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庵提綱)】5/6

馮達庵大阿闍黎(1886-1978),唐密第五十代祖師。30年代既證十地,50年代胎藏界成佛,1971年金剛界成佛,1972年圓滿一切智智,得無上妙覺,萬法皆通,超邁歷代大德。作者 ▍馮達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譯本 達庵提綱《金剛經》為般若部之骨髓,一氣呵成,函義甚豐。古人強分三十二份,致淪為散漫無紀之語錄。雖重無住生心,亦不過籠統之談。無上法寶,面目全失。此書凡分六章。每章之後,必有一番讚歎,以顯本章功德。得其旨者,正如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有病是經重複冗贅,意義無多者,讀此自然如醉初醒,如夢方覺!第五章目錄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第七節第八節第九節第十節第十一節因地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普賢行文殊行觀音行彌勒行讚歎第五章 明體結集本經者,從金剛般若會上,撮取應用言句,編成本章。非是如來反覆贅說。學者須精心參究。第一節 因地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即發大菩提心之主因。八種識量,泯盡無餘。大慈性光,靈明清凈,充遍大千世界。第二節 法界體性智「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須菩提,『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能泯一切法皆入如如妙旨,於是中無實無虛;能泯之念亦不可得;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所具之智,概名法界體性智;或稱一切智智。此智亦不可得。第三節 大圓鏡智「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人身賅攝眾生甚多,故名長大。雖視大圓鏡智之攝盡十方眾生,小至不可思議,然就「諸法如義」觀之,則同歸大空。須菩提契會此旨,故有「是名大身」之語。「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見』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在大圓鏡智遍照中,一切眾生當體全空。故因地菩薩體會此智時,不得起滅度眾生之想。第四節 平等性智「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能通達無我法,方與平等性智相應。既得此智,在「機感」中自顯相當莊嚴。若欲以識作成莊嚴凈土,無有是處。第五節 妙觀察智「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來必具佛眼。固矣。若與種種「緣起」配合,亦有法眼、慧眼、天眼、肉眼。略跡論心, 對一切眾生所念,亦無不了知。是謂如來妙觀察智所行境界。第六節 成所作智「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得福甚多。」佛告須菩提:「若有福德見,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一無所住,是名福德實相。能成就所作事業。」滯於「見」者,得福雖多,概屬有漏福德。諸「見」盡息,方契無漏功德(即福德實相)。 爾時便與大圓鏡智相應,顯出「虛空庫」大用。是謂成所作智。第七節 普賢行「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因地普賢菩薩住有色二界時,不妨感見如來色身。但所感乃如來局部德性所表現,非全部具足之色身。若進究之,匯歸大空,仍屬假名。第八節 文殊行「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因地文殊菩薩住有色二界時,不妨感見如來莊嚴二報。但所感只系局部,非具足莊嚴。 若進究之,匯歸大空,亦屬假名。第九節 觀音行「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觀音隨機說法,略依三十二種當機之口,令各為所攝有情宣說之。或由於如來「入觀自在三昧」直接加持;或由八地以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加持;皆在無念中行之。如來以會上聽眾或未明觀音勝行維何,故有上文之語。第十節 彌勒行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夙因惟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及其成就,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等覺菩薩即依此道行之。四無量心完成,則入「一生補處」,不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謂彌勒勝行。第十一節 贊 嘆「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復有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右二種行人,前者未契實相,故得福遠不及後者之大。所謂受持此經,注重本章而言;亦攝前四章在內。附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庵提綱)】目錄(在公眾平台中回復26,查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庵提綱)】全部章節。) 序 開經 第一章 發菩提心 第一節 啟請 第二節 大慈 第三節 大悲 第四節 大喜 第五節 大舍 第六節 讚歎 第二章 生清凈心 第一節 所依體 第二節 嚴土 第三節 嚴身 第四節 讚歎 第三章 般若本義 第一節 經名 第二節 器界觀 第三節 根身觀 第四節 讚歎 第四章 般若廣義 第一節 實相 第二節 忍辱觀 第三節 布施觀 第四節 讚歎 第五章 明體 第一節 因地 第二節 法界體性智 第三節 大圓鏡智 第四節 平等性智 第五節 妙觀察智 第六節 成所作智 第七節 普賢行 第八節 文殊行 第九節 觀音行 第十節 彌勒行 第十一節 讚歎 第六章 達用 第一節 泯化度 第二節 無佛身 第三節 尊圓覺 第四節 忘福德 第五節 離動靜 第六節 破假相 第七節 息諸見 第八節 讚歎 結經附二:公眾平台著作總目錄(回複數字或著作名稱,公眾平台自動推送該文章)

1.佛學起源悉達多生於迦毗羅國王室,從小目睹王宮內外生活,產生了救世之志,遂半夜出家求道,師時有名望者,親身修證體悟。最後於菩提樹下降魔成佛。成佛後以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及密乘因機教化眾生。作者首次提出法界五級及釋迦牟尼佛成佛法門,以唐密之究竟見地統攝顯教諸宗。

2.佛教源流以時間為線,講述佛教在釋迦佛時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攝馬鳴、龍樹、無著世親三大學系)及密法時期的發展過程。

3.佛法要論述世界本質、三界概略、世間法、小乘(聲聞+緣覺)、大乘和凈土宗。開篇弁言云:「顧內典奧博,研習綦難,莘莘學子望輒卻步。爰以利俗淺文楬櫫大綱,理事雙談,空有會說。於此能通,讀經自易。」此論被印光法師指定為凈土宗必讀之作,並親為作序,序中有雲「達庵居士馮寶瑛者,……徹悟自心,深入經藏;……述救世之佛法要論;種種發揮,契理契機。」此論也是馮師知名度極高的著作。

4.佛教真面目一部系統性論著。以五大章分別論述佛教教法源委、傳譯我國過程、各宗派(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俱舍宗、成實宗、律宗)宗旨、禪凈密三宗實修、緣起說及眾生世界兩大問題。開篇序云:「一部《大藏》,權實雜陳,各標對機之說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識所不能辨。苟無指針,學人或滯於一偏,或廢於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彌綸世界?是書之作,冀引其端。」

5.新時代的佛法對現代社會佛法的實踐問題所作的開示

6.一乘法要著者視本文為「最精簡之秘籍」。分兩大部分。

7.禪宗明心見性與密宗即身成佛禪密關係問題,曾在中國近代佛教界引起一場較大的爭論。這篇文章是當年馮達庵大阿闍黎應《圓音》雜誌社之邀請而寫的。該文刊出後,禪密之爭遂止。

8.禪話四則本文為著者1959年答覆普法居士陳健民的書信。分應化法身、祖師禪、識神、平等性光四部分。

9.禪觀隨筆由淺入深論昭靈禪、明心禪、無生禪及見性禪。比較台賢空相禪密六宗見地,指出唐密為接引諸宗成就者向上之大法。

10.禪宗六祖大鑒禪師傳為六祖慧能作傳。末後作論,雲明心見性,禪宗殊勝於漸教。對以儒家經典參附佛法、以哲學思想分析禪宗之穿鑿家駁斥,以其「轉加懸遠」也。

11.妙吉祥秘密觀門經大要以《妙吉祥秘密觀門經》闡明密宗為難解難信之大法。

12.傳密大義闡述白衣傳法及擇師問題。並楷定傳密大義:傳密只重實際,不論緇素。(真言宗傳入中國後,白衣傳法問題引起佛教界激烈討論。此段背景,可參考李鄭龍論文《近代佛教界顯密紛爭的再探討》)

13.學密須知解說顯密二教初中高三級教法、唐密、敬佛、懺悔、菩提心戒、灌頂、梵字、月輪觀、即身成佛(三種即身成佛境界)、阿闍黎、持誦、辨境(分辨修證過程中出現的境界正當與否)等十二項唐密學習須知。

14.文殊五字真言妙義

15.大勢至菩薩妙義又名【大勢至菩薩與胎藏界即身成佛】

16.准提法大要民廿六年(1937)准提佛母聖誕前後,馮達庵大阿闍黎開示佛母種種功德。涉及蓮花部、佛部;准提二字梵字意義;九類持准提真言吉祥夢征;准提五級修法。

17.人死問題從臨終、舍暖、中有(中陰身)、托生、助緣等方面闡述人死後的問題。

18.八識規矩頌釋對法相宗中唐玄奘所著的《八識規矩頌》作釋。此頌初三頌明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次三頌明第六識(意識);又次三頌明第七識(末那識);末三頌明第八識(阿賴耶識)。該頌文約義豐,作者結合唐密究竟見地分別作釋,多有發前人未發者。如末頌中「修金剛界十六特性」,此唐密所獨言者也。

19.天眼通原理1931年,馮達庵大阿闍黎觀世人以神話混淆神通,為塞其源,遂入觀累日,創《天眼通原理》一書,書甫脫稿,友人爭相傳看。作者先介紹唯識學中的相關概念,再從天眼能見的遠近、彼此、微著、通塞、明暗、三世六個角度進一步分析。

20.宿命通原理開篇志云:宿命通者,淺釋之,即能知前生事迹之謂。有報得,有修得。此篇只就報得一類。不以佛典作解,而通俗學理是資;取其易於普及也。

21.短文共13篇,涉及唐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事迹;往生凈土的殊勝記載;對一些學者錯誤佛學觀點的駁斥;對不經修證卻以哲學觀念揣測佛法者的辯駁,提出「無修證之講解,每落凡情」。

22.書信包括與王弘願大阿闍黎的來往信函,與佛興居士的通信,及一些其它問答信。

23.書信家書十八封,由馮大阿闍黎族親廣淳、定球先生供眾。是大阿闍黎與家人的來往書信,其中涉及佛法的世間應用、唐密密法修持和對美國能否發動新世界大戰的預言。

24.詩偈收錄部分馮師所作的詩偈。

2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大論之一。在《心經大義》基礎上分段做釋。集成《廣義》,顯密雙談。開篇自序云:「學者入手之初,端系解行並進。及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佛學要領瞭然矣。以解輔行,義有詳略。直指此波羅蜜多之心經,文相極簡,後世解家甚眾,各自有具宗旨,余嘗刊行本經大義一冊,卻重顯密雙談。」此部大論,至少六地方能看懂。

2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庵提綱)開篇序云:「《金剛經》為般若部之骨髓,一氣呵成,函義甚豐。古人強分三十二份,致淪為散漫無紀之語錄。雖重無住生心,亦不過籠統之談。此書凡分六章,……。得其旨者,正如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有病是經重複冗贅,意義無多者,讀此自然如醉初醒,如夢方覺!」。師以唐密究竟見地對此經重分章節,並對重要地方做注。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義》張本。

27.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義大論之一。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庵提綱)》基礎上作大義闡述《金剛經》,「只依文相解釋,此謂小義。能抉全經眼目,方稱大義。」此部大論,至少六地方能看懂,其中提到的很多概念十地方能真實相應。

28.法華特論大論之一。開篇自序云:「《法華》素號諸經之王,允具醍醐價值。然不精習經中諸陀羅尼,縱契「十如是句」,只饗熟酥。精習而神化之,至於體用交徹,性相互融;則全部《法華》,句句皆自胸襟出;且知諸佛共同加持為一經旨歸。」同時指出三密加持貫穿法華經始末,「欲求相應,當先學密。」第二篇發凡:「古德喜談實大乘者,每依般若玄義而疏釋之;只涉藩籬,未窮究竟。文化與日俱進,豈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論,公諸同志。」

29.達庵自傳作於1956年。自述此前人生生平,其中有對自己學佛歷程的詳細描述。

30.真言四十九世先師王大阿闍黎傳1937年王弘願大阿闍黎入滅,師為之做傳。其中記載了王弘願大阿闍黎得法始末,「民國十三年,大僧正睹中華有重興密教之機,審師堪任傳燈,乃親蒞潮安,建壇於開元寺,以特例授師兩部大法焉。十五年,師修四度加行竟,奉大僧正命東渡,受阿闍黎位,及深秘法。」(雷斧大僧正為王弘願作傳法灌頂後,作詩讚曰:「白衣傳法世間希,只為支那佛法微。」,於茲乃下震旦密教重興之種子。)


推薦閱讀:

講課提綱(8)上下結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講稿提綱(上)
「龍虎四象」網授班授課提綱
英國論文提綱怎麼寫
《非系列9》提綱挈領十二經之陰、陽維脈2015-5-27

TAG:波羅蜜 | 金剛 | 般若 | 提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