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摘要:我國民族歌唱藝術是音樂和語言文字的相互結合體,它通過詞曲的有機結合生動地展現和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吐字正確,咬字清晰,以聲歸韻也是聲樂學習者必須掌握的重要技巧。民族歌曲演唱者和民族唱法學習者都必須充分學習我國民族語言的規律和特徵;掌握我國語言的地域性差異及方言特點;掌握民族語言在歌唱時的特有規律;掌握生活語言和民族歌唱語言的區別,做到正確的咬字與吐字,充分發揮語言在民族唱法藝術中的創造功能與作用。以便民族唱法演唱者在演唱時能更好、更完美地表達我國的民族歌唱作品的思想內容及民族特點。

  關鍵詞:咬字 吐字 技巧

  一、民族唱法中咬字與吐字的聯繫

  咬字和吐字是發音時先後發生而又密切聯繫的兩個步驟。

  所謂咬字,就是指字頭部分聲母的發音。咬字時,按照咬字器官著力部位所起的作用歸納為五音,其名稱是唇音,齒音,舌音,牙音,喉音。咬字在歌唱語言的表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咬字的著力點要準確,短促真切而清晰,字要咬的正,要咬而不死, 唇,齒,舌,牙,喉靈活有生氣的動作,是咬好字的基本條件。

  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韻母的發音,字腹是一個字最響亮的韻母部分,韻母是吐字時發揮音響共鳴作用的中心。音韻學中,把吐字過程中口腔形態的變化歸納為開、齊、撮、合四種類型。既四呼,快速咬字後,要立即吐字,吐字要遵循字腹延伸不變形的原則,要注意保持母音口型不變,氣息不斷,使咽腔等共鳴器官受到氣流震動而產生共鳴。所以,咬字是指單字的聲母形成;吐字是指韻母吐出來的著力處。改變吐字的著力,必須根據「歸韻」的原則。將韻母各因素結合為一體,並保持一定的口形。尤其,當一個字唱幾個音時,一直保持到該音的韻母到最後的瞬間。也就是說,咬字和吐字應當養成一種噴吐有力,良好的歸韻和收聲習慣。但在演唱作品時,切不能孤立地講求咬字和吐字的規律。咬字、吐字的規律,不過是表達作品思想內容的手段。它的目的,是要求更清晰而有效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內容的實質。不過兩者是有著相互極為密切的聯繫,並不是互不相關的前後兩個步驟。它們是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二、在咬字吐字時,要善於將「字』融入聲

  在漢語中,一個字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組成。從明代起就將每一個字分成字頭、字腹、字尾。字頭即聲母也;字腹即韻母也;字尾即韻之結聲也。字頭是字的起音,它發音的著力點在唇、齒、舌、牙、喉等處。歌唱時字頭咬得太重不好聽;咬得太輕,變成了音包字、字音含糊;如果著力點不對,就會變成另外的字音、字義了。清朝的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對語音問題做了廣泛的探討和系統的歸納,他認為:「喉、舌、齒、牙、唇謂之五音,此審字之法也」,「欲正五音而不在喉、舌、齒、牙、唇處著力,則其音不真。」因此,聲母必須按照「五音」的著力部位咬正確。韻母必須根據「四呼」的要求改變吐字的著力。韻母(母音)為字腹可延長,可歌唱,它鬚髮在比說話時更為擴大的口腔內部,由氣流迅速送出。唱歌區別於說話,就是要唱在腔體內。口腔內上有軟齶、下有舌,屬可調節的共鳴腔體。歌唱時,強調咬字清楚,但不能忽略咬字的位置和唱歌需要用的共鳴。用唱在腔體里的方法歌唱,聲音既得到統一,又有柔和的色彩。如唱在腔體里的「a、e、i」與說話的「a、e、i」有所不同,因為唱在腔體里的「a、e、i」是有共鳴的。也就是說打開腔體,讓聲音通過腔體引起共鳴再發出來的聲音,就成為優美動聽的歌聲了。歌唱中,在清晰地交待了字頭後,立即將字腹帶到口腔後部,有種形象的說法叫「前打噴嚏,後打哈欠。」如果能夠將這個動作正確地領會,也就能準確處理字頭、字腹的關係了。咬字、吐字還應注意的是,字頭不能咬死,也不能含糊,要清晰、利索,字腹要準確。有人形容咬字如提虎,就像一隻母老虎叼著小老虎跑動一樣,叼緊了,就咬死了;叼鬆了,小老虎就掉了;要不松不緊恰到好處。總之,字頭要在發音的一瞬間,以便讓字腹落在音上,否則會出現拖節奏的現象。字尾是每個字的結束,不可忽視,要掌握「歸韻」與「收聲」。「歸韻」,就是將韻母中的音素結合成為一體。如我們唱「光」(guang)時,這個字的聲母是「g」,而韻母是「uang」,歌唱時必須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結合體,這就叫做「歸韻」。如果不歸韻的話,那麼勢必唱成「瓜」(gua)了。又如唱「太」(tai)時,它的韻母包括韻腹「a」和韻尾「i」,而這兩部分必須結合成為一體,既非「a」又非「i」,而是「ai」(愛)。如果不歸韻而分開時,「太」字就會唱成「他(ta)「以」(i)了。歸韻後還有個「收聲」的問題(收聲又稱收音),「收聲」是韻結合體轉韻尾而收住,這是在歌唱中很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如上面所舉例的「太」字,韻母是「ai」,而這個結合體保持口形不變,直到最後一剎那才脫離這個結合體而在「i」上收聲。如果稍不注意,就會唱成「他-以」(ta-i)。歌唱時如收聲太早,氣息就無法支持,同時就會從一個字倒向另一個字。所以,韻尾必須在音符時值的最後才收聲。

  另外,掌握漢語語言規律還需注意的是「四聲」不可讀錯。聲調指的是漢語音節中固定的音高,漢語普通話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在漢語中關係至為重要,離開聲調,語言的意義往往難以區別。按趙元任先生所說:「語言裡頭的音位性的聲調不同,不光是中國語言所獨有的,……。」

  三、在咬字吐字時,善於將「字」融入「情」

  歌曲是音樂和文學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它通過詞曲的有機結合生動地展現和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讓富有感情的歌喉,把歌曲的審美情感表達出來。同時,在觀眾中激發情感的回應使之能形成一種互動的心理感應。

  在傳統的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常常把咬字和吐字作為聲音訓練的手段。其實,咬字和吐字不僅可以作為聲音訓練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是用以來表情達意的。把字唱的清楚僅只達到了基本要求,要感人就必須字里傳情、字里表意。就必須在語言上做到更多更好的選擇和處理,讓情感表達的具體內容、思想內涵能準確地被演唱者所塑造和表達。

  由於中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因而語言也相當複雜。要運用好民族唱法,演唱好中國民族民歌也絕非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辦到的。但是,唱什麼歌就得有什麼味,這個味歸根結底還是指民族語言的「字正腔圓」。因此,在民族唱法中,要準確的把握咬字和吐字。

推薦閱讀:

與中原王朝斗兩千年的民族,一部分融入華夏血脈,一部分不知去向
一個偉大的民族的崛起
民族的優越性不用證明
歐洲極端民族主義正抬頭 歐盟探尋反恐合作新路徑
族群,真的代表文化嗎?——兼論文化多樣性究竟意味著什麼

TAG:民族 | 轉載 | 唱法 | 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