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不讀書,誰讀書?!(附照片)


  本報記者 樊麗萍  寒假畫上了句號,中小學生們紛紛回到學校,帶著他們的寒假作業。作業,是學生寒假裡的一種「羈絆」,可布置作業的老師們,特別是語文老師,假期里卻在網上遭到了猛烈攻擊:給學生布置閱讀書目和作文題目,自己卻不讀書、不會寫文章。  一時間,語文教學圈內外爭論熱烈。有趣的是,有位語文老師跳了出來,嚴辭還更為激烈:「老師讀書,就跟司機要會開車,醫生要會看病一樣,是我們老師最基本的專業要求。」「恕我直言,(就算)體制改變了,教育壓力小了,現有教師群體一樣有無數不讀書、不學習、不求上進的老師。」  這名老師叫吳啟雷,任職於上師大康城實驗學校,常年給小學生上語文課。他的話,恰觸及一個十分嚴肅但又會觸痛教育界神經的話題:讓孩子讀書,老師自己不讀書,對不對?怎麼辦?  「不讀書不學習不看報,是現在大多數老師的通病」  不讀書怎麼教書?尤其是語文老師,承擔著教學生閱讀寫作的重任。有專家看了不少語文老師的文章後感嘆,「以驚訝為主,失望為輔。」  「不讀書不學習不看報,是現在大多數老師的通病。當然,這話不光我說過,我在市裡參加培訓,上面也在喊。喊是喊了,可後繼措施有沒有?」  「可以問一問每位教師幾天讀一本書?一個月讀幾本書?當然現在不要說中學教師,連大學教師都嚷嚷沒時間讀書。不讀書怎麼教書?不讀書算什麼讀書人?」  ……  活躍在網上的吳啟雷,很樂於分享他的「心頭好」——研習宋史和傳統書法繪畫作品的心得。但今年寒假最後兩天,一樁小事變成了「導火索」,讓他發了幾條很可能得罪人的微博。  這其實是一場討論,緣起於有媒體報道稱,今年春節期間,諾獎得主莫言的舊居遊客火爆,其中不少是家長帶孩子前往。話題就此在語文小圈子裡扯開。  「這是打算沾了文氣回家寫作文么?莫言寫過《虛偽的教育》,說他不敢指點女兒寫作文。語文老師掌握了評判鐵尺,他們才是老大。我女兒熟悉莫言,一起吃過飯聊過天,讀過莫言簽名送她的《生死疲勞》兩遍,她的作文成績仍然不佳。」發出這番議論的葉開是作家,也是《收穫》雜誌副編審。  這不是葉開第一次「炮轟」中小學的語文教育。他對現行教育的很多觀察,直接來源於她的女兒。女兒愛讀書,但她的作文常不受「待見」。葉開覺得,這是教育出了問題。尤其是語文老師和語文教學有問題。  眼下,不少老師「批」學生文章寫得不咋樣,可老師們自己會寫文章嗎?用葉開的原話說,他在讀了大量語文老師的文章後,「以驚訝為主,失望為輔。」  從沾莫言的文氣,扯到了語文教師的水平,吳啟雷雖也是語文教師,卻深以為然。  「葉開沒有說錯,很多語文老師給學生開書單,要求學生讀書,可他們自己卻不讀書;有的雖然還看些書,但不落筆成文。」吳啟雷告訴記者,他之所以發微博,是因為覺得自己在說「一個真實的情況」,不怕大家「磚拍」。  實際上,最近幾年來,不斷有關於閱讀狀況的調查數據出籠。其中,一些關於中小學教師閱讀量和閱讀時間的數據,屢屢讓人感到驚訝。  兩年前,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曾公布過一份《小學班主任閱讀狀況的調查研究》。該調查以上海8個區縣22所小學522名小學班主任為對象,統計結果是,老師們每年閱讀的除任教學科以外的書籍,每年不足7本。  這個結果和北京的一則調研很接近。2007年,一項針對北京海淀區1000多名中小學教師的閱讀調查同樣表明,教師每年的平均讀書量為6.69本,讀書量最少的甚至為0本,超過一半的教師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約48%的老師每年讀書為4本。  但在中小學的課堂上,讀書很少甚至不怎麼讀書的語文老師,卻承擔著一項重任:教學生寫作、批改學生的作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寫一手好文章來自於廣博的閱讀,那麼教學生寫作文的老師們著實讓人捏一把汗。  滬上一位名牌高中的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坦率承認,「閱讀不夠,技巧來補。」時至今日,為了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老師教作文,仍然會像教數學公式一樣地解剖文章的寫作結構,試圖讓學生背誦好作文的結構——「新八股文」的寫作仍然存在於中小學語文的課堂上。  包括語文老師在內,老師閱讀量總體偏小甚至不讀書,客觀上釀成了課堂教育的很多「悲劇」。  別把壓力當借口,讀書本是一種習慣  「懶在骨頭裡的不思進取不求上進,這絕對不是現有教育壓力的問題,而是個人習慣的主觀使然!」有人判斷,即便為老師減負,一大批人還是不會讀書。  幾乎每一則針對教師閱讀情況的調查,都附有一份說明:中小學老師讀書偏少,原因主要是「時間少」、「太忙了」。  因為工作太忙,所以沒有時間讀書?又或者因為上有老、下有小,收入少,學生難教,家長難對付,同行競爭激烈,每天圍著分數轉……諸如此類的抱怨,人人都能說上一堆。可這其中的每一項,仔細瞅瞅,全是「借口」。  即便給老師「減負」,「懶人」照樣不讀書  「如果老師們真的很忙,那我問一下,除了工作之外,他們有沒有時間看電視、有沒有時間上網刷微博,有沒有時間出去逛街、買東西、唱歌?」吳啟雷說,不少老師忙這忙那,就是不忙讀書,主要是因為讀不讀書,無關其工作成敗。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牽制老師精力的很多工作、項目,大體離不開量化考核。可唯獨教師的閱讀量,在很多學校的教師考評體系中卻是缺位的。當一些中小學生被要求一個月至少看一本書、交一份讀書筆記時,他們恐怕不知道,布置這些讀書要求的老師,其閱讀量遠遠落後於學生。  身邊間或也有幾位教書的朋友無意中宣稱自己在「看書」,吳啟雷出於好奇打聽,結果發現有的老師所謂「看書」,不過是跟著熒屏上熱播的電視劇而翻看小說原作。  甚至,一些不教語文學科的老師也會公然宣稱自己沒有必要讀書。「大學畢業教小學生數學,綽綽有餘,還需要讀什麼書?!」  也因此,吳啟雷斷言:即便現在為老師們減負,相當一部分人仍然不會花時間在讀書上。  因為讀書是一種習慣,就像人活著要吃飯,要喝水。但是,「懶在骨頭裡的不思進取不求上進,這絕對不是現有教育壓力的問題,而是個人習慣的主觀使然!」  教不出高分,算不算好老師?  對吳啟雷而言,課堂像是一場理想主義的實驗。語文課,可不可以不要上得這麼「死」?除了教學生寫字,能不能也教教他們欣賞書法和傳統書畫之美?文史本來就不分家,既然中學階段分科教學了,小學能否搞些融合教育,讓學生體會「文史不分」的原因?  實際上,國內各地的語文教學界,都有一些「勇士」。在四川,任教於成都新都一中的語文老師夏昆除了主課語文以外,給學生教「詩歌鑒賞」、「音樂鑒賞」、「電影鑒賞」3門課。他讓同行側目的地方在於,一面實施素質教育,一面也能為學生爭取進入大學的門票。相形之下,去年因病去世的深圳中學語文教師馬小平,在教書時引發的爭議要大得多。他上語文課很少講教材,卻把梁漱溟、哈維爾、王小波帶進課堂,被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激賞為「最具國際視野」的教師。但馬小平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提高分數功效不明顯,招來部分家長質疑。  就連錢理群本人,從北大退休後轉戰一些地方中學課堂,也因為不能適應應試教育,受到高中生的冷落,在中學的教改實驗以失敗告終。  教不出高分學生的老師,到底能不能算是一個「好老師」?這一點,始終讓教育界的一些改革先鋒備感困惑。  「師範搖籃」危機:不讀書的人偏當了老師  必須採取措施,應對發生在「師範搖籃」里的危機:放在提前批志願的師範專業被眾多優等生刻意跳過了,而學習成績中游的學生,則是看中教師崗位的穩定或其他原因而填報師範專業。  老師不愛讀書或不讀書,如此尷尬局面如何扭轉?  在一些專家看來,既已暴露的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有人甚至直言,現行的教育體制客觀上讓一批不會讀書、不愛讀書的人當上了「教書匠」——這才是真正讓人憂心之處。  上課「看閑書」,在大學幾乎是絕跡的風景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詹丹教授,算是「老師的老師」。因為他的很多學生都是師範生,今後,他們將走向中小學校的講台。可觀察學生們在大學的表現,他也忍不住搖頭。「學生們聰明、活潑,可他們真的把讀書和娛樂徹底分開了。」詹丹的記憶里,無論是和他同一輩的60後一代,還是此後的70一代人,讀大學的時候多少保有「看閑書」的習慣。  「就算上課不聽老師講,不看正兒八經的理論著作,也會低頭看自己的書,至少還在看書呢!」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別的,「看閑書」被曾經的大學生們當作是一種娛樂。但現在,大學裡連「看閑書」的學生也越來越少了。  當語文老師,離不開廣博的閱讀。眼看學生們和書本的距離越來越遠,詹丹不得不想點「新招」。比如,他把經典小說帶到了課堂,一方面帶領學生一起讀,一方面,他也把小說當成了考題。考試形式很簡單,就是讓學生們寫小說摘要。這種檢查學生的手段雖然原始,但詹丹卻懷有一絲希望。「只要開始讀書,相信有些人會因此而迷上看書的,那也算是走上了當老師的正道。」  現有招考制度下,一批讀書苗子規避師範專業  不難發現,即便是在培養教師的「搖籃」里,師範生們就對書本缺乏興趣和感情。為什麼?究其原因,很多專家認為,這和目前免費師範生的招生制度有一定關係。  「最好的學生,已經紛紛棄考師範專業,師範院校想招點好學生,越來越難了。」詹丹說,雖然國家免費師範生制度的施行,其初衷是為了鼓勵一些有志於當老師的考生報考。但實際操作時,由於師範類專業放在高考提前批錄取,客觀上導致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放棄填報。  「填了提前批,分數一到就被學校錄取了。很多考生高中時職業志向還不十分確定,或者希望從985名校開始到普通高校逐一填報,不浪費自己的分數。」這種心態下,放在提前批志願的師範專業就被眾多優等生刻意跳過了,而一些學習成績中游的學生看中教師崗位的穩定或是為了尋求「找個本科專業保底」的想法而填報師範專業。  先當好學生,日後才可能成為好老師——多少年來,這是師資培養難以擺脫的規律。可如今,一些不善讀書、不愛讀書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涉足師範類專業,給未來中小學課堂教育帶去的「風險」,也就不難預判。  培育更優質的「花朵」,「園丁」的准入門檻亟需提高  為了招募好老師,作為用人單位的中小學校並不是沒有努力過。近年來,師範招聘市場已連年上演「師範生不敵名校生」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更青睞擁有名校學歷和學科背景的大學畢業生任教。  名校生被界定為曾經的「好學生」,可他們能否安守講台,成為敬業的好老師?一位圈內人士的看法是,也很難。「別忘了,很多人當老師,圖的是穩定的生活。如果對教育沒有情感投入,你能指望他們把學生帶好嗎?」  如何為祖國的花朵匹配優秀的園丁?不少專家認為,我國應該借鑒他山之石,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准入門檻。  以韓國為例,雖然師範大學和非師範大學的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拿到教師資格,但這些擁有教師資格的人要取得任職資格,即到學校上崗的資格,則相當困難。要想取得教師任職資格,必須通過省一級每年舉行的資格考試,而這一考試的通過率,比目前國內的司法考試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也是在韓國當老師備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芬蘭的情況也類似,為確保師資力量的總體水平,中小學教師的入職門檻也極高,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最低學歷為碩士,且必須接受最低5年以上的高等教育。由於教師職業是高中生的第一位的期望職業,入職競爭率非常高。但在芬蘭當老師,必須有足夠的知識作為儲備,每個小學老師既要有人文知識、也要懂自然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承擔所有學科的教學任務。因此,對老師來說,讀書充電、不斷學習就有一種內生的動力。為了一份體面的職業,不斷讀書提升自我,這是必須的!
推薦閱讀:

四、五年級語文課外知識競賽試題
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默寫訓練(按提示寫出相應語句)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 weiweidoudou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三年級語文課外知識競賽
語文試題(45)

TAG:照片 | 語文 | 語文老師 | 讀書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