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史(二十四)

北海市政府門戶網站 2010-04-12 09:16:46 來源:北海日報 作者:[ 字體: ]

合浦是海上絲路始發港所在地,古代絲綢貿易帶動了當地絲綢業的發展,合浦絲綢的生產貿易在史書中屢有記載。《嶺南代劄》記述:雷、化、廉州有織匹,幅長闊而潔白細密者,名曰慢吉貝。幅粗疏而色暗者,名曰粗吉貝,有絕細而輕軟潔白,服之耐久者。」這些被叫做慢吉貝的絲織物「間以五彩,異紋炳然」、五色鮮艷」,又被稱為「朝霞吉貝是也」。宋代合浦絲綢的生產貿易盛況,在宋人的筆記小說中,還記載有外方使者來到廉州時,以自產的絲綢贈與廉州友人。得到了廉州友人回贈的中國絲織物後,皆拆取色絲,而自織衫」。在明《正德明令典》中記載中,廉州府要向朝廷定期定量進貢棉花、土絹、葛布、麻布和絡布,種植桑樹的指標是10000株以上。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在兩廣大力推廣蠶桑種養,並由官府廣泛印發《蠶桑輯要》和《種桑育蠶譜》等書,多方購置養蠶器具及繅機發放到州縣,還施行了免稅政策,廉州府成為重點示範地區之一。在朝廷的大力推廣下,廉州絲綢產品出口又創新高,當年出口生絲5400餘斤,得到朝廷的專門獎勵。據史料記載,為了鼓勵鄉民大種其桑,大養其蠶,官府還編製《種桑歌》到處傳唱。煙草業的發展也是其中之一。古代珠鄉煙草業的生產經營不但時間早,規模大,而且還有獨特之處。早在清末民初,合浦的煙草業就成為一個主導產業,僅廉州市區埠民街一帶就有煙鋪30多家。這些經營煙草的商鋪成了當時廉州城內的首富之家,如南華、紹泰等商號,都是因為經營煙草產品而富甲一方,當地民謠有云:再有錢也富不過紹泰,屋再大也大不過南華,由此可見煙草業發展的狀況。古時廉州煙草業的生產經營以煙絲生切為主,這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水煙筒」的需要。所謂生切,是指煙葉經曬制後直接切絲包裝出售。這種煙絲味較重,一般是煙癮較重的人使用。熟煙則切絲後再回爐烤焙,這種煙絲味醇香,適合一般煙民使用。廠家為了吸引煙民,有時還在煙絲中加進某些香料,稱之為「頂熟」。到了民國之後,珠鄉的煙草生產和經營有了新發展,有些大的商鋪如紹泰、永泰、南華等,開始引進機械設備生產捲煙。開始時是用木製捲煙機,生產的捲煙品牌有萬花牌、標準牌、老頭牌和長城牌。其中以永泰煙鋪的規模最大,該商鋪擁有近60台木製煙機,最高日產量達500條(每條十包),可以算得上是龍頭企業了。當時廉州城內的煙鋪月總產量達60000斤,產品銷往欽州、防城、上思、海南島、百色等地,廉州因此成為煙草產品的集散中心。煙草不是合浦本地原產作物,是從美洲移植過來的。合浦從什麼時候起本土開始有煙草種植業,缺乏詳細的史料考證,一直是一個待解的課題。直到1980年底,文物部門在對合浦上窯遺址進行發掘考古時,挖掘發現了3件陶瓷煙斗,煙斗背後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造」的銘文,證明合浦在明代就有大量煙草種植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種植煙草是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是從海外首先傳人合浦沿海地區之後,再傳至廣西各地。合浦上窯考古發現的瓷煙斗,已被證實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煙斗實物。在合浦上窯發現的這3件瓷煙斗呈深黃色,形狀不一,風格各異。煙嘴和煙徑為曲尺狀,製作工藝較粗糙,估計是為供給當地普通煙民使用的,因為有錢人家是用玉制的煙斗。而且3件瓷煙斗的比例也不相同,顯然是為了滿足不同年齡的煙民而設計的,顯現當時的煙民數量已相當龐大了。從瓷煙斗到捲煙生產,印證了合浦煙草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珠鄉先輩的創造能力和包容開放意識。合浦自古是媚川育珠之地,地靈人傑,漢代多有名士風流佳話,如眾口皆碑的「珠還合浦」的孟嘗、廉州留名」的費貽、銅柱封疆」的馬援等,都是史書典故人物。除此之外,漢代合浦名士還大有人在,雖然他們的名氣不如孟嘗、費貽、馬援三位先賢那樣,他們的事迹能載史冊。姚文式合浦人,史稱其「雅好誦讀,博通古今」。東漢未建安中(201—211)因才學出眾被舉薦為茂才,爾後官至交州治中,這是刺史府中一個屬官。姚文式隨交州刺史步騭到南海巡視。初到南海時,步騭登上山岡,遍覽地形後,感嘆地說,南海土地豐腴,無怪乎南越王趙佗選擇這裡作都城了。隨即又問同行的屬員,有誰知道當年趙佗的都城在什麼地方。同行的屬員沒有人能回答,只有姚文式從容答道,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危,召龍川縣令趙佗委以兵權,任囂病卒後,趙佗自任南海尉,起兵佔據嶺南三郡,設南越國,並在番禺建都城,方向即在今州城東北三十里處,那裡還建有一個朝台,表示歸漢後朝拜漢王的意思。」步騭聽了姚文式的回答後,派人去搜尋,果如姚文式所言,於是就在趙佗南越古都原址「遂直城郭,以建州治,綏和百粵」。這就是廣州城初建時的一段佳話。史書因此譽稱為「文式之功也」。即是說,廣州城能在南越王故址建成,是姚文式的功勞最大。張重字仲篤,史稱其「篤學善言,為嶺表望士」。即是說,張重是一個好學之士,且又才思敏捷,善於辯論,是嶺南一帶的知名人士。當時由交州刺史推薦,在日南太守府中做一名文書之類的屬官。有一次,張重寫了一份奏章送到洛陽王宮,漢明帝見張重身材矮小,於是就開玩笑說:你是那個郡的小吏呀?」張重聽了之後大聲說:我是日南郡官吏,不是小吏,皇帝用人是量才而用呢,還是按他的骨肉重量來使用?」漢明帝聽了,心中暗自稱許張重的善辯口才。第二天上朝,漢明帝與群臣論議完朝政之後,想起了張重的善辯,於是又問張重:你們日南郡的人,都是向北邊看太陽的嗎?」張重馬上回答:大漢朝有雁門郡,也有金城郡。但雁門並不是把大雁堆起來作城門,金城也不是用金磚砌城牆。只是地名方位而已。臣居住在日南,也是一個地名,並不是在太陽的南邊,也不用向北邊看太陽呀!」漢明帝聽了張重的回答之後,更加讚許他的才思敏捷,賜給他大量的財寶。自此之後,每逢有什麼疑難答辯之事,漢明帝都會召張重上殿應對,對張重的才能多加倚重。尹牙憑自己的才能從下級官吏做起,一直升至郡主簿。漢代郡的主簿參與郡機要事務,總領府事,相當於一郡的副職也即是太守的助手。尹牙在任期間,深得太守的信任倚重,府衙有什麼重大事務都全權委託尹牙處理,尹牙因此對太守常存有感恩之心。一天,尹牙見太守在府中悲嘆,於是就問:太守你如何悲嘆,是不是有什麼為難的事解不開心結呢?」太守告訴尹牙,自己的父親被朝中權奸張太尉迫害致死,殺父之仇未報,因此慚愧悲傷。尹牙聽了之後,徵得太守同意,穿起傭人衣服,去張太尉府中應徵當個雜役,經過3年的潛伏待機,終於殺了張太尉,並將張太尉的首級取下,回報太守,但尹牙依然被捕入獄待斬。尹牙忠勇報恩之事傳到皇帝那裡,皇帝為尹牙的忠勇而感動,於是赦免了他的死罪。李祖仁因他的品行高尚,郡人將他居住所近的江名為慈廉江。丁茂丁茂則因善孝行而被郡中吏民敬重。他為母親守孝築墳,墳台四周有白鹿陪伴左右成為千古美談。孟嘗一代名臣,珠還合浦」的典故就是因他而名揚四海,千古傳承。孟嘗是浙江會稽人。他的仕途是憑實力一步一步升遷至合浦太守的。他由科舉茂才出道,做過縣令,是經推薦考核才當上合浦太守的。孟嘗少年時便顯露出過人的才能。同鄉有一寡婦至孝,侍奉姑婆過世之後,被小叔誣陷入獄。而縣官又不加細察,偏聽偏信,寡婦竟被判死刑。孟嘗為之申冤至太守衙門,寡婦終得平反。此事在鄉間傳為美談,由此亦見孟嘗膽識。孟嘗後經州郡考核推薦,由縣令直接升任合浦太守。在任期間,因其廉潔勤政,革易前弊,去珠復還,遂有「珠還合浦」這一千古傳奇典故。據《後漢書·循吏列傳》記述,孟嘗回鄉後「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領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從這段記述可知,孟嘗「被征當還」後,隱居在偏僻的山澤之地,開荒墾地,自食其力。他是在太守任上病辭「被征當還」的,卻連基本的養老保障也沒有,這是不正常的。更有意思的是,領縣的士民敬慕孟嘗的道德風尚,數百人遷來與之為鄰,使得一個荒野山澤成了「就居止者百餘家」的村莊。如此高風亮節的一代名臣,卻不被朝廷啟用,這更是不正常的。孟嘗有一個同鄉名叫楊喬,當時在朝廷中擔任尚書之職,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府部長。楊喬對孟嘗所遭受的待遇深感不平,為此,他先後7次向漢桓帝上書,請求恢復孟嘗的職務。但是,始終都不被採納,孟嘗依然過著隱居農耕生活。楊喬也是一個骨氣之士,忠直良臣。於是他憤而再次上書給桓帝,為孟嘗申述,奏章中說:尊貴的皇帝,我今天不惜冒犯天顏,再次向您推薦原合浦太守孟嘗,雖然預料到這次也是徒然的,但我還是要說的。孟嘗仁義凜然,品格出眾,清行出俗,能幹絕群,在合浦為政期間,使得去珠復還,當地的老百姓奉他為神明,設祠拜祭。他在太守任上,合浦珍珠完全由他掌握,積聚財產易如反掌,但他卻能隻身一人抱病回鄉,潔身自好,至今靠開荒種田過日子。這樣的忠臣得不到任用,就像珍珠被棄之於草莽之中,朝廷的寶物被掉進臭水溝。我對此甚是感到傷心欲絕啊!如果像孟嘗這樣賢臣忠良都得不到皇帝您的任用,我卻能伴隨在君王身邊,真使我萬分羞愧!這種用人現狀不改變,只能令忠貞之士遠離朝廷,到時,皇帝您身邊的不都是一些用鳥毛裝扮成鳳凰,用假珠來當作上品珍珠,用油漆塗過的朽木之輩嗎?我先後七次向您推薦孟嘗,並不是因為我與孟嘗的同鄉關係,而是為了向朝廷推薦人才,樹立起良好的用人風尚啊。請皇帝看在孟嘗祖宗三代都是為國犧牲的忠臣之家,他本人也有「去珠復還」的美德政績,恢復孟嘗的官職,讓他為朝廷爭取更多的民心,建樹更多的功德吧!然而,桓帝聽任宦官亂政,自己卻沉湎於聲色美酒,不理政事,奏章多為閹臣把持,楊喬的勸諫自然也呈不到桓帝的面前。直到孟嘗70歲病逝於隱居地,始終都得不到啟用。楊喬則因為不肯做桓帝的駙馬而絕食自殺。蘇東坡宋元符三年(1100年)一月,宋哲宗駕崩,宋徽宗繼位,詔令大赦天下。蘇東坡時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島任瓊州別駕(州長官的佐吏,也稱通判,正六品),當他接到大赦令量移廉州(移是古代官員調任的一種程序,即到某地等候任用,量移廉州」即到廉州等候任用)時,已是5月底6月初了。在驚喜悲歡之餘,他揮筆寫下了《移廉州謝表》(下稱「謝表」)一文以表達他的心境。「謝表」是用駢體文寫成,頗具「賦」的格調。全篇用了大量修辭的手法,在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時,猶顯作者的作文功力(蘇東坡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使讀者從中體會到如同開閘泄洪般的悲歡離合。「使命遠臨,初聞喪膽,詔詞不達意溫厚,頓返驚魂」,僅16個字,寫盡了蘇東坡悲喜跌宕的心境。他為什麼聽到了使臣來到的消息,會「初聞喪膽」呢?原來,蘇東坡在海南謫居,正是他宦途生涯中的第6次貶斥,每一次貶斥都將他驅向更偏僻的地方。此時是身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儋耳,再有皇命無處可避,心疑只有殺身之禍,這就是蘇東坡「初聞喪膽」的原因。蘇東坡1100年農曆5月24日橫渡瓊州海峽,經廉江,6月19日才到廉州。在廉州的日子裡,是蘇東坡人生最後的快樂時光,他在珠鄉人民熱情好客的氛圍中度過了2個多月,和珠鄉士民一起歡度中秋節,寫下了稱讚廉州龍眼、合浦月餅等多篇詩文,還在遊覽海角亭時即興揮筆書寫「萬里瞻天」4字。後人多以為這是蘇東坡盛讚海角亭的海天一色美景,其實讀了《移廉州謝表》之後,方可頓然洞察蘇東坡書寫了「萬里瞻天」的情懷,原來,他老人家心中的「天」就是「遙瞻日月之光」中的「天子」皇帝。這才是《移廉州謝表》留給後人對「萬里瞻天」真實註解。公元1100年農曆六月,蘇東坡獲赦北歸,從海南儋州啟程至廉州的途中,他先後寫下了《移廉州謝表》、書合浦舟行》、與秦少游書》等文,表達了獲赦的心情和北歸的嚮往。久經磨難的一代文宗,在這些文童中慨嘆:天未喪斯文,吾輩必濟」(書合浦舟行》)。從中看出,珠鄉廉州在蘇東坡的心中,是一個吉祥福地。路博德西漢西河平州人。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時為衛尉的路博德被任命為伏波將軍,率領樓船將軍等出兵南越征討南越宰相呂嘉的造反,經過一年多的戰鬥,於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平定了叛亂,統一了嶺南。漢武帝以嶺南地劃合浦、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交趾、九真、日南九郡。據史書記載:路博德不但行軍布陣作戰勇敢機智,且又愛護士兵,體恤民眾。因此嶺南「越索聞伏波名」、城皆降伏波」。路博德在合浦漢武立郡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費貽東漢南安人,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時公孫述據四川為王,聞費貽賢名,多次請之出山相助。費貽不願為割據勢力賣力,於是跑到深山隱居。公孫述派人跟蹤邀請,費貽就把漆樹汁塗在自己身上,使皮膚過敏感染成癩疥狀,還披髮佯逛逃避。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立即去請費貽出山,並任命他為合浦太守。費貽任合浦太守期間,勤政有為,愛民廉潔,他把中原的農耕技術帶到合浦,親自教合浦民眾耕種,修渠築壩蓄水,並和老百姓在一起耕田建屋,同吃同住,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和擁護。費貽離任赴京之日,合浦士民不忍讓其離去,扶轅百里相送至一山下,才依依不捨泣別分手。費貽離開合浦後,民眾為紀念他治理、開發合浦的功德,便把泣別分手的大山取名為「廉山」,把所在的田垌稱為大廉垌,把合浦江(漢時又稱「瘴江」,明代稱為西門江)改名為廉江,把費貽在合浦帶領民眾所挖的井稱廉泉(今合浦縣城體育場內,漢時稱甘露井)。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因合浦境內有廉山、廉江,便將合浦郡改為廉州,取意為「弘揚廉潔勤政吏洽之風」。薛綜三國沛郡竹邑人。少年時便跟著族中親人避戰亂來到交州定居。曾官至五宮中郎將,黃龍三年(231)任合浦太守,期間參與平定交州叛亂和征討海南(珠崖、儋耳)作亂等重大戰事,為穩定邊疆、開發建設合浦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他還敢於直言吏治制度上的弊端和對官員的腐敗行為提出抨擊。三國三足鼎立之際,嶺南一帶是吳、魏激烈爭奪的地方,鶴蚌相爭幾年間,孫吳與司馬炎為爭奪地盤,在合浦發起了4次大戰役,周邊的太守、長吏等趁亂「多自放恣,故數反違法」、侵虐百姓,強賦於民」,黃魚一枚收稻一斛」,致使「百姓怨叛」、流離喪亡」,薛綜對此直言上書吳王孫權,請求採取嚴厲措施整肅吏治,以防止「群惡日滋,久遠成害」,得到孫權的讚賞和支持,有效地壓抑了貪官污吏對民間的掠奪。薛綜由於治理合浦有功,於赤烏三年(234年)升任尚書,赤烏五年(236年)兼任太子少傅,第二年春病卒任上。陶璜字世英,丹陽秣陵人。在東吳孫皓據有交州合浦時,曾任蒼梧太守,期間因與司馬炎軍隊相爭兵敗而退保合浦後,陶璜從合浦海路出師收復了被九真太守董元佔領的交趾(今越南),陶璜被任命為交州刺史。陶璜在合浦期間,關心珠民生活,體恤鹽工艱苦,史書稱其「周窮好施,能得人心」,接著又以合浦為基地發動攻勢收復被司馬炎軍隊佔領的失地。孫皓欲升陶璜為武昌都督,但交州、合浦一帶的「士民請留璜以千數,於是遣還」,即是說千多士民攔住陶璜不讓其上任武昌都督,孫皓只好讓陶璜留任交州(合浦郡屬交州地轄)。280年,吳後主孫皓投降了司馬炎,孫皓手書陶璜歸晉。司馬炎仍然留用陶璜,在交州任職,並封宛陵侯、冠軍將軍。陶璜向司馬炎上書,反映「合浦郡土地磽确,無有田農,百姓難以採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換米,而吳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散為珠,禁絕來去,人以飢困」。建議晉武帝司馬炎對合浦開放珠禁,讓商旅往來,使珠民能夠以珠換取糧食及其他生活用品解決飢困。司馬炎聽從了陶璜的建議,開放合浦珠禁,使合浦珠市得以恢復,珠民有所營生。陶璜在交州、合浦先後30年,「威恩著於珠俗。及卒,舉州號哭,如喪慈親」。蘇緘(宋)字宜甫,晉江人。以進士第入仕,以戰功任庫都監,熙寧初年(1069--1076年)任廉州知府。八年任邕州知府,因守城拒亂攜全家36口共赴死難,悲壯至極。宋神宗親自為之悼念並追贈奉國軍節度使、謚號忠勇。危佑(宋)元祜元年(1086年)任廉州太守。他在廉州太守任上清廉勤政,帶領民眾修建廉州城牆,廉州城池由是始成。廉州吏民見危佑日夜辛勞,便主動集款請工匠打造一把扇柄上鑲有珍珠的聚珠扇送給他。危佑對送禮者說:我在廉州當太守,卻在百姓面前搖著這把鑲著珍珠的扇,這不是使我個人愧對廉州的名稱,愧對廉州的百姓嗎?我在廉州當太守,就要牢記廉州名稱的來歷,只有愛惜百姓,才能對得起先賢,對得起廉州百姓的期望,又怎能以聚珠扇炫耀而忘了自己的職責呢?」危佑說完之後,把聚珠扇退還獻扇者。危佑在廉州太守任上,堅持「名與是州符」成為千古美談。張夔宋高宗時的廉州通判,也是著名的廉吏良臣,有「名著南天」之譽。他在廉州為官期間,廉州生產沉香、黃金,張夔負責監管這些事務的經營,他卻始終一塵不染,兩袖清風,政聲卓著,分毫不取。他還深入到民間,勸農墾耕,史稱「一時治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高宗皇帝曾將他的名字書寫在屏風上,並賜「名著南天」匾額。范木亨(元)江蘇人。元佑年間任監察廉訪吏,巡察嶺南吏治,於元佑三年(1316年)到廉州視事,親歷民間探訪吏治,主張「驅去流俗之態,涵養孤忠之氣」。並尋訪海角亭舊址於荒蕪亂水之間,囑咐郡吏重修海角亭,並為之題寫「重建海角亭記」,使海角亭得以重見天日,傳續後世,功德在焉。李遜(明)江西南昌人。史稱其人一生不畏權貴,剛直不阿,景泰五年(1454年)任廉州太守。時值朝廷濫采合浦珍珠之際,派太監駐合浦珠池逼采珍珠。監采太監譚紀為中飽私囊而仗勢貪贓枉法,欺詐掠奪民間珠寶,不擇手段驅趕珠民到深海採珠,導致了「十萬壯丁半生死」、以人易珠」的慘劇。李遜與譚紀力爭,並上書朝廷指出譚紀逼采珍珠的惡行。後遭譚紀誣告李遜聚眾謀反,將李遜逮捕入獄。李遜在獄中仍然堅持揭露譚紀殘害珠民的罪惡,為明代宗朱祁鈺獲知,便下旨將譚紀收監,為李遜平反,復任廉州太守。李遜為民請命,不惜以身犯險,忠直愛民的品德被後世代代敬仰。李遜調離廉州後,百姓為他立祠祀之,李遜在廉州任上,重建還珠亭。林富(明)嘉靖初任兩廣總督。目睹合浦珠民採珠之艱險及珠池太監逼採的苛刻,先後兩次上書嘉靖皇帝,要求停止濫采珍珠,撤銷太監監守珠池的弊制,開放珠池讓百姓自由採珠謀生。林富以兩廣總督之高位敢為廉州珠民犯顏請命,廉州民眾為之建祠以作紀念。林富之子林兆珂後來也任廉州知府,他繼承先父清風,體恤民情,為珠民請命。張岳明嘉靖十四年任廉州知府,是最為史家稱頌的清廉良臣之一。他在廉州知府任上勵精吏治,以仁為本,除暴安良,嚴於法制。他察訪民情,引導農民開荒拓地,興修水利,引進桔槔運水方式,教殊民改用吊桶汲水、車戽澆田,促進了農業生產,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史書稱,時廉州府的水利設施,十有八九是張岳所建。張岳注重文化教育、改學宮、立課程」在廉州府城新建了縣學宮一座,施行教化,大振士風。《明史》記載張岳,居廉四年,未入一珠」。他離開廉州府前,家人向他提出請求,想見一見合浦珍珠,他才向府庫借出珍珠讓家人看了之後,當即歸還府庫。由於他的清廉勤政,張岳離開廉州後,廉州民眾為之建「張岳公生祠」以紀念他。張岳有一句為官名言:用民一錢,如針刺吾體血,吾不忍也。」由此體現出廉山吏風的高風亮節。康基田(清)號茂園,山西興縣人。進士出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任廉州知府。康基田是史載在廉州建樹最多的清廉勤政地方長官之一,康基田在任廉州知府期間,一個重要的政績就是敢大刀闊斧地整治吏治之風,對那些「暴橫為民蠹」的官員,「列其罪狀、懲其首惡」。他還親率城中軍民修建排水工程,到農村去訪貧問苦,興修水利,其在任上擴建了古衛民圩(今廉州東圩),建商鋪百多間,讓老百姓開展商貿為業。在全廉州府推廣蠶桑種養,鼓勵農民學習抽絲織布,還大量印發種養蠶桑書刊,教導農民學習新技術。他擴建了海門書院,設立獎學機制,還捐款重建文昌塔、東坡亭、東坡塘,在重建東坡亭和東坡塘工程中,發掘了已被埋沒的東坡井,使之得以重見天日,傳世至今。康基田還主動裁減自己的俸祿來作海門書院的辦學經費。康基田治理廉州期間,史稱「農桑負鹽之利,甲於他郡」、嶺外諸郡之莞樞」、「東南富繁之地」,對康基田的評價是「政清刑簡,愛民禮士、體察民情、清風惠政,人所樂道」。去任之時,城中吏民傾城相送,攀轅百里隨行。
推薦閱讀:

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史(二十一)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跟著唐詩去旅行NO.69·絲綢之路·武威
向中亞挺進—中國的絲綢之路「大戰略」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使者
山西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TAG:絲綢之路 | 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