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田園養生
陶淵明田園養生
陶淵明(約365-427),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文學家。陶淵明29歲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故里。淡泊名利不圖官,桃園養生度貧寒。從此,陶淵明的自然養生法名聞天下。
一提起陶淵明,人們就會自然地想起「世外桃源」這一古老的成語。於是乎,「世外桃源」便成了陶淵明的代名詞。
自古至今,人們對陶淵明有褒有貶,但就從養生的角度看,陶淵明卻有不少高人之見。
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他在日常生活中崇尚自然,沉醉自然,嚮往自然,他的自然養生法被後人所推崇。回歸故里後,陶淵明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他喜歡田園勞作,每天投身綠色大自然懷抱,沐浴著充足的陽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讓他心曠神怡。儘管經濟窘迫,但陶淵明仍享年逾花甲,這在古時已算長壽了,實屬田園養生對他的「回報」。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富貴非我願,帝鄉不可期。」陶淵明祖居柴桑,曾為彭澤縣令。但他不圖榮華富貴,不去攀高結貴,不同腐朽的士族地主統治集團同流合污,而是憤然去職歸隱,從事農桑。湖南桃源縣還有他移植的方竹,乃世之一絕。他在閑居期間,寫了不少驚世之作。江西湖口石鐘山就珍藏著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手跡。陶淵明認為,人要健康長壽,就要「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這種不追名逐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品德,實在可貴,堪為後世之表。
北宋大詩人、大文學家蘇軾認為陶淵明的詩可以給自己治病,身體不舒服,就拿起來讀一首,還捨不得多讀。
他的詩如此自然清新,正是他自然養生心性的體現。陶淵明「性本愛丘山」。喜歡山林遠離塵囂的生活,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田園生活中度過,農閑時喜歡關上柴門,一個人待在空寂的茅屋中摒棄雜念,獨自養神。他的妻子與他志趣相投,吃苦耐勞,經常與他一起在田間勞作。他當了幾個月的縣令,就請辭回家,時年四十一歲,寫下為人稱頌的名篇《歸去來辭》。
陶淵明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從不怨天尤人,也不想身後留名,把功名利祿當作過眼的煙雲。他無怨無悔、安貧守道。最後十次棄官時,他覺得自己就是一隻籠中鳥重返了自然的懷抱,回憶起十三年官場生活,無疑是「誤落塵網」。他認為人生短暫,應當委順自然,去與留,都應快樂地接受。陶淵明順應自然的人生態度,與道家思想有一定的聯繫,從養生學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陶淵明認為,人要健康長壽,就要「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這種不追名逐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品德,實在可貴,堪為後世之表。
陶淵明在回歸自然中,排除雜念、心不染塵,反覆出仕、修官而不忘守道,他已經在對大自然的陶醉中不知不覺地修養提高了自己心性。他可以預知自己去世的時間,平靜地在前一天為自己寫好輓歌詩三首,詩中描述了自己死時家人的反應,後人盛讚其「視死如歸」。
推薦閱讀:
※陶淵明詩《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實際上是嫌官小
※陶淵明「粉絲」蘇過「厭仕而不棄?學陶而不隱」
※陶淵明後人做主播月入百萬,這到底是不是坑祖宗
※陶淵明的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