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恩來為何總是服從毛澤東

「伯伯對我們很隨和,從不批評我們,只給講道理」,在江西出席「朱毛紅軍井岡山會師85周年」紀念活動的周恩來大侄子周秉鈞,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伯伯從不在家人面前擺架子,也不會特意干涉家人私生活,但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周恩來總是選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周秉鈞告訴記者,1971年,在周恩來的勸說下,周秉和(周最小的侄子)及周秉建(周的侄女)脫下軍服回到農村。在今天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這樣的選擇恐怕令不少人不可思議。要麼覺得這樣的偉大無法企及,要麼覺得這是不是有些缺乏人性,還能不能找到自我的東西。然而,在周總理的一生之中,只有不停息的奮鬥與忙碌,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建設一個新中國,嘔心瀝血,卻從來沒有考慮到自己。周總理逝世之後,當年有的國家駐聯合國大使向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提出「憑什麼就中國的周恩來能享受下半旗的待遇,而其他國家的不能?」聯合國秘書長這樣回答他們:你們中間任何一個人只要作到了周的這3點:1,周死後沒有留下一分錢的財產;2,周死後無一兒一女;3,不留骨灰。我一定在你們死後降半旗。其實,這樣的概括已經充分說明了,周總理的確完全做到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為什麼周總理就能總是選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呢?這需要一種怎樣的理想與智慧,這又說明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呢?首先,人一定要有遠大的志向,不能只是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國家、民族和社會。當年周總理還在讀中學時,校長問「你們為什麼讀書?」時,有的說:「為明禮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當問到周恩來的時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的志氣從小就開始樹立,一直到其逝世。其次,當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結合起來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個人的真正價值,也可以說是找到了個人的利益,這利益是一種大利益,是一種無形的價值體現。周總理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能力、有限的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世人敬仰。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造福的時候,其自己本身不就是一種升華嗎?在今天和平的年代,我們是不是已經忘記了國家未來的憂患,忘記了民族曾經的苦難,我們大聲疾呼的時候,是不是可能更多的考慮了個人的利益,總在抱怨我得到了什麼,從沒有去思考自己付出了什麼?不講為國家、為民族,就只談談你為你的父母、身邊的親人,又都付出了多少?今年五四之際,習總書記在給北大同學回信時提到,「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們每一個人是渺小的,但當我們把自己置身於國家、民族和社會當中,始終保持敢於擔當、勇於探索、樂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夢何愁不能實現,我們每個人的夢就何愁不能實現。註:該文系轉載,作者不祥
推薦閱讀:

主動地服從,被動地服從
在職場上,老闆說的都對嗎?
服從鐵腕還是選擇自由

TAG:服從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