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宣示的人生哲理
1.「緊箍咒」與頭痛病。
我們有時候會頭痛,頭痛大體上有幾種情況,一個是感冒發燒了頭會痛,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另一種是腦子裡生什麼東西,就是生理上出問題了;還有一種是用腦過度,想問題想得太厲害、太專註了、太用勁了頭會痛。領導人經常說為了什麼什麼頭痛,溫總理現在肯定對黑煤窯頭痛,讓溫總理頭痛的事情應該還有不少,現在貧富懸殊之類的東西他也頭痛。那時候講朱鎔基對農業問題最頭痛,總之什麼問題難、我們要花的腦筋多頭就痛了。頭痛在醫學上解釋是一種警告,是對身體的某種警告。由此我們可以想,孫悟空有時候也頭痛,他為什麼頭痛?他不聽話。唐僧就要念動「定心真言」就是「緊箍咒」,一念「緊箍咒」孫悟空就頭痛得滿地打滾,不敢再調皮搗蛋了。這是什麼意思呢?「緊箍咒」究竟是什麼?唐僧的「定心真言」到底是什麼?我們把它化為日常生活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唐僧對悟空發出某種警告,「你不要胡來,你不要亂搞,你不要跟我調皮搗蛋,你得老老實實的跟我去西天取經」。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它就是這個意思,唐僧念動「定心真言」「緊箍咒」來警示悟空,就像我們的頭痛警示我們一樣,「你別再想了,你再想腦子就出問題了,就會出現失眠和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腦子不保生命就不保」。
悟空是需要唐僧念「緊箍咒」來警示他,孫悟空在《西遊記》中表徵著什麼呢?我們從《西遊記》中仔細去讀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西遊記》經常講「心猿」二字,《西遊記》的標題、文章中經常出現「心猿」二字,它指的就是悟空。悟空是一個猴形,猴在我們看來是動物中最有智慧、最靈動的。如果我們仔細體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的「心猿」是什麼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非常地清楚,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有一個「心猿」,那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是什麼樣的狀態?它恰恰就和猿猴一樣,整天地川流不息,蹦蹦跳跳,一會東一會西,尤其我們的念頭具有聯想功能。我在這講的西遊,可能我現在腦子裡多少萬分之一秒就會想到我兒子小時候看西遊,他說我就是悟空了。然後我就想到我兒子現在在幹嘛,又會想到他談戀愛沒有,又會想我當年是怎麼談戀愛的。我對廣州第一個最美好的印象就是流花公園,七十年代的流花公園到處碧綠的垂柳,我當時看到一個年輕的男孩子躺在椅子上,頭枕在女孩子的身上,那個時候就是這個畫面吸引了我,我也想浪漫一下。你們坐在下面恐怕也會想著自己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念頭。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恰如我們的念頭一樣,一個筋斗就海闊天空了,時間可以上下五千年,空間可以上天入地。我可以想昨天美國發明一種衛星,一剎那什麼都可以想起來。孫悟空騰雲駕霧不像別人,別人騰雲駕霧是老老實實地站在一片雲頭上,孫悟空不是,他一定是翻著筋斗雲走的,筋斗雲就是我們念頭的象徵。所謂悟空就是心猿,心猿就是念頭。
念頭就是我們的聯想,聯想與我們的心,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腦有關係。在古代說心,佛家的說法叫「識心」,道教叫「識神」。所謂「識心」在佛教中指的就是人的認識之心,就是我們的理智之心。孫悟空在《西遊記》里的功能是什麼?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功能就是火眼金睛、看穿妖魔,什麼妖魔鬼怪他一看就明白了,不管是扮作美女還是慈祥的老婦人,他一眼就能看穿。唐僧看不穿,但是悟空能看穿,能看清楚事物背後的原因,能看到事物的本質,什麼都能夠看穿,這就是人的認識之心、理智之心,說白了其實就是人的理性。在明代的時候,在還沒有接受西方科學理性之前,所說的理性還是比較樸素的,還是沒有分化的,但是它的功能已經在《西遊記》這部小說中相當充分地體現了出來,火眼金睛、辨妖識魔、開山探路無一不是靠悟空,實際上無一不是靠人類的理性才能做到這些。所以說一部《西遊記》要講的故事就是關於人「識心」的故事,也就是關於人的認識之心、理智之心和理性的故事,是我們中國人在明代十六世紀的時候所認識的理性。那個時候西方也不怎麼認識理性,中國人就已經相當深刻地洞悉了人類理性的意義。人類的理性由萌發到反抗到成熟,孫悟空就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到他的反抗到成熟、結成正果成為菩薩,一部《西遊記》講的就是悟空的故事,就是「識心」的故事,就是認識之心、理智之心,也就是人類理性的故事。
2.「唐僧肉」與立地成佛。
關於唐僧有兩個謎,我小時候看《西遊記》就老想不通這個問題,無用的唐僧為什麼要管理和領導萬靈悟空呢?唐僧什麼優點也沒有,幹嘛要領導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呢?這好像不合理,唐僧何德何能?這就是一個大疑問,我小時候老想這個問題。第二個疑問是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要吃唐僧肉,說吃了唐僧肉可以成佛和長壽,為什麼吃豬八戒的肉不能成佛和長生,咱們天天不是吃豬肉嗎,其他的肉也行,為什麼非得吃唐僧肉?所以我老想不通這個問題。所有的文學史和文學評論都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是後來我想通了,想通了以後特別高興。
百無一用是唐僧,沒有火眼金睛,什麼都不會幹,就是念兩句經,還老是做老好人,弄到悟空受委屈。我兒子小時候看電視劇的時候,一看到悟空受委屈他就哭,覺得唐僧就是一個糊塗蛋。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唐僧也有他的可愛與可敬之處,唐僧面目端莊安詳,內心一定非常地清凈、坦蕩,這些都是他的可愛之處,這些內心的清凈坦蕩都會浮現在臉上來。而且他永遠面帶微笑,我們看到的如來佛的形象也就差不多是這樣。更重要的是,雖然表面上看上去他是柔弱無功,但是他意志如鋼,他向佛取經的意志百折不撓,無人可比。不管什麼樣的困難,不管什麼的誘惑對於唐僧來說全都不在話下,就是一心取經。如來有一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唐僧就做到了這一點,他什麼都沒有,什麼慾望都放得下,什麼樣的困難他都不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西天取經,所以唐僧雖然是百無一用,但是同樣具有他的可愛可敬之處。
唐僧在《西遊記》里的這樣一種形象——面帶微笑、面目端莊安詳,這樣一種狀態是什麼?很顯然這就是信仰之心,在佛教中有一個詞,叫「本心」,「本心」與「識心」是相對的,是一個二元結構。唐僧就是「本心」,他就是「本心」的象徵,唐僧是向佛之心、信仰之心,甚至他就是佛本身,什麼是佛?我心即佛,你具有堅定不移地向佛之心你就是佛,唐僧就是佛。「本心」是佛教修行的終極目的,佛教修的就是「本心」,就是修信仰之心、向佛之心,修成佛。東方宗教沒有唯一神,任何人都能成佛,這是東方宗教的特點。你只要有向佛之心你就是佛,我們在座每一位只要你們有向佛之心,你們就是佛,問題在於你的意志是否足夠的堅定。在了解了這些之後,兩個謎就解開了。
在人類中世紀(廣義上西方有中世紀,中國也同樣有),中國在現代化和啟蒙之前,我們的信仰、信念是高過我們的理智、認識和理性的,我們的理智、理性永遠是信仰的奴僕。當然中國的信仰比較複雜,它不僅只有佛教,我們也不一定非要把唐僧看作是佛教的信仰,可以看作是中國各種各樣的信仰都可以,不一定要單一的去看這個問題。在中世紀來說,不管是西方的中世紀還是中國的中世紀,還是中國現代性發動之前的時代,信仰永遠是高居於理性之上的。儒家信天,天的代理人就是天子,信天子、信皇帝就是信天,再有智慧也是天子的奴僕,所以再怎麼無用的唐僧都必須是萬靈悟空的領導。
所有想成佛的人都想修到「本心」,有些調皮的就想找捷徑,中國一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這樣一個方便法門。但是佛教告訴我們沒有這麼容易的事情,想要修到「本心」,想要真正地擁有一顆信仰之心、向佛之心乃至終至於成佛,這是一個漫長的、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西遊記》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難到西天取了經往回走。觀世音掐指一算這些人少一難,不行,得讓他們補上這一難。所以他們取了經回來以後,成了佛都可以騰雲駕霧了,觀世音卻讓他們從天下掉到地下來,補上這一難,這一難可不是小事情。所以《西遊記》在這方面秉承佛教的原理,就是我們人畢生的修行,九九八十一難實際上指的是人的一生都有多種多樣的磨難,人生經歷的磨難太多了,在你閉眼之前都說不上要經歷什麼樣的磨難。但是你內心想要立地成佛,想要走捷徑,把「本心」吃下去。像我們現在的科學幻想,將來咱們不用吃飯了,把所有的能量都變成一個藥丸子,生下來的第一天起就把這個吞下去,以後就不用吃飯了。所以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想把唐僧肉吃下去,他們都是天上佛的坐騎、童子和僕人,都想成佛,都想長生,所以他們就下凡想吃唐僧肉,把唐僧肉一吃,不就成佛了,修行多苦啊!去年我到敦煌,修行的人就坐在洞窟裡面壁,多少年都是這樣,那個地方在沙漠里水都難得,什麼都沒有。修行是多苦的事情,咱們好酒好菜而且還有美女,把唐僧抓來一煮,就可以長生了,多快活。所以妖魔鬼怪要吃唐僧肉就是個個都想立馬成佛,因為唐僧就是「本心」,就是佛。這麼一想,這個謎就解開了,從來還沒有人解開過這樣一個謎。實際上一部《西遊記》所要講的就是「本心」的故事,人的「本心」、信仰之心、向佛之心,如何才是正確的成佛之路的故事,這是《西遊記》的第二個層面。
3.唐孫大軍與五位一體
經歷過文化革命或者看過文化大革命的小說和歷史的都知道,那時候滿地都是戰鬥隊,最多的是「千鈞棒戰鬥隊」,因為孫悟空就是造反。毛主席語錄的第一條: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所有與造反有關的人物都是那個時代的頂尖人物,《西遊記》不是一個造反小說,但是把它挖出來一塊,說孫悟空是造反。但我們仔細想想看,《西遊記》里的這支取經大軍的領袖是唐僧而不是孫悟空。孫悟空在這裡起的作用非常大,尋山開路,遇水搭橋,什麼都是他干,如果把唐僧取經的隊伍取名為「千鈞棒戰鬥隊」不合適。按照當年「劉鄧大軍」稱呼法,唐僧是精神領袖,孫悟空是行政長官,唐僧是信仰之心,悟空是理智之心;唐僧是終極關懷,悟空是事事關心,就是這麼一個結構。過去一句話叫「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唐僧,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就是悟空了,咱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應該有這兩面?人之一生取勝之基本法則就是這兩條,一要唐僧、二要悟空,少一個都不行。
唐孫大軍中並不止這兩位,還有八戒、沙僧和白馬。八戒的象徵意義是最容易理解的,人之一生食色二欲是最大的事情。豬八戒第一好吃,到哪裡都要找吃的;第二是好色,在天上就調戲嫦娥,下凡了到高家莊就強娶民女。但是八戒也很重要,人的一生沒有食色二欲是不行的,這也是人最基本的屬性。豬八戒就是人之一生食色二欲的象徵,廣泛一點就是所有慾望的象徵。
沙僧是什麼呢?「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沙僧是挑擔子的,他的性格最聽話,叫他幹嘛就幹嘛,老實厚道。人之一生什麼東西最聽話?我們的手足最聽話,叫你舉手就舉手,叫你抬腳就抬腳。但如果你指揮耳朵試試看,叫你的鼻子動一下動得了嗎?如果叫心跳快一點或者是慢一點行嗎,或者叫血液跑快一點慢一點行嗎?如果肚子現在好餓讓它不餓可以嗎?人的植物神經是最不聽話的,你越想幹什麼它偏不給你干。還有我們的情緒,有時候就不知不覺地哭了笑了,有時候看電視劇哭了笑了,我根本就沒有指揮它這樣,我們的理智根本管不著,我們能管的就是手和腳,所以沙僧就是我們人形體的象徵,最好指揮,他永遠挑擔永遠沒有怨言。
還有一個人物,過去的研究從來都忽視了這個人物,那就是白馬。它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白馬是龍王之子,在龍宮裡因為談戀愛不順利,老婆背叛他,一怒之下就亂來。碰見觀世音把他變成唐僧的坐騎去西天取經,然而到了他的家鄉海邊,他還衝下龍宮跟姦夫打了一架。白馬就是心猿意馬中的「意馬」,「意馬」說白了就是情緒情感的象徵。我們人的一生中情緒和情感是極難控制的,什麼東西來控制我們的情感呢?在中國道家、儒家、佛教哲學中,都有一個基本思想,尤其在中國思想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以「理」化「情」,用理智來控制我們的情感和情緒。白馬第一要唐僧來騎,也就是信仰騎住情緒;第二,要悟空來牽,牽住這匹白馬,就是理性也要管住情緒。《西遊記》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悟空有個官位叫弼馬溫,在古代的傳說中什麼東西能夠「避馬瘟」,就是能夠讓馬不發瘟病?就是猴子,所以猴子就是來管馬的。悟空到了玉皇大帝那裡,玉皇給他派了差事就是做一個管馬的,他很不高興,其實那是一個很大的官。人有三個事情,慾望要管住,情緒要管住、念頭要管住,管住這三樣東西人就健康了。讓猴子管住馬這是很大、很了不起的官,孫悟空自己還搞不清楚,還覺得官小了。白馬就是我們人之一生情緒、情感的象徵。
現在我們把《西遊記》中的五個人物都一一揭開了他們的面紗,看清楚究竟想要說什麼了。那我們就知道《西遊記》這部小說不是宗教小說、神魔小說、反抗小說、遊戲小說,這些都不是。以前還有人說這四個人主要是團結一心,軍民團結一家人,他們說的也是對的,但不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團結,而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五種因素的協調,和諧、團結、秩序的架構。人生終極的價值和終極目的就是要控制我們的理智,理智是沒有方向的,用今天哲學的話語就是工具理性,它沒有方向、沒有價值。所以我們的信仰之心、價值之心、信念之心,人生的終極目的就要來領導我們的理性。我們的理性是要牽制我們的情緒、情感,同時指揮我們的慾望和我們的行為。唐僧主要的功能就是領導悟空、領導理智,所以他要念動「緊箍咒」,一定要經常警示理智,不要太過分了,你要朝著我給你指示的方向前進,你要是瞎動腦筋就會出問題,就會起不到作用。悟空要領導白馬、牽制白馬,他還要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另外他還得指揮著沙僧,行為得服從理智的指揮。從人生哲理的意義來講,這五種因素的合理架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要處理這五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哪一個關係脫離了五個因素的架構就會出問題。比如說慾望過度了,貪官出來、腐敗出來。前一段時間聽到一個新聞,問一個4歲的孩子長大想幹什麼?回答說長大要當貪官。這說明我們社會的毛病大了,個人的毛病也大了,慾望成了第一號因素,貪官前赴後繼就說明我們的社會生病了。如果我們的情緒不聽使喚,情緒太過分了,也很容易出問題。二次大戰我們看得很清楚,國民的情緒出了問題。不是所有的德國人民都不是好人,而是他們的情緒出問題了,被引向了不正確的方向,脫離了理智的控制,也脫離了正確的方向。日本也是這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民應該都是好的,如果說整個國家人都是壞的是不對的,而是情緒出問題了。行為要是不聽使喚也不行,你瞎走、瞎弄、亂來一氣也不行。所以我們人之一生五種要素要合理的調配,社會的五種因素也要合理的調配,哪一種因素過度了,我們個人就會生病,社會就會生病,這就是《西遊記》哲學的基本含義。
這個作品宗教的基本含義就是告訴我們,其實最困難的就是修「本心」,不要以為一蹴而就可以修到,要有堅定的信念,要用畢生的努力,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如果你抱著畢生修行的意識,我想你碰到任何的困難都會容易克服得多。當我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常常對自己說這個困難是對我的磨鍊,是妖魔鬼怪,我一定要打敗它。不要想馬上成佛,但是要有一顆向佛之心,這裡的「佛」是廣義的,是各種各樣我們自己真正所嚮往的人生價值。我們基本上揭示了《西遊記》這部作品中的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所以《西遊記》這部小說是可以從兩歲看到七八十歲永遠看下去,都可以看到其中的真諦。但是《西遊記》絕不僅僅是這個層面,它還有更深刻的層面。
4.「齊天大聖」和人定勝天
「齊天大聖」是什麼意思?我們如何去解讀?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小時候聽父母的話、聽大人的話,到了3歲、7歲、初中、高中時候就出現反抗期,7歲、8歲是反抗期。我孩子小時候對他說電插頭的洞是有電的,不能把手放進去,但是你不在的時候他就把手塞進去。還有熱水瓶你不要去玩,但是有一天他就抱著,一掉下來爆炸還把自己嚇一跳。到了初中你讓他好好學習,尤其是男孩,他理都懶得理你,你叫他在家好好做作業,他人都不知道跑哪去了,這就是反抗。人類也是這樣。中世紀文藝復興之前,人類是信天地、信鬼神,是很乖的孩子。但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我憑什麼聽上帝的,我自己就能思考。人類進入了現代反抗期,啟蒙來了,個人的理性誕生了,「一切都要重新放到理性的天平上稱一稱」,理性於是開始反抗大自然、反抗一切的宗教,批判一切的宗教,批判一切的盲從。中國從1840年以後尤其是新文化運動後開始了這項工作,今天我們仍然沒有完成。因為中國人的從眾心理還非常地嚴重,我們還不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有一顆自由思想的頭腦,我們今天還沒有完成這個事情。
《西遊記》里孫悟空自封「齊天大聖」,和毛澤東講的「人定勝天」,遠遠地看上去像兩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其實兩者是同一面旗幟:正面寫著「齊天大聖」,反面寫著「人定勝天」。所以毛澤東相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其實這個是人類理性發育的一個過程。人定勝天是早期的理性,但是後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理性是辦不到的,我們必須按科學的理性辦事。《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可以說是到處反抗,第一,他反抗了儒家之天。儒家之天其實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有一個代理人就是天子,君權神授。信皇帝其實就是信天,皇帝要祭天,北京的天壇就是祭天的,過去我們是崇拜天的,我們這個民族崇拜老天爺。但是孫悟空不信那套,玉帝老兒算老幾,還有天上的眾神,像太白金星、龍王老頭乃至閻羅王,孫悟空要反抗的幾乎是所有的大自然,天上、地下他無一不反抗,沒有他在乎的,反抗自然也包括反抗朝廷,朝廷只不過是天的代理人而已。
第二是他反抗道家之天。孫悟空調皮搗蛋不老實,玉帝拿他沒轍,就找太上老君(道家的始祖),讓太上老君管管他,太上老君把孫悟空放到丹爐裡面一煉。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做過道家的氣功,做過以後你們就知道了,丹田在臍下三寸小腹中間,你意守丹田慢慢這個地方就會發熱,慢慢就會有一個氣囊鼓起來,你走路都會晃晃蕩盪的,這個地方就叫丹。丹田經過前後任督二脈,通過會陰到腦袋,叫做打通小周天,打通的時候舌頭會發麻,這是道家的功夫,打通大周天就是身上的奇經八脈都打通。太上老君把孫悟空放在八卦爐里煉一下就是做這個功,把念頭放氣囊裡頭煉,然後一發熱就成丹。過去《西遊記》的解讀中都沒有,我練過這個功。太上老君把孫悟空放到丹爐裡面讓他練道家的功夫,但是孫悟空不理你這一套,他踢翻了丹爐跑了。不過在太上老君的丹爐里煉一下也不是沒有好處,第一是燒紅了猴子屁股,第二是燒出了火眼金睛。所以說《西遊記》是一部佛教小說,表面上有一點諷刺道家,但對道家還是有一點肯定的地方的,所以它其實是儒道佛三家化而為一,不要只說它是佛教的小說,道家的也有。第三是反抗佛家之天。既然太上老君管不住孫悟空,就派如來去管,他也不把如來放在眼裡,如來有錯他照樣指著鼻子罵,但他還是對佛教比較看重的。如來把孫悟空放在手掌心裡,孫悟空在如來的手掌心裡翻筋斗,他以為已經跑了出去,但是還是在如來的手掌心裡。
這樣一說我們就看明白了這部小說,實際上在中國文化的歷史中闡述了人的理性與信仰之心發生了某種弔詭現象。如果它是純粹的宗小說的話,那麼唐僧一定是至高無上的,孫悟空一定是俯首帖耳、唯命是從的,但是這部小說孫悟空和唐僧的地位發生了弔詭的現象,發生了某種逆轉。這說明了在當時中國的思想史上已經發生了某種現代性的萌發,就是理智之心與信仰之心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5.天地立心
《西遊記》成書是在十六世紀七十年代,正是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在西方現代性發生的同時,出現了《西遊記》這樣的小說,這就是一種反抗,就是人的理智之心開始萌發。在西方文藝復興的同時,我們中國現代性的萌發雖然沒有西方的堅船利炮,但《西遊記》就是明證,已經使理智之心和信仰之心發生了弔詭式的逆轉。恩格斯說但丁是西方最後一位偉大的詩人,新世紀最早的一位偉大詩人,我覺得對但丁的評價可以完全用在吳承恩這裡。同時他也是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也是現代性發生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在他那裡人成為了大寫的人,在《西遊記》這裡,孫悟空作為有理智的人成為了大寫的。我還要比喻的是笛卡爾,在西方他是理性主義的鼻祖。可以說在十六世紀的中國,《西遊記》就已經暗示了中國思想史上理性開始對信仰持懷疑態度的歷程,所以《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啟蒙小說,而且它是在第二次的「西化」——現代性還沒有來到中國之前,中國就已經誕生了現代意識的根基。但悲哀的是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自己的現代性,而非要等到西方的堅船利炮來打開我們的大門呢?我們的解釋是明朝因為腐敗而滅亡了,然後由一個文化上低勢的民族來統領中國,在這裡我並不是要歧視滿族,清朝幾百年來滯後了中國現代性的發生,我們今天也不能因腐敗再滯後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復興,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覺得《西遊記》以及中國歷史向我們深刻地昭示了這一點。
《西遊記》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第一次「西化」——印度佛教進來我們怎麼化印度的佛教為中國的佛教;第二個層次,我們的第二次「西化」也就是現代化,暗示了中國自身現代性的意識根基已經萌發;第三個層次,它還有後現代的意義。在《西遊記》中信仰之心與理智之心雖然發生了弔詭的現象,出現了逆轉,但並沒有徹底地否棄信仰之心,這個可能是個問題。在當時封建專制還那麼嚴重的情況下,人類的現代理性還不能充分地發達,知識界和思想界已經有了這種思想的萌發但還不清晰,可以說在那個時代信仰之心和理智之心的衝突還沒有像西方發生得這麼徹底。經過了長時間西方理性主義的發達之後,後現代主義的西方已經發現了單純的理性至上也是有問題的。我在一個文章中提出這樣一個觀念,「輕本而不失本,重用而不妄用」,我們今天人類就有點妄用,理性雖然重要,但如果我們隨便地妄用,如果我們胡亂的使用核武器,胡亂的使用克隆人,我們人類就會完蛋,我們今天的環境已經非常地危險。所以我們人類不僅需要理智之心,同時還需要信仰之心,它們之間的二元結構我們不能夠小視,這是《西遊記》的後現代意義。所以我說《西遊記》有三個意義,一個是它對印度佛教第一次「西化」如何去化,還有一個是後現代的意義,要處理好「識心」、「本心」二元結構的關係。
6.正果和奇果
《西遊記》里所有的人物都成了菩薩,最差的也成了羅漢,都修成了正果。而《西遊記》這部小說也成為一顆奇果,成為偉大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我剛才說過,印度佛教從魏晉南北朝進入中國一千年有三大成就:宗教上的禪宗、哲學上的心學和文學上的《西遊記》,表面上看它們都是來自印度,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第一次「西化」,但三大成就都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都不姓印。沒有人會說禪宗是印度的,佛教的根在印度,長在中國,開花結果全在中國。禪宗就是中國的,佛教在印度基本沒有地位。《西遊記》表面上也是印度佛教故事,但誰說它是印度的文學,沒有,都說它是中國文學的四大名著。心學更是如此,它還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思想就是心學。
推薦閱讀:
※《西遊記》能稱得上「無解」的妖王,只有兩位
※動畫片西遊記里哪個妖怪最強?
※張一山如果出演孫悟空,譬如將開拍的電影西遊記女兒國,會是什麼樣子?
※《西遊記》中,神秘的烏巢禪師有可能是誰?
※西遊記連環畫欣賞01《白虎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