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四頭八臂的斗姆及其信仰發展
[摘要]事實上,斗姆一神的傳播,其背後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便是其做為北斗九皇之母的身份。由於北斗的信仰,在道教及民間皆十分重要和普及,自然也帶動了對斗姆的崇信。
文/李遠國
斗姆聖像局部 北京白雲觀藏 (圖源:李遠國)
這是北京白雲觀藏的一幅斗姆聖像,清代紙本設色。斗姆的形象非常奇特,四頭八臂。姚復庄《玉樞經鑰》曰:斗母紫光天后摩利支天大聖,化身四頭八臂,天神相,左豬,右鬼,後獅相。八臂,兩手抵日月,一手執戟,戟上有黃幡,上有金字,雲九天雷祖大帝;一手劍,一手印,或曰杵;一手金繩,一手弓,一手箭。坐七豬輦。斗部與雷部,有表裡之義,故斗姥亦稱雷祖大帝,而雷神皆隸之。
「斗姆」之稱,首見宋代道經。《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載元始上帝在玉清宮中演道之際,講述了紫光夫人化生九子的故事。經云:在昔龍漢有一國王,其名周御,聖德無邊,時人稟受八萬四千大劫。王有玉妃,明哲慈慧,號曰紫光夫人,誓塵劫中已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以裨造化,後三千劫於此王世。因上春日百花榮茂之時,遊戲後苑。至金蓮花溫玉池邊,脫服澡盥,忽有所感,蓮花九苞,應時開發,化生九子。其二長子,是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是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星,或善或惡,化道群情於玉池中。經於七日七夜,結為光明,飛居中極,去地九千萬里,化為九大寶宮。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也。經中的龍漢國王周御為斗父,紫光夫人為斗母,斗母因立誓願補裨乾坤而化生玉皇、紫微大帝和北斗七星。
姆出巡圖 清代 紙本設色 北京白雲觀藏(圖源:李遠國)
其後又有《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則明白說明了斗姆的尊號:斗母尊號曰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曰中天梵炁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後金真聖德天尊,又化號大圓滿月光王,又曰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應號不一,主治中天寶閣……應現九皇道體: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天皇、紫微,尊帝二星,居鬥口娑羅上宮,真光大如車輪,得見之者,身得長生,位證真仙,永不輪轉。二星分作餘暉,為左輔、右弼,為擎羊、陀羅,神化無方,總領玄黃正炁。
在這些宋代道經中,斗姆的神格主要是做為化生紫微、天皇大帝及北斗七星之母體而存在。不過,除了星斗之母這一重要內涵外,宋代的斗姆信仰,已呈現出相當繁雜的內涵,且已可見到和佛教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種情形深刻影響斗姆信仰的發展。宋元時期,斗姆除被道教神霄派奉為雷祖大帝外,更和密教摩利支天,完全融合在一起,此乃斗姆信仰的重要演變。摩利支天與斗姆的融合,應完成於宋末元初,形象的塑造則深受佛教密宗的影響。
摩利支天 采自《大正藏》(圖源:李遠國)
在唐代佛教密宗,摩利支天是一位肉眼難以見其身形的菩薩。摩利支天能隱行,常行日前,日不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捉,無人能害,無人欺誑,無人能縛,神通廣大。關於摩利支天的形貌,據唐阿地瞿多譯《佛說陀羅尼集經》云:其作像法,似天女形,其像左手屈臂向上,手腕當左乳前作拳,拳中把天扇,扇如維摩詰前天女把扇,於扇當中作西國卍字,字如佛胸上卍字,字四曲內,各作四個日形,一一著之,其天扇上作焰火形,右手申臂並申五指,指頭垂下。這是一幅菩薩聖像。
摩利支天 采自《大正藏》(圖源:李遠國)
此外,另有多種造型,以三面、六臂、八臂等顯現。如忿怒相,有三面,面有三目;一作豬面,利牙外出,舌如閃電,為大惡相,身出光焰,周遍照耀,等十二個月光。體著青衣,偏袒青天衣,光如大青寶等,身黃金色,種種莊嚴。臂有其八,右手持金剛杵、金剛鉤,左手持弓無憂樹枝、罥索,頂戴寶塔,立月轉內,右足如舞踏勢,左足踏冤家身。
在作息災法時,觀想摩里支菩薩亦月輪中坐,身如秋月之色,面圓如月,作童女相,眼如白優缽羅花,身著白衣,種種莊嚴,善相圓滿,光焰如火,為息災故持甘露瓶,常流甘露,為熱惱眾生,以甘露濟度。
復就鬼宿直日,畫摩里支菩薩,三面各三眼,頂戴寶塔及無憂樹,花鬘金環,瓔珞寶帶,腕釧指環,種種莊嚴。身作紫金色,光如萬日。著紅衣赤天衣,左手執索、無憂樹枝、線,右手執金剛杵、箭、針、鉤。正面有大光明眼,相清凈圓滿適悅,唇如摩尼珊瑚,亦如曼度迦花及彌摩果。左面醜惡,顰眉出舌,作嗔怒相。如大青寶色,人見怕怖。右面作豬相,如蓮華寶色,頂戴寶塔,內安舍利,光如日月。乘豬車,立如舞蹈相。於其車下有風輪,輪上有賀字,變成羅睺大曜,如蝕日月。
摩利支天 采自丁觀鵬《法界源流圖》(圖源:李遠國)
或觀想月輪之內,有八歲童女相。經須臾之間,身如閻浮檀金色,光明閃爍,等百千日。八臂,二足,三面,各三眼。左右二面作豬相,黑色忿怒,顰眉,掛青天衣。耳環指環,腕釧腳釧,環珞鈴鐸等,出微妙音。如是復有種種諸龍,莊嚴身上。有黃龍王於其頂中,放摩尼光,周回照曜。又此菩薩戴無憂花,髮髻豎立,於其髻上,復戴寶塔。又於塔中,出無憂樹,其花開敷。復於樹下,有白蓮華,毗盧如來坐彼蓮華,頂戴寶冠,莊嚴髮髻,面目端嚴,身真金色,結跏趺坐,執毗盧印,不動不搖,如在定相。身有光焰,明照世間,安固不動,如無風之火。而復變起雲中諸佛,左手執弓,有無邊德。牽其弓箭,弦可至耳。第二手持嚩酥枳龍,口出二舌,身如其線。第三手持德叉迦龍並無憂花。第四手作期克印,並持羯里俱吒迦龍及索,右手持俱隸迦龍。第二手持缽納摩龍並牽弓。第三手持大缽納摩龍,亦出二舌並針線。第四手持商佉缽羅龍,以吉祥草纏龍手。彼諸龍王,皆出二舌,牙齒鋒利,眼有視毒,頂有摩尼光,普照十方。若彼第一龍王,正面作深黃色,有微笑相,光明閃爍,如日初出,唇如曼度迦花,面貌圓滿端正。眉如初月,鼻如截筒,眼如青蓮花葉。右面清凈,如秋滿月,放白色光,如熾焰相。左面青色,形相醜惡,作大忿怒,口出利牙,令眾怕怖,光明照曜,如聚千日,熾焰赫然,相如劫火。是諸龍眾,不敢顧視。若見顰眉,眨眼驚怖倒地。眾皆仆面,若吐水降雨,經剎那間,水滿大地,高至日際。(天息災《大摩里支菩薩經》)
如此複雜多變的形象,說明摩利支天信仰的來源多元,即有印度密教的痕迹,又有中土文化的影響,因此摩利支天信仰能夠在印度、中國及日本得到廣泛的傳播。中國藏區、漢地的信仰者,他們對摩利支天的認知是不同的。正是這種崇拜內涵的差異,誘導摩利支天與斗姆合一。在中原漢地,摩利支天被稱為天后或斗姆。在中國藏區,摩利支天被稱為具光佛母、摩利支佛母。從中唐至南宋時凡四百年間,佛教密宗盛行於中原及黃河地區,並傳入四川、雲南,從而留下了大量密宗作品的遺址,如眾所周知的大足寶頂山石窟及北山石窟。今保存於大足北山的摩利支天密壇曼荼羅龕,其造型為正是依《大摩里支菩薩經》所造。
摩利支天,宋代石刻造像 (攝影:李遠國)
重慶大足北山第130號龕,為宋代鑿造,龕中主像為摩利支天,赤足立於雙層仰蓮瓣蓮台上。該像三面八臂,正面為天女形,口啟微笑。右面黛黑色,怒顰目;左面黛黑色,亦作怒顰目,嘴兩邊微露獠牙,頭戴花冠,內著長襦裙,外罩半臂,胸部密飾瓔珞,周身披帛飄拂,項後有圓光。八臂所持法器,左上手舉風火輪,左中手執弓,左下手持盾;胸部左手半握拳上舉,與之部位相同的右手結能摧伏印;右手握長劍,右中手執箭,右下手柱戟。摩利支天頭上有一座三層寶塔,每層有一趺坐的毗盧佛像,寶塔周圍刻飾有無憂樹、花朵。蓮台置於雙輪車上,車廂上有浮雕的花朵,有兩隻豬挽轅。
在龕的左右壁上,侍立八大金剛力士,即摩利支天的護法八大龍王,每邊各四名,分上下兩層排列,其面相皆作憤怒怖畏形,怒發上沖,顰目努目,呲牙咧嘴,上身赤裸,下身系短裙,赤足,戴腕釧、足釧。茲分述於下:
左壁:左上側的金剛力士,單面四臂,左上手執斧,左手執索;右上手舉於胸前,右下手執鉤。右上側的金剛,三面六臂,左上手執寶鐸,左中手執珠;右上手指天,右中手執叉;胸後兩手共執刀。左下側金剛,三面六臂,左上手已殘,右上手執物;胸前兩手仗劍於地;胸後左下手已殘,右下手捏住一段披帛。右下側金剛,單面四臂,胸前兩手合十,上捧玉意;左下手捏住披帛,右下手舉寶印。
右壁:左上側金剛,三面六臂,左上手執棒,棒兩端有一骷髏,左下手執虎頭盾;右上手舉錫仗,右下手執刀;胸前兩手執三尖兩刃刀。右上側金剛,單面四臂,左上手執寶瓶,右上手執鞭,胸前雙手共握一劍。左下側金剛,單面四臂,左上手托蓮蕾,左下手執矛;右上手執鐧,右下手前指。右下側金剛,三面六臂,左上手執索,右上手執鐧;左下手捏住披帛,右上手執劍,胸前兩手供揖上奉鉞。這八位金剛就是《大摩里支菩薩經》中所說的八大龍王,他們是東方安阿難多龍王、南方安嚩酥枳龍王、西方安德叉迦龍王、北方安迦里俱吒迦龍王、東南方安商佉波羅龍王、西南方安大缽納摩龍王、西北方安缽納摩龍王、東北方安俱隸迦龍王。在摩利支天曼荼羅中,被安置在八方,圍繞壇城。
摩利支天的崇拜興盛於中土,很快就被道教吸引,並混合而為一,形成了摩利支即斗母,斗母即摩利支。道教所以將斗母和摩利支混合為一,其源應是肇自北斗七星化為七豬的神話傳說,而豬又為摩利支天之坐騎,關係密切,所以便聯想到斗母即摩利支天。北斗化七豬的神話,興起於晚唐,傳言與唐玄宗時的一行有關。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補遺》載:僧一行博覽群經,尤善於數,造《大衍曆》進呈,深得唐玄宗寵信。他年幼家貧,常常得到鄰居王姥的幫助。後來王姥的兒子殺了人,想請一行去向皇帝講情,一行說:要錢可以十倍還,但君上的法律難以求情,王姥大罵一行忘恩負義而去。一行遂令工役準備大瓮,到某個廢園去等候,看到什麼動物就抓回家。結果工役抓到七頭豬,一行把豬全放在瓮里封好,寫上焚文咒語。這一抓,當晚天上的北斗七星就不見了。隔天,玄宗為天上沒有北斗的異象擔憂,一行乘機勸玄宗大赦天下以消災。「玄宗從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見,凡七日而復」。當玄宗把包括王姥兒子在內的犯人都放了的時候,一行又悄悄放走七頭豬,於是北斗七星又升天照耀了。
這個故事顯然相當膾炙人口,所以後來的《舊唐書》《佛祖歷代通載》《宋高僧傳》記載的一行事迹,傳奇筆記《酉陽雜俎》、《集說詮真》也相同留下北斗化身為豬的說法。宋代道教雷法的興起,天蓬元帥即為雷部第一護法。在元未楊景賢雜劇《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前生就是摩利支天御車將軍;再到了明代小說《西遊記》,豬八戒的前身又被定型為天蓬元帥,而這位天蓬正是北斗內弼星的星號。因此,這就進一步說明,北斗信仰與摩利支天互有淵源的看法,在唐宋已開始流傳。北斗化七豬的故事廣為流傳,從而替以七豬為坐騎的摩利支天鋪上了銜接的橋樑。
斗姆出巡圖 清代 紙本設色 李黎鶴藏(圖源:李遠國)
斗姆和密宗摩利支天完全融合在一起,其神格內涵,亦更進一步的擴充,除了雷祖大帝之外,更轉化成為一位具有救度眾生一切苦難之慈悲願力及慧力的全能神靈。《先天斗母奏告玄科》云:九天雷祖大梵先天乾元巨光斗母紫光金尊聖德天后圓明道母天尊,浩劫法身,金蓮瑞相,化形三界,總持二帝之垣;子育群生,宰制七元之位。光耀前游於日月,威芒下制於雷霆,凡稟陰陽,均沾化育。天上修羅交戰日,人間劫火洞然時。四頭應化顯神通,八臂垂雄施道力。常游日月二天前,獨立刀兵三界內。威光赫奕,妙相圓融;接能眾生,超離諸苦。
銅鑄彩繪飾金斗姆坐像 武當博物館藏(圖源:李遠國)
武當博物館藏有銅鑄彩繪飾金斗姆坐像,即為一頭六臂。她統領北斗、南斗及諸天星君,誓願救苦護生,主司殺伐、禳星、避難、釋冤憎、救死亡,凡有急難,無施不可,依法禱請,即有靈驗。從此,斗姆、摩利支天崇拜融合為一,其信仰亦趨向民間化、普及化。斗姆形象的確定,亦界定了神格的內涵,這一歷史的進展,大致完成於元代。
明清以後的斗姆信仰,除了類似主掌拔度超幽、禳災護生等神格內涵的突出表現外,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便是斗姆信仰的日益民間化。隨著奉祀宮殿的擴增,其信仰亦逐漸普及至民間,進而成為一些民間秘密教派所崇奉的重要神只之一。此種現象,和道教逐漸走向民間的整體發展趨勢頗為相應。到乾隆初期的江蘇南部,甚至還出現一個以奉祀斗姆為主的斗母教。斗姆即成為先天道及一貫道所信奉的重要神只,地位相當崇高。另外,明末出現的重要民間教派黃天道,亦將斗母元君列為該派奉祀的神靈之一。
在《斗姥祭煉班科》《先天斗姥鍊度金科》中,斗姆又化身成為施食、鍊度及拯拔地獄幽魂之大神。她四頭八臂,前面如觀音,左天王相,右金剛相,後豬首相。四頭八臂,二手托日月,二手持弓矢,二手持鈴杵,二手持劍戟,上有黃幡,上書九天雷祖大帝六字。二王三帥,森列左右。其科儀除了和佛家的「焰口」及道家的「普度」類似外,有不少皆直接承襲自宋元神霄派經典,顯見主要系從雷神化的斗姆進一步發展而來。除了以上二部與祭煉拔度有關的斗姆道經外,類似《廣成儀制》中所見的九皇系列的科儀經書中,必會提及斗姆一神。事實上,斗姆一神的傳播,其背後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便是其做為北斗九皇之母的身份。由於北斗的信仰,在道教及民間皆十分重要和普及,自然也帶動了對斗姆的崇信。(編輯:若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