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應該成為中國官方語言

英語應該成為中國官方語言(2009-03-12 10:03:14)

轉載

標籤: 英語 中國官方語言 文化

近日,一份關於「高考不一定非得考英語」的政協委員提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本博也湊了個熱鬧,博文《不學英語中國將倒退100年》收穫了一片謾罵之聲。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經濟學中,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說法,在其他社會領域同樣存在。因此,這份提案得到了很多網友的力挺。

然而,語言問題引起社會激辯本身,卻是一件大好事。這說明中國在反思。因為,語言是一個社會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有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民族精神和文明程度。語言是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

漢字所代表的語言,經歷了兩次陷落,最終它成為了一種封閉性的語言。第一次是秦始皇以小篆統一了文字的書寫;第二次是新中國以普通話統一了文字的讀音。統一書寫和讀音,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過分了,就是一件壞事。正所謂「過猶不及」。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經過這兩次的「大一統」之後,漢字的「義」顯得十分緊張。又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漢字、漢語最終獲得了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這與字母文字的語言,判然有別。漢語重視文字——上層建築,其他語言(主要指「印歐語言」)重視聲音——世俗生活。

然而,需要清楚的是,漢語與印歐語言的分離,並非自古如此。現在的漢語與印歐語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很多研究成果已經表明,漢語與印歐語言曾經有著近親關係。也就是說,從淵源上看,漢語不一定就比英語更古老。

古英語形成於公元700年左右,而漢字則出現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然而,現在的英語字母可以一直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的第一份古埃及的字母表。這份字母表產生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之後,字母文字的語言在中國以外的歐亞大陸遍地開花。當前的英語由此變成了當今世界最為開放的語言。而漢語則偏居一隅,不斷走向封閉;而受到漢字影響的文明,其文字、語言全部都完成了「脫亞入歐」的「歐化」過程,只有自創的韓文字母是一個例外。現在的漢字及漢語,成為了世界語言的「孤家寡人」。而且,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語言的祖宗。

世界語言現象,現在差不多只有一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了。這就是:究竟誰是世界語言的「始祖」?本博不做定論,僅僅舉例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1、饒宗頤先生曾經將印度古圖形文字與殷墟甲骨文字進行比較,發現印度河谷文字的構造方法與古漢字的關係非常密切。(其他學者更多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很多古文字在音、形、義上,都跟印度或中亞的古古代語言文字有關聯。)

2、11卷本《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則認為:「印度是我們西方人的故土,梵文是我們歐洲語言的母語,她是我們的哲學的故鄉……數學的故鄉……是體現在我們基督教里的宗教理念的故鄉……也是自治與民主的故鄉,一句話,她是我們的文明之母。」

上面的例子說明,漢字是當今世界碩果僅存的「始祖」級別的文字。她當然是值得珍惜的,而且,她也不可能消亡。然而,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我們不得不看到,漢字、漢語是一個封閉性的語言系統,如果得不到其他語言的補充,語言的革命性就會消亡,社會就不可能正常地新陳代謝。

可以預見的是,將來的世界只有兩種「官方語言」,即英語和漢語,而其他國家的語言將成為各種各樣的「方言」。為此,我們必需面向未來,在語言文字政策上未雨綢繆。學習英語其實就是適應世界形態的變化。當今世界、文明、人類的「符號化」越來越明顯。中國人必需去適應這一點。實際上,中國人早就開始「符號化」的歷史進程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一種語言文字政策?先應當說明的是,因噎廢食,取消英語學習制度,是毫無前途的。相反,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中國人學習、研究語言的努力還遠遠不夠。語言文字政策是一個必須全盤考慮的事情。我想,緊要的無非兩點。首先,英語應該成為中國的官方語言。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中國必須改革英語教學的「應試教育」體制。這是全社會的呼聲。此兩點牽一髮而動全身。果真能夠這樣做的話,中國社會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性發展格局。互聯網是革命,但是,真正革命性的源泉還是語言。

推薦閱讀:

升華:美容院營銷也需藝術性語言
(43)古代詩詞中常見語言風格
大家閨秀跟小家碧玉的區別是什麼?
小班語言活動《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TAG:中國 | 語言 | 英語 | 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