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政策的「敦刻爾克時刻」

二戰前,英、法、美對納粹德國採取綏靖政策。英國首相張伯倫是「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他自吹:「對歐洲整個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了如指掌。」為了推行綏靖政策,他一面在國內打擊強硬派,一面多次親自去德國,與希特勒秘密會談,獲得一面倒的民意支持。

丘吉爾是英國議會中極少數清醒者,他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將給歐洲帶來災難,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但是多數人都將他的警告視為危言聳聽。

「綏靖政策」不僅沒有避免二戰的爆發,反而助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二戰初期英法聯軍只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沒有進行有效的軍事行動,被德國人稱為「假戰」。

由於戰事進展不順,1940年5月10日,眾叛親離、聲名狼籍的張伯倫只得「引咎辭職」,丘吉爾接任英國首相。半年後,張伯倫在家鄉的孤獨抑鬱中病逝。毛澤東曾說:「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

5月21日,德軍已經繞過「馬奇諾防線」,將40萬英法聯軍圍困在法國的敦刻爾克—一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港口。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法國也準備投降。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

形勢萬分危急,丘吉爾果斷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英國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英國政府通過廣播緊急呼籲所有擁有船隻的人前往敦刻爾克,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遠征軍對於英國意味著什麼,所以積極響應政府的呼籲。無數業餘水手和私人船主也應召而來,他們駕著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花花綠綠的私人遊艇,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和大炮的打擊,往返穿梭于海峽之間,在5月26日到6月4日這短短的8天中,奇蹟般地將33.8萬人安全撤回英國。丘吉爾宣布:「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敦刻爾克大撤退也有政治副作用,撤退中英國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沒有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沒有四年後的諾曼底登陸,就沒有二戰的勝利。敦刻爾克的偉大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

從政策連續性來說,停止計劃生育是一種撤退,但是這種撤退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敦刻爾克大撤退。很多人以為計劃生育晚停止一兩年沒有關係。其實停止計劃生育也有高度時限性。晚停止計劃生育一年,就多損失一年的出生人口。三千多萬補償性出生高峰相當於當年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40萬英法聯軍,他們承擔著重大的家庭責任(可以讓數千萬家庭降低養老風險)、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這是單一年齡的三千多萬(全部是孩子),如果被「過渡」掉了,從社會持續發展角度看,相當於戰爭年代或者天災年代損失上億人口,誰承擔得起這個歷史責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從2011年開始,中國15-49歲總育齡婦女和20-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都開始快速減少,一批批婦女正在喪失生育能力。而年輕一代人的生育意願在不斷下降。人口政策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了,想從容地華麗轉身已經是不可能了。時間就是生命,耽誤一天,後悔十年;耽誤一年,貽害千載!

對於計生委和人口學界來說,政策連續性(各種二胎過渡)更符合他們的利益。但是對於國家來說,歷史連續性比政策連續性更為重要。2011年本來是停止計劃生育的最佳時機(《公開信》30周年已過,人口普查證實1.18的生育率,開始「十二五」規劃),但是在計生委和人口學家的「忽悠」下,停止計劃生育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政績硬是變成了燙手山芋。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中國政府應該拿出當年丘吉爾那樣摧枯拉朽的政治勇氣,收拾人口殘局,動員一切力量來趕搶補償性出生高峰,組織家庭「生產自救」(既然國家今後無力提供養老,那麼就應該放大家一條「生路」),既可救人命,更能救人心,不要錯過了「季節」!

停止計劃生育有一些問題,不停止計劃生育問題更大。人口政策現在是進退維谷,但卻又是不進則退。有人指望用平穩過渡來讓人們遺忘人口危機,其實是鴕鳥心態。人口危機不會像其他社會危機那樣會被時間沖淡,而是會不斷累積、放大,政策是不可能平穩過渡的。拖,總不是辦法。以前民眾和知識精英支持計劃生育,是因為被「持續發展」和「緊急避險」理論所迷惑,認為計劃生育雖然有一些問題,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實行計劃生育是不得已的選擇」。現計劃生育的理論在已經破產,人民的人權覺悟空前提高。如果繼續計劃生育,那麼必然遭到民眾的強烈反抗,引發一系列群體事件。

政策調整需要審「時」度「勢」,順「勢」而行。現在停止計劃生育可以說已經達成全民共識(網路民意已經是一面倒支持停止計劃生育,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也呼籲停止計劃生育),停止計劃生育大「勢」已定,「時」機也已經成熟。由於人口有20多年的滯後性,人口危機才露出了冰山一角,還來得及將民意壓力轉變為調整政策的動力。這是化「危」為「機」的最後機會。風起於青苹之末,今後會「盛怒於土囊之口」,「蹶石伐木,梢殺林莽」的。今後幾年人口危機全面爆發,人口危機所激發的政治破壞力將是巨大的,那時民心盡失,政府將很難掌握主動權了。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遭其殃。

在中國秦末群雄相爭之際,霸王項羽的部將英布殺害反秦義軍的精神領袖「義帝」楚懷王,民意呼籲嚴懲英布。項羽不但不懲罰英布,反而自己承擔殺害「義帝」的責任。劉邦藉此做足了文章,為「義帝」發喪,聯合諸侯討伐「不義」的項羽。形勢急轉逆下,英布也投靠劉邦。人口政策調整不可沽名學霸王!

西漢時,漢武帝聽信江充等人的「巫蠱」讒言,父子相殘,逼死太子,損失數萬人口。一年後,田千秋等上書訟太子冤,漢武帝悔恨交加,果斷為太子平反。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是因為他與秦始皇死不認錯的態度不同,能反省自己,頒發「輪台罪己詔」,及時轉彎,收拾民心,其政權延續下去了,漢武帝本人也青史留芳。《左傳》曰: 「禹、湯罪己, 其興也勃焉 ;桀、紂罪人, 其亡也忽焉。」「日新之謂盛德」,停止計劃生育,標誌著我們的制度還有自我糾錯能力、還有活力。

停止計劃生育這個坎總是要過去的,因為未來的方向是鼓勵生育,長痛不如短痛。人口政策調整缺乏的是「動」的勇氣,不是「跨大步」(停止計劃生育)的力氣。一旦下決心調整政策,就不應該拖泥帶水踏碎步(各種二胎過渡)。《左傳》:「國將亡,必多制」。不能三五年一個人口政策。

停止計劃生育的社會成本是不得不付出的(就像不要指望沒有陣痛就能生孩子),但其政治、經濟收益卻是巨大的。再說,即便是放開二胎,也會出現一個補償性出生高峰,與停止計劃生育的補償性高峰相差不太大(因為目前生了二孩的想生三孩的比例不高,尤其在城市更是如此),也會出現同樣大的社會震蕩(在農村增加一些孩子不會引起社會震蕩,因為農村已經空巢化了,並且人口分散,又不在輿論焦點),同樣的政治成本卻使得政策「難產」。今後還得邁停止計劃生育這道坎,然後才能出台鼓勵生育的政策,卻將使得後續的政策滯後,錯過鼓勵生育的歷史時機。

中國今後千方百計鼓勵生育(昂貴的「動能」)很多年,累計的「多生」人口還不如現在的補償性高峰(免費的「勢能」)出生的多。如果通過「過渡」方案將補償性高峰過渡掉,民族的希望也被過渡掉,從經濟角度也是極不合算的,何況生育權還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禮記.雜記》認為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當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是不知道是錯誤的。但現在兩次人口普查都證實了1.2左右的超低生育率,如果還不果斷停止計劃生育,而採納已經也被證明是錯誤的各種二胎過渡方案,而繼續損失人口,那麼今後會如何評價這項決策?會如何評價這段歷史?

中國目前對計劃生育就像當年亞歷山大面對「哥頓神結」那樣茫無頭緒,面對各種過渡方案無從抉擇;那麼也不妨象亞歷山大那樣快刀斬亂麻——果斷停止計劃生育,可以盡收人望,是一項巨大的民心工程,功近而德遠!

(註:作者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劉波。)
推薦閱讀: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不可逆轉人口新常態
如果地球上真的隨機消失一半人口,人類社會還能恢復正常運轉嗎?
[轉載] 全球貧富差距惡化:最富1%人口財富將超其餘99%
如果一個社會長期重男輕女,大家都想生男孩,最終會導致這個社會男的多還是女的多?
香港公屋制度:一半人口安居的"政府樓"(資料)

TAG:中國 | 中國人 | 政策 | 人口 | 中國人口 | 敦刻爾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