(638),一說建於北宋年間。明宣德九年(1434)重建。清乾隆、光緒年間兩次重修。近年來又修茸一新。寺內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梵音閣、天台來閣、華嚴閣等。寺內有著名的五百羅漢泥塑,分布在大雄寶殿及梵音閣、天台來閣三座殿堂內,塑於光緒九年(1883)。

23.東南第一叢林-常州天寧寺常州天位於江蘇省常州市中心。天寧寺始建於唐代天復年間(901-904),初名廣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才稱天寧寺。它是江南四大叢林之一,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和寧波天童寺齊名。天寧寺歷代幾經滄桑,現存主要殿宇皆為清代建築。"文革"中遭受劫難,1981年以來,陸續修復。天寧寺佔地一百三十多畝,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文殊殿、普賢殿、東西羅漢堂、觀音殿、地藏殿、禪堂、東西客堂、塵遠堂和齋堂等。

24.中國小和尚-傣族小沙彌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它不僅由本民族的語言,還有自己的文字。傣族地區信奉的巴利語系佛教帶有全民性,吳此佛寺遍及傣家村寨。佛寺、佛塔建築典雅精緻,充分展現傣族的宗教信仰。25.孤峰絕路仍有道-雲南滕沖雲峰山道觀雲峰山為滕沖歷史著名的風景名勝十二景之首。景名"三折雲梯"此山在民間有深遠影響,被稱為"仙山"是著名的道教勝地。

26.浮屠一筆字寫虛空-雲南雞足山寺廟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境內,是我國西南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雞足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公元三世紀,佛教徒已在山上建寺修廟。唐代梵剎林立,僧尼雲集,佛教興盛。元明兩代,建成了以寂光寺為主的八大寺(即:寂光寺、聖峰寺、華嚴寺、傳衣寺、大覺寺、悉檀寺、龍華寺、放光寺)和七十一叢林的可觀規模。嘉靖年間慈聖太后賜藏經於華嚴寺。萬曆十五年(15787)神宗降旨豁免糧稅,賜八大寺藏經。永曆十三年(1659)賜額寂光寺為"護國興民寺"。

27.東南第一山-杭州靈隱寺靈隱寺又名雲林禪寺,位於杭州西北武林山(即靈隱山)麓,歷史悠久,是我國禪宗五山之一。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聯燈閣、大悲閣、宋代石塔和石經幢、藥師殿、羅漢堂、"雲林藏室"等。靈隱寺歷史上高僧輩出,著名的有慧理、智一、道標、皎然、贊寧、契嵩、重顯、如璧、慧遠、道沖、濟顛和尚、普濟、行端、德明、諦暉、巨濤、弘禮、弘一等。

28.南屏晚鐘-杭州境慈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屏山麓西湖之南的慧日峰下。凈慈寺創建於五代周顯德元年(954),初名"報恩光孝禪院"。後寺毀,復建後改稱"慧日永明院"。北宋時,宋太宗賜名"壽寧禪院"。南宋紹興九年(1139)改賜"凈慈報恩光孝寺,始稱"凈慈寺"。其後幾經興廢。至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復建後,方進入鼎盛時期。凈慈寺要建築有鐘樓、前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濟公殿、"神運井"、如凈禪師墳塔等。此外,寺內還有聞名中外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鐘"。

29.葛洪履痕-杭州抱朴道院抱朴道院已被列為全國重點宮觀之一,並為杭州市道教協會所在地。1982年以來,道眾們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殿宇亭台修葺一新,文物古迹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因其位於西湖之畔,每日香客遊人如織。該山因東晉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煉丹修道而得名。

30.重整禪風-揚州高旻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南門外,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該寺相傳始建於隋,其清以前之歷史已不可考。清順治八年(1651),在此建寺造塔,取名"塔廟"。康熙二十八年(1689)(一說三十八年),加以修繕。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賜額"高旻"。自雍正至清末,經過幾代住持的努力,高旻寺禪規整肅,名聞於世,與鎮江金山、寧波天童、常州天寧並稱長江流域禪宗四大叢林。咸豐時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修繕、擴建,重現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高旻寺受到國家保護。"文革"中遭到破壞。1980年以來,進行了全面整修,重建禪堂和大雄寶殿等建築。

31.大扇宗風-寧波天童寺位於江蘇省常州市中心。天寧寺始建於唐代天復年間(901-904),初名廣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才稱天寧寺。它是江南四大叢林之一,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和寧波天童寺齊名,天寧寺歷幾經滄桑,現在主要殿宇皆為清代建築。"文革"中遭受劫難,1981年以來,陸續修復。天寧寺佔地一百三十多畝,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文殊殿、普賢殿、東西羅漢堂、觀音殿、地藏殿、禪堂、東西客堂、塵遠堂和齋堂等。

32.哀與榮-蘇州玄妙觀江南第一觀——蘇州玄妙觀. 趙欣浩. 位於蘇州城區中心觀前街的玄妙觀,相傳原是春秋吳官舊址。初建於西晉咸寧二年(276年),稱真慶道院。元代改名玄妙觀。

33.園林凈土-蘇州西風戒幢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該寺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初名歸元寺。明嘉靖時(1522-1566),寺已衰落,西園與留園前身東園變為私人別墅。後其主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元寺。崇禎八年(1635),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弘揚律宗,改名為戒幢律寺。咸豐十年(1860)毀於戰火。同治八年(1869)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陸續重建。現在西園是戒幢律寺及其西花園的總稱,簡稱"西園寺"。西園寺主要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藏經樓、禪堂、西花園廣仁放生池等。

34.滬上道人-上海白雲觀上海白雲觀位於上海市老西門西林後路,為全真道廟宇,目前是上海市道教協會所在地。道教全真派傳入上海地區大約是在元代。

35.彌勒道場-上海龍華寺龍華寺,據傳最初建於三國時代吳赤鳥十年,清時於寺內建大悲閣,藏有明萬曆間御錫藏經珍本。為上海第一大寺,寺塔七級為上海唯一佛塔,已成為上海之一地理標誌。塔型與蘇州之北塔相似,為純南塔風。相傳此塔為三國吳西竺康僧精修祈請得五色舍利,吳主教命建塔表之,於黃巢之亂時被毀。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吳越忠懿王重建,年久剝蝕,其後歷加修茸,又於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重修之。

36.都市僧迦-上海玉佛寺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安遠路江寧路口,因創寺之始是為供奉玉佛,故名。清光緒八年(1882),普陀山慧根和尚到印度朝禮佛跡,途經緬甸募得玉佛五尊,奉請回國,原想將玉佛運至普陀山,但到上海後因無起重說備而搭建茅蓬供奉。後將二尊大玉佛留滬,光緒廿四年(1898)募款建寺於江灣車站附近,名玉佛寺。辛亥革命時,寺被佔用,玉佛移放在公園內。1917年募得檳榔路(今安遠路)基地十餘畝,集資重建。1918年動工,1928年落成,歷時十年。玉佛主要建築有彌勒殿、大雄寶殿、玉佛樓、卧佛堂、觀音堂、方丈室、南北配殿等。

37.第一福地尋蹤-茅山道院茅山道教歷史悠久,「三宮五觀」遍及前山後嶺。宋元時期,計有宮、觀、庵、院二百五十七房,可見其鼎盛。「三宮五觀」分別為: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干元觀。以上三宮屬道教正一派,五芫為全真派,卻不全門戶分歧。茅戈各宮觀合併為茅山道院。

38.塔影橫江-安慶迎江寺座落在安慶市內城東江濱。相傳該寺姞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重修,光宗御書"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重建後改稱"敕建迎江寺"。此後多次擴建、修繕。咸豐三年(1853),寺院毀於戰亂。同治九年(1870),安徽巡吳坤修與安慶趙田勻奉命同修迎江寺、振風塔。此後,寺僧無凡於光緒十八年(1892)募化白銀萬兩,大修寺、塔。迎江寺雄踞於長江岸邊,建築宏偉,氣勢巍峨。寺內建築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盧殿、藏經樓、放生池、大士閣、慈雲閣、廣慈殿、迎江樓等。

39.天下無雙勝境-休寧齊雲山道觀清代乾隆皇舉為"天下無雙勝地"古人為稱齊雲山為"白岳"江南第一名山,是一位仙士,偶入齊雲山,被其神宇大器所驚服,在天門岩依洞築室,絕粒修行而後才開闢齊雲山的道場。

40.走進佛舍利-寧波阿育王寺原名"阿育王山廣利禪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為禪宗五山之一。寺院坐落在浙江省縣的阿育王山中,因建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而聞名於世。寺內主要建築有阿耨達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鐘樓、念佛堂、客堂、舍利單、先覺堂、原大悲閣、文物陳列室、大壇、雲水堂、祖師殿、傳宗堂、承恩堂、宸奎閣等。

41.遙望石頭城-南京(木西)霞寺原名"阿育王山廣利禪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為禪宗五山之一。寺院坐落在浙江省縣的阿育王山中,因建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而聞名於世。寺內主要建築有阿耨達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鐘樓、念佛堂、客堂、舍利單、先覺堂、原大悲閣、文物陳列室、大壇、雲水堂、祖師殿、傳宗堂、承恩堂、宸奎閣等。

42.水陸*人會-鎮江金山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的金山。金山寺始建於東晉初期(325前後),初名澤心寺,梁唐後簡稱金山寺,以禪宗而久負盛名。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 1021),帝因夢遊金山寺,賜名龍游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寺。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火。同治年間重修,1948年春,寺內主要建築又毀於大火。近年來大雄寶殿等主要殿堂一一修復。寺內主要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樓、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創建以來,經歷代修茸,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壽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蘇經樓)、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等。

43.醉在佛門-滁州琅琊寺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原名"寶應寺"、"開化寺",因寺建於琅琊山上,又稱"琅琊寺"。琅琊寺創建於唐大曆年間(766-779),唐代宗賜名為"寶應寺"。北宋干德二年(964)宋太祖命在寺內修建"御書閣",珍藏"四朝御書"。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易寺名為"開化禪寺"。北宋慶曆六年(1046),智仙和尚為滁州知州歐陽修在寺北興建醉翁亭。元末毀於兵燹。明代重建,至清代太平天國時部分被毀;光緒三十年(1904)後重修。琅琊寺在宋代屬禪宗。清嘉慶年間,皓清法師任住持,改為律宗。琅琊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藏經樓、悟經堂、念佛樓、地藏殿、韋馱殿、明月池(放生池)明月橋、明月觀、酴酉糜軒、上客堂、攬秀堂、清風亭、三友亭、環翠亭、翠徽亭、無梁殿、香積廚等。

44.教觀總持-天台山國清寺公元575年,智者大師率**到天台,結茅為庵。陳宣帝為大師敕建修禪寺。後寺荒廢。隋開皇十八(598)年建天台山寺。國清寺代久年湮,屢毀婁修,現存主要建築均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1973年又進行了全面整修。1983年,國清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內有鐘樓、鼓樓、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文物室、妙音堂、齋堂、方丈樓、迎塔樓、修竹軒、禪堂、靜觀堂等。寺前東側小山上有隋塔,是隋煬帝遣司馬王弘為智者大師所造。寺北,有智者大師的肉身塔院。離隋塔不遠,還有一行墓。

45.海天佛國-普陀山寺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最東邊的一個秀麗的小島。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應化的聖地。據佛教史籍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有一印度高僧來此參拜,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並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為觀音顯聖地。大中十二年(858)[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惠萼(一作慧萼)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時途經普陀,幾次欲登舟東渡,皆被海浪所阻,舟不能行。於是,即在普陀山東南角海邊建起"不肯去觀音院"供俸該像。自此,普陀山成為觀音普薩的道場,開始創建佛寺。此後歷代皆有興建。清末,普陀山除建有三大寺外,還有七十餘庵和許多茅蓬,世稱"海天佛國"

46.佛國仙城-九華山寺廟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地藏菩薩俗姓金,原為新羅國(今朝鮮中部)王族,唐時渡海來到中國,幽棲九華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為食,後置地構宇,形成一大伽藍(即化城寺)。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

47.鼓山名剎-福州湧泉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鼓山。據清代黃任《鼓山志》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當建寺時,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04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兩次毀於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御書"湧泉寺"匾額。湧泉寺現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經樓、印經樓、香積廚等。

48.閩南口剎-南普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據記載南普陀寺建於唐代,五代時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間(1064-1067)重建,改名為普照寺。

49.六朝古剎七祖道場-南嶽橫山寺觀岳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為五嶽中的南嶽。以勢雄、景秀、境幽、文豐為最大特色。就總體而論,則以秀冠五嶽、橫亘八百里,有峰七十二,回雁峰為首,嶽麓山為足,最高者為祝融峰。50.禪宗五傳法處-梅縣五祖寺弘忍大師初時建寺於東山之上,故初名為東山寺,亦稱東山禪寺,珍稱東禪寺。唐大中二年(848),宣宗敕建五祖祖師寺院,並改賜寺額為大中東山寺,亦曰五祖寺。51.山河大地是如來-廣東雲門寺位於廣東省乳源縣雲門山,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的雲門宗發祥地。雲門寺又名大覺禪寺,創建於五代末。因該寺座落有雲門山,世人稱為"雲門寺"。雲門寺建成至今一千多年,1943年冬,虛雲老和尚駐錫雲門,大興土木,廣造梵宇,歷時九年,規模宏偉。"文革"中破壞一空。1982年後陸續重建。

52.嶺南道教聖地-廣東衡虛古觀.三元宮沖虛觀,本為南庵又稱都虛觀,是東晉咸和年間葛洪創建,三百三十一年後宋哲宗賜"沖虛觀"匾額,於是嶺南羅浮山的這座小庵使以沖虛觀:大名穩穩的地居在中國道教的榜內。

53.嶺南名剎-廣州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光孝寺建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址在西漢時原是越王趙陀第三世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吳國虞翻在此講學,名為"虞苑"。因苑中多植訶子樹,又稱"訶林"。虞翻逝後,舍宅建寺,名"制止寺"。東晉隆安元年(397)創建佛殿,改名"王苑延寺"(又名王園寺),此為光孝寺有佛殿之始。其後寺名屢易。到1921年,寺院被國名黨zhengfu佔用。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期間,一些機關、團體先後遷入,大部分殿堂被改建,飽受摧殘。1986年歸還佛教界,陸續恢復。

54.六祖道場談六祖-廣東曲江南華禪寺座落在廣東省曲江縣馬壩東南郊曹溪之畔,是著名的禪宗古剎。南華寺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名"寶林寺"。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六祖惠能來寺弘法,遂成為著名的禪宗道場。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改名為"中興寺";神龍三年(707)又改稱"法泉寺"。宋開寶元年(968),改名為"南華禪寺",沿稱至今。六祖惠能到南華寺後,傳授禪法三十七年,得法**四十三人,遍布各地,現寺內建築除靈興塔外,其餘殿宇均為1934年虛雲和尚修建。主要建築有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興塔、六祖殿、方丈室,還有鐘樓、鼓樓等。六祖殿內供奉有六祖惠能大師真身像。

55.廟小神通大-廣東惠州元妙觀中國名觀眾多,國家級道教宮觀21座,地方級道教宮觀僅廣東便有11座,"廟小神通大"道教的主要神祠大都聚在這裡、別開生面是這裡供奉著佛教的觀音和中國宋時的名臣。

56.凈土祖庭說凈土-江曲九江東林寺座位於江西廬山,是凈土宗的發祥地。東林寺始建於東晉,為著名高僧慧遠所建。一千多年來,迭廢迭修。在唐代,以藏經多而聞名。宋代一度圮廢。明代重建。清代順治、康熙年間又兩次重修。咸豐時遭毀壞,遺留的少數建築物在"文革"期間又遭破壞。近年來逐漸修復。慧遠一直以東林寺為中心,潛心佛學,著述佛書,弘揚"彌陀凈土法門",創立凈土一宗,並使之廣為流傳,聲震遐邇。他還邀集名士高僧鑿池種蓮,建"白蓮社",故凈土宗又稱"蓮宗",慧遠被尊為凈土宗初祖。現今寺中仍有蓮池。東林寺勝跡如林,著名的有"六朝松"(相傳為慧遠親手所植)、"三笑堂"、虎溪橋、"聰明泉"、上方塔(據說供奉著佛馱跋陀羅帶來的五粒佛舍利)、下方塔(又稱雁門塔,即慧遠墓塔)。

57.法門鼎盛讀心宗-江西九江真如寺又名雲居寺,位於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唐憲宗元和初年(806),高僧道容在雲居山創建"雲居禪院",此即真如寺的前身。唐禧宗中和三年(883),豫章南平鐘王邀請高僧道膺禪師由廬凌轉錫雲居,從此寺名遠播,聲震天下。宋大宗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書賜"真如禪院"匾額。元明時期,真如寺迭興迭廢。明末兵燹。清代又行重修。清末民初,社會動蕩,真如寺又趨衰敗。抗戰時,寺遭日本侵略軍焚劫,殿宇坍塌,片瓦不存。"文革"期間,真如寺遭受嚴重破壞。1982年起,逐漸修復。寺僧仍堅持"農禪並重"的傳統,經營山林土地三千六百餘畝。

58.仙靈都會-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天師至今已有六十三代,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傅"嗣漢天師府"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始鑒於宋崇寧四年位於今日江西省貴溪線上清鎮關門口,本古建築大多是清時。是乾隆至同治年間的遺物。

59.湘西最古寺-長江嶽麓山寺又名慧光寺、鹿苑、萬壽禪林,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該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麓山寺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唐武宗會昌滅法時,寺被拆毀。唐朝末年重建,改名鹿苑。宋初,麓山寺被毀,後重建。明代,又一興一廢。萬曆年間(1573-1620),在遺址上重建大雄寶殿、觀音閣、萬法堂、藏經樓等,並經朝廷命名為萬禪林。崇禎十六年(1643),毀於兵火。清代重建。其後又幾經興廢。1944年,大部分建築被日本飛機炸毀。1985年,開始修復,歷時四載,重建了大雄寶殿、彌勒殿、禪堂、講堂。

60.紫微陽風碧波潛龍-長江開福寺又名慧光寺、鹿苑、萬壽禪林,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該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麓山寺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唐武宗會昌滅法時,寺被拆毀。唐朝末年重建,改名鹿苑。宋初,麓山寺被毀,後重建。明代,又一興一廢。萬曆年間(1573-1620),在遺址上重建大雄寶殿、觀音閣、萬法堂、藏經樓等,並經朝廷命名為萬禪林。崇禎十六年(1643),毀於兵火。清代重建。其後又幾經興廢。1944年,大部分建築被日本飛機炸毀。1985年,開始修復,歷時四載,重建了大雄寶殿、彌勒殿、禪堂、講堂。

61.荊楚叢林之冠-當陽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縣玉泉山東麓。相傳東漢建安年間(196-219),普凈禪師在玉泉山結庵,後就原址建覆船山寺。隋開皇十二年(592),天台山智者移錫到此,在覆船山寺舊址重建寺廟,名玉泉寺。智者大師在此講經說法三年之久。玉泉寺隨與南京的棲霞寺、山東長青的靈岩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為"天下叢林四絕"。唐代該寺又加以增建。儀鳳年(676-679)間,禪宗北派祖師神秀,從黃梅東山寺來此弘法,長達二十餘年。北宋時大加擴建,併名為景德禪寺。此後,玉泉寺幾經興廢。

62.歸元無二路-武漢歸元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歸元寺建於清初,現存建築是經同治、光緒年間以及民國初期陸續重建的。歸元寺內最著名的當屬別具一格的五百羅漢堂。該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光緒時重修,前後花了九年時間才完成重建工程。羅漢塑像的製作工藝與眾不同,"採用泥胎塑成模型,然用葛布、生漆逐層粘貼套塑,既能固形,經久不變,又能防腐,歷久不壞。……(羅漢)形態各異,起伏坐卧,喜怒哀樂,各具姿態,個個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極富生活氣息"。

63.寶殿琳宮-武漢長春觀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雙峰山南麓,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長春觀分別有:靈宮殿、太清宮、七真殿、會仙橋和三皇殿等.....每年到此的香客總在數萬人。

64.南嶽獨如飛-南嶽衡山大廟中國南部最久的宮殿群,湖南人傑地靈,據說秦漢時、岳廟便有了、正式建司天霍王廟是唐初,開元十三年司天霍王廟改為南嶽真君祠。

65.天上瑤台金-湖北武當山武當非真武不足當之只有神,才配有八百里蒼茫,武當山在湖北丹口境內,由西南東去五里一觀、十里一宮最著名者當然是足以當之的真武神。

66.紫雲雙塔利寺中-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稱"開元萬壽禪寺"。明代先後稱"開元鎮國禪寺"、"鎮國開元禪寺"。清乾隆元年(1736)改為十方叢林。1933-37年,寺內曾開辦"嶺東佛學院",當代名僧太虛法師任院長。並編輯出版佛教書刊,如《人海燈》、《 海謳集》 、《 南詢集》 等。1946年虛雲和尚應眾邀至寺弘法。近年來恢復了"嶺東佛學院"。開元寺主要建築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後花園、地藏閣、伽藍殿、高堂、雲水堂、觀音閣、祖堂、五觀堂、崇行堂、方丈廳等。

67.亦武亦禪說少林-登封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創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因其位處少室山林中,故稱少林寺。迄今一千五百年來,少林寺屢興屢廢。北周大象年間(580),曾改為涉山古寺,後復舊稱。隋代進行修茸。唐代規模宏大。此後荒廢。元代中興。民國後,因軍閥混戰,寺遭兵燹焚毀。新中國成立後,屢加修繕,漸復舊觀。現有山門,大雄寶殿、千佛殿(眾稱毗盧閣)、法堂、地藏殿、白衣殿、達摩亭及方丈室、僧寮等建築。寺西北有"初祖庵",後殿稱"面壁庵",,原有達摩面壁影石,現已毀。寺西有塔林。自唐代至清代,一千多年間少林寺僧人墓塔均建於此,是研究少林寺人物及歷代有關墓塔建築的重要實物。

68.白馬駝經跡有靈-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部,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座道場。白馬寺作為中國佛教傳播初期最早的譯經道場,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即由攝摩騰、竺法蘭在白馬寺譯出。其後,曇柯迦羅譯出了第一本漢文戒本--《僧袛戒心》,並立羯摩受戒,為我國佛教戒律之始。此外,見於記載或相傳在白馬寺譯經的,還有支婁迦識、安世高、竺佛朗、安玄、支曜、康孟祥、康巨、康僧鎧、曇諦、竺法護、佛陀扇多等許多古代西域高僧、譯經大師,大量經典的譯述與流通,為中國佛教進入隋唐鼎盛時期,奠定了初步基礎。

69.文風依舊相國寺-開封大相寺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該寺原為戰國魏公子信凌君的故宅,北齊天寶六年(555)在此創修寺院,名"建國寺",後毀於兵火。唐睿宗舊封相王時重建,延和元年(712)改名"大相國寺"。北宋時規模擴大,成為皇家寺院。明成化二十年(1484)改名崇法寺。明末黃河泛濫,開封被淹,寺院被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重修,仍名"大相國寺"後又壞廢。乾隆三十一年(1766)復修,規模遠不及以前。1992年,相國寺歸還佛教界,並與日本相國寺結為友好寺院。相國寺現有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八角琉璃殿、藏經樓、東西二閣、鍾亭等。70.道德真源太清宮-鹿邑太清宮太清宮的初步鼎盛,始於唐代,唐高祖武德三年,在羊角山為老子立廟。唐高宗干封元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造建紫極宮。位於鹿邑縣城東10里。唐朝創始人李淵為抬高自己身價,追認老子為始祖。

71.五嶽獨尊說中嶽-登封嵩中嶽廟中國道教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千八百多年來,中國的大小神祇大約都被道家所恭敬,嵩山神君自然也被道教所接納。嵩山亦名嵩高,五嶽中的中嶽,道教稱為"第六小洞天"。

72.泰山神韻成吉存-泰山岱廟.碧霞宮不識真面目,霧裡上泰山。泰山傳說是中國開闢天地的盤石頭顱,神話給了泰山生命,道教給了泰山靈氣,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碧霞寧在這裡,岱廟也在這裡。

73.道教總持白雲觀-北京白雲觀白雲觀是道教全真第一叢林也是龍門派祖庭,一千二百二十七年成吉思汗命名長春宮是集中了天長太極長春的名氣。宮觀里有:靈道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三清殿、四御殿等。

74.光有潭拓後京華-北京潭拓北京有句老話說:「先有潭拓寺,後有古幽林。」是形容寺的年齡,根據寺志的記載,這座古剎,最早建於晉朝,本名嘉福寺,後來屢改寺名,唐朝以後,名為龍泉寺。清朝以後,因寺後有龍潭,寺前有拓樹,於是大家叫他為潭拓寺。

75.佛法無邊說廣濟-北京廣濟北京著名佛教古寺之一,位於市館內西四阜城內大街,為現今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廣濟寺創建的歷史,可追溯至金代。經金、元戰火,寺成廢墟。明景泰年間 (1450-1456)。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龜、石柱頂等物,知此處為古剎遺址。至天順(1457-1464)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圓洪等,發願復興,並得尚衣監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費時二年,寶剎得以重現。至清代,因廣濟寺所處地理位置為皇帝御駕出城的必經之地,受到皇家重視,幾代帝王都曾臨幸拈香,有的還為之題詩立碑,或賞賜匾額,這就使廣濟寺的地位陡升,成為京城一所重要的寺院。

76.洞天福地說嶗山-嶗山太清宮山東青島東南八十里外處海面上有山日"嶗山",清代小說寫蒲松齡杜撰的著名的"嶗山道士"就是在這裡學到的,嶗山道教謂之"天下第二叢林"是神仙之宅靈升之府,這裡道教宮觀遺迹頗多以太清宮最為著名。

77.邊關古道報犢寨-河北獲鹿報犢寨在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西16公里處的鹿泉市境內,有一座集歷史人文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名山古寨--抱犢寨,舊名包犢山,又名萆山。抱犢寨海拔580米,自東北望之,若巨佛仰卧,眉目畢肖,神態安詳,蔚為奇觀。

78.未來佛前談未來-千山佛跡千山,是中國東北名山之一,地處遼寧鞍山市東20公里,遼陽東南30公里,原名千華山。共有峰巒九百九十座,以其近千,故稱"千山"。千山自隋唐以來,便逐漸成為中國的宗教聖地,其宮觀建於隋唐,而以明、清為極盛。79.千山勝景無量觀-千山無量觀千山,是中國東北名山之一,千山自隋唐以來,便逐漸成為中國的宗教聖地,其宮觀建於隋唐 ,而以明、清為極盛。素以"九宮"、"八觀"、"十 二茅庵"等著稱。其中,當首推道教"無量觀"。

80.北嶽洞天寄幽情-北嶽恆山道觀北嶽恆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寺廟也都依絕壁懸崖而建,似成危樓懸閣,為恆山建築景觀的一大特色。 懸空寺廟宇凌空欲飛,亭台樓閣鱗次櫛比,在雲霧繚繞中時隱時現。整個懸空寺都是在懸崖上鑿洞。

81.名山古剎聽佛音-五台山寺廟(上)五台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它與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和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與普賢、觀音菩薩合稱"三大士"。五台山被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見於經典的。82.名山古剎聽佛音-五台山寺廟(下)五台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它與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和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與普賢、觀音菩薩合稱"三大士"。五台山被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見於經典的。

83.呂祖仙祠話永樂-山西芮城永樂宮山西芮城永樂宮原在山西芮城縣永樂鎮,1959年修建三峽水利工程,宮址適在淹沒區內,於是全部建築遷至芮城北側3公里的龍泉村附近復原保存 。

84.白雲深處覓仙蹤-陜西白雲山道觀白雲山道觀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清雍正二 年(公元1724年)重修並增建。明清時期西北最大的建築群﹐是集建築﹑繪畫﹑雕刻﹑書法﹑冶煉等民間技藝為一體的藝術精萃﹐素以「關西名勝」聞名於世。

85.尋根洪洞說廣勝-山西洪洞廣勝寺廣勝寺分上下兩寺,相距約半公里。上寺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比中國第一寺白馬寺僅晚80年。上寺的飛虹塔、兩棵不同扭轉方向的柏樹、"趙城金藏",以上合稱上寺三絕。加上下寺"水神廟"的元代壁畫,合共四絕。廣勝寺-飛虹塔,飛虹塔始建於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高47米,八角,十三層,外表鑲嵌著以黃、綠、藍三彩琉璃燒制的對象,琉璃燒制的懸塑浮雕,溢光流彩,有羅漢、觀音、天王、龍、虎、花、鳥等,非常美麗觀。

86.玄中古剎話凈土-山西交城玄中奇座落山西省交城縣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稱石壁寺,是我國漢傳佛教重要教派--凈土宗的發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玄中寺為曇鸞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創建,歷時四年,承明元年(476)竣工。其後兩次遭受火災,殿宇被毀。修復後於金末再遭兵火,復歸灰燼。元代改稱"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禪寺",並由朝近捐助重修。自19454年起,陸續進行修繕,於1956年竣工。改善了交通條件,使這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的古剎煥然一新。87.鬼斧神工懸空寺-山西渾源懸空寺懸空寺在石壁上懸空架屋,右四層,左三層樓,兩殿沿石壁建有棧道迴廊相通,別具心裁。相傳此寺創建於魏,為北嶽絕景之一。它在山西渾源縣城南約二十里處,地處山西省極北之高原上,去此地的路徑,通常由輝原南行至磁窯口,即古之金龍峪口,宋將楊業守三關,亦鎮兵於此。

88.祖庭重輝法華嚴-山西華嚴寺位於大同市內,是著名的遼金古剎。華嚴寺的始建年代已難稽查,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地位顯赫。封院的重要建築是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自明代中葉,華嚴寺分為上(以大雄寶殿為主體)、下(以薄伽教藏殿為主體)兩座寺院,自成格局,建築風格古樸嚴謹。1963年,將上、下兩寺重新合併為一寺。"文革"時期,華嚴寺改做博物館,使寺內建築、佛像、經典、文物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84年,寺院交還佛教界管理使用。經過整理和修繕,這座珍貴的佛教名剎重現了往日的光華。

89.宗風依舊話寶塔-寧夏海寶塔寺位於銀川市北郊,海寶塔高十一層,仿樓閣式建築,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整體呈方形,南、西、已三面正中置拱券壁龕,東面正中設券門,券門前置券棚歇山頂抱廈一間,突出了入塔口。塔內九,每層都設一個拱券壁龕。塔剎的剎頂由巨大的綠色桃型琉璃磚砌成,四角攢尖,無常見的相輪、華蓋、寶珠之類的飾物,造型奇特,實屬罕見。海寶塔以其優美的造型、流暢的線條、豐富的層次、鮮明的稜角,給人以氣勢雄偉、巍峨莊嚴之感,為我國古塔建築中之珍品。

90.教聖地萬壽觀-寧夏萬壽觀萬壽觀位於甘肅省臨夏是北原之上﹐舊有山門戲樓蒼海桑田僅存基石磚塊,建於元代,道士郭飛揚隱居於此,所以又稱"飛揚仙院"。

91.崆峒問道佛亦興-甘肅平涼崆峒山平涼的崆峒山,道教的第一名山,也是當年皇帝問道之處,後來的秦皇、漢武、唐太宗、清康熙也都曾來過。道教第一名山-平涼崆峒山,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為天下道家第一名山,其名取道家空空同同、清凈自然之意

93.人間天上玉泉觀-甘肅天水玉泉觀甘肅省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因觀內有一清泉,其泉水清澈甘冽,且傳說常以泉水洗眼可醫眼疾,故人稱〝玉泉〞、〝明眼泉〞,觀以泉名,泉借觀貴。整座道觀,亭台高下,碑碣遍布,四周林木蔥蘢,曲徑通幽。為甘肅省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是天水市風景名勝遊覽區.

94.青漲法院塔爾寺-青海塔爾寺塔爾寺的藏語全稱是木絳巴林,譯為十萬佛像,位於青海省湟中縣.寺院創建於明嘉靖39年.萬曆11年,遵照三世達賴喇嘛之囑擴建,後經四百年的陸續擴建,逐步發展成現有規模.塔爾寺是我國藏語細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整個寺院建築依山勢起伏,高低交錯,由塔殿,佛殿,經堂,學院,和增寺組成,佔地面積達 600畝.主要殿塔有菩提寶塔,菩提寶塔殿,賢康殿,覺康殿,官康殿,小召殿,文殊殿,護法神殿,祈壽殿,吉祥宮,文善逝塔以及四大學院,印經院,增舍等

95.邊陲寶剎話大昭-內蒙大召寺大召,蒙古與稱為伊克召,位於內蒙古呼和舊城玉泉井北端.他與呼和浩特舊城都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再明萬曆七年興建的.由萬曆皇帝賜名弘慈寺,後人為紀念建廟人,又稱為阿拉坦召.全寺佔地面積三萬坪方米,建築面積八千平方米,是呼和浩特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院建築風格綜合藏,漢民族形成,又具有典型的蒙古民族特色.主要建築有山門,東倉,西倉,天王殿,大殿等.

96.第一學府樓觀台-陜西周至樓觀台位於陝西周至終南山麓。據《終南山說經枱曆代真仙碑記》載,「樓觀」起始於周康王時代,相傳當時文星象學家尹喜,在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而初名「草樓觀」。魏時已見記載,《樓觀》謂:「魏元帝咸熙初(公元264年),道士梁諶事鄭法師於樓觀。」該觀增建於秦漢,擴建於唐代。

97.無處不在是道家-西嶽華山華山自古就是道教的神仙洞府,是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華山現有玉泉院、鎮岳宮、東道院、翠雲宮、群仙觀、玉女祠等建築,宮觀建築與奇險的山峰景觀自然和諧,真是別有洞天。

98.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陜西龍門洞道觀「龍門宗」是全真道支派之一。全真道開山祖師王重陽真人,其在世時所傳授的七個主要**,在其仙逝之後,皆各自開宗立派。其中,丘處機真人所傳下的一派,即為「龍門宗」。

99.密藏宗封大興善-安西大興善寺位於陜西省西安市大南門外,建於隨開皇二年.大興善寺還是我國佛教秘宗的開源地,為秘宗祖庭.唐開元八年,獅子國高憎不空來我國,後在大興善四,後在大興善寺主持譯經事業,大量譯傳秘典,盛弘密教,傳法灌頂,從而創立了我國佛教秘宗,被尊為秘宗開祖.當時日增空海來唐求法,師事不空**惠果,學成回國,於日本東大寺創立了日本佛教的東密,並創造了日本文字,號弘法大師,這一宗派至今鼎盛.因此,大興善寺也是日本佛教秘宗的祖庭.

100.仙道猶存仙何在-西安八仙宮八仙宮,又名八仙庵,位於西安市東關長樂坊。八仙宮是西安市現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觀。自宋代創建以來,歷經重修、擴建,格局日趨完整,建築日益壯觀。今日之八仙宮集宗教、文化和旅遊於一體,以其幽雅的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迎接著八方來客。


推薦閱讀:

每月初一十五到寺廟上香好嗎?
我們用大數據,在九大寺廟景點抓了一批「佛系」青年……
我們寺廟裡也有免費WIFI
寺廟拜誰?有講究!
白居寺

TAG:中國 | 寺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