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百科】段譽能不能喝到龍井茶?
金庸武俠小說描寫喝酒的地方甚多,對飲茶的描寫則較少見。不過,《天龍八部》第十一章倒是有一個關於飲茶的細節。小說這麼寫道:「到得廳上,阿碧請各人就座,便有男僕奉上清茶糕點。段譽端起茶碗,撲鼻一陣清香,揭開蓋碗,只見淡綠茶水中飄浮著一粒粒深碧的茶葉,便像一顆顆小珠,生滿纖細絨毛。段譽從未見過,喝了一口,只覺滿嘴清香,舌底生津。這珠狀茶葉是太湖附近山峰的特產,後世稱為『碧螺春』,北宋之時還未有這雅緻名稱,本地人叫做『嚇煞人香』,以極言其香。」
可惜金庸先生這段對宋茶的介紹卻是錯誤的。北宋時豈但未有「碧螺春」之名,而且烹茶的習慣也跟後世完全不同。流行於宋代的烹茶方法到底是怎麼的呢?或者說,段譽在燕子塢可以飲到怎麼樣的茶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歷史上幾次烹茶方法的嬗變。
茶在中國歷史出現的時間很早,西漢時,巴蜀人與江南人便有飲茶的習慣。但那時候人們對於烹茶極不講究,煮茶跟煮菜湯差不多。唐朝時才形成了比較精細的「煎茶法」:茶葉採摘下來之後,通過若干道工序,製成茶餅;烹茶時再研成細米狀,投入茶釜中煎煮;再加入姜、蔥、茱萸、薄荷、鹽等佐料;最後將茶湯舀入碗里飲用。
我們今天習慣的烹茶方法叫做「泡茶法」。除了少數茶品如普洱茶之外,多數茶葉都不會製成茶餅,而是炒青後包裝儲存,這叫做「散茶」。烹茶時,將茶葉放入茶壺內,用開水沖泡即可。這一泡茶法形成於元明時期,延續至今。《天龍八部》第十一章所描寫的便是泡茶法,但宋人飲茶,並不用泡茶法,而用「點茶法」。
「點茶法」大約出現在晚唐,盛行於兩宋。宋人點茶所用的茶葉,一般都是「團茶」或「末茶」。什麼叫做「團茶」呢?即茶葉採摘下來之後,不是直接焙乾待用,而是經過洗滌、蒸芽、壓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拍成茶餅,這就是「團茶」;在制茶過程中,茶葉蒸而不研,則是「散茶」;研而不拍,則是「末茶」。
「團茶」製成之後,要用專門的茶焙籠存放起來。烹茶之時,從茶焙籠取出茶餅,用茶槌搗成小塊,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還要用羅合篩過,以確保茶末都是均勻的粉末狀。茶末研好之後,便可以沖茶了。先用茶釜將凈水燒開;隨後馬上調茶膏,每隻茶盞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開水,將其調成膏狀。然後,一邊沖入開水,一邊用茶筧擊拂,使水與茶末交融,並泛起茶沫。擊拂數次,一盞清香四溢的宋式熱茶就出爐了。這個烹茶的過程,宋人稱之為「點茶」。
如果是不怎麼講究的人家,也可以不用準備這麼多的烹茶器具,因為宋朝市場上有大量「末茶」出售,可以直接用於調膏、沖點,就如今天的速溶咖啡。但文人雅士很享受研茶的過程,追求的就是全套烹茶流程所代表的品質與格調,因而家中茶槌、茶磨、茶碾之類的茶具是少不了的,正如今天那些追求生活情調的城市小資,喝咖啡一般不會喝速溶的,而是在家裡準備了一整套器皿,從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爐。像姑蘇慕容這樣的世家,烹茶是不可能不搬出一整套茶具、將點茶的全部程序走一遍的。
當然,宋代也有「散茶」,主要流行於兩浙一帶,如姑蘇出產的「洞庭碧螺春」,就是散茶。許多朋友也許會覺得奇怪:洞庭湖不是在湖南嗎?怎麼江蘇的茶葉卻叫「洞庭碧螺春」呢?其實,此「洞庭」非彼「洞庭」,乃是指太湖中的洞庭山。唐宋時,洞庭山「出美茶,歲為入貢」,洞庭茶葉是貢品。「碧螺春」的得名,也不是許多人以為的此茶「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而是因為洞庭山出產的茶葉,以產自「碧螺峰者尤佳」,因此才命名為「碧螺春」。
不過,宋朝時候尚沒有「碧螺春」之名。至於當時姑蘇民間是不是將太湖洞庭山名茶叫做「嚇煞人香」,尚待考證。不過,宋時洞庭山茶最馳名者,是「水月茶」。「水月茶」的名字得自太湖洞庭山的寺院「水月寺」,因水月寺「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為名也,頗為吳人所貴」。現在我們一般將「水月茶」視為「碧螺春」的前身。
除了「水月茶」,宋代比較著名的散茶還有浙江會稽出產的日鑄茶、江西洪州出產的雙井茶。歐陽修說,「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宋人說的「草茶」,即是散茶。歐陽修也寫詩盛讚雙井茶:「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不管是雙井茶、日鑄茶,還是水月茶,儘管都為散茶,但烹茶時,都不是拿茶葉直接沖泡,而是先將茶葉研成茶末,調成茶膏,再入盞沖點。有蘇轍一首詠日鑄茶的詩為證:「君家日鑄山前住,冬後茶芽麥粒粗。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麥粒粗」是山鑄茶之狀,說明日鑄茶乃是散茶,「磨轉」則表明烹茶之時需要用茶磨將茶葉研磨成茶末。
宋人李彌大也寫過一首詠水月茶的詩:「甌研水月先舂焙,鼎煮雲林無礙泉。」從詩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烹制水月茶之前,也要用茶碾(甌)研碎。換言之,宋人飲用散茶,也是保持著「點茶」的烹茶法。按宋人流行的點茶法,段譽如果在姑蘇喝水月茶,是不大可能看到「淡綠茶水中飄浮著一粒粒深碧的茶葉」的。
金庸也許對宋人的點茶法不熟悉,所以才張冠李戴,誤將元明之後興起的泡茶法植入北宋人的飲茶習慣中。這也難怪,因為點茶法非常繁複,元明時期便被簡易的泡茶法取代了,以致後人多不了解宋人獨特的烹茶方法,甚至有一位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學者,居然也不知道宋人點茶的工具茶筅為何物。
不過,宋代點茶技藝傳入了日本,併流傳了下來,演變成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日本抹茶。日本《類聚名物考》便承認,「茶道之起,由宋傳入。」在日本茶道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改良過的茶筅。
(本文首發於南都周刊)
歷史很有趣吧,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請見吳鉤新著《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剛剛新鮮出爐,點開原文鏈接可見。
推薦閱讀:
※一份讓十二星座的人看了都會水逆的星座報告 | 壹讀百科
※李德旺(中國歷史)—搜狗百科
※秦良玉(明朝末年女性軍事統帥)—搜狗百科
※張東武(國家一級拳師)—搜狗百科
※馬希萼—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