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 一個家族的清末、民國和新中國
又是一年中秋時,對大多數人來說,團圓不易。你通過什麼回憶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這本家族相冊,承載了一個家族 100 多年的記憶,也反映了一個國家 100 多年來的變遷。你家中是否也有這樣一本私相冊,或者幾幀祖父母孩提時代的照片?如果有,請珍惜!
供圖:章騫
高曾祖父章禧文(1825.4.13-1894.11.19),字恭安,是六品奉直大夫章傑(字森然,1790.5.29-1850.12.9)與鄭氏(1789-1863)的第三子,曾任下級官僚,娶孫氏,生有乃沖、乃溱與乃來三子。本照片攝於上海棋盤街北首的悅顏春影相。
高祖父章乃沖(1849.12.10-1914.6.1),字芝田,共生 5 子。由於弟弟乃溱沒有子嗣,便將次子鴻鈐過繼給他。高祖母吳氏生於 1860 年 8 月 30 日,卒年不詳。
曾祖父章鴻鈐,字仲松,曾祖母周茹英。
祖母的父親潘澄鑒,曾任浙江省議會議員。
祖母潘韞瑜(右一)年輕時與她的母親(前)和三個姐姐潘韞珍、潘韞玉、潘韞華合影。
太公太婆有個女兒叫陳葭葆,後來成了我的外婆。外婆與我的祖母潘韞瑜年輕時是好朋友,同在當時湖州最好的學校湖郡女中就讀。圖為湖郡女中 8 年級的同學們在湖州南郊之雲巢郊遊,前排左一是年輕時的祖母潘韞瑜,她的身後是年輕時的外婆陳葭葆。
年輕時的潘韞瑜(右二)與陳葭葆(左二)在湖郡女中就讀時的照片,攝於 1926 年,這張照片是文革時四姨從垃圾堆中搶救回來的。邊上的兩位女同學中有一位嫁給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
祖母潘韞瑜年輕時與其三姐潘韞華身著戲裝在庭院中。三姨奶而後入美專,在民國二十三年與姜丹書、諸樂三、朱屺瞻等一同加入了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創辦的白社,成了一名著名的國畫家。她於 2003 年去世,當時已經年近百歲。
少年時的祖父章祖繩(右七執帽者)還在求學之時。
祖父與祖母在花園中。祖父在抗戰前擔任安徽煤油特稅總局科員、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秘事處助理幹事、國民會議秘事處職員。祖母則出生於湖州的望族潘家,在上海愛國女校高中畢業後,任苕溪小學教員。
年輕時的外公與外婆在花園。外公孫家祺,祖上經營藥材相當成功,擁有數家藥行,但而後家道中落。外公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而後長期從事金融行業的工作,對於業務極為精通。在亞東銀行稽核處任職。抗戰期間,外曾祖父孫達余因傷寒在 1937 年病故,祖居也毀於日軍之手。
外婆陳葭葆的婚紗照。
父親章宗城誕生於 1935 年,當時還在祖母的懷抱中。祖父前站立著的是 3 歲的大嬢嬢章宗昭。父親剛出生不久,抗戰便爆發了。全家開始了漫長的逃難之旅,祖母帶著這對兒女從南京繞道湖南,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輾轉到達重慶,與在那裡的祖父重聚。
外祖母和她最早生的的兩個孩子,3 歲就夭折的長女蓓蓓和長子——我的大舅孫廷元。大舅是 1937 年出生的。
1940 年 4 月 4 日兒童節,母親孫廷慰誕生了。由於當時外祖父母的長女蓓蓓剛剛夭折,新產下的女嬰給了他們不少精神安慰,這也是母親的名字帶有「慰」字之故。
抗戰爆發後,父親章宗城隨著祖父來到大後方重慶,當時公務員都居住在這樣的茅草屋,祖母站在父親身後,邊上是她的二姐。
父親章宗城考取的大學是大連海運學院,這是他在船上實習的照片。不久他便由於所謂出身問題被迫轉校學機械,父親畢業後在北京化工學院工作。
1942 年,我的二姨孫廷恩誕生了。二姨以後在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長期在中學擔任教師。
外祖父和大舅攝於復興公園。大舅繼承了外祖父的天資,而且更為活潑,他以後考中了北大的西語系專攻法語。而後就職於外交學院,在駐外使館長期任職。
大舅抱著的是剛剛 1 歲的三姨孫廷慈。左一和右一分別是母親和二姨。攝於 1947 年。
母親從小酷愛體育,尤其是田徑。
母親在中學時打破過 4 乘 100 米全國記錄,這是《人民日報》 1956 年 8 月 27 日登載的照片,當時她(左一)與其他 6 位運動員一起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標準。
除了夭折的蓓蓓以外,外婆有 6 個孩子。左起二女廷恩,長子廷元,三女廷慈,長女廷慰也就是家母。前面的是四女廷懋與幼子廷中。這張照片攝於上世紀 60 年代南昌路家附近的少年體校前。
三姨即將前往新疆建設兵團前,外公、外婆及其大姐孫淑英留影送別。外公 1949 年後在醫院擔任財務科長,有些銀行若有賬目不清,往往會將他請去稽核,據稱別人無法看出的小問題他卻總能一眼看破。這張照片拍後不久外公便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時候我母親剛剛懷上我 4 個月。
部分是由於雙方家庭是世交,父親和母親開始走到了一起。1965 年父親和母親步入婚姻的殿堂。
結婚之前,父母先去拜會在南昌路居住的外婆。
而後又到在萬航渡路的祖父母家完婚,最右面的是小嬢嬢章宗祈。完婚後第二天父親就匆匆前往北京工作去了。
父母在結婚後一直分居兩地長達 13 年,偶然父親回滬總是最開心的事情,這是他們在大嬢嬢章宗昭家聚會。 背對照片的是祖父母,右邊是大嬢嬢與姑父萬鍾漢。姑父和大嬢嬢都在中科院上海分院任職,姑父是山東人,性格豪爽幽默,小時候去他們家對我而言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1969 年,母親帶著剛剛過 1 歲的我去北京探望在那裡工作的父親。母親當時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當醫生。我小時候的印象中母親總是早出晚歸,時常值班。父親又在北京工作。母親還在我小學初前往唐山抗震救災,她而後在婦科腫瘤方面成為知名專家,直到目前還在進行專家門診。
當時我的大舅在北京的外交學院,這張照片就是 1969 年大舅所攝。
祖母(左)和外祖母在南昌路家附近。祖母在 1953 年後任文武小學、萬航渡三小教員;外祖母則考上了師訓班,在而後在永嘉路第一小學長期擔任語文老師。這兩位曾經最為親密的校友閨蜜,而後也走上了相同的人生道路,這也算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我印象中,外婆是當之無愧的大當家。外祖父去世之後,全家都是她一手支撐的,她為人豪爽,敢作敢當。我小時候都是外祖母帶我長大,目前,她把著我的手一筆一划學字的場景依然銘刻在腦際。照片上是她一手抱著我與兩個表弟。左起大舅的兒子孫韜、二姨的兒子巫欣和我,攝於復興公園。
外婆一家的全家福,照片攝於 1976 年。當時三姨在新疆。照片前排坐著的是我、母親、父親、抱著四姨女兒潘苓達的外婆、大舅孫廷元、當時的大舅媽張志英、他們的兒子孫韜;後排站者左起小舅媽陳慶霞、小舅孫廷中、二姨孫廷恩、表弟巫欣、二姨父巫廷滿、四姨夫潘松泉、四姨孫廷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