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述評:免疫穩態理念應貫穿於重症肌無力的治療
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典型的抗體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的、補體參與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特徵多為眼外肌受累首發,逐漸波及球部和四肢肌肉,甚至出現呼吸肌無力,危及生命,有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和晨輕暮重等特點。20世紀90年代以前,樂觀地認為MG的致病性自身抗體明確,最有可能成為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機制的突破口。然而,臨床上針對MG患者體內自身抗體的治療策略並未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因此認為MG的發病機制可能涉及更為複雜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由於病情的波動性和嚴重性,尚沒有統一的治療指南,有必要提出治療上凸顯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MG治療的特點與問題1.針對MG患者體液免疫的治療並未達到預期療效:眾所周知,乙醯膽鹼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神經肌肉接合處是隔離的,抗AChR抗體極難進入,除非有高親和性和高效價的抗體才能致病。MG的遺傳易感性加上環境誘因,激活了固有免疫,導致適應性免疫調節機制失調以及自身抗原的過度活躍,而效應/調節T和B細胞被致敏後穩態失調在自身抗體產生中發揮核心作用。比如,CD4+T細胞往往協助B細胞進行分化和產生抗體,MG發病與CD4+T細胞的關係最為密切。有實驗證明,敲除了IFN-γ基因的小鼠,即使反覆注射AChR的抗原,也不能誘發抗AChR抗體和MG。當MG患者受感染時,體內分泌IFN-γ增多,癥狀加重和誘導複發,也印證了這個觀點。20世紀90年代後,許多學者開始關注MG中AChR抗體陰性的患者,他們的臨床表現、疾病過程與抗體陽性患者相似。還觀察到,血漿置換或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衝擊治療,針對MG患者體內自身抗體的治療並不經常奏效。由於尚無直接反應機體細胞免疫和免疫調節狀態的生物學指標,臨床上屢屢可見激素、血漿置換和丙種球蛋白等同時使用,或者連續循環使用,收效甚微的現象。免疫穩態的理念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入了MG的治療思維和治療過程之中。
2.發病年齡跨度很大:MG在任何年齡組均可發病,小至出生後數月,大至85歲,其中幼兒、學齡前後兒童佔有相當大的比例。Somnier提出老年型患者中發病高峰為70-80歲。兒童正處於免疫系統和功能器官的發育中,在治療時藥物選擇和劑量使用有特殊性和複雜性,同時兒科和神經科均接診患兒又形成治療的不統一性。老年患者生理機能減退常伴發各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癌症和骨質疏鬆等,臨床表現可以從輕微的眼肌癥狀波動至嚴重的全身癥狀,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的老年患者易誤診為球麻痹,合併的心腦血管疾病也增加MG的嚴重性。老年患者的免疫特點是,免疫功能的退化,使得多種感染的發生率高,抗RyR和抗titin抗體陽性率高,合併胸腺瘤。
3.忽略胸腺增生和胸腺瘤的差異:絕大多數MG患者伴有胸腺異常。胸腺增生和胸腺瘤的免疫病理基礎、臨床表現和治療均有不同的特點,胸腺病理改變與患者的預後相關。臨床上,易較多地關注MG本身,而忽略胸腺的病理改變對治療的影響。胸腺增生佔大多數,可見於任何年齡及性別,以兒童眼肌型及青年婦女全身型患者較多見,預後較好。胸腺瘤常同時或者胸腺瘤切除術後伴發MG,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性,胸腺瘤產生多種自身抗體,癥狀波動大,或完全緩解,或沒有原因複發,病情重進展快,易發生危象。胸腺瘤可能有誘發和抑制自身免疫反應兩種類型。如果切除了「誘發」類型則效果好。而切除抑制性的胸腺瘤後,會產生或加重MG。但目前的檢查手段尚不能分辨。
4.手術方式選擇的誤區:出於對手術的恐懼和擔憂,患者通常會接受「創傷小的微創手術」,使微創手術得以泛濫。由於視野的限制,對胸腺已經脂肪化和胸腺瘤多有浸潤包膜不清的成年患者,微創手術不是好的選擇。兒童患者似乎較為合適,但微創手術在前縱隔分離胸腺後,將胸腺從1-2cm的皮膚切口拖出時,胸腺就像一塊海綿擠出帶有多種抗體、T和B淋巴細胞的血液,將大量的免疫活性物質種植在前縱隔,失去了手術的意義。
5.藥物相同而療效各異:MG患者對免疫抑製劑治療的效果,差異很大。比如對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療效有依賴型和不敏感型。另外,還有少數完全不能耐受。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於激素何時減量,如何減量,需維持多長時間等問題還沒有達到共識。遺傳因素決定了MG的易感性和治療的多態性,表現出藥物作用的強度與毒性的不同。比如,硫唑嘌呤的不良反應,與硫嘌呤甲基轉移酶(TPMT)三磷酸肌苷焦磷酸酶(ITPA)的基因遺傳多態性相關。
6.治療依從性差:MG患者多數因貧困而未受過高等教育者,由於MG的癥狀具有波動性且休息後可緩解,尤其手術後癥狀會短期消失,患者多心存僥倖,忽略早期和系統醫治的必要性,使病情遷延、加重和難治癒。另一方面急於求成和為了節省費用的盲目自我治療,導致免疫系統被摧毀,從而造成反覆嚴重的感染。常常伴發焦慮抑鬱狀態對免疫系統造成的影響,也使治療恢復時間延長。患者和家庭面對經濟壓力,易缺乏耐心或喪失信心。
7.沒有統一的治療指南:目前國內外在MG的治療上頗具爭議,沒有形成統一的治療指南,大部分神經科醫生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選用藥物。各種免疫抑製劑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展示出明顯的效果。尤其MG的病程和治療中存在上述6個特點等原因,阻礙了大規模臨床試驗的開展。
二、免疫穩態理論進入臨床應用的思考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MG的個體化治療愈來愈受到重視。搜集大量的病例資料,隨訪,進行病情的評估,改良治療方法成為科學治療體系的必要因素。因此,對MG的治療有如下思考。
1.開展臨床免疫學監測的研究:輔助性T細胞的發現,免疫穩態概念的提出,促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發生巨大的變革,不僅能開拓探討病因的新思路,而且會催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創新。目前抗體的檢測基本走入臨床,比如,Chen等研究顯示Tinin抗體的檢測對於早期發現胸腺瘤敏感度高,早期發現胸腺瘤對治療方案的確定有重要意義。檢測Th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的方法,已在實驗室開展並日漸成熟,是否可以作為細胞免疫的生物標誌值得探討。
2.建立MG的免疫分型:根據MG患者的臨床表現、重要癥狀和體征,各種自身免疫抗體的檢測,包括AChR和Tinin抗體等,細胞因子檢測,HLA分型,胸腺病理,年齡和性別等資料建立免疫分型和免疫病理生理狀態的分期。不同類型要詳細記錄既往治療的情況,使用過的藥物的療效,有無不良反應。胸腺手術的記錄,術後病理,如果是胸腺瘤還要免疫組化結果,是否做過放療或者化療等細節。這些信息對於籌劃個體化綜合治療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3.個體化手術方案:目前普遍認同完整地切除胸腺組織,清除周圍脂肪和異位胸腺對MG有重要的治療意義。近年流行的微創手術療效不好,尤其不適合胸腺瘤和成人。尋找最佳的既能達到最適宜切除範圍又能兼顧成功率,以及患者接受程度的手術方法值得積極探討。我國患者抗MuSK抗體的陽性率很低,所以無免疫學方面的禁忌證。手術對於胸腺庫的建立,胸腺的研究,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4.開展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鼓勵開展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治療的研究,通過對MG的分型分期以及藥物治療,創立臨床個體化綜合治療的最佳方案,為制定MG的治療指南提供依據。
5.建立資料庫:資料庫對於掌握和跟蹤患者病情,了解治療效果和轉歸非常重要。我國人口眾多流動性大,進行流行病學的研究非常困難。各大醫院資料庫輸入患者身份證號碼,完整的隨訪資料結合組織庫資源共享,有利於流行病學和各種臨床研究,有助於培養優秀的臨床醫生,最終造福病人。
推薦閱讀: